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我可沒教你把人參當飯吃

前兩天立冬了, 其實不論暖氣來早來遲, 冬天早就來了。 很多子女除了會給爸媽添置秋衣, 也會想著淘點補品孝敬老人, 人參在補品界可謂是如雷貫耳, 有說袁世凱當年能奢侈的時候生活節奏是“一年不洗澡, 人參鹿茸當飯吃”。 人參也能當飯當零食吃?貧窮真是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 。

不過, 究竟能不能當飯吃, 咱們還是聽聽專業的林教授怎麼說吧!

有人說這是康熙說的?四郎:這鍋我不背

先從當年康熙爺送金雞納霜給曹寅治病之御批說起。 “曹寅元(原)肯吃人參, 今得此病, 亦是人參中來的。 ”

話說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初,

江甯織造曹寅(1658 - 1712, 也是曹雪芹的祖父)感受風寒, 臥病數日, 日漸虛弱。 醫生說得的是瘧疾, 但經多方診治無效, 曹寅遂向康熙皇帝求救。 “我病時來時去, 醫生用藥不能見效, 必得主子聖藥救我”。

瞧見沒, 關鍵時刻咱四郎真是救星。 康熙聞後立即命人星夜快馬送藥, 並詳細囑咐了此藥的用法、用量和禁忌等:

“今欲賜治瘧疾的藥, 恐遲延, 所以賜馬星夜趕去。 但瘧疾若未轉泄痢, 還無妨。 若轉了病, 此藥用不得。 南方庸醫, 每每用補濟(通“劑”), 而傷人者不計其數, 須要小心。 曹寅元肯吃人參, 今得此病, 亦是人參中來的。 金雞納霜(即奎寧)專治瘧疾。 用二錢末酒調服。 若輕了些, 再吃一服, 必要住的。 住後或一錢, 或八分, 連吃二服, 可以出根。

若不是瘧疾, 此藥用不得, 須要認真。 萬囑, 萬囑, 萬囑, 萬囑!(陳可冀《清宮醫案研究·康熙朝醫案》)。 ”

康熙爺說庸醫濫用補藥害人及藥要對症、中病即止等議論都頗有見地, 特別是他認為曹氏此病因常吃人參鬱熱內積而感, 很有意思。 常言道, “人沒內火, 不感外寒”。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 曹寅是否真得了瘧疾現已無從考證, 但外感病用補藥確是中醫大忌, 奎寧為當時治瘧特效藥也不假。 可惜可憐的曹老爺子, 還沒等到“主子聖藥”, 就先於七月二十三日病逝了。

繆希雍:人參當零食可是要拉黑屎的

無獨有偶, 明代醫家繆希雍(1546~1627年), 年輕時就好服補藥, 甚至把以人參為主組方的丸藥當“零食”吃, 後來也釀成大病。

據其好友、同為江南名醫的王肯堂(1552~1638年)回憶, 明萬曆七年(1579), 兩人初識時他就見繆氏常從袖口裡掏出丸藥嚼食並得知此方名資生丸。 “余初識繆仲醇時, 見袖中出彈丸咀嚼, 問之, 曰:‘此得之秘傳, 饑者服之即飽, 飽者食之即饑’, 即疏其方。 ”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

王肯堂在《證治準繩•傷寒》裡記載了他為繆氏診病案例:繆氏發熱不退, 其他醫生投寒涼疏解之方均無效, 王肯堂深知其生活嗜好, 判斷此病由常年大量服用滋補藥所致, 遂遣方開藥, 終使良友轉危為安。 “友人繆仲淳每服滋補丸藥, 多至數兩, 忽發熱不已, 投涼解之藥, 有加無損, 沉困之極。 殆將不支。 餘用蓄血法治之……飲已而熱退。 明日, 下黑糞鬥許而安。 ”可見人參等滋補藥不能長期、隨便當“零食”吃。

人參自古屬藥材, 以藥入膳非古訓

人參為五加科。 人參屬植物, 自古就用來治病而非養生。 人參的“參”字原作“蓡”讀為“jìn”,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就說:“蓡, 人蓡, 藥草, 出上黨。 ”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人參歸到上品, 說它既可“除邪氣”,

