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多元化經營+智慧資料”或將改變汽車後市場服務模式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多, 消費者對於汽車維修保養的服務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詳細闡述了什麼樣的服務才能滿足新形勢下車主的需求……

中國從1985年成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開始, 到現在僅僅發展了30年, 不過, 國內的汽車市場經歷的卻是爆炸式的發展。

中國花了10年時間, 約1991-2000年, 汽車產量從100萬增長到200萬輛。 然而, 2002-2007年, 國內汽車生產開始加速, 每年同比增加100萬輛新車。 2009年1300萬輛新車,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 截至2017年6月底, 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05億輛;汽車駕駛人3.28億人。 如此龐大的保有量, 作為衡量汽車市場的爆炸性增長來講, 確是一個可靠的指標。

由於汽車修理和汽車保養的基礎工作不算複雜, 因此往往有技師會選擇在修理廠工作一段時間後獨立開店, 進而導致整個汽車後市場產業趨於分散。 得不到統一管理, 提供的服務品質也就得不到保障。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多, 消費者對於汽車維修保養的服務品質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麼, 什麼樣的服務才能滿足新形勢下車主的需求呢?

改變“冰冷”的行銷模式, 以使用者體驗為中心

汽車後市場領域的巨大盈利空間使得汽車主機廠、汽車經銷商集團、協力廠商獨立企業爭相佈局。 4S店以外的快修連鎖品牌急劇擴張。

2017年5月, 位於三裡屯的Mercedesme正式營業。 不止是餐廳, 這裡更是汽車界奢侈品牌梅賽德斯-賓士的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體驗中心。 對賓士在中國行銷體系而言, 這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 據瞭解, 賓士未來會將Mercedesme三裡屯體驗店的一些元素和理念運用經銷商網路的建設上, 賓士展廳除了具有4S店的功能外,

還提供全新的體驗, 消費者不僅可以品嘗到葡萄酒、東南亞風味美食、專有的咖啡, 未來, 梅賽德斯-賓士時裝周上的一些新銳設計師還可以在Mercedesme三裡屯體驗店為平臺展示作品, 其不僅對賓士客戶開放, 更是對所有消費者開放。

當行銷模式把一些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進行融合、互相滲透, 進而彰顯出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方式的經營理念固然美好, 但對於後市場玩家來說, 如何在跨界的業務打造出品牌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但無論如何, 對於消費者而言, 可口美食和宜人購物體驗, 這能夠傳遞品牌理念的愜意環境, 而不是生硬的銷售氛圍, 能夠拉近消費者與賓士品牌的距離。

對於賓士來說, 這種嘗試或許能為各大汽車製造商的服務模式轉型提供一個有益的範本。

未來一段時間裡, 中國很多傳統汽車企業都將面臨著跨界新業務的轉型升級, 給企業提供了新業務的發展機會, 同時, 也給企業帶來了跨界新業務帶來的風險, 例如力帆跨界酒業就遭遇了慘痛的失敗, 因此, 企業在做跨界新業務時,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多元化經營取代單一模式

國內汽配行業產業鏈共有四大參與方:生產商、分銷管道、零售終端和消費者。 由於汽配行業的特殊性, 按管道又可分為兩類, 4S店體系和獨立後市場體系。 其中獨立後市場體系除了批發商和經銷商所在的傳統鏈條, 還有兩條創新企業開拓的賽道,

汽配B2B和汽配B2C。

不管是電商, 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 本質上要改善效率, 只有改善效率, 汽車後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才會越來越好。

在4S店體系內, 《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自2017年7月實施後, 部分非原廠配件可以進入4S店體系, 使得批發商成為4S店額外的配件管道。 同時, 4S店體系內的原廠件也可以在外部進行流轉, 進入獨立後市場體系。

這種變革, 一方面降低了消費者在4S店進行維保的費用, 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消費者在非4S店體系對原廠配件的需求。

在獨立後市場體系內, 批發商和經銷商的多級分銷體系支撐著國內汽配市場的正常運轉。 由於國內汽修廠超過44萬家, 高度分散化的現狀, 使得分銷管道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汽配城作為批發商和經銷商主要的聚集地, 也就成了國內汽配行業發展近30年重要的線下場景。

除了傳統鏈條,創新公司也在通過各種模式切入汽配賽道,瞄準這個巨大的市場。由於4S店體系受制於主機廠等因素,新進入者較難切入,反倒是獨立後市場體系內現存的諸多問題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式也有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國內車主對汽車零配件資訊瞭解有限,在不瞭解故障的情況下無法進行配件選購工作;另一方面,平臺方需要匹配大量線下維修店給C端車主提供專業服務,而服務的水準很難統一。

然而在家電消費中,有我們熟悉的國美、蘇寧等。傢俱消費中,有紅星美凱龍、宜家等。而零售業也有我們熟悉的大潤發、沃爾瑪等。所以未來商業的大賣場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都是由單一模式變為多元化經營。新型汽配城應該是以是以汽配交易為中心、涵蓋多種市場功能複合經營的多元化經營體。充分挖掘消費者的多種消費需求,不斷開拓新的消費增長動力。

有個經典的笑話:外國有個人開了加油站、另一個人來了開超市、後面來的開了五金店……最後一條街道都繁榮了起來。而在中國、你開加油站賺錢了,我也開個加油站。最後競爭越來越大,打價格戰,最後都落得人財兩空。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合作才能共贏,競爭不一定都是好事。只有把蛋糕做大,把汽配城做成汽車界的“萬達廣場”,充分挖掘車主們在汽車保養期間的其他剛性需求,可能是未來汽配城轉型的出路。

智慧資料時代,技術驅動或改變汽配行業

所謂資料驅動是一種技術帶動產品的驅動因素,它出現在一些難度較高的技術上,由技術推動業務發展,它可以不經過市場調研、產品設計決策階段等,直接面向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快速的交付產品。

由於是技術驅動,產品開發期間並不知道最終用戶是否會使用,所以相對另外兩種驅動來說具有最高風險。有人問約伯斯:“如何通過市場調查瞭解大眾需求,才能讓產品如此成功?”約伯斯的回答是:“不用做調查,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而蘋果會告訴他們什麼才是潮流!”

