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上最窩囊的刺客,執著、忠心感動世人,梁啟超給予最崇高的讚揚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 晉國大地上有三個諸侯國, 分別是趙、魏、韓。 其實在春秋晚期, 晉國是六卿執政, 即知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範氏,

六大家族輪流做莊。 後來中行氏、範氏叛亂, 被其他四大家族挫敗, 六卿剩下四卿。 到了戰國初期, 知史家族出現了出類拔萃的人物叫知瑤, 勢力遠超過其他三大家族。 他目空一切, 傲視群雄, 先後向韓魏索要了土地, 最後又向勢力僅次於他的趙氏索要, 遭到拒絕。 知瑤惱羞成怒, 率領韓魏攻打趙氏, 趙家在趙無恤的領導下, 堅守晉陽城, 知瑤幾年攻打無效, 於是, 天才級知瑤創造性的引用滅絕人性的戰術——引水灌城, 趙氏危在旦夕。 此時, 韓魏考慮到知氏滅了趙家後就要針對自己, 於是與趙氏暗暗聯絡, 達成協議, 共同對付知瑤。 趙無恤以欺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偷偷引汾水淹沒知瑤兵營, 再加上韓魏反水, 知氏大軍瞬間崩潰,
這是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跡。 晉陽城在即將陷落的那一刻, 竟然神奇般的反敗為勝, 而且僅僅一次反擊, 就將知瑤的軍隊一網打盡。 統治晉國達二十年之久的知瑤和知氏家族終於退出晉國歷史舞臺。 更殘忍的是知瑤不僅身首異處, 而且腦袋被砍下來當做坐便器, 三家瓜分了知家財產, 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知瑤死了,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 儘管他驕橫跋扈, 目中無人, 但他死後還是有人發誓為他報仇——他的門客豫讓。



​豫讓出身於俠義之家, 爺爺畢陽是有名的俠士, 他從小也受到任俠精神的薰陶, 以嚴格的武士精神來要求自己。 長大成人後, 仗著一身本領, 他先後成為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的門客, 但是沒有受到重用。 這使得他深感挫折, 先後離開範氏、中行氏, 轉而投奔到知氏門下。 知瑤這個人雖然十分狂妄自大, 但由於崇尚、迷信武力, 故而也十分欣賞勇武之士。 豫讓得到器重, 感恩戴德, 視知瑤為知己與恩人, 而那個時代的觀念, 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天經地義的。
然而在晉陽一役中, 知瑤大意失江山, 不僅身首異處, 腦袋還被當作便器, 任由趙無恤淩辱。 這件事傳到豫讓耳中時, 他十分痛心, 立志要為主公報仇雪恨。


​但是一個流浪漢要刺殺位高權重的趙無恤談何容易。 豫讓苦思冪想, 終於有了好辦法。

他改名換姓, 身穿破舊衣服, 混入趙無恤府中充當雜役, 他的工作是粉刷廁所的牆。 粉刷牆所使用的工具稱為泥板子或瓦刀, 這種工具本來只是為了把牆抹平, 所以並不鋒利, 可是豫讓卻別有用心地磨得十分鋒利, 這玩意兒到他手中, 成為一件刺殺用的武器。 豫讓假裝在工作, 在廁所等待著, 人有三急, 趙無恤總得上廁所吧。


​果然,趙無恤來了。豫讓畢竟不是職業殺手,臨場時可能也有幾分緊張,神色不太自然,這被精明的趙無恤看出了破綻。趙無恤下意識地覺得此人有問題,便派人上前把豫讓捉拿審問,結果發現了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瓦刀,顯然,那把瓦刀是問題的。趙無恤質問道:“你把瓦刀磨得如此鋒利,究竟有何意圖?”豫讓心知計畫失敗了,他面不改色地答

:“我要為知伯報仇”,站在一旁的衛士拔出刀劍,欲結果豫讓的性命。趙無恤阻止道:“算了,他算是一條好漢了。知瑤已經死了,他的家臣想為他報仇,這是賢人義士。還是放他走吧,以後我小心點就是了。”趙無恤顯然不認為豫讓有機會殺死自己,放他一條活路,也是給自己的家臣樹一個榜樣,對待主公就得像豫讓這樣忠心不貳。


