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對孩子說了1000次也不管用?全因父母埋了這個“坑”

作者 | 拂曉

清明節期間, 我帶著朵朵去朋友家小聚,

朋友家的孩子安安與朵朵同齡,

兩個小傢伙玩得非常開心。

我和朋友在客廳聊天時,

安安跑過來對媽媽說, 想要畫畫卻找不到彩筆,

朋友起身幫忙找, 可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

朋友邊找邊訓斥安安:“你昨天不是還玩了嗎?

好好想想放哪兒了?和你說過多少次了,

不要到處亂放東西, 看看, 又找不到了吧。 ”

中午朋友打算去外面吃飯,

安安聽了興高采烈地往門外沖,

朋友在後面喊:“你玩具收拾了嗎?

衣服不穿了?襪子不穿了?”

安安極不情願地回來與朵朵一起收拾玩具。

但是臨出門時, 襪子又找不到了……

朋友說:“安安經常丟三落四, 上學也是這樣,

不是把書落在學校, 就是忘記把水杯拿回來,

一點秩序感都沒有。 ”

我於是問朋友:

“如果安安半夜起來非要讀故事書, 你會怎麼做?”

朋友說:“估計是胖揍一頓, 或者強制他睡覺吧。 ”

我的回答是, 安安的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

其實,

孩子半夜非要讀書這件事是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的。

記得朵朵3歲半左右的時候, 一次出遠門,

下午5點多到家時, 朵朵已經在車上睡著了。

我從車上把她抱進屋,

脫衣服、脫鞋、蓋被子等一系列動作做完,

她都沒有醒, 但是睡到半夜朵朵卻突然醒了,

非拉我起來講故事。

我沒有責備孩子, 而是陪她讀了兩本繪本,

讀完後,

朵朵很快就睡著了。

也許你會認為我太慣著孩子,

但其實, 我只是尊重孩子罷了。

因為我知道, 朵朵半夜起來讀書並非是她無理取鬧,

而是因為她正處於秩序敏感期。

平日裡我與朵朵每天睡前都會讀繪本,

當天朵朵雖然提前睡著了, 但讀書的任務還沒完成,

朵朵半夜起來讀書,

只是她在秩序敏感期非常正常的表現而已。

朋友很可能是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沒有滿足孩子的秩序需求,

以至於破壞了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生命所需要

可能一部分家長還不是很瞭解孩子的秩序感,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什麼是秩序感。

兒童秩序感

是義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提指出來的。

當秩序敏感期到來時,

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

他們對事物的秩序有著強烈的需求,

並逐步獲得和發展成對物體擺放的空間、

生活起居習慣、時間順序等的適應性, 即秩序感。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對事情的發展過程、物品擺放的順序等

擁有自己的一個秩序觀,

他們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事物上,

並對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有所期待。

一旦事情的發展偏離預期,

孩子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掌控感,

他會覺得很不安全,

於是會用哭鬧、撒潑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和不滿。

以下場景, 你是不是覺得眼熟呢?

●家裡門鈴響了, 孩子一定要自己開門, 你要是不小心開了, 孩子必定哭哭哭;

●每次去超市孩子都要走“規定路線”, 如果不走這條路, 孩子必定哭哭哭;

●每次乘電梯時孩子都要自己按樓層按鍵, 如果有人提前按了, 孩子必定哭哭哭;

●孩子每次穿鞋時一定要先穿左腳, 再穿右腳, 如果媽媽不小心穿錯了, 孩子必定哭哭哭……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非常常見的表現。

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這一時期的表現,

總是誤解、冤枉, 甚至打壓孩子的話,

則可能會嚴重破壞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壞,

可能會影響孩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

進而影響到孩子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

是否能夠條理清晰、有條不紊的處理事情等。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有哪些表現?

孩子對環境的佈局、物品的擺放順序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從孩子出生開始,

周圍環境中的固定陳設會逐漸融為孩子秩序中的一部分,

孩子會記住下環境中每件物品的擺放位置和順序。

孩子的這一行為是在熟悉周圍的環境,

同時也是其安全感建立的表現。

這樣,孩子才能夠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

並在所有的細節上支配它。

例如,一個3歲的小男孩子,

把它所有的汽車玩具都並排擺在牆角,誰也不能動。

一天,媽媽收拾屋子,把孩子的玩具暫時收了起來,

等擦完地後又擺放回原位。

可兒子從幼稚園回來立馬就發現不對了,

哇哇大哭起來:“你把我的玩具都弄亂了。”

