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你會死嗎?”

作者 | 趙都好

01

美美突然問我“媽媽, 姥姥為什麼這麼老?”

我說“每個人都會變老, 出生、衰老、死亡, 這是每個人類在世上必經的過程。

她睜大了眼睛 “死?!”

“嗯, 每個人都會死。 ”

美美可憐的小鼻子抽動著, 淚水已經湧上了眼眶, 帶著哭腔問

“是不是我長大了, 媽媽你就會變老, 然後死掉呢?”

我擁她入懷“是的。 ”

“我不想媽媽死……”

美美已經泣不成聲。

02

我心裡一驚, 是時候對美美進行死亡教育了, 我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令我為難的是:

孩子還小, 不懂生與死這類深奧的問題, 我既不想欺騙她, 也不想她受到傷害。

我深知沒有進行過死亡教育或是教育不當, 會對孩子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

我小時候由於對生死的問題認知粗淺, 常常有一段時間認為人總歸要死, 所以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很崩潰……網上總能見到一些孩子由於對死亡缺少敬畏心, 自殺、殺人的例子屢見不鮮, 觸目驚心。 所以, 我不單單要讓美美瞭解死亡, 更重要的是要讓她感受到生命的快樂。

死對美美來說, 只是個抽象的話題,

她並不明白死的含義,

我要弄清楚孩子想知道什麼, 怕什麼,

然後有的放矢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打算從她對死亡具象的感受入手。

對於這個小小人兒來說,

死亡就意味著和親人的分離, 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我不要見不到媽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在美美心中, 我死了就意味著我拋棄了她。

而且她明白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

——但她又奈何不了

——這是她所恐懼的地方,

這種感覺對她來說簡直糟糕透頂!

“寶貝, 人生就是一段路,

走到路的盡頭, 生命也就終止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媽媽馬上會死去,

也不代表你會失去媽媽的愛。

你還要一點點長大,

媽媽也會像姥姥一樣一點點變老。

在很久很久以後,

就算媽媽真的死去,

媽媽的愛也會變成微風、陽光、細雨、雪花,

一直陪伴著你。 ”

而且在這長長的人生路上,

你會遇到許許多多有趣的風景,

你要保護好自己,

儘量在有限的旅途中欣賞無限的風景。

無論什麼時候,

媽媽的愛會一直陪伴著你,

媽媽相信你一定感受得到。 ”

那是一個安靜的午後,

我和美美依偎在沙發裡,

聽窗外偶爾一兩聲的雀鳴,

若有所思。

過了很久, 美美又問我:

“媽媽, 你會死後上天堂嗎?”

天堂, 這是她從童話故事和動畫片裡的瞭解到的場景,

美美還不知道“生”和“死”是無法共存的。

此時此刻, 理性的科學解釋只會顯得徒勞,

我吻了一下她的額頭:

“當然會呀”

美美抬頭看著我, 眼睛裡又升起了憂慮:

“媽媽, 那你是不是要比我先去天堂呀?”

“是的”

“媽媽, 媽媽, 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去天堂呢?”

“這恐怕不行啊寶貝,

我們必須認真走完自己人生的這段路,

才能找到通往天堂的大門。

雖然媽媽會比你早到天堂,

但媽媽會在天堂裡等候你、守望你,

等你來到天堂的時候

記得給媽媽講你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哦”

美美沒說話, 只是抱緊了我。

03

當孩子問起“生死”的問題時, 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呢?

不同階段的孩子對“生死”的理解不同,

希望下文中的分享能夠給你們一點幫助。

►0~4歲的孩子,借用童話故事讓孩子接觸“生死”

如果您的孩子年齡偏小(0~4歲),

那麼她們對於死亡是沒有概念的,

更談不上客觀地對待和理解死亡。

我們不妨借用一些繪本或童話故事,

讓他們接觸到“生死”這個詞。

我們一家都是凱叔的忠實聽眾,

凱叔講過一個故事,《爺爺找到了新工作》

講的是爺爺去世後去了天堂,在天堂裡做一份給貓咪畫花紋的工作,

全篇角度新穎,完全沒有死亡的負面感覺,

我超級喜歡,在這裡推薦給你們。

《爺爺找到了新工作》(點擊藍字即可試聽),是一個新奇的故事。講的是爺爺去世後去了天堂,在天堂做一份給貓咪畫花紋的工作,全篇角度新穎,完全沒有死亡的負面感覺。

►4~7歲的孩子無法辨認“生”和“死”無法共存

4~7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

但關於“生死”問題,她們的理解比較簡單,

一般會認為“死亡”就是不呼吸、躺下不動,

就像玩“過家家”時候“裝死”一樣。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知道“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

對於死亡,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幻想式的思考,

常常認為死亡就像是卡通片裡那樣,是暫時的、可逆的;

有時,也會把死亡與睡眠或旅行聯繫起來,甚至害怕睡覺;

除非重病的孩子會從成人那裡得到與死亡相關的訊息,

一般孩子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

並且,儘管孩子們不明白“老年”的含義,

但他們也會從“衰老”聯想到“死亡”。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正常的生理認知和身體接觸,