​ 第一次刺殺失敗了,是由於敵人的仁慈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接下來該怎麼做?豫讓就是死筋一條,在他心裡除了復仇之外,別無他念。可是現在趙無恤都認得他了,要再次接近仇人顯然不可能,怎麼辦?他又想出一個空前絕後的主意——整容,其實是毀容。於是豫讓把自己的眉毛、鬍子都拔光了,身上塗上漆,裝成生了濃瘡似的,臉蛋用刀子自割幾刀毀容,現在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人,而像是怪物了。於是他便沿街乞討,一點也不引人注意。


​他甚至跑到自己家中乞討。門開了,妻子看著這個披頭散髮、目面可憎的人,一點也沒認出來是自己的丈夫。當她聽到他的聲音時,面露詫異。豫讓趕緊背過臉去,一瘸一拐地漸行漸去了。

看來他的偽裝還不夠徹底,聲音還是原來的調,要怎麼改變呢?吞炭!在豫讓看來,一名武士就要拋棄一切,完成自己心中崇高的信仰。聲帶被燒壞了,聲音變得沙啞不清。豫讓在進行第二次刺殺前,先去找一個老朋友,試試這次易容是否成功。開始時朋友沒有認出,可後來又認出了,朋友說“你改名換姓,改了聲音,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你的目光卻沒有改變,你還是放棄了吧”。豫讓的眼神裡閃爍著光芒,他的內心自有一片光明,這是一種信念,值得他用生命去踐履。他以堅定的、從容不迫的語氣對好友說:“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君臣之義。要是我投靠趙氏,就是認趙氏為主人,然後再殺自己的主人,這豈不是大亂君臣之義嗎?我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就是要讓天下所有對主人心懷二心的臣子感到慚愧。


​ 從此他浪跡在街頭,沒有人認出他來,“豫讓”這個人似乎從人間蒸發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可是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趙氏的一舉一動,耐心地等待致命一擊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他打探到趙無恤要出外辦事,馬車將通過一座石橋,橋面狹窄,這可是動手的最好時機。豫讓懷裡藏著一把短劍,事先埋伏在橋面之下。他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披頭散髮,這麼一個乞丐當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疑心。可是說來也巧,那一天,趙無恤的車隊行經石橋時,馬車上的馬匹忽然受驚直跳,似乎預感到某種危險。小心謹慎的趙無恤立即下令戒嚴搜索,果然在橋下發現了懷揣著一把利刃的流浪漢。


​有著異常敏銳第六感的趙無恤馬上想到一個人:豫讓。在盤問之後,果然證實他的猜測,藏在橋下的刺客正是前番放走的豫讓。趙無恤生氣了,他讓人把豫讓押到跟前,指著他的鼻子,責備說:“你做得太過分了。以前你當過範氏與中行氏的門客,後來這兩個家族也讓知瑤給滅掉了,你非但沒有沒有替他們復仇,反倒委身當了知瑤的臣子。如今知瑤已死,你卻偏偏要這樣賣命地為他報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豫讓面對周圍數十條閃亮的兵戈,挺起胸膛說道:“範氏與中行氏都把我當作普通門客罷了,我就只能像普通人那樣來對待他們。知伯以國士對我,我也就要像國士那樣來報答他。” 這句話,擲地有聲。趙無恤聽了都被感動了, 他感慨了一聲:“唉!豫讓先生,你拼了老命要為知瑤報仇,如今誰都知道了,成就了你的聲名。可是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了,也算仁至義盡,不能再放你走了。你自己說,要怎麼辦吧。”


