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印度莫臥兒王朝的艱辛創業史(下)

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克巴繼位的時候只有13歲, 由於他繼位的時候年紀太小所以引發了很多鬥爭, 幸虧他有一個忠心的攝政大臣幫他擺平了繼位初期的所有困難, 坐穩了江山。 當他成年親征以後做的第一件重大決策就是結婚娶媳婦, 以前印度的笈多王朝奠基人笈多一世就是因為娶了離車族的公主從而奪取了北印度的霸權, 阿克巴娶媳婦的效果跟這個差不多, 也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他娶了北印度最強大的一個地方力量叫拉起普特人的公主。

拉起普特人以前是中亞的一個遊牧民族, 在一千年前就已經遷入印度了, 這個民族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征慣戰, 打仗特別厲害, 後來皈依了印度教, 印度教的婆羅門授予他們集體高種姓刹帝利, 由於他們獲得這麼高的待遇, 由此他們成為印度教最忠實的捍衛者。 他們佔領了旁遮普、拉賈斯坦、古吉拉特以及恒河流域,

在這些地區成立了大量的小王國, 這些小王國在有那麼兩、三百年還彙集成了一個大王朝, 成為抵抗中亞遊牧民族非常有力的屏障, 是印度教的一個保護者, 一直到今天拉起普特人在整個印度的政壇上那都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阿克巴大帝要想有效統治北印度必須要搞定拉起普特人, 他採取的辦法是通婚, 通婚是最有效的辦法。 阿克巴跟他的父親和祖父不太一樣, 他有一個更大的雄圖大志, 他的父親和爺爺滿足于統治印度就不錯了, 但是阿克巴大帝決定一定要成為印度本土人的領袖, 建立一個印度本土的王朝。 阿克巴大帝去了拉起普特的公主之後, 對她非常尊重, 而且允許她在後宮之內專門興建一個印度教的小教堂, 她可以在那進行宗教禮拜, 阿克巴本身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但是從不干預妻子的宗教信仰。

對整個拉起普特人是非常照顧的, 比如所有莫臥兒王朝的大小官職全對拉起普特人開放, 他的小舅子被提拔到帝國的統帥, 拉起普特人跟莫臥兒王朝進行了充分的融合, 這是阿克巴大帝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 對於拉起普特中少數的王公頑抗的抵制莫臥兒王朝, 阿克巴絕不手軟, 進行了徹底的剷除, 這就是阿克巴的厲害之處, 沒有雷霆手段,

怎顯菩薩心腸, 而在這種爭鬥過程中大部分拉起普特王公是站在阿克巴大帝這邊的, 因為當他們認為阿克巴大帝是拉起普特人的領袖。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宗教寬容, 因為在印度歷史上的伊斯蘭統治者都是宗教歧視的統治, 比如如果不是伊斯蘭教徒就得多交特殊的人頭稅,進行自己的宗教禮拜還得交香火稅,這是很不公平的。阿克巴大帝掌握權力之後,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廢除了人頭稅和所有的宗教稅,這招非常管用,使得整個印度教的民眾非常熱愛阿克巴大帝,所以他在印度內政方面搞的還是不錯的。

阿克巴大帝能夠開創這樣一代偉業,我們一般人回想他一定是個滿腹經綸的人,真實情況恰好相反,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一個,他最大的特點是悟性奇高,能夠很快抓住問題的本質,在他的統治期間曾把世界各種宗教的最有學問的人召集到一起,一起探討各個宗教中最優秀的部分,他試圖創造一種世界教,把各種宗教最優秀的部分組合在一起,他是具有一種開創性的思維和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同時他還是個地緣戰略高手,在印度他的主要兩個對手一個是西北方向的烏茲別克人,一個是西部的薩法維王朝,薩法維和烏茲別克是死對頭雙方血戰了很多年。這個時候阿巴克需要做一個選擇,他支持誰,按照他父親和祖父的戰略一定要打回老家,跟烏茲別克人血戰到底,重新佔領河中地區,但是阿巴克權衡利弊之後覺得不能那麼幹,如果採取這麼冒險的戰略最後還是面臨跟波斯人決一生死,這是不利的,如果聯合烏茲別克打敗薩法維情況也是一樣。在這樣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他採取了一個實力均衡的戰略,對誰都不幫助,為印度贏得了寶貴的外部戰略的安全時間,所以他才能集中精力對國內進行深入的經濟改革。

