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再不系好互聯網的「安全帶」,車企離出局就不遠了?

汽車的智慧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但是對於以大規模生產製造見長的整車廠們來說, 讓自己的車子變得更智慧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

面對越大的機遇, 越容易驚慌。 而在那些互聯網公司眼裡, 汽車行業又是一個未開發的領域, 同時又有著巨大的價值。

基於這兩方面最基本的邏輯, 我們在這兩三年裡看到了越來越多整車廠和互聯網公司合作融合的案例, 尤其是在國內, 其中又以 BAT 三家和整車廠的合作最為引人注意。

車企選擇互聯網公司合作更應該看重哪些因素?

對於車廠來說, 選擇哪家, 也就意味著選擇擁抱哪種生態和技術路線。 但是, 汽車的研發和生命週期之長遠非手機能比, 選擇了一家, 同時也意味著以後幾年都不能輕易變動, 所以這個選擇必須慎重。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 車廠和互聯網公司合作, 可能至少要考慮以下這麼幾個因素:大資料、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產品對於車主的價值、車聯網業務在整個互聯網公司內的戰略意義,

以及將產品實際落地的能力。

車聯網產品提供的導航、通訊、吃喝玩樂等功能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而業內的一些觀點認為車聯網的本質是資料的產品化, 把個人資料、車輛底層資料、雲端資料利用起來深度挖掘, 才能徹底開發出車聯網的能力, 所以, 資料量、資料分析能力, 基於資料形成的個人畫像, 可能會越來越被重視。 在這方面, 百度相比騰訊阿裡最缺的其實是「個人帳號體系」。

生態平臺不用多說了, 兩個問題:每個互聯網公司背後的生態體系的硬度和品質如何?互聯網公司又怎麼把這些資源有效整合然後供整車廠所用?當然這也和車聯網業務在互聯網公司內的戰略地位有關。

產品、功能對於車主的價值, 這方面其實討論也挺多的, 有些功能是真需求, 有些功能是偽需求。 還有的功能明明不符合車內應用場景, 但是車主就是喜歡想要……

BAT 車聯網解決方案 PK

前面已經提到了 BAT, 事實上, 這三家都已經在車聯網方面提出過解決方案, 阿裡有斑馬, 百度最為知名的是CarLife, 騰訊有騰訊車聯, 三家思路不同, 產品形態也各不相同, 背後的核心競爭力也各有差異。

而他們最近都有了一些變化:斑馬系統有了新的整車廠合作夥伴, 不再只服務於上汽, 百度在強推 Apollo 自動駕駛計畫的同時做出了 DuerOS 系統希望將它應用在車聯網業務上, 騰訊這邊也順勢而為,

在今天舉行的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創想•位置&車聯分論壇”上正式推出了 AI in Car 系統。

什麼是 AI in Car? 你可以把 AI in Car理解為車裡的一整套智慧化系統, 簡單粗暴的說就是, 車廠負責造車, 騰訊把 AI in Car的這套東西整合進車, 主要方向還是車聯網, 至於自動駕駛方面是否有計劃,

目前還看不出來。

按照官方說法, 圍繞 AI in Car, 騰訊會面向汽車行業開放五個方面的能力, 分別包括語音服務能力、出行場景主動服務能力、個性化內容推薦能力、車主社交服務能力以及運營增值服務能力。

語音方面引入的是騰訊叮噹語音助手, 它類似于亞馬遜 Echo, 負責在車裡提供自然語音交互。 導航這塊由騰訊地圖解決, 騰訊生態裡的各個內容平臺會被接入, 而微信、QQ 這種社交工具, 也會在未來被整合到車內。 而在應用層之下, 騰訊的大資料、人工智慧能力, 又會對這些應用提供支援。

這麼看下來, 騰訊基本算是把自己生態體系裡的優勢資源和主要競爭力都拿出來整合到了一起。

這也不難想明白:汽車是下一個重要的用戶應用場景, 並且可以和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趨勢性的東西相結合,這是誰都不願意坐視不理的機會,因此不管是騰訊阿裡還是百度,都把自己在汽車方面的業務提升到了相當高的戰略層面。

互聯網對於整車廠的思維衝擊

但是對於那些和他們合作的整車廠來說,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在我看來是對於整車廠思維的衝擊。過去我們總說,身居傳統製造業裡的人,看問題比較容易受到局限,而互聯網的入侵,給整車廠帶來的是更開放的思維。兩三年來,這個衝擊仍然在繼續,但是對於整個事情的認知,其實也是在不斷進步的。