​豫讓向趙無恤拜了一拜,從容地道:“您曾經放過我一次,天下人無不稱頌您的美德;今天我行刺您,理應伏法受誅。只是忠臣為名節犧牲,這是義之所在。我無法為知伯報仇,只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戳幾刀,象徵性地表達我報仇的心願。如果能得您的准許,我死而無憾了”。沙啞喉嚨裡說出的話很輕,卻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眼前的這個人,就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寧可拋妻棄子,自毀肢體,吞炭變聲,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敢行,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他的敵人都默然無語,在豫讓面前,誰也不敢自稱是勇者。趙無恤解下外衣,交給豫讓。


​豫讓站起身來,拔出刀子,跳起身往衣服上狠狠地戳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總計戳了三刀,然後跪在地上,仰天大笑道:“我可以報答知伯了。”說罷把刀子往心窩裡一捅,伏刃而死。



​豫讓失敗了,但他的執著他的胸懷感動了世人。他沒有失敗,作為一個復仇者的無聖信念而付出的行動和代價,他是最成功的人。據說,豫讓死了之後,趙國的志士們無不為之落淚。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一書中,這樣評價豫讓:“堅忍若豫讓者,何事不可成哉!然竟不成,豈力固不足以勝命耶?就使不達也,而其義聲至今日,猶令讀者震盪心目,其所以感化社會者亦深矣”。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晉國大地上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趙、魏、韓。其實在春秋晚期,晉國是六卿執政,即知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範氏,六大家族輪流做莊。後來中行氏、範氏叛亂,被其他四大家族挫敗,六卿剩下四卿。到了戰國初期,知史家族出現了出類拔萃的人物叫知瑤,勢力遠超過其他三大家族。他目空一切,傲視群雄,先後向韓魏索要了土地,最後又向勢力僅次於他的趙氏索要,遭到拒絕。知瑤惱羞成怒,率領韓魏攻打趙氏,趙家在趙無恤的領導下,堅守晉陽城,知瑤幾年攻打無效,於是,天才級知瑤創造性的引用滅絕人性的戰術——引水灌城,趙氏危在旦夕。此時,韓魏考慮到知氏滅了趙家後就要針對自己,於是與趙氏暗暗聯絡,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知瑤。趙無恤以欺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偷引汾水淹沒知瑤兵營,再加上韓魏反水,知氏大軍瞬間崩潰,這是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跡。晉陽城在即將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的反敗為勝,而且僅僅一次反擊,就將知瑤的軍隊一網打盡。統治晉國達二十年之久的知瑤和知氏家族終於退出晉國歷史舞臺。更殘忍的是知瑤不僅身首異處,而且腦袋被砍下來當做坐便器,三家瓜分了知家財產,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知瑤死了,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儘管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但他死後還是有人發誓為他報仇——他的門客豫讓。

豫讓出身於俠義之家,爺爺畢陽是有名的俠士,他從小也受到任俠精神的薰陶,以嚴格的武士精神來要求自己。長大成人後,仗著一身本領,他先後成為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的門客,但是沒有受到重用。這使得他深感挫折,先後離開範氏、中行氏,轉而投奔到知氏門下。

知瑤這個人雖然十分狂妄自大,但由於崇尚、迷信武力,故而也十分欣賞勇武之士。豫讓得到器重,感恩戴德,視知瑤為知己與恩人,而那個時代的觀念,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在晉陽一役中,知瑤大意失江山,不僅身首異處,腦袋還被當作便器,任

由趙無恤淩辱。這件事傳到豫讓耳中時,他十分痛心,立志要為主公報仇雪恨。

但是一個流浪漢要刺殺位高權重的趙無恤談何容易。豫讓苦思冪想,終於有了好辦法。他改名換姓,身穿破舊衣服,混入趙無恤府中充當雜役,他的工作是粉刷廁所的牆。粉刷牆所使用的工具稱為泥板子或瓦刀,這種工具本來只是為了把牆抹平,所以並不鋒利,可是豫讓卻別有用心地磨得十分鋒利,這玩意兒到他手中,成為一件刺殺用的武器。豫讓假裝在工作,在廁所等待著,人有三急,趙無恤總得上廁所吧。