媽媽趕緊重新給孩子排順序,

可是越排越不對,孩子哭得更凶了。

最後,孩子邊哭邊自己擺回原來的順序才算止住了哭聲。

這裡,孩子的媽媽只注意到了孩子的車擺在牆角,

卻忽略了車的擺放也是有順序的。

媽媽在無意中打破了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於是出現了焦慮、不安的情緒,因此才會大哭。

孩子對物事有著自己內在的秩序要求

記得一位媽媽曾經和我提過,

她在晚上給孩子洗完澡後,

因為來不及找睡衣就直接給他穿了件外套。

睡覺時朋友想要給孩子換上睡衣,結果孩子不幹了。

非要在穿著外套的情況下換上睡衣。

朋友說這樣根本做不到,但無論怎樣解釋,

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哭鬧不止。

如果這位媽媽瞭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她就會知道,

孩子不脫衣服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內在秩序正在形成,

也許孩子認為:

洗完澡後穿上的衣服是要穿著睡覺的,

或者孩子對穿衣、解扣的前後順序有自己的“安排”。

對物體的歸屬權十分敏感

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會認為家裡的物品是誰的,

就是誰的,其他人誰都不能動用,

否則就是破壞了“規矩”,孩子會執著地維護秩序感,

甚至會為此“伸張正義”。

比如,媽媽下班回家,進門時穿了爸爸的拖鞋,

結果女兒卻不幹了,

非要媽媽換下自己的拖鞋才肯甘休。

再比如,平時都是媽媽給孩子沖奶粉,

一天爸爸給孩子沖好奶粉了,

孩子卻因此大哭:“媽媽沖,媽媽沖。”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在物體歸屬權上非常執著的緣故。

父母無意間對孩子秩序感的破壞,

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才會表現得“無理取鬧”,

只要滿足孩子的秩序需求,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對事件發生程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

樂樂畫了一張畫,媽媽誇讚到:“畫得真好看。”

可剛說完這句話,樂樂就哭了起來:“畫得一點也不好!”

媽媽說:“挺好看呀,要不,你再畫一張?”

樂樂於是又畫了兩筆,

可剛開了個頭,但卻氣惱地把筆扔在一邊,畫也給撕了,

邊哭邊說:“我還是畫不好,我還是畫不好!”。

此時的樂樂其實是對空間的秩序特別敏感,

比如,畫畫時他會注意到結構比例是否合理,

近大遠小,空間結構是否有美感等。

而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這是最好良藥。

保護好秩序感,孩子將受益一生

在孩子眼裡,凡事都是有對錯之分的:

東西擺在這個地方是對的,換個位置就是錯的;

爸爸的東西,媽媽不能用;

媽媽的東西,爸爸也不以用……

而孩子對事物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

是孩子最初的規則意識,

也是其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基礎。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父母應儘量去保護孩子的秩序感,

而不是通過發脾氣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假如你覺得孩子忽然變得執拗不聽話,

或是突然變得無理取鬧了,

那麼不妨停下來想一想,

今天的情況與平時有什麼不同:

是不是這個場所與之前孩子所處的地方不一樣?

是不是家長匆忙做事情的順序與平時不同?

是不是家裡物品擺放更換了地方?

是不是沒有經過孩子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

很可能孩子哭鬧,就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

同時,父母也應因勢利導,

儘量給孩子建立科學規律的作息安排,

佈置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的物權和歸位意識。

比如,看完書放回書架;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來的地方;

每天固定的日常安排;固定的時間吃飯;

固定的位置坐著;

進門把鞋子先放好,書包放在固定位置等。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體會到環境中的秩序感,同時內心也會更有安全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放慢速度,

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

同時,對於已經發生了的錯誤,那就接納事實,

溫柔地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和情緒哭出來。

另外,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的秩序化,

這樣才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對於孩子來說,秩序就像呼吸新鮮空氣一樣,

當它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

父母無意間阻止或是誤會了孩子,

孩子哭鬧是再所難免的。

但這不是一個常態,

只有真正瞭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

才能避免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傷害。

--------End---------

孩子對環境的佈局、物品的擺放順序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從孩子出生開始,

周圍環境中的固定陳設會逐漸融為孩子秩序中的一部分,

孩子會記住下環境中每件物品的擺放位置和順序。

孩子的這一行為是在熟悉周圍的環境,

同時也是其安全感建立的表現。

這樣,孩子才能夠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

並在所有的細節上支配它。

例如,一個3歲的小男孩子,

把它所有的汽車玩具都並排擺在牆角,誰也不能動。

一天,媽媽收拾屋子,把孩子的玩具暫時收了起來,

等擦完地後又擺放回原位。

可兒子從幼稚園回來立馬就發現不對了,

哇哇大哭起來:“你把我的玩具都弄亂了。”

