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侯景之亂對廬江何氏有何影響,何之元為何移居晉陵潛心著述梁典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 就不可能不說侯景之亂。 因為侯景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其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它改變了南北朝的格局, 使西魏及北周一躍而成為後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何之元像。 來源於網路於。

侯景之亂, 又稱太清之難,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 叛亂從西元548年八月十日從壽陽起兵, 到西元552年四月十八日侯景被殺死止, 歷時近4年終被平息。

侯景之亂對南朝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要表現在政治格局、經濟文化、社會階級、族群結構等四個方面。 首先是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就是政權更迭;其次是對江南地區經濟文化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三是引發了南朝社會階級關係的調整;四是導致了南朝族群結構的變化。

侯景之亂重創了士族門閥制度,

引發了南朝社會階級關係的調整, 導致南朝姓氏族群結構的變化。 廬江何氏是當時的“士族政治集團”成員之一, 南北朝時期正處於鼎盛期, 產出的高官重臣馳騁於朝。 但與當時的“王、謝、朱、張”等士族高門相比, 仍然位次。 何以證明?史載, 東魏叛將侯景降南梁後, 為抬高身價, 欲求婚于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家, 王謝兩家均是江南豪族, 歷史上產出過無數著名文臣武將, 顯赫無比。 而侯景出身塞外鮮卑族的羯人部落, 不僅相貌醜陋, 腿還有殘疾, 一長一短。 南朝是門第之見極其嚴重的朝代, 那些高門大家的地位威望足以與皇族分庭抗禮, 梁武帝即使貴為一國之君, 也不敢隨意得罪名門望族。 因此, 梁武帝告訴侯景:“王、謝門高非偶,
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就是說, 王、謝兩家門第太高你配不上, 可以換成朱、張兩家試試看(梁武帝沒有點到何家, 至少說明當時何家還不如這幾家出名)。 這話深深傷害到侯景的自尊心, 他為此發毒誓:“會將吳兒女以配奴!”

南北朝地圖。

來源於網路。

求婚不成, 侯景因而對南梁心懷怨恨。 於是借助于南梁與東魏通好的“導火線”, 侯景發動了一場震驚全國的大屠殺。 侯景軍攻進了建康(今南京)後, 向士族門閥大家舉起了屠刀。 侯景把對王、謝兩家的仇恨怨氣, 統統灑到南朝士族門閥大家的身上, 於是, 他大開殺戒, 尤其對王謝兩家屠殺最慘, 幾乎亡族。 其他士族凡在京者, 也是屠戮甚慘。 據記載, 當時“中原冠帶, 隨晉渡江者百家……至是, 在都者覆滅略盡”, “南朝士族在經過數百年腐化之後, 于梁末被全部消滅。 ”說士族勢力“全部消滅”不免有點誇大, 但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遭到致命打擊, 是千真萬確的。

侯景之亂時, 廬江何氏有多少成員“在京都”, 難以考證。 但隨晉渡江者百家中,

即中原衣冠南渡八姓中確有何姓人來到了健康。 雖然還沒有何姓士族在侯景之亂中被屠殺的確切記載, 但可以想像, 侯景的屠刀既然指向了士族, 作為士族大家之一的廬江何氏, 在叛軍的兵鋒掃蕩中也一定難逃劫難。 史書對侯景之亂中廬江何氏沒有直接的記載, 但對廬江何氏中的兩個重要成員有或多或少的記載。 一個是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尚書令何敬容, 一個是南朝陳時期的中衛府諮議參軍何之元。

何敬容(?-549年), 字國禮。 南朝梁廬江灊人。 出身世家, 20歲時, 選配南朝齊武帝次女長城公主, 拜駙馬都尉。 入梁後, 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揚州尚書等。 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 入為尚書令, 侍中、將軍、參掌、佐史如故。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被劾免職。南朝梁中大同(546年)初,起為金紫光祿大夫,未拜,加侍中。南朝梁太清(547年)初,遷太子詹事。

侯景之亂,叛軍攻入建康(今南京)時,何敬容被圍於台城(宮城),次年卒,贈仁威將軍。梁武帝是被侯景困於台城,活活餓死的。身為宰相的何敬容是怎麼死的不得而知,但549年台城已被侯景攻下,何敬容也是這一年死的。