果然,趙無恤來了。豫讓畢竟不是職業殺手,臨場時可能也有幾分緊張,神色不太自然,這被精明的趙無恤看出了破綻。趙無恤下意識地覺得此人有問題,便派人上前把豫讓捉拿審問,結果發現了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瓦刀,顯然,那把瓦刀是問題的。趙無恤質問道:“你把瓦刀磨得如此鋒利,究竟有何意圖?”豫讓心知計畫失敗了,他面不改色地答

:“我要為知伯報仇”,站在一旁的衛士拔出刀劍,欲結果豫讓的性命。趙無恤阻止道:“算了,他算是一條好漢了。知瑤已經死了,他的家臣想為他報仇,這是賢人義士。還是放他走吧,以後我小心點就是了。”趙無恤顯然不認為豫讓有機會殺死自己,放他一條活路,也是給自己的家臣樹一個榜樣,對待主公就得像豫讓這樣忠心不貳。

第一次刺殺失敗了,是由於敵人的仁慈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接下來該怎麼做?豫讓就是死筋一條,在他心裡除了復仇之外,別無他念。可是現在趙無恤都認得他了,要再次接近仇人顯然不可能,怎麼辦?他又想出一個空前絕後的主意——整容,其實是毀容。於是豫讓把自己的眉毛、鬍子都拔光了,身上塗上漆,裝成生了濃瘡似的,臉蛋用刀子自割幾刀毀容,現在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人,而像是怪物了。於是他便沿街乞討,一點也不引人注意。

他甚至跑到自己家中乞討。門開了,妻子看著這個披頭散髮、目面可憎的人,一點也沒認出來是自己的丈夫。當她聽到他的聲音時,面露詫異。豫讓趕緊背過臉去,一瘸一拐地漸行漸去了。

看來他的偽裝還不夠徹底,聲音還是原來的調,要怎麼改變呢?吞炭!在豫讓看來,一名武士就要拋棄一切,完成自己心中崇高的信仰。聲帶被燒壞了,聲音變得沙啞不清。豫讓在進行第二次刺殺前,先去找一個老朋友,試試這次易容是否成功。開始時朋友沒有認出,可後來又認出了,朋友說“你改名換姓,改了聲音,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你的目光卻沒有改變,你還是放棄了吧”。豫讓的眼神裡閃爍著光芒,他的內心自有一片光明,這是一種信念,值得他用生命去踐履。他以堅定的、從容不迫的語氣對好友說:“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君臣之義。要是我投靠趙氏,就是認趙氏為主人,然後再殺自己的主人,這豈不是大亂君臣之義嗎?我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就是要讓天下所有對主人心懷二心的臣子感到慚愧。”

從此他浪跡在街頭,沒有人認出他來,“豫讓”這個人似乎從人間蒸發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可是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趙氏的一舉一動,耐心地等待致命一擊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他打探到趙無恤要出外辦事,馬車將通過一座石橋,橋面狹窄,這可是動手的最好時機。

豫讓懷裡藏著一把短劍,事先埋伏在橋面之下。他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披頭散髮,這麼一個乞丐當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疑心。可是說來也巧,那一天,趙無恤的車隊行經石橋時,馬車上的馬匹忽然受驚直跳,似乎預感到某種危險。小心謹慎的趙無恤立即下令戒嚴搜索,果然在橋下發現了懷揣著一把利刃的流浪漢。

有著異常敏銳第六感的趙無恤馬上想到一個人:豫讓。在盤問之後,果然證實他的猜測,藏在橋下的刺客正是前番放走的豫讓。趙無恤生氣了,他讓人把豫讓押到跟前,指著他的鼻子,責備說:“你做得太過分了。以前你當過範氏與中行氏的門客,後來這兩個家族也讓知瑤給滅掉了,你非但沒有沒有替他們復仇,反倒委身當了知瑤的臣子。如今知瑤已死,你卻偏偏要這樣賣命地為他報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豫讓面對周圍數十條閃亮的兵戈,挺起胸膛說道:“範氏與中行氏都把我當作普通門客罷了,我就只能像普通人那樣來對待他們。知伯以國士對我,我也就要像國士那樣來報答他。”

