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媽媽,如果你死了呢?”丨如何告訴寶寶“死亡”是什麼

【1】

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什麼?

初聽死亡兩個字, 闖入你心境裡的, 是怎樣的色彩?灰暗、陰冷、悲痛、訣別, 對嗎?我想大多數成年人是這樣。

我們從文化中和傳統中, 學到了這些和死亡相關的一切。

然而, 死, 如果作為一個動詞, 它應該是中性的, 是大自然中萬物生髮消亡的必然環節, 卻不是終了。 要不要與年幼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怎麼談論, 我和我女兒有這樣一些對話。

一天晚上臨睡前, 女兒坐在床上突然說:"媽媽, 如果你死了, 我會給你做一個水晶的棺材, 裝飾得特別漂亮, 然後在上面留一個位置, "她手比蓮花, 置於頭上:"你的靈魂, 遲早會來到那個位置, 陪伴我。 "

我非常實際地回應她:"哦, 恐怕, 我需要被火化, 因為沒有那麼多地方放棺材……"

女兒說:"那我就把你的骷髏留下, 掛在牆上。 ""你不怕嗎?""那是你的骷髏啊媽媽, 我怎麼會怕呢?"

我繼續引申話題:"本本, 你覺得你為什麼會跟媽媽說這些話?"女兒想了一下說:"是因為愛,

媽媽。 "然後, 依偎在我的懷裡。

【2】

看, 5歲的孩子, 已經約略地知道死不可避免, 但總有什麼可以留存;關於死亡的話題也可以結束在愛與溫暖。 這是孩子的智慧。

回想我和她之間, 關於死亡的話題, 陸陸續續展開,

也有兩三年的時間了。

最初是源於一本關於身體的繪本, 裡面畫了一副人體骨架, 當姥爺給我女兒讀這本書時, 很是介意, 說:"怎麼給孩子看這個?"簡直要把那一頁撕掉。

當晚, 女兒告訴我, 爺爺討厭那本書。 我給出了解釋:"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這副骨架, 沒有它的支撐, 我們就像一塊毯子, 動也動不了。 爺爺生氣, 是因為這副骨架, 讓他聯想到死亡。 "

"媽媽, 死亡是什麼?"

"死亡, 就是, "我把她的小手放在我心臟的地方, "心臟不再跳動, 眼睛不再睜開, 不再會說話, 也不再呼吸。 "我非常生物學地解釋著。

"那然後呢?"

"然後, 我們可能就會被埋在地裡 , 像種下一顆種子, 但誰也不知道會在什麼地方發芽。 在埋葬的地方, 我們會豎一塊墓碑,

就是一塊石頭, 上面有我們的名字。 "我想這時候需要一些詩意。

女兒:"墓碑是幹嘛的?"

我說:"墓碑就像是一部電話, 活著的人對著墓碑說話, 地面下的人就會聽到了, 但是不會回答。 "這裡, 我又加上了童話。

於是, 我們做了她給我打電話, 而我笑而不語的遊戲。

整個過程, 孩子只是好奇地探索, 沒有任何的負面情緒。

【3】

一段時間裡, 孩子對死亡真的產生了興趣。 秋天看到落葉, 會說:"媽媽, 葉子落了, 就跟人死了一樣, 世界上的一切都會死。 "我說:"是的, 但春天永遠都會回來。 "她會接下去說:"就像樹枝會發芽。 "

能夠和孩子平靜自然地談論死亡, 我暗喜過一陣, 但尷尬隨之而來。 參加家庭成員的婚禮, 一位長輩問女兒:"本本, 等你結婚的時候, 請不請我呀?""到那時候, 你就死啦。 "

情何以堪, 孩子她爸幾乎要發作, 我慌忙向親戚道歉, 並跟老公說:"別急, 我來跟女兒解釋。 "走出宴會廳, 我蹲下親親女兒的小臉蛋, 對她說:"寶貝, 你說的沒錯, 死誰也躲不掉, 但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談, 也不是任何人都喜歡談。 因為死, 對大多人來說是悲傷和可怕的,人們不願意隨時提起。”

"媽媽,我可以跟你說嗎?""當然。"

有一次睡前讀書,我講到了書中什麼小動物死了。女兒如獲至寶地說:"媽媽,你說死了,不可以說死!"真是隨時隨地的考驗啊。

不斷地提問,不斷的試探,不斷地明確邊界,哪有一勞永逸。5歲過了,女兒自己學會了用"那個什麼"來代替死亡了。

【4】

我的家人有的不贊成我跟孩子說得過多過早。我想,孩子的話題沒有時間表,無論它什麼時間出現了,我們只有正面迎戰。當然,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接受度,去選擇方式和角度。

我有心理準備,這個話題還會被不斷地提起,以不同方式或事件,女兒會漸漸觸及死亡的另一面。到那時候,我可能不僅僅是用我的語言來給她解釋和安慰,也許,還有我的行動。

李小萌

資深媒體人、主持人、記者。先後主持央視《半邊天》《東方時空》《24小時》《新聞1+1》,並獲得“金話筒”獎、金鷹獎等廣播電視界最高主持人獎項。

瞭解更多“寶寶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乾貨知識

對大多人來說是悲傷和可怕的,人們不願意隨時提起。”

"媽媽,我可以跟你說嗎?""當然。"

有一次睡前讀書,我講到了書中什麼小動物死了。女兒如獲至寶地說:"媽媽,你說死了,不可以說死!"真是隨時隨地的考驗啊。

不斷地提問,不斷的試探,不斷地明確邊界,哪有一勞永逸。5歲過了,女兒自己學會了用"那個什麼"來代替死亡了。

【4】

我的家人有的不贊成我跟孩子說得過多過早。我想,孩子的話題沒有時間表,無論它什麼時間出現了,我們只有正面迎戰。當然,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接受度,去選擇方式和角度。

我有心理準備,這個話題還會被不斷地提起,以不同方式或事件,女兒會漸漸觸及死亡的另一面。到那時候,我可能不僅僅是用我的語言來給她解釋和安慰,也許,還有我的行動。

李小萌

資深媒體人、主持人、記者。先後主持央視《半邊天》《東方時空》《24小時》《新聞1+1》,並獲得“金話筒”獎、金鷹獎等廣播電視界最高主持人獎項。

瞭解更多“寶寶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乾貨知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