印度國內面臨的問題也很大,主要的問題跟突厥的王朝一樣,他們的軍事采邑制度其實是分封制,比如奧斯曼帝國對於這種制度進行了精細化的調整搞出了蒂瑪律制度,不過兩者本質上都一樣,帝國的經濟模式都是有問題的,是一種擴張型的軍事采邑制度,集中全國資源用來養兵,目的是為了每年讓這些軍隊出去打仗,去掠奪其他國家財富,奪回來的戰利品才是這個國家的經濟體真正的利潤,如果停止擴張,國家就會陷入巨大困境,所有伊斯蘭帝國當年擴張都很厲害,擴張不動的時候,它的內部一定會出現問題。這套分封制使得封建領主軍政兩方面都要抓,他們容易有反心,阿克巴大帝覺得這套體制一定要進行深入的改革。

阿克巴要動這套軍事采邑最大的難點就是突厥人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習慣一定要有一塊封地才安心,現在要是把這個奪走,就跟你拼命。阿克巴主要的思路是收回全部的封邑,由國家出錢幫助底下貴族養兵,但是大家心理上對那塊土地有一種依賴,阿巴克大帝想了一個妙招,設計一個抽象的概念曼薩蔔,一個曼薩蔔相當於一個抽象的封地,曼薩蔔分成33個等級。

打仗的時候出兵但是不用去經營農莊,政府直接給你相應的錢,而且錢也是綽綽有餘的,自己還有純收入,這些軍事貴族一想這事好啊,免得自己再去經營農莊多費事,還有挑肥揀瘦苦樂不均,現在不用了還穩定,所以軍事貴族都接受了這個概念,當年的印度周邊突厥國家人紛紛移民到印度,每個人的夢想就是獲得一個曼薩蔔,這是一個光榮體面而且有巨額收入的職業,這絕對是阿克巴大帝的首創,他把封建采邑制度進行抽象化,而且還進行標準化。但是說來說去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不管是國家養兵,還是地方軍閥養兵都得像老百姓徵稅,只不過以前是地方軍閥直接剝削老百姓,現在是國家統一收。

怎麼收?這就必須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土地的產出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稅率計算是極其複雜的,莫臥兒王朝的稅表高達幾千種。後來英國人就是借鑒了這套徵稅體制來統治印度,所以當時阿克巴做了非常深入的改革,但是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雖然不同地區的稅率算清了,但是徵收實物還是徵收貨幣,如果徵收實物那就麻煩了,還要用馬車拉,還得倉儲這個成本太高了,政府當然希望是貨幣最好了,但是貨幣金屬從哪來,當時印度通用的是銀幣。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阿克巴大帝包括後來的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他要容忍葡萄牙人和其他的西方殖民者在印度建立殖民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美洲獲得大量的白銀,有了這些白銀阿克巴大帝的經濟改革才能成功,所以他只能默認,但是他做夢也沒想到就是這些彈丸之地最後卻要了莫臥兒王朝的命,這是後話了。

在阿巴克大帝統治期間印度的經濟非常繁榮,國力也非常強盛,達到了歷史上第三個繁榮高峰期,跟孔雀王朝、笈多王朝齊名,這是印度的薩達統一時代。現在的印度人他們最崇拜的人除了阿育王就是阿克巴大帝了,阿育王還很好理解那是他們自己人,阿克巴作為一個外來統治者為什麼會那麼崇拜他?雖然他是外來人但是卻給印度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比如語言、文化、音樂、舞蹈等都是從莫臥兒王朝大量的引進的新元素的刺激和豐富,他們還是很尊敬這些給自己帶來好東西的人的。

