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印度“達巴瓦拉”:他們把“送盒飯”送成了經典

在孟買城鐵“教堂門”終點站外, 常常聚集著一群身著素衣、頭戴白帽的工人, 每個人的腳邊, 都臥著一塊兩米多長、半米見寬的木板架, 板架邊緣箍著一圈“鐵柵欄”。

當一列城鐵悠悠駛進月臺, 還沒完全停穩, 另一群素衣白帽的工人跳出車廂, 扛著、頂著排滿板架的金屬飯盒, 迎向同行。 兩股工人很快匯成一堆, 快速分辨著每個飯盒上密碼般的彩色字樣;兩三分鐘內, 所有飯盒就換了手, 被架上推車和自行車, 或撐在頭頂, 四散而去, 融入熙熙攘攘的車流和人群中, 帶著熱氣的咖喱香, 飄散在城市空氣中。

他們是“達巴瓦拉”, 這個源自波斯語的詞語(Dabba Wala), 意思是“送飯盒的人”。 無數居家妻子親手烹飪的盒飯, 每天由“達巴瓦拉”們親手傳遞到為生活打拼的丈夫手中, 是孟買這個2000多萬人口的繁忙城市一道日常風景, 也是一個傳承百年的儀式。

【百年傳承 見證孟買興起】

關於“達巴瓦拉”這一行當的起源, 較為公認的說法是:1890年, 來自鄰近小鎮浦那的年輕人馬哈德奧在孟買召集了100多名同伴, 為城市居民提供午飯遞送服務。

當時的孟買人口已近百萬, 這一支百人“送飯隊伍”極不起眼, 但這一行當的興起, 反映的是城市形態進化和勞動方式變革的時代背景。

早在17世紀, 孟買就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總部駐地。 隨後200年間, 城區人口隨著殖民勢力的擴張快速增加。

1817年開始的霍恩比填海工程在近30年間將彼此獨立的孟買七島連接成一片廣袤的陸地, 城市面積因此大幅增加;1853年, 印度首班客運列車駛入孟買, 帶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1869年,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拉近了孟買與歐洲的距離, 使之成為阿拉伯海上最大海港之一。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也催生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商業形態。 隨著大量企業在孟買南部集聚, 如何解決午飯問題成為困擾上班族的一大難題, “達巴瓦拉”應運而生, 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壯大規模。

如今, 孟買約有5000到6000人從事這一行業, 每天遞送的飯盒數量超過20萬份。 如果說貫穿南北的3條市內鐵路就像孟買的主動脈, “達巴瓦拉”則像是血管中湧動的紅細胞,

為在這個城市打拼的人們帶來“愛的供養”。

【“彩色密碼” 造就行業奇跡】

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落後, 現代物流網路遠不如中國和歐美國家發達。 無論是海外的UPS、DHL還是中國的“四通一豐一達”, 都借助先進電子技術實現了貨品的全程跟蹤掃碼, 但關於快遞丟件和延誤的顧客投訴仍屢見不鮮。

大部分“達巴瓦拉”都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底層市民。 統計顯示, 這一行業從業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小學5年級, 給快遞員配備聯網智慧手機、實施電子化跟蹤監控那樣的操作更無從談起。

然而, 這支看似毫無“技術含量”的送餐隊伍, 卻創造了一個“素質奇跡”:在孟買, 最多每兩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關於午餐錯配的投訴。

這意味著, 在“達巴瓦拉”體系中, 配送錯誤率小於千萬分之一。

秘訣在哪?就在“達巴瓦拉”獨一無二的“密碼系統”。

每個飯盒都附有一個金屬材質的標籤, 寥寥幾筆不同顏色的字母符號, 就把始發車站、抵達車站和精確至樓層的收貨地點標識得一清二楚。

這些外人完全不明就裡的神奇符號, 正是每個“達巴瓦拉”都需要牢記的“通信協定”, 其功能類似現代快遞公司貼在每個包裹上的條碼, 確保每個飯盒不會“迷路”, 順利傳遞到主人手中。

