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世民真是晉陽起兵的首謀嗎?唐高祖李淵是個受制於人的窩囊廢嗎

史海爭鳴60:晉陽起兵的首謀是誰

隋朝大業年間, 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 大興土木、連年征戰, 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各地義軍風起雲湧, 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正在此時, 李氏集團起兵于太原(晉陽), 攻克長安, 翦滅群雄, 建立了勃勃生機的唐王朝。 晉陽起兵是他們這一行動的起點, 那麼誰是這次起兵的首謀者呢?

晉陽起兵

幾乎所有有關唐朝的史書, 都說唐太宗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首謀者, “世民者, 濟世安民也”, 而其父李淵起兵則是被迫的, 是被李世民拉了上了反隋的大船。 《舊唐書·高祖紀》雲:“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 勸舉義兵”, 同書《太宗紀》雲:“時隋祚已終, 太宗潛圖義舉, 每折節下士, 推財養客, 群盜大俠, 莫不願效死力”;《新唐書·高祖紀》雲:“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 陰結豪傑, 招納亡命, 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 計己決, 而高祖未之知, 欲以情告, 懼不見聽”。

當李淵知道此事後, 初是“大驚”, “陽不許, 欲執世民送官, 己而許之”;《新唐書·太宗紀》雲:“高祖起太原, 非其本意, 而事出太宗。 ”據此看來, 兩書記載是一致的, 都認為太原起兵的首謀人是李世民, 而李淵只是被動的受擺佈者。 從這裡的描寫來看, 李淵非但沒有舉兵的魄力, 反而像是一個十足的窩囊廢, 竟然想要求自保而要將李世民送官查辦, 而李世民則是大智大勇,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險境, 都是那樣的從容不迫。

而在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中關於李淵受擺佈的記載還非常具體:先是李世民與劉文靜密謀, 打算“乘虛入關, 號今天下”, 繼又使裴寂說服李淵, 最後李淵才不得不說:“吾兒誠有此謀, 已如知此, 當複奈何, 正須從之耳”, “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

化家為國亦由汝”。 這就是說, 李淵是個遇事缺乏主見、無所作為、任人擺佈的無能者, 如果沒有李世民, 晉陽起兵就無從談起。

晉陽起兵時的李世民劇照

後來的一些史學專著, 多從此說。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認為:“唐高祖愛好酒色, 昏庸無能,

只是憑藉周、隋大貴族的身份, 616年得為太原留守。 他起兵取關中, 建立唐朝, 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戰功, 他本人並無創業的才幹, 連做個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 南開大學編的《中國古代史》(上)則說:“李淵用他次子李世民的策略, 自太原起兵反隋”, 十大院校合編《中國古代史》(中)認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 十分精明幹煉, 他積極聚積力量, 勸說李淵起兵反隋。 ”

對此, 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 許多學者認為, 之所以在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中, 晉陽起兵的首謀是李世民, 那是李世民篡改史書的結果。

而從史書的一些蛛絲馬跡來看, 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首謀者, 他作為隋朝統治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 早就有過叛隋起兵的念頭,

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幾年裡, 一直處於隱蔽狀態罷了, “高祖審獨夫之運去, 知新主之勃興, 密運雄圖。 ”《舊唐書》及《通鑒》載高祖“縱酒納賂以自晦”, 其實“縱酒”即沉湎, 就是裝糊塗;“自晦”即混其跡, 就是掩蓋自己。 李淵以“縱酒”作為“自晦”之計, 是一種防護性的策略, 以消除隋揚帝對他的猜忌, 這正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 不能斥之為昏庸的酒徒。 據《舊唐書·字文士及傳》, 早在晉陽起兵前四五年, 李淵就與字文士及在涿郡“嘗夜中密論時事”, 武德二年(619 年), 字文士及降唐, 李淵對裴寂說:“此人與我言天下事, 至今已六七年矣, 公輩皆在其後。 ”涿郡密論天下事, 李世民才十三四歲, 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怎能左右久居高位的李淵呢?615年, 李淵受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時, 副使夏侯端勸他早作反隋準備,李淵“深然其言”(《舊唐書·夏侯端傳》)。

又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載,李淵剛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曆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這表明李淵的政治野心。非常明顯,李淵視太原為自己的地盤,早有併吞天下之心,李淵是個頗具雄心、富於權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晉陽起兵前,他就命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于晉陽密詔豪友”,為起兵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升任太原留守後,很快地取得了聚集在太原的濟濟群士的信任,成為關中地主眾望所歸的人。起兵攻入長安,“約法十二章”,很快穩定了關中秩序,當上了大唐開國皇帝。因此,晉陽起兵的主要策劃者,首推李淵,他決不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一個“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人物。晉陽起兵之時,年僅二十歲的李世民,從年資、閱歷或者實際的政治、軍事經驗來說,都夠不上首謀人物,無論從資歷還是威望上,都遠遠及不上李淵,他不可能是晉陽起兵的首謀。

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首謀

但為什麼史書上卻那樣大肆吹捧李世民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為了爭奪皇位,李世民陰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長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武力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為斬草除根,他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這一屠兄滅弟、逼父殺侄的醜惡行徑,也將李世民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對許多功勞大包大攬,篡改了不少史實,而晉陽起兵即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若是他成了晉陽起兵的首謀,那整個大唐江山即是他開創的,而其父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而他要傳位於李建成則是更加的不合理。既然如此,李世民拿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又有何不可呢?

只有弄明白這一點,才能知道為何史書中記載是那樣的矛盾重重。李世民再精明,也是不可能抹去全部的史實的,後人還是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事實的真相的。

副使夏侯端勸他早作反隋準備,李淵“深然其言”(《舊唐書·夏侯端傳》)。

又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載,李淵剛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曆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這表明李淵的政治野心。非常明顯,李淵視太原為自己的地盤,早有併吞天下之心,李淵是個頗具雄心、富於權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晉陽起兵前,他就命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于晉陽密詔豪友”,為起兵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升任太原留守後,很快地取得了聚集在太原的濟濟群士的信任,成為關中地主眾望所歸的人。起兵攻入長安,“約法十二章”,很快穩定了關中秩序,當上了大唐開國皇帝。因此,晉陽起兵的主要策劃者,首推李淵,他決不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一個“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人物。晉陽起兵之時,年僅二十歲的李世民,從年資、閱歷或者實際的政治、軍事經驗來說,都夠不上首謀人物,無論從資歷還是威望上,都遠遠及不上李淵,他不可能是晉陽起兵的首謀。

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首謀

但為什麼史書上卻那樣大肆吹捧李世民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為了爭奪皇位,李世民陰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長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武力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為斬草除根,他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這一屠兄滅弟、逼父殺侄的醜惡行徑,也將李世民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對許多功勞大包大攬,篡改了不少史實,而晉陽起兵即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若是他成了晉陽起兵的首謀,那整個大唐江山即是他開創的,而其父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而他要傳位於李建成則是更加的不合理。既然如此,李世民拿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又有何不可呢?

只有弄明白這一點,才能知道為何史書中記載是那樣的矛盾重重。李世民再精明,也是不可能抹去全部的史實的,後人還是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事實的真相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