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看待戰爭和原子彈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原子彈爆炸給廣島民眾的生理、心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這種影響伴隨他們一生。 而日本人放棄自我的“遠慮”精神, 讓他們認為遭到原子彈襲擊是戰爭的宿命。

很多廣島民眾認為, 更重要的是反對戰爭, 而不僅僅是反對核武器。

一、廣島民眾遭原子彈襲擊的經歷

在提起經歷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時, 日本人常常會回避“倖存者”這個稱呼, 用“被爆者”, 也就是“被爆炸影響的人”, 來稱呼他們。 因為他們認為, “倖存者”這個詞強調的是活著的人, 可能對逝去的人有所怠慢。

1. 原子彈爆炸瞬間

原子彈的原理是, 利用核裂變反應產生爆炸, 爆炸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它爆炸時產生的能量, 相當於14000噸 TNT 炸藥, 有很多人在爆炸發生瞬間當場死亡。

其中一個原因是爆炸瞬間的溫度非常高, 地面的中心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 相當於太陽的表面溫度,

空氣受到高溫的加熱和壓縮, 急速膨脹, 產生高壓衝擊波。 還有一個原因是, 原子彈爆炸時形成火球, 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 核裂變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 這些射線會破壞人體細胞, 輻射量太大的時候, 人在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統計學家算出,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死者直接死于爆炸造成的燒傷, 還有四分之一死於核輻射。

2. 原子彈爆炸後的避難和救援

廣島民眾在避難時, 一個情況是, 有部分人在避難的時候死亡。 許多廣島民眾在爆炸時被燒傷, 傷勢嚴重的血肉模糊, 皮膚脫落。 於是, 在避難時, 有些民眾因為傷勢過重, 去世了。 還有一些民眾, 身上沒有明顯的外傷, 可是一夜之後, 突然就死了, 這可能是吸收了太多輻射造成的。

除了死亡之外, 還有一個情況是, 避難過程中發生了次生災害。 廣島市區裡很多地方都燃起了大火, 火還借著風不斷向周圍蔓延, 燒到了避難處。 大火之後開始下雨, 雨又帶來了強旋風, 樹木、房屋碎片和避難民眾, 都被捲進了河裡。 次生災害使更多人死亡和受傷, 人們變得更加恐慌。

廣島的救援也很不順利。 爆炸發生後, 廣島的救援主要是民眾之間的互助, 和少數醫生的治療, 救援力量比較弱。 廣島大約有150名醫生, 65名在爆炸時死亡, 活下來的大部分人也受了傷, 整個城市93%的護士都已經死亡或者因為重傷沒辦法工作, 醫院很多設備也被毀掉了。 很多人沒有得到及時的專業救援, 只能靠其他民眾幫忙。

而在當時的救援中, 日本政府和軍隊確實是缺位的。 當時德國戰敗, 日軍在戰場上被中國軍隊牽制, 美國和蘇聯還不斷施加壓力, 日本政府怕引起全國恐慌, 軍隊士氣下降, 所以爆炸後, 日本政府基本上是不作為的, 不僅救援不到位, 還一直對這次襲擊含糊其辭。

3. 原子彈爆炸後四十年間的遭遇

“被爆者”後來的生活基本上有四種遭遇。 第一、患上原子彈疾病;第二、被歧視;第三、生活順利走上正軌;第四、致力於號召世界和平。

二、日本人的國民氣質

在日語中有一個詞, 叫做“遠慮”, 被看作是一種日本精神。 這裡的“遠慮”, 不是指“深謀遠慮”, 而是指, 放棄自我, 把別人的願望放在首位。 我們可以把“遠慮”的日本精神, 看作是一種“集體主義”,

個人的價值和訴求是不被重視的。 這種“集體主義”使日本人既有冷靜的一面, 又有狂熱的一面。

1. 冷靜:驚人的禮貌和隱忍

在原子彈爆炸後, 很多人被埋在廢墟下, 沒辦法逃出去避難。 他們在求救時, 喊的是:“如果可以的話, 請您救救我!”即使是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 他們的呼救仍然帶有日本人特有的一種禮貌。 他們的隱忍更為驚人, 廣島原子彈爆炸後, 幾百個受了重傷的人一起躺在竹林裡, 沒人哭泣、抱怨、喊疼。 他們臉被燒得血肉模糊, 可是當有人喂水時, 他們都還微微起身, 點頭致謝。 他們放棄了個人的訴求, 考慮的是一起避難的整個“集體”。