媽媽趕緊重新給孩子排順序,

可是越排越不對,孩子哭得更凶了。

最後,孩子邊哭邊自己擺回原來的順序才算止住了哭聲。

這裡,孩子的媽媽只注意到了孩子的車擺在牆角,

卻忽略了車的擺放也是有順序的。

媽媽在無意中打破了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於是出現了焦慮、不安的情緒,因此才會大哭。

孩子對物事有著自己內在的秩序要求

記得一位媽媽曾經和我提過,

她在晚上給孩子洗完澡後,

因為來不及找睡衣就直接給他穿了件外套。

睡覺時朋友想要給孩子換上睡衣,結果孩子不幹了。

非要在穿著外套的情況下換上睡衣。

朋友說這樣根本做不到,但無論怎樣解釋,

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哭鬧不止。

如果這位媽媽瞭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她就會知道,

孩子不脫衣服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內在秩序正在形成,

也許孩子認為:

洗完澡後穿上的衣服是要穿著睡覺的,

或者孩子對穿衣、解扣的前後順序有自己的“安排”。

對物體的歸屬權十分敏感

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會認為家裡的物品是誰的,

就是誰的,其他人誰都不能動用,

否則就是破壞了“規矩”,孩子會執著地維護秩序感,

甚至會為此“伸張正義”。

比如,媽媽下班回家,進門時穿了爸爸的拖鞋,

結果女兒卻不幹了,

非要媽媽換下自己的拖鞋才肯甘休。

再比如,平時都是媽媽給孩子沖奶粉,

一天爸爸給孩子沖好奶粉了,

孩子卻因此大哭:“媽媽沖,媽媽沖。”

這些都是因為孩子在物體歸屬權上非常執著的緣故。

父母無意間對孩子秩序感的破壞,

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才會表現得“無理取鬧”,

只要滿足孩子的秩序需求,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對事件發生程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

樂樂畫了一張畫,媽媽誇讚到:“畫得真好看。”

可剛說完這句話,樂樂就哭了起來:“畫得一點也不好!”

媽媽說:“挺好看呀,要不,你再畫一張?”

樂樂於是又畫了兩筆,

可剛開了個頭,但卻氣惱地把筆扔在一邊,畫也給撕了,

邊哭邊說:“我還是畫不好,我還是畫不好!”。

此時的樂樂其實是對空間的秩序特別敏感,

比如,畫畫時他會注意到結構比例是否合理,

近大遠小,空間結構是否有美感等。

而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這是最好良藥。

保護好秩序感,孩子將受益一生

在孩子眼裡,凡事都是有對錯之分的:

東西擺在這個地方是對的,換個位置就是錯的;

爸爸的東西,媽媽不能用;

媽媽的東西,爸爸也不以用……

而孩子對事物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

是孩子最初的規則意識,

也是其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基礎。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父母應儘量去保護孩子的秩序感,

而不是通過發脾氣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假如你覺得孩子忽然變得執拗不聽話,

或是突然變得無理取鬧了,

那麼不妨停下來想一想,

今天的情況與平時有什麼不同:

是不是這個場所與之前孩子所處的地方不一樣?

是不是家長匆忙做事情的順序與平時不同?

是不是家裡物品擺放更換了地方?

是不是沒有經過孩子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

很可能孩子哭鬧,就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

同時,父母也應因勢利導,

儘量給孩子建立科學規律的作息安排,

佈置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的物權和歸位意識。

比如,看完書放回書架;

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來的地方;

每天固定的日常安排;固定的時間吃飯;

固定的位置坐著;

進門把鞋子先放好,書包放在固定位置等。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體會到環境中的秩序感,同時內心也會更有安全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放慢速度,

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

同時,對於已經發生了的錯誤,那就接納事實,

溫柔地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和情緒哭出來。

另外,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的秩序化,

這樣才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對於孩子來說,秩序就像呼吸新鮮空氣一樣,

當它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

父母無意間阻止或是誤會了孩子,

孩子哭鬧是再所難免的。

但這不是一個常態,

只有真正瞭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

才能避免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傷害。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