與何敬容同時代的族人何之元,當時或因沒有在都城健康,所以沒有被侯景軍殺害。

何之元(523年一593年),字世伯,廬江灊人,何法勝之子。何之元好學有才思,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監末年,袁昂上表舉薦他,初任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主簿。袁昂任丹陽尹時,何之元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繼而任信義令。安西武陵王任益州刺史時,何之元任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時,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何之元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兵敗,何之元跟從邵陵太守劉恭到郡。劉恭死,梁敬帝冊封何之元為司空府諮議參軍,領記室。王琳立蕭莊(梁思帝)時,何之元被任中書侍郎。王琳敗,齊主命何之元為揚州別駕。南朝陳太建八年(576年),何之元被封為中衛府功曹參軍事,不久改任諮議參軍。陳叔陵被殺後,何之元不再留戀官場,開始“摒絕人事”,潛心著述。禎明三年(589年),京城陷落,侯景之亂帶來禍害讓何之元非常傷心,於是他移居常州晉陵縣,避開塵囂,遁居鄉野,專心致志,著書立說。何之元認為梁朝始自武皇,終於敬帝,它的興亡命運,盛衰軌跡,足可以為後世作鑒戒,定是非褒貶。查究它的始終,起于齊永元元年,終於王琳被捉獲,共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定名為《梁典》。何之元的《梁典》,從梁朝如何取得政權談起,繼而論說興衰經過及滅亡原因,以“總論”形式對一朝的治亂得失進行概括。以變化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梁朝的滅亡“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長期以來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弊端積累所造成的。

何之元一生顛沛流離,他寫作《梁典》,一方面是寫梁代王朝的興衰,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家族廬江何氏作一次完整的總結。

隋朝開皇十三年(593年),何之元卒於家。至此,作為“士族門閥”的廬江何氏,到何之元時已降下帷幕,而作為姓氏望族的廬江何氏則綿延萬里,播遷四方。

文/強哥說何

網路圖片。

侍中、將軍、參掌、佐史如故。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被劾免職。南朝梁中大同(546年)初,起為金紫光祿大夫,未拜,加侍中。南朝梁太清(547年)初,遷太子詹事。

侯景之亂,叛軍攻入建康(今南京)時,何敬容被圍於台城(宮城),次年卒,贈仁威將軍。梁武帝是被侯景困於台城,活活餓死的。身為宰相的何敬容是怎麼死的不得而知,但549年台城已被侯景攻下,何敬容也是這一年死的。

與何敬容同時代的族人何之元,當時或因沒有在都城健康,所以沒有被侯景軍殺害。

何之元(523年一593年),字世伯,廬江灊人,何法勝之子。何之元好學有才思,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監末年,袁昂上表舉薦他,初任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主簿。袁昂任丹陽尹時,何之元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繼而任信義令。安西武陵王任益州刺史時,何之元任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時,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何之元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兵敗,何之元跟從邵陵太守劉恭到郡。劉恭死,梁敬帝冊封何之元為司空府諮議參軍,領記室。王琳立蕭莊(梁思帝)時,何之元被任中書侍郎。王琳敗,齊主命何之元為揚州別駕。南朝陳太建八年(576年),何之元被封為中衛府功曹參軍事,不久改任諮議參軍。陳叔陵被殺後,何之元不再留戀官場,開始“摒絕人事”,潛心著述。禎明三年(589年),京城陷落,侯景之亂帶來禍害讓何之元非常傷心,於是他移居常州晉陵縣,避開塵囂,遁居鄉野,專心致志,著書立說。何之元認為梁朝始自武皇,終於敬帝,它的興亡命運,盛衰軌跡,足可以為後世作鑒戒,定是非褒貶。查究它的始終,起于齊永元元年,終於王琳被捉獲,共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定名為《梁典》。何之元的《梁典》,從梁朝如何取得政權談起,繼而論說興衰經過及滅亡原因,以“總論”形式對一朝的治亂得失進行概括。以變化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梁朝的滅亡“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長期以來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弊端積累所造成的。

何之元一生顛沛流離,他寫作《梁典》,一方面是寫梁代王朝的興衰,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家族廬江何氏作一次完整的總結。

隋朝開皇十三年(593年),何之元卒於家。至此,作為“士族門閥”的廬江何氏,到何之元時已降下帷幕,而作為姓氏望族的廬江何氏則綿延萬里,播遷四方。

文/強哥說何

網路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