2. 狂熱:對國家和天皇的絕對忠誠

原子彈爆炸後, 一對父子被壓在房子裡, 不能脫身, 他們在廢墟裡高喊“天皇萬歲!”那位父親說,在那一刻,他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受。在民眾的眼裡,天皇就等於神。他們相信,自己死了,是在為天皇獻身。他們為了這個“神”和“神”的國家,甘願放棄自己的價值和訴求,保持絕對的忠誠。

三、日本人對戰爭和原子彈爆炸的態度

1. 日本人對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態度

日本人的國民氣質,使得“被爆者”對於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普遍態度是,接受宿命。日本人國民氣質中的隱忍,使“被爆者”把這個劫難當成是命中註定的。戰爭就是戰爭,所以民眾不得不承受戰爭帶來的後果,這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天皇宣佈投降,他們從天皇的聲音中獲得了平靜,接受現實,開始重新建設日本。

因為接受了這樣的宿命,所以,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從來沒對美國正面提出過直接的抗議。同樣,日本政府不願意承擔原子彈爆炸的道德責任,可是“被爆者”們很少進行控訴,也一直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2. 日本人對核武器和戰爭的態度

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人很少考慮到原子彈的道德問題。一直到廣島原子彈爆炸十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才有大規模的人明確表示反對。1955年,日本漁船遭到美國氫彈核子試驗輻射,有船員死亡,這個事件引發了和平運動,第一屆世界反對核彈和氫彈大會在廣島召開,有五千名代表參加。不過,日本的反核運動受到美蘇冷戰的影響,不同派別之間一直在爭吵,最後分裂了。

廣島的“被爆者”們很反感,他們覺得這些反核抗議活動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這些人太過關注原子彈,對戰爭的思考卻遠遠不夠。有人認為,二戰時日本和德國一樣,都是在進行總體戰爭,也就是,綜合國家一切力量進行戰爭,整個國家都為戰爭服務。那麼,如果一個人在理論上支持總體戰爭,他就不該抱怨原子彈造成的平民傷亡,因為在總體戰爭中,平民和士兵是沒有區別的。

所以,戰爭才是傷害的源頭,沒有戰爭的話,原子彈這個議題就不存在了。戰爭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們應該更關注對戰爭的思考,而不是抓著戰爭武器不放。

他們在廢墟裡高喊“天皇萬歲!”那位父親說,在那一刻,他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受。在民眾的眼裡,天皇就等於神。他們相信,自己死了,是在為天皇獻身。他們為了這個“神”和“神”的國家,甘願放棄自己的價值和訴求,保持絕對的忠誠。

三、日本人對戰爭和原子彈爆炸的態度

1. 日本人對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態度

日本人的國民氣質,使得“被爆者”對於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普遍態度是,接受宿命。日本人國民氣質中的隱忍,使“被爆者”把這個劫難當成是命中註定的。戰爭就是戰爭,所以民眾不得不承受戰爭帶來的後果,這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天皇宣佈投降,他們從天皇的聲音中獲得了平靜,接受現實,開始重新建設日本。

因為接受了這樣的宿命,所以,一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從來沒對美國正面提出過直接的抗議。同樣,日本政府不願意承擔原子彈爆炸的道德責任,可是“被爆者”們很少進行控訴,也一直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2. 日本人對核武器和戰爭的態度

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人很少考慮到原子彈的道德問題。一直到廣島原子彈爆炸十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才有大規模的人明確表示反對。1955年,日本漁船遭到美國氫彈核子試驗輻射,有船員死亡,這個事件引發了和平運動,第一屆世界反對核彈和氫彈大會在廣島召開,有五千名代表參加。不過,日本的反核運動受到美蘇冷戰的影響,不同派別之間一直在爭吵,最後分裂了。

廣島的“被爆者”們很反感,他們覺得這些反核抗議活動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這些人太過關注原子彈,對戰爭的思考卻遠遠不夠。有人認為,二戰時日本和德國一樣,都是在進行總體戰爭,也就是,綜合國家一切力量進行戰爭,整個國家都為戰爭服務。那麼,如果一個人在理論上支持總體戰爭,他就不該抱怨原子彈造成的平民傷亡,因為在總體戰爭中,平民和士兵是沒有區別的。

所以,戰爭才是傷害的源頭,沒有戰爭的話,原子彈這個議題就不存在了。戰爭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們應該更關注對戰爭的思考,而不是抓著戰爭武器不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