汽車零部件在維修廠核心的表現形式是“適配”。但是只適配的資料化表現遠遠不能反映出終端維修廠的訴求。終端維修廠的需求和訴求是兩個說法。需求是客觀、平面化、廣義的,基於共性的表現,而訴求則是主觀能動性的、立體的、精准定位的、基於個性化的表現,在這一領域,很可能出現約伯斯口中“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的情況。

比如在資料邏輯範疇上量衣裁體的資料分析結論、適配的優化選擇,個性化的連結消費者訴求的適配。這就不僅僅是“配”的固化形態,而是“修與配”一起功能性一體化的體現。但事實是,這兩者之間的共存關係被割斷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修配”一頭重的“配件”孤島。

從作業邏輯上說,“修”是前置,“配”是後續。供應鏈平臺在為什麼配以及如何配的功課上尚有很多作業要做,依據修的原因和方法論去配更是無從談起。配件孤島只會展示“我有”,而無法進行串聯使其真正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維修廠的終端作業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流水線式的安裝,而是提供修的解決方案。配件雖然是一個物件,但卻是由人來給予生動化的匹配,從而賦予其商業價值。但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是遠端的、線上的、半智慧化的診斷工具,在終端維修廠的應用都不夠普遍。

智慧化的作業資料、流量資料、經營資料、物流倉儲物流資料、行銷資料、財務資料等一體化的可視要件形成,需要維修廠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來完成,而對於配件生產商來說,僅僅一句“維修廠不願意給客戶資料”作為理由是不行的。而要設法將這些資料化成語言,給使用者創造價值。

也就成了國內汽配行業發展近30年重要的線下場景。

除了傳統鏈條,創新公司也在通過各種模式切入汽配賽道,瞄準這個巨大的市場。由於4S店體系受制於主機廠等因素,新進入者較難切入,反倒是獨立後市場體系內現存的諸多問題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式也有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國內車主對汽車零配件資訊瞭解有限,在不瞭解故障的情況下無法進行配件選購工作;另一方面,平臺方需要匹配大量線下維修店給C端車主提供專業服務,而服務的水準很難統一。

然而在家電消費中,有我們熟悉的國美、蘇寧等。傢俱消費中,有紅星美凱龍、宜家等。而零售業也有我們熟悉的大潤發、沃爾瑪等。所以未來商業的大賣場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都是由單一模式變為多元化經營。新型汽配城應該是以是以汽配交易為中心、涵蓋多種市場功能複合經營的多元化經營體。充分挖掘消費者的多種消費需求,不斷開拓新的消費增長動力。

有個經典的笑話:外國有個人開了加油站、另一個人來了開超市、後面來的開了五金店……最後一條街道都繁榮了起來。而在中國、你開加油站賺錢了,我也開個加油站。最後競爭越來越大,打價格戰,最後都落得人財兩空。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合作才能共贏,競爭不一定都是好事。只有把蛋糕做大,把汽配城做成汽車界的“萬達廣場”,充分挖掘車主們在汽車保養期間的其他剛性需求,可能是未來汽配城轉型的出路。

智慧資料時代,技術驅動或改變汽配行業

所謂資料驅動是一種技術帶動產品的驅動因素,它出現在一些難度較高的技術上,由技術推動業務發展,它可以不經過市場調研、產品設計決策階段等,直接面向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快速的交付產品。

由於是技術驅動,產品開發期間並不知道最終用戶是否會使用,所以相對另外兩種驅動來說具有最高風險。有人問約伯斯:“如何通過市場調查瞭解大眾需求,才能讓產品如此成功?”約伯斯的回答是:“不用做調查,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而蘋果會告訴他們什麼才是潮流!”

汽車零部件在維修廠核心的表現形式是“適配”。但是只適配的資料化表現遠遠不能反映出終端維修廠的訴求。終端維修廠的需求和訴求是兩個說法。需求是客觀、平面化、廣義的,基於共性的表現,而訴求則是主觀能動性的、立體的、精准定位的、基於個性化的表現,在這一領域,很可能出現約伯斯口中“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的情況。

比如在資料邏輯範疇上量衣裁體的資料分析結論、適配的優化選擇,個性化的連結消費者訴求的適配。這就不僅僅是“配”的固化形態,而是“修與配”一起功能性一體化的體現。但事實是,這兩者之間的共存關係被割斷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修配”一頭重的“配件”孤島。

從作業邏輯上說,“修”是前置,“配”是後續。供應鏈平臺在為什麼配以及如何配的功課上尚有很多作業要做,依據修的原因和方法論去配更是無從談起。配件孤島只會展示“我有”,而無法進行串聯使其真正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維修廠的終端作業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流水線式的安裝,而是提供修的解決方案。配件雖然是一個物件,但卻是由人來給予生動化的匹配,從而賦予其商業價值。但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是遠端的、線上的、半智慧化的診斷工具,在終端維修廠的應用都不夠普遍。

智慧化的作業資料、流量資料、經營資料、物流倉儲物流資料、行銷資料、財務資料等一體化的可視要件形成,需要維修廠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來完成,而對於配件生產商來說,僅僅一句“維修廠不願意給客戶資料”作為理由是不行的。而要設法將這些資料化成語言,給使用者創造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