他們覺得英國跟莫臥兒王朝最大的區別,因為英國人從來沒有像莫臥兒王朝的阿克巴大帝一樣試圖融入當地社會,英國人始終是個外來的統治者居高臨下,把印度人當成次等民族,而且從來都是從印度獲得大量的原材料然後製成高價工業品返銷印度,導致印度的整個經濟受到了徹底的摧毀,所以莫臥兒王朝和英國人兩者之間,印度人從心理上更喜歡莫臥兒王朝。

歷史上最傑出的統治者被稱為大帝,比如亞歷山大大帝、居魯士大帝還有阿克巴大帝,為什麼他們享有這種特殊的待遇,就是因為他們往往是採取一種寬容的政策,殘暴的統治者往往稱之為某某皇帝或者某某幾世,是不配享有大帝這個稱號。在歷史上會形成既有阿克巴大帝這樣一個完美的統治者形象,也有不受印度人歡迎的外來統治者,還是那句老話:人在幹,天在看。

不管外來的勢力在這個地區採取什麼樣的統治方式,無非是兩個層次,一個術的層次,也就是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可以玩戰略博弈的手段,這都是術的層次,而絕不是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像那些大帝一樣,真正跟這些當地人融為一體,政策要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術的短期效果遲早會消散,而道的這種長期功業卻可以萬古流芳。

比如如果不是伊斯蘭教徒就得多交特殊的人頭稅,進行自己的宗教禮拜還得交香火稅,這是很不公平的。阿克巴大帝掌握權力之後,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廢除了人頭稅和所有的宗教稅,這招非常管用,使得整個印度教的民眾非常熱愛阿克巴大帝,所以他在印度內政方面搞的還是不錯的。

阿克巴大帝能夠開創這樣一代偉業,我們一般人回想他一定是個滿腹經綸的人,真實情況恰好相反,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一個,他最大的特點是悟性奇高,能夠很快抓住問題的本質,在他的統治期間曾把世界各種宗教的最有學問的人召集到一起,一起探討各個宗教中最優秀的部分,他試圖創造一種世界教,把各種宗教最優秀的部分組合在一起,他是具有一種開創性的思維和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同時他還是個地緣戰略高手,在印度他的主要兩個對手一個是西北方向的烏茲別克人,一個是西部的薩法維王朝,薩法維和烏茲別克是死對頭雙方血戰了很多年。這個時候阿巴克需要做一個選擇,他支持誰,按照他父親和祖父的戰略一定要打回老家,跟烏茲別克人血戰到底,重新佔領河中地區,但是阿巴克權衡利弊之後覺得不能那麼幹,如果採取這麼冒險的戰略最後還是面臨跟波斯人決一生死,這是不利的,如果聯合烏茲別克打敗薩法維情況也是一樣。在這樣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他採取了一個實力均衡的戰略,對誰都不幫助,為印度贏得了寶貴的外部戰略的安全時間,所以他才能集中精力對國內進行深入的經濟改革。

印度國內面臨的問題也很大,主要的問題跟突厥的王朝一樣,他們的軍事采邑制度其實是分封制,比如奧斯曼帝國對於這種制度進行了精細化的調整搞出了蒂瑪律制度,不過兩者本質上都一樣,帝國的經濟模式都是有問題的,是一種擴張型的軍事采邑制度,集中全國資源用來養兵,目的是為了每年讓這些軍隊出去打仗,去掠奪其他國家財富,奪回來的戰利品才是這個國家的經濟體真正的利潤,如果停止擴張,國家就會陷入巨大困境,所有伊斯蘭帝國當年擴張都很厲害,擴張不動的時候,它的內部一定會出現問題。這套分封制使得封建領主軍政兩方面都要抓,他們容易有反心,阿克巴大帝覺得這套體制一定要進行深入的改革。