這句話,擲地有聲。趙無恤聽了都被感動了, 他感慨了一聲:“唉!豫讓先生,你拼了老命要為知瑤報仇,如今誰都知道了,成就了你的聲名。可是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了,也算仁至義盡,不能再放你走了。你自己說,要怎麼辦吧。”

豫讓向趙無恤拜了一拜,從容地道:“您曾經放過我一次,天下人無不稱頌您的美德;今天我行刺您,理應伏法受誅。只是忠臣為名節犧牲,這是義之所在。我無法為知伯報仇,只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戳幾刀,象徵性地表達我報仇的心願。如果能得您的准許,我死而無憾了”。沙啞喉嚨裡說出的話很輕,卻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眼前的這個人,就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寧可拋妻棄子,自毀肢體,吞炭變聲,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敢行,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他的敵人都默然無語,在豫讓面前,誰也不敢自稱是勇者。

趙無恤解下外衣,交給豫讓。

豫讓站起身來,拔出刀子,跳起身往衣服上狠狠地戳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總計戳了三刀,然後跪在地上,仰天大笑道:“我可以報答知伯了。”說罷把刀子往心窩裡一捅,伏刃而死。

豫讓失敗了,但他的執著他的胸懷感動了世人。他沒有失敗,作為一個復仇者的無聖信念而付出的行動和代價,他是最成功的人。據說,豫讓死了之後,趙國的志士們無不為之落淚。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一書中,這樣評價豫讓:“堅忍若豫讓者,何事不可成哉!然竟不成,豈力固不足以勝命耶?就使不達也,而其義聲至今日,猶令讀者震盪心目,其所以感化社會者亦深矣”。

​果然,趙無恤來了。豫讓畢竟不是職業殺手,臨場時可能也有幾分緊張,神色不太自然,這被精明的趙無恤看出了破綻。趙無恤下意識地覺得此人有問題,便派人上前把豫讓捉拿審問,結果發現了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瓦刀,顯然,那把瓦刀是問題的。趙無恤質問道:“你把瓦刀磨得如此鋒利,究竟有何意圖?”豫讓心知計畫失敗了,他面不改色地答

:“我要為知伯報仇”,站在一旁的衛士拔出刀劍,欲結果豫讓的性命。趙無恤阻止道:“算了,他算是一條好漢了。知瑤已經死了,他的家臣想為他報仇,這是賢人義士。還是放他走吧,以後我小心點就是了。”趙無恤顯然不認為豫讓有機會殺死自己,放他一條活路,也是給自己的家臣樹一個榜樣,對待主公就得像豫讓這樣忠心不貳。


​ 第一次刺殺失敗了,是由於敵人的仁慈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接下來該怎麼做?豫讓就是死筋一條,在他心裡除了復仇之外,別無他念。可是現在趙無恤都認得他了,要再次接近仇人顯然不可能,怎麼辦?他又想出一個空前絕後的主意——整容,其實是毀容。於是豫讓把自己的眉毛、鬍子都拔光了,身上塗上漆,裝成生了濃瘡似的,臉蛋用刀子自割幾刀毀容,現在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人,而像是怪物了。於是他便沿街乞討,一點也不引人注意。


​他甚至跑到自己家中乞討。門開了,妻子看著這個披頭散髮、目面可憎的人,一點也沒認出來是自己的丈夫。當她聽到他的聲音時,面露詫異。豫讓趕緊背過臉去,一瘸一拐地漸行漸去了。

看來他的偽裝還不夠徹底,聲音還是原來的調,要怎麼改變呢?吞炭!在豫讓看來,一名武士就要拋棄一切,完成自己心中崇高的信仰。聲帶被燒壞了,聲音變得沙啞不清。豫讓在進行第二次刺殺前,先去找一個老朋友,試試這次易容是否成功。開始時朋友沒有認出,可後來又認出了,朋友說“你改名換姓,改了聲音,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你的目光卻沒有改變,你還是放棄了吧”。豫讓的眼神裡閃爍著光芒,他的內心自有一片光明,這是一種信念,值得他用生命去踐履。他以堅定的、從容不迫的語氣對好友說:“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君臣之義。要是我投靠趙氏,就是認趙氏為主人,然後再殺自己的主人,這豈不是大亂君臣之義嗎?我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就是要讓天下所有對主人心懷二心的臣子感到慚愧。