“達巴瓦拉”們沒有保溫箱。 雖說印度氣候炎熱, 在路上每耽擱一分鐘, 餐食的溫度都會下降一點, 顧客也會多餓一會兒。

從每天10點上門取餐到午間1點前後送達, 每天留給“達巴瓦拉”的時間只有短短3個小時:他們在孟買密密麻麻的住宅區間穿梭收貨,

將小山一樣的飯盒裝進車廂, 再穿越擁擠嘈雜的大街小巷送貨。 難怪孟買人常打趣說, 除了街上遊蕩的“神牛”, 沒有什麼能阻擋“達巴瓦拉”們奔走的腳步。

有報導說, 2003年英國王儲查理斯在孟買訪問時想約見“達巴瓦拉”代表, 結果被告知只能安排在中午11:20至11:40之間“達巴瓦拉”們短暫的休息時間, 否則“恕不接待”。 對他們來說, 比起接待地位尊貴的英國王儲, 更重要的是把盒飯送到辛苦工作的普通工薪族手中, 讓他們吃上一餐冒著熱氣與溫情的家常飯菜, 慰藉腸胃和心靈。

【順應潮流 老行當煥新生】

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達巴瓦拉”, 也在時代大潮中悄悄變革。

因為在效率和誠信度上多年的好口碑, “達巴瓦拉”一直是孟買人眼中“可靠”的代表。不少客戶會在飯盒中塞入信件、票據甚至情書順帶遞送。這也為“達巴瓦拉”帶來新的經營思路——現在,孟買部分城區的市民已經可以通過“達巴瓦拉”寄送小件包裹。

相較效率低下的印度郵政體系,“達巴瓦拉”提供近乎“及時達”的快遞服務,成為物流領域的一大驚喜。目前,這項“福利”仍是孟買獨享,就像中國電商的“江浙滬包郵”一樣,讓其他城市民眾眼紅不已。

隨著網路訂餐的流行,“達巴瓦拉”還開始與孟買市內餐廳和訂餐網站展開合作,化身“外賣騎士”上門送餐。

趕上了互聯網經濟浪潮,“達巴瓦拉”就這樣成為孟買發展O2O模式的重要角色,煥發出年輕活力,竟成為印度商界學習和研究的物件。企業、商學院、NGO等機構紛紛上門邀請“達巴瓦拉”管理層傳授運營經驗。

“達巴瓦拉”組織也意識到自身獨特的品牌價值,結合孟買的城市旅遊資源,推出“達巴瓦拉體驗之旅”旅遊項目,吸引了不少遊客。

如今的“達巴瓦拉”,早已不僅僅是“送飯盒的人”。(畢曉洋)【新華社專特稿】

“達巴瓦拉”一直是孟買人眼中“可靠”的代表。不少客戶會在飯盒中塞入信件、票據甚至情書順帶遞送。這也為“達巴瓦拉”帶來新的經營思路——現在,孟買部分城區的市民已經可以通過“達巴瓦拉”寄送小件包裹。

相較效率低下的印度郵政體系,“達巴瓦拉”提供近乎“及時達”的快遞服務,成為物流領域的一大驚喜。目前,這項“福利”仍是孟買獨享,就像中國電商的“江浙滬包郵”一樣,讓其他城市民眾眼紅不已。

隨著網路訂餐的流行,“達巴瓦拉”還開始與孟買市內餐廳和訂餐網站展開合作,化身“外賣騎士”上門送餐。

趕上了互聯網經濟浪潮,“達巴瓦拉”就這樣成為孟買發展O2O模式的重要角色,煥發出年輕活力,竟成為印度商界學習和研究的物件。企業、商學院、NGO等機構紛紛上門邀請“達巴瓦拉”管理層傳授運營經驗。

“達巴瓦拉”組織也意識到自身獨特的品牌價值,結合孟買的城市旅遊資源,推出“達巴瓦拉體驗之旅”旅遊項目,吸引了不少遊客。

如今的“達巴瓦拉”,早已不僅僅是“送飯盒的人”。(畢曉洋)【新華社專特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