阿克巴要動這套軍事采邑最大的難點就是突厥人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習慣一定要有一塊封地才安心,現在要是把這個奪走,就跟你拼命。阿克巴主要的思路是收回全部的封邑,由國家出錢幫助底下貴族養兵,但是大家心理上對那塊土地有一種依賴,阿巴克大帝想了一個妙招,設計一個抽象的概念曼薩蔔,一個曼薩蔔相當於一個抽象的封地,曼薩蔔分成33個等級。

打仗的時候出兵但是不用去經營農莊,政府直接給你相應的錢,而且錢也是綽綽有餘的,自己還有純收入,這些軍事貴族一想這事好啊,免得自己再去經營農莊多費事,還有挑肥揀瘦苦樂不均,現在不用了還穩定,所以軍事貴族都接受了這個概念,當年的印度周邊突厥國家人紛紛移民到印度,每個人的夢想就是獲得一個曼薩蔔,這是一個光榮體面而且有巨額收入的職業,這絕對是阿克巴大帝的首創,他把封建采邑制度進行抽象化,而且還進行標準化。但是說來說去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不管是國家養兵,還是地方軍閥養兵都得像老百姓徵稅,只不過以前是地方軍閥直接剝削老百姓,現在是國家統一收。

怎麼收?這就必須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土地的產出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稅率計算是極其複雜的,莫臥兒王朝的稅表高達幾千種。後來英國人就是借鑒了這套徵稅體制來統治印度,所以當時阿克巴做了非常深入的改革,但是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雖然不同地區的稅率算清了,但是徵收實物還是徵收貨幣,如果徵收實物那就麻煩了,還要用馬車拉,還得倉儲這個成本太高了,政府當然希望是貨幣最好了,但是貨幣金屬從哪來,當時印度通用的是銀幣。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為什麼阿克巴大帝包括後來的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他要容忍葡萄牙人和其他的西方殖民者在印度建立殖民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美洲獲得大量的白銀,有了這些白銀阿克巴大帝的經濟改革才能成功,所以他只能默認,但是他做夢也沒想到就是這些彈丸之地最後卻要了莫臥兒王朝的命,這是後話了。

在阿巴克大帝統治期間印度的經濟非常繁榮,國力也非常強盛,達到了歷史上第三個繁榮高峰期,跟孔雀王朝、笈多王朝齊名,這是印度的薩達統一時代。現在的印度人他們最崇拜的人除了阿育王就是阿克巴大帝了,阿育王還很好理解那是他們自己人,阿克巴作為一個外來統治者為什麼會那麼崇拜他?雖然他是外來人但是卻給印度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比如語言、文化、音樂、舞蹈等都是從莫臥兒王朝大量的引進的新元素的刺激和豐富,他們還是很尊敬這些給自己帶來好東西的人的。

他們覺得英國跟莫臥兒王朝最大的區別,因為英國人從來沒有像莫臥兒王朝的阿克巴大帝一樣試圖融入當地社會,英國人始終是個外來的統治者居高臨下,把印度人當成次等民族,而且從來都是從印度獲得大量的原材料然後製成高價工業品返銷印度,導致印度的整個經濟受到了徹底的摧毀,所以莫臥兒王朝和英國人兩者之間,印度人從心理上更喜歡莫臥兒王朝。

歷史上最傑出的統治者被稱為大帝,比如亞歷山大大帝、居魯士大帝還有阿克巴大帝,為什麼他們享有這種特殊的待遇,就是因為他們往往是採取一種寬容的政策,殘暴的統治者往往稱之為某某皇帝或者某某幾世,是不配享有大帝這個稱號。在歷史上會形成既有阿克巴大帝這樣一個完美的統治者形象,也有不受印度人歡迎的外來統治者,還是那句老話:人在幹,天在看。

不管外來的勢力在這個地區採取什麼樣的統治方式,無非是兩個層次,一個術的層次,也就是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可以玩戰略博弈的手段,這都是術的層次,而絕不是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像那些大帝一樣,真正跟這些當地人融為一體,政策要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術的短期效果遲早會消散,而道的這種長期功業卻可以萬古流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