​ 從此他浪跡在街頭,沒有人認出他來,“豫讓”這個人似乎從人間蒸發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可是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趙氏的一舉一動,耐心地等待致命一擊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他打探到趙無恤要出外辦事,馬車將通過一座石橋,橋面狹窄,這可是動手的最好時機。豫讓懷裡藏著一把短劍,事先埋伏在橋面之下。他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披頭散髮,這麼一個乞丐當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疑心。可是說來也巧,那一天,趙無恤的車隊行經石橋時,馬車上的馬匹忽然受驚直跳,似乎預感到某種危險。小心謹慎的趙無恤立即下令戒嚴搜索,果然在橋下發現了懷揣著一把利刃的流浪漢。


​有著異常敏銳第六感的趙無恤馬上想到一個人:豫讓。在盤問之後,果然證實他的猜測,藏在橋下的刺客正是前番放走的豫讓。趙無恤生氣了,他讓人把豫讓押到跟前,指著他的鼻子,責備說:“你做得太過分了。以前你當過範氏與中行氏的門客,後來這兩個家族也讓知瑤給滅掉了,你非但沒有沒有替他們復仇,反倒委身當了知瑤的臣子。如今知瑤已死,你卻偏偏要這樣賣命地為他報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豫讓面對周圍數十條閃亮的兵戈,挺起胸膛說道:“範氏與中行氏都把我當作普通門客罷了,我就只能像普通人那樣來對待他們。知伯以國士對我,我也就要像國士那樣來報答他。” 這句話,擲地有聲。趙無恤聽了都被感動了, 他感慨了一聲:“唉!豫讓先生,你拼了老命要為知瑤報仇,如今誰都知道了,成就了你的聲名。可是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了,也算仁至義盡,不能再放你走了。你自己說,要怎麼辦吧。”


​豫讓向趙無恤拜了一拜,從容地道:“您曾經放過我一次,天下人無不稱頌您的美德;今天我行刺您,理應伏法受誅。只是忠臣為名節犧牲,這是義之所在。我無法為知伯報仇,只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戳幾刀,象徵性地表達我報仇的心願。如果能得您的准許,我死而無憾了”。沙啞喉嚨裡說出的話很輕,卻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眼前的這個人,就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寧可拋妻棄子,自毀肢體,吞炭變聲,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敢行,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他的敵人都默然無語,在豫讓面前,誰也不敢自稱是勇者。趙無恤解下外衣,交給豫讓。


​豫讓站起身來,拔出刀子,跳起身往衣服上狠狠地戳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總計戳了三刀,然後跪在地上,仰天大笑道:“我可以報答知伯了。”說罷把刀子往心窩裡一捅,伏刃而死。



​豫讓失敗了,但他的執著他的胸懷感動了世人。他沒有失敗,作為一個復仇者的無聖信念而付出的行動和代價,他是最成功的人。據說,豫讓死了之後,趙國的志士們無不為之落淚。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一書中,這樣評價豫讓:“堅忍若豫讓者,何事不可成哉!然竟不成,豈力固不足以勝命耶?就使不達也,而其義聲至今日,猶令讀者震盪心目,其所以感化社會者亦深矣”。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晉國大地上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趙、魏、韓。其實在春秋晚期,晉國是六卿執政,即知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範氏,六大家族輪流做莊。後來中行氏、範氏叛亂,被其他四大家族挫敗,六卿剩下四卿。到了戰國初期,知史家族出現了出類拔萃的人物叫知瑤,勢力遠超過其他三大家族。他目空一切,傲視群雄,先後向韓魏索要了土地,最後又向勢力僅次於他的趙氏索要,遭到拒絕。知瑤惱羞成怒,率領韓魏攻打趙氏,趙家在趙無恤的領導下,堅守晉陽城,知瑤幾年攻打無效,於是,天才級知瑤創造性的引用滅絕人性的戰術——引水灌城,趙氏危在旦夕。此時,韓魏考慮到知氏滅了趙家後就要針對自己,於是與趙氏暗暗聯絡,達成協議,共同對付知瑤。趙無恤以欺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偷引汾水淹沒知瑤兵營,再加上韓魏反水,知氏大軍瞬間崩潰,這是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跡。晉陽城在即將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的反敗為勝,而且僅僅一次反擊,就將知瑤的軍隊一網打盡。統治晉國達二十年之久的知瑤和知氏家族終於退出晉國歷史舞臺。更殘忍的是知瑤不僅身首異處,而且腦袋被砍下來當做坐便器,三家瓜分了知家財產,也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知瑤死了,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儘管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但他死後還是有人發誓為他報仇——他的門客豫讓。