比如現在我們最常提到的一個詞是「用戶應用場景」,這種概念可能對於造車的人來說以前很少接觸,但是,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在這樣的語境下討論問題,和他們接觸的整車廠,恐怕也很難不耳濡目染。

思維轉變意味著什麼呢?過去整車廠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車造好,如何讓用戶掏錢買車,但是如果基於應用場景去做更多的考慮,可能就變成諸如如何把駕車場景和這個用戶的其他應用場景打通?如何讓用戶在車內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大資料背後的金礦

整車廠可能會說,想這些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別忘了資料的價值。

而具體到騰訊這個案例呢?很多人提起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會想到社交,而這背後其實是帳號體系帶來的價值,帳號體系,又映射了每一個個體。這方面是百度的軟肋,騰訊和阿裡基於帳號體系所建立起來的用戶畫像,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車聯網如果想實現「極致的用戶體驗」,在未來可能勢必要更加針對單獨個體實現不同的個性化功能和服務,它所實現的基礎,必然要針對大量且全面的使用者資料。

AI in Car 的第二個優勢可能是它所提供的車聯網安全解決方案。我們以前多次報導過騰訊的科恩實驗室,他們算得上是國內比較早關注汽車網路安全的團隊,還多次破解過特斯拉。在車輛聯網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騰訊把車聯網安全納入到 AI in Car,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於車廠來說這意味著不用再去單獨找車聯網安全方案供應商。

當然,我們更期待看到的是 AI in Car 的落地產品。

最後想說的是:在騰訊這次的發佈上,被提及比較多的一個詞也是「開放」,有意思的是,到目前為止,BAT 三家都將「開放」作為主旋律了。從幾年前的「顛覆」到如今的「開放」,各家想必都付出了不少的學費,才定下現在的基調。但是如果看最近幾年國內車聯網領域的發展路徑,不管是整車廠還是互聯網公司,抱著開放的心態給予彼此足夠的信任,可能才會探索出車聯網的更多玩法。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並且可以和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趨勢性的東西相結合,這是誰都不願意坐視不理的機會,因此不管是騰訊阿裡還是百度,都把自己在汽車方面的業務提升到了相當高的戰略層面。

互聯網對於整車廠的思維衝擊

但是對於那些和他們合作的整車廠來說,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在我看來是對於整車廠思維的衝擊。過去我們總說,身居傳統製造業裡的人,看問題比較容易受到局限,而互聯網的入侵,給整車廠帶來的是更開放的思維。兩三年來,這個衝擊仍然在繼續,但是對於整個事情的認知,其實也是在不斷進步的。

比如現在我們最常提到的一個詞是「用戶應用場景」,這種概念可能對於造車的人來說以前很少接觸,但是,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在這樣的語境下討論問題,和他們接觸的整車廠,恐怕也很難不耳濡目染。

思維轉變意味著什麼呢?過去整車廠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車造好,如何讓用戶掏錢買車,但是如果基於應用場景去做更多的考慮,可能就變成諸如如何把駕車場景和這個用戶的其他應用場景打通?如何讓用戶在車內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大資料背後的金礦

整車廠可能會說,想這些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別忘了資料的價值。

而具體到騰訊這個案例呢?很多人提起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會想到社交,而這背後其實是帳號體系帶來的價值,帳號體系,又映射了每一個個體。這方面是百度的軟肋,騰訊和阿裡基於帳號體系所建立起來的用戶畫像,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車聯網如果想實現「極致的用戶體驗」,在未來可能勢必要更加針對單獨個體實現不同的個性化功能和服務,它所實現的基礎,必然要針對大量且全面的使用者資料。

AI in Car 的第二個優勢可能是它所提供的車聯網安全解決方案。我們以前多次報導過騰訊的科恩實驗室,他們算得上是國內比較早關注汽車網路安全的團隊,還多次破解過特斯拉。在車輛聯網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騰訊把車聯網安全納入到 AI in Car,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於車廠來說這意味著不用再去單獨找車聯網安全方案供應商。

當然,我們更期待看到的是 AI in Car 的落地產品。

最後想說的是:在騰訊這次的發佈上,被提及比較多的一個詞也是「開放」,有意思的是,到目前為止,BAT 三家都將「開放」作為主旋律了。從幾年前的「顛覆」到如今的「開放」,各家想必都付出了不少的學費,才定下現在的基調。但是如果看最近幾年國內車聯網領域的發展路徑,不管是整車廠還是互聯網公司,抱著開放的心態給予彼此足夠的信任,可能才會探索出車聯網的更多玩法。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