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傳播媒介的得與失!

有些傳播媒介更加適合長時間保存資訊, 比如石碑和佛窟;另一些傳播媒介則更適合遠距離傳輸資訊, 比如報紙和廣播。 從傳播媒介的角度去觀察,

不同特點的傳播媒介是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文明的興衰的。 如果不能平衡運用不同的傳播媒介, 還可能會給人類文明帶來危機。

一、傳播媒介的兩種偏向

傳播媒介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時間偏向的媒介, 另一類是空間偏向的媒介。

所謂時間偏向的媒介, 就是那些更適合長時間保存資訊的媒介, 比如石碑、佛窟。 這類傳播媒介的優勢在於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沖刷, 將資訊長久保存下來。 不過, 它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就是體積太大, 無法遠距離運輸。

空間偏向的媒介恰恰可以彌補時間偏向媒介的缺點, 也就是說, 它擅長遠距離傳輸。 我們熟悉的報紙、廣播、電視, 都屬於這一類媒介。 不過, 它也有自己的問題。

相比之下, 空間偏向媒介中的資訊難以保存較長時間。

二、兩種不同媒介會影響甚至決定某一個文明的興盛或衰落

帝國文明分為兩種, 第一種帝國是宗教帝國, 第二種是政治帝國。 宗教的建立和傳承往往要依靠宗教與神權。 歷史上著名的宗教帝國包括古羅馬、古印度等。 為了傳承文化, 宗教帝國需要更多倚重時間偏向的媒介, 忽略空間偏向的媒介。 和宗教帝國對應的是政治帝國, 這種帝國通常建立在官僚體制的基礎上, 重視疆土的擴張。 大部分的現代國家都屬於政治帝國。 為了擴張領土, 政治帝國需要更多倚重空間偏向的媒介, 忽略時間偏向的媒介。

古埃及國王一直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宗教帝國,

但古埃及的主要傳播媒介從早期的石頭變成了晚期的莎草紙, 也就是說, 從時間偏向的媒介變成了空間偏向的媒介, 這樣的轉變並不利於一個宗教帝國的崛起。 從傳播媒介的角度來講, 整個古埃及宗教帝國的衰落, 其實是毀在了一張莎草紙上。

相反, 有一些宗教文明則因為倚重時間偏向的媒介而獲得成功, 典型的例子就是古羅馬時期基督教的崛起。 在早期古羅馬擴張的過程中, 最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莎草紙。 作為空間偏向的媒介, 莎草紙有利於建立一個龐大的政治帝國, 但在宗教方面的作用微小, 因為莎草紙的紙質脆弱, 加上西歐氣候潮濕, 所以根本不能長時間保存。 當時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幸運地遇到了一種完美的替代品,

也就是羊皮卷。 這種傳播媒介牢固耐用, 還可以反復使用, 是一種時間偏向的媒介。 傳教士們將教義中的格言書寫在羊皮卷上, 這既是一種資訊, 又成為了一種可以長時間保存的宗教文化。 這樣一來, 基督教就迎來了迅速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 古羅馬從一個龐大的政治帝國向基督教帝國的轉變, 從傳播媒介的角度來看, 其實就是從莎草紙向羊皮卷的轉變。

三、古希臘作為一個理想帝國, 同時解決了時間問題和空間問題

真正的理想帝國需要平衡地使用時間偏向的媒介和空間偏向的媒介。 在人類歷史中, 古希臘時期曾短暫地出現過這種理想帝國。

古希臘由眾多城邦組成, 它之所以可以凝結為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共同體,

要多虧了繁榮的口語文化, 比如遊吟詩人的廣泛出現。 古希臘口語文化的偉大之處, 就在於它在空間和時間的傳播中取得了平衡。

在時間層面, 遊吟詩人口中的歌謠傳承了古希臘的歷史文化;在空間層面, 遊吟詩人在旅行中, 又可以將這些文化傳達給各個城邦的民眾。 因此, 人們雖然居住在形態各異的城邦之中, 卻可以通過口語文化, 產生出“希臘人”的身份認同感。 不過, 這種平衡是非常脆弱的。 在亞里斯多德之後, 希臘文化從口語傳統轉向了文字傳統。 這加深了城邦之間的鴻溝, 也加快了希臘文明的瓦解。

四、如果一個帝國過於倚重空間偏向的媒介, 就可能會對文明造成危機

雖然人類在20世紀擁有了更加“高級”的傳播媒介,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明就能取得更大的進展。恰恰相反,過於倚重這些媒介,還可能給我們的文明帶來災難。

20世紀中葉,人類文明的危機主要表現在我們太過於依賴空間偏向的媒介。空間偏向的媒介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將資訊傳遞到遙遠的地方,十分有利於國家擴張,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容易長時間保存,換句話講,也就是不利於文化傳承。讓人感到有些惋惜的是,20世紀的人類充滿了空間擴張的野心,但卻忽視了文明的傳承。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明就能取得更大的進展。恰恰相反,過於倚重這些媒介,還可能給我們的文明帶來災難。

20世紀中葉,人類文明的危機主要表現在我們太過於依賴空間偏向的媒介。空間偏向的媒介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將資訊傳遞到遙遠的地方,十分有利於國家擴張,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容易長時間保存,換句話講,也就是不利於文化傳承。讓人感到有些惋惜的是,20世紀的人類充滿了空間擴張的野心,但卻忽視了文明的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