也有扶正功效, 如“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以及“明目、開心益智”等。 但筆者檢索現存29部傳統食療學專著/篇, 從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652年)到費伯雄的《食鑒本草》(1883年)都沒有收錄人參, 即自唐至清, 人參都僅是“藥草”而非食材。

“藥膳”概念, 可能是因為語文不好

不僅如此, 所謂“藥膳”, 也並非出自醫書而是史籍。 筆者借助《中華醫典》光碟, 檢索秦漢至新中國成立前現存1156部醫書, 均未見“藥膳”提法。 “藥膳”之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 但《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裡也有“膳藥”之說, 史籍中還有“方藥羞膳”(《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一•杜佑傳》)“嘗藥視膳”(《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楊漣傳》)和“膳藥羞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五十四》)等說法。 施受藥膳者均發生在慈祥父母與孝順子女以及宦官、後妃與帝王之間顯示孝行和起居照料時。製作藥膳者雖語焉不詳,但絕非“司藥”“司膳”和“御醫”等專業人士所為。《二十五史》和《十三經》中提及“藥膳”的20處記載均無具體藥膳名稱與配方。再從古漢語書寫無標點、單音節詞偏多特點分析,史籍中的“藥膳”當為“藥”和“膳”的並稱。將非醫古籍中的“藥膳”解釋成複合詞,是缺乏醫學專門知識的誤讀。

不過,古代確有以藥入食情況,如張仲景治“寒疝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和治“心中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但按原方比例、不加任何調味品煎煮成的湯藥味十足,全無羊肉湯、蛋花湯的口感和品相。將藥物添加到食材中做成粥食等膳食形式,古代亦很常見,如世界上最早的老年醫學專著、宋元時期成書的《壽親養老新書》中“人參粥”就為“治反胃吐酸水”,清代醫家章穆在《調疾飲食辯》中也挑明瞭說人參粥只能是脾肺氣虛者才能喝。以藥入食多用於老人、小兒、孕婦病證調理,首先為治病,其次顧護胃氣,用於養生者,多有民俗和宗教背景考量,前者如春節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以防疫辟穢,後者如道教文化中的服(石)食以冀成仙。

看看國家衛計委的現代建議

根據國家衛計委“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國衛辦食品函〔2014〕975號文件規定,現代將人參當作保健食品原料,在用法用量和不適宜人群方面有嚴格限制。即必須為5年及5年以下的人工種植參,食用量應該≤3克/天且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4周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這些個規定,咱老百姓拿人參燉湯煮粥時可要記住嘍啊!

【本文感謝】林 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教授;范 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碩士研究生

施受藥膳者均發生在慈祥父母與孝順子女以及宦官、後妃與帝王之間顯示孝行和起居照料時。製作藥膳者雖語焉不詳,但絕非“司藥”“司膳”和“御醫”等專業人士所為。《二十五史》和《十三經》中提及“藥膳”的20處記載均無具體藥膳名稱與配方。再從古漢語書寫無標點、單音節詞偏多特點分析,史籍中的“藥膳”當為“藥”和“膳”的並稱。將非醫古籍中的“藥膳”解釋成複合詞,是缺乏醫學專門知識的誤讀。

不過,古代確有以藥入食情況,如張仲景治“寒疝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和治“心中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但按原方比例、不加任何調味品煎煮成的湯藥味十足,全無羊肉湯、蛋花湯的口感和品相。將藥物添加到食材中做成粥食等膳食形式,古代亦很常見,如世界上最早的老年醫學專著、宋元時期成書的《壽親養老新書》中“人參粥”就為“治反胃吐酸水”,清代醫家章穆在《調疾飲食辯》中也挑明瞭說人參粥只能是脾肺氣虛者才能喝。以藥入食多用於老人、小兒、孕婦病證調理,首先為治病,其次顧護胃氣,用於養生者,多有民俗和宗教背景考量,前者如春節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以防疫辟穢,後者如道教文化中的服(石)食以冀成仙。

看看國家衛計委的現代建議

根據國家衛計委“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國衛辦食品函〔2014〕975號文件規定,現代將人參當作保健食品原料,在用法用量和不適宜人群方面有嚴格限制。即必須為5年及5年以下的人工種植參,食用量應該≤3克/天且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4周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這些個規定,咱老百姓拿人參燉湯煮粥時可要記住嘍啊!

【本文感謝】林 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教授;范 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碩士研究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