豫讓出身於俠義之家,爺爺畢陽是有名的俠士,他從小也受到任俠精神的薰陶,以嚴格的武士精神來要求自己。長大成人後,仗著一身本領,他先後成為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的門客,但是沒有受到重用。這使得他深感挫折,先後離開範氏、中行氏,轉而投奔到知氏門下。

知瑤這個人雖然十分狂妄自大,但由於崇尚、迷信武力,故而也十分欣賞勇武之士。豫讓得到器重,感恩戴德,視知瑤為知己與恩人,而那個時代的觀念,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在晉陽一役中,知瑤大意失江山,不僅身首異處,腦袋還被當作便器,任

由趙無恤淩辱。這件事傳到豫讓耳中時,他十分痛心,立志要為主公報仇雪恨。

但是一個流浪漢要刺殺位高權重的趙無恤談何容易。豫讓苦思冪想,終於有了好辦法。他改名換姓,身穿破舊衣服,混入趙無恤府中充當雜役,他的工作是粉刷廁所的牆。粉刷牆所使用的工具稱為泥板子或瓦刀,這種工具本來只是為了把牆抹平,所以並不鋒利,可是豫讓卻別有用心地磨得十分鋒利,這玩意兒到他手中,成為一件刺殺用的武器。豫讓假裝在工作,在廁所等待著,人有三急,趙無恤總得上廁所吧。

果然,趙無恤來了。豫讓畢竟不是職業殺手,臨場時可能也有幾分緊張,神色不太自然,這被精明的趙無恤看出了破綻。趙無恤下意識地覺得此人有問題,便派人上前把豫讓捉拿審問,結果發現了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瓦刀,顯然,那把瓦刀是問題的。趙無恤質問道:“你把瓦刀磨得如此鋒利,究竟有何意圖?”豫讓心知計畫失敗了,他面不改色地答

:“我要為知伯報仇”,站在一旁的衛士拔出刀劍,欲結果豫讓的性命。趙無恤阻止道:“算了,他算是一條好漢了。知瑤已經死了,他的家臣想為他報仇,這是賢人義士。還是放他走吧,以後我小心點就是了。”趙無恤顯然不認為豫讓有機會殺死自己,放他一條活路,也是給自己的家臣樹一個榜樣,對待主公就得像豫讓這樣忠心不貳。

第一次刺殺失敗了,是由於敵人的仁慈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接下來該怎麼做?豫讓就是死筋一條,在他心裡除了復仇之外,別無他念。可是現在趙無恤都認得他了,要再次接近仇人顯然不可能,怎麼辦?他又想出一個空前絕後的主意——整容,其實是毀容。於是豫讓把自己的眉毛、鬍子都拔光了,身上塗上漆,裝成生了濃瘡似的,臉蛋用刀子自割幾刀毀容,現在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人,而像是怪物了。於是他便沿街乞討,一點也不引人注意。

他甚至跑到自己家中乞討。門開了,妻子看著這個披頭散髮、目面可憎的人,一點也沒認出來是自己的丈夫。當她聽到他的聲音時,面露詫異。豫讓趕緊背過臉去,一瘸一拐地漸行漸去了。

