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話說回民區——碧血丹心寫春秋之革命號角塞原社

1931年, “九一八”事變以後, 全國各族各界各階層的抗日救亡怒潮洶湧澎湃的發展起來。 綏遠地處抗日救亡前線, 各界群眾特別是進步文藝工作者和愛國青年知識份子, 以文藝、教育為武器, 掀起了愛國進步思想文化運動。 宣傳、鼓舞各族各階層在國土淪喪, 民族危亡的時刻, 迅速參加正在興起的抗日救亡鬥爭。 他們積極組織進步文藝團體, 創辦各種文藝刊物、報紙, 開展新詩歌運動;創辦以“抗日救亡”為宗旨的學校, 用各種方式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抨擊國民黨的賣國投降政策, 喚醒民眾推動綏遠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1933年八、九月間, 中共黨員武達平等返回中山學院讀書。 他們組織了進步文藝團體“塞原社”, 並在校內出《塞原》壁報。 後來《綏遠民國日報》把《塞原》作為該報副刊的專欄, 發表反映現實生活、追求真理的新詩、散文、小說、翻譯作品、書報評價和關於新詩歌運動的文章等。 在塞原社的影響和宣導下, 歸綏的文藝愛好者逐漸多起來, 文壇充滿生機。 各中等學校學生紛紛創辦詩歌專刊, 發表具有進步思想的詩作。 綏遠師範學校出刊《藝苑》、《心波》等, 歸綏中學出刊了《三家材》、《沙駝》等詩歌專號。

為了加強對新詩歌和創作的研究, 進一步推動新詩歌運動的發展, 塞原社於1936年4月組織了塞原社詩歌研究會。 研究會聯合歸綏喜愛藝術的愛國青年,

定期集中研究和討論新詩歌運動中的問題, 並且發展會員, 擴大文學隊伍, 他們為《塞原》和《塞北詩草》寫出了大批具有思想性和戰鬥性的詩歌。 在綏遠抗戰前後, 發表的詩歌更具有戰鬥性, 詩人們拿起筆做刀槍, 在抗日救亡運動沖向敵人發起攻擊。

《塞北詩草》共出了七期, 最後一期於1931年1月23日出刊。 因《西北日報》副刊編輯楊令德在《邊防文壘》上發表了美國記者斯諾寫的《與毛澤東會談記》而被撤職, 《塞原》和《塞北詩草》也同時被迫停刊。 這兩個專刊受到綏遠文藝界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 曾被人們譽為“綏遠文壇的巨星”。 “塞原社”的這兩個刊物內容豐富, 有力地推動了綏遠進步文藝運動的發展。

1935年冬, 章葉頻、袁塵穎和演員淩信之以及綏遠飯店的青年工人, 共同創辦了“漠南劇團”。 邀請了一些戲劇愛好者, 經過緊張的業餘排練, 與1936年春節, 在舊城“九一八”紀念堂公演, 演出中外進步劇碼, 宣傳抗日救亡, 頗受愛國群眾的歡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