做為家長,要保持溫和的教導方式,

儘量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

讓交流能夠在孩子樂於接受的氛圍中進行。

美美今年5歲,正值這個階段,

當美美問我“媽媽死後會上天堂嗎?”的時候,

我沒有把晦澀的科學知識灌注給她,

而是順著她樂意接受的方向繼續聊下去,

用溫情和信任帶領她去感知生死的概念。

►7~13歲的孩子直接平靜的用科學的方法讓其領會“生死”概念

上了小學的孩子(7~13歲),正處於世界觀形成的初級階段。

家長應該經常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這類場所,

看看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類)的生命歷程,

有些小學讓孩子買種子自己種,

好多種子並不能發芽,有的會被貓踩斷,

都是生命的變化。

理解了“生命”,就很容易理解死亡了。

04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死亡一直是缺失的一課。

很少有人直接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以至於我們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會死,

可一旦面對死亡還是整個人都錯亂了。

曾經看過一部日本電影,

《小花的味噌湯》

講述了一個患乳腺癌的媽媽,

“以赴死的決心”生下了女兒小花,

九個月後癌症復發,

生命變得脆弱,死亡逐漸逼近,

她隱藏起自己的悲傷和絕望,

嘗試著平靜地面對生命,

教女兒做家務、做味噌湯……

一部很感人的電影,

一場關於生命和死亡的人生映畫。

最令我動容的,是媽媽(千惠)對待生命的態度,

死亡,並不可怕,

不過是與這個世界的告別,

我們這一生,不就是不斷地在練習告別嗎?

跟摯親告別、跟朋友告別、跟所愛之人告別,

在這不斷的離別和傷痛中,

我們逐漸明白什麼是“向死而生”,

把每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

去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下一次,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死亡時?

您想好怎麼回答了吧?

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

我們談論死,是為了珍視生!

清明節了,勸君惜取眼前人。

--------End---------

►0~4歲的孩子,借用童話故事讓孩子接觸“生死”

如果您的孩子年齡偏小(0~4歲),

那麼她們對於死亡是沒有概念的,

更談不上客觀地對待和理解死亡。

我們不妨借用一些繪本或童話故事,

讓他們接觸到“生死”這個詞。

我們一家都是凱叔的忠實聽眾,

凱叔講過一個故事,《爺爺找到了新工作》

講的是爺爺去世後去了天堂,在天堂裡做一份給貓咪畫花紋的工作,

全篇角度新穎,完全沒有死亡的負面感覺,

我超級喜歡,在這裡推薦給你們。

《爺爺找到了新工作》(點擊藍字即可試聽),是一個新奇的故事。講的是爺爺去世後去了天堂,在天堂做一份給貓咪畫花紋的工作,全篇角度新穎,完全沒有死亡的負面感覺。

►4~7歲的孩子無法辨認“生”和“死”無法共存

4~7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

但關於“生死”問題,她們的理解比較簡單,

一般會認為“死亡”就是不呼吸、躺下不動,

就像玩“過家家”時候“裝死”一樣。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知道“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

對於死亡,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幻想式的思考,

常常認為死亡就像是卡通片裡那樣,是暫時的、可逆的;

有時,也會把死亡與睡眠或旅行聯繫起來,甚至害怕睡覺;

除非重病的孩子會從成人那裡得到與死亡相關的訊息,

一般孩子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

並且,儘管孩子們不明白“老年”的含義,

但他們也會從“衰老”聯想到“死亡”。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正常的生理認知和身體接觸,

做為家長,要保持溫和的教導方式,

儘量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

讓交流能夠在孩子樂於接受的氛圍中進行。

美美今年5歲,正值這個階段,

當美美問我“媽媽死後會上天堂嗎?”的時候,

我沒有把晦澀的科學知識灌注給她,

而是順著她樂意接受的方向繼續聊下去,

用溫情和信任帶領她去感知生死的概念。

►7~13歲的孩子直接平靜的用科學的方法讓其領會“生死”概念

上了小學的孩子(7~13歲),正處於世界觀形成的初級階段。

家長應該經常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這類場所,

看看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類)的生命歷程,

有些小學讓孩子買種子自己種,

好多種子並不能發芽,有的會被貓踩斷,

都是生命的變化。

理解了“生命”,就很容易理解死亡了。

04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死亡一直是缺失的一課。

很少有人直接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以至於我們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會死,

可一旦面對死亡還是整個人都錯亂了。

曾經看過一部日本電影,

《小花的味噌湯》

講述了一個患乳腺癌的媽媽,

“以赴死的決心”生下了女兒小花,

九個月後癌症復發,

生命變得脆弱,死亡逐漸逼近,

她隱藏起自己的悲傷和絕望,

嘗試著平靜地面對生命,

教女兒做家務、做味噌湯……

一部很感人的電影,

一場關於生命和死亡的人生映畫。

最令我動容的,是媽媽(千惠)對待生命的態度,

死亡,並不可怕,

不過是與這個世界的告別,

我們這一生,不就是不斷地在練習告別嗎?

跟摯親告別、跟朋友告別、跟所愛之人告別,

在這不斷的離別和傷痛中,

我們逐漸明白什麼是“向死而生”,

把每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

去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下一次,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死亡時?

您想好怎麼回答了吧?

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

我們談論死,是為了珍視生!

清明節了,勸君惜取眼前人。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