看來他的偽裝還不夠徹底,聲音還是原來的調,要怎麼改變呢?吞炭!在豫讓看來,一名武士就要拋棄一切,完成自己心中崇高的信仰。聲帶被燒壞了,聲音變得沙啞不清。豫讓在進行第二次刺殺前,先去找一個老朋友,試試這次易容是否成功。開始時朋友沒有認出,可後來又認出了,朋友說“你改名換姓,改了聲音,可你的身材你的氣質你的目光卻沒有改變,你還是放棄了吧”。豫讓的眼神裡閃爍著光芒,他的內心自有一片光明,這是一種信念,值得他用生命去踐履。他以堅定的、從容不迫的語氣對好友說:“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向天下人表明君臣之義。要是我投靠趙氏,就是認趙氏為主人,然後再殺自己的主人,這豈不是大亂君臣之義嗎?我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就是要讓天下所有對主人心懷二心的臣子感到慚愧。”

從此他浪跡在街頭,沒有人認出他來,“豫讓”這個人似乎從人間蒸發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可是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趙氏的一舉一動,耐心地等待致命一擊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他打探到趙無恤要出外辦事,馬車將通過一座石橋,橋面狹窄,這可是動手的最好時機。

豫讓懷裡藏著一把短劍,事先埋伏在橋面之下。他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披頭散髮,這麼一個乞丐當然不會引起任何人的疑心。可是說來也巧,那一天,趙無恤的車隊行經石橋時,馬車上的馬匹忽然受驚直跳,似乎預感到某種危險。小心謹慎的趙無恤立即下令戒嚴搜索,果然在橋下發現了懷揣著一把利刃的流浪漢。

有著異常敏銳第六感的趙無恤馬上想到一個人:豫讓。在盤問之後,果然證實他的猜測,藏在橋下的刺客正是前番放走的豫讓。趙無恤生氣了,他讓人把豫讓押到跟前,指著他的鼻子,責備說:“你做得太過分了。以前你當過範氏與中行氏的門客,後來這兩個家族也讓知瑤給滅掉了,你非但沒有沒有替他們復仇,反倒委身當了知瑤的臣子。如今知瑤已死,你卻偏偏要這樣賣命地為他報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豫讓面對周圍數十條閃亮的兵戈,挺起胸膛說道:“範氏與中行氏都把我當作普通門客罷了,我就只能像普通人那樣來對待他們。知伯以國士對我,我也就要像國士那樣來報答他。”

這句話,擲地有聲。趙無恤聽了都被感動了, 他感慨了一聲:“唉!豫讓先生,你拼了老命要為知瑤報仇,如今誰都知道了,成就了你的聲名。可是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了,也算仁至義盡,不能再放你走了。你自己說,要怎麼辦吧。”

豫讓向趙無恤拜了一拜,從容地道:“您曾經放過我一次,天下人無不稱頌您的美德;今天我行刺您,理應伏法受誅。只是忠臣為名節犧牲,這是義之所在。我無法為知伯報仇,只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戳幾刀,象徵性地表達我報仇的心願。如果能得您的准許,我死而無憾了”。沙啞喉嚨裡說出的話很輕,卻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眼前的這個人,就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寧可拋妻棄子,自毀肢體,吞炭變聲,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敢行,義重於生,以至是乎!他的敵人都默然無語,在豫讓面前,誰也不敢自稱是勇者。

趙無恤解下外衣,交給豫讓。

豫讓站起身來,拔出刀子,跳起身往衣服上狠狠地戳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總計戳了三刀,然後跪在地上,仰天大笑道:“我可以報答知伯了。”說罷把刀子往心窩裡一捅,伏刃而死。

豫讓失敗了,但他的執著他的胸懷感動了世人。他沒有失敗,作為一個復仇者的無聖信念而付出的行動和代價,他是最成功的人。據說,豫讓死了之後,趙國的志士們無不為之落淚。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一書中,這樣評價豫讓:“堅忍若豫讓者,何事不可成哉!然竟不成,豈力固不足以勝命耶?就使不達也,而其義聲至今日,猶令讀者震盪心目,其所以感化社會者亦深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