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媽快看,生活小技巧,孩子咳嗽感冒不吃藥不打針輕鬆搞定(一)!

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感冒、咳嗽、發燒, 許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 一般都會心急上火, 心疼得要命, 恨不得把病攤在自己身上, 到處找醫生去醫院, 要麼吃藥要麼打點滴, 有時候還不一定會很快好轉。 其實, 生活中寶媽如果可以掌握一些小技巧就可以應對自如, 小兒推拿就是一項非常好的方法,

小兒推拿, 其特點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為主, 全身穴位為輔;手法靈巧獨特, 操作規範簡便, 且療效顯著。

一、脾經(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橈側緣末節, 自指尖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用於直推法補脾經);②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用於直推法清補脾經);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於旋推法補脾經)。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 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

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 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 稱補脾經(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 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 稱清脾經(或清補脾經)。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 順時針方向為補, 逆時針方向為瀉。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為後天之本, 補之可補虛扶弱, 補血生肌, 進飲食, 化痰涎, 助消化, 止瀉痢;清之可清熱利濕, 消食化積。

主治:食欲不振, 嘔吐, 泄瀉, 疳積, 痢疾, 驚厥, 黃疸, 濕痰, 痿證, 疹、痘不出, 改變面色等。

說明:經實驗證明:推補脾經有以下作用:①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對澱粉酶作用不明顯。

二、肝經 (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食指面向上, 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 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 稱為清肝經(或稱平肝或瀉肝);由指尖推向指根, 稱為補肝經。 一般100~500次。

作用:開郁, 除煩, 平肝膽之火, 息風鎮驚。

主治:目赤, 昏閉, 煩躁不安, 驚風抽搐, 口苦咽幹。

說明:肝經一般用清法, 不用補法, 若肝虛應補時, 則用補腎經代之,

為滋腎養肝法。 因腎為肝之母, 補腎即補肝。 如肝實或不採用本穴, 可用瀉心火, 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腸穴代之, 因肝為心之母, 實則瀉其子, 心與小腸相表裡。

三、心經(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中指面向上, 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 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心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心經。100~500次。

作用:清熱,瀉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瘡,目赤,五心煩熱,驚惕不安。

說明:心經一般用瀉法,不用補法,因心火不能妄動。若心氣虛或不採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兒高熱並見兩顴腮部色赤尤甚,為火來爍金,可有劇咳發作,應採用瀉法,推1~2次後.多見兩顴腮色赤消退,對劇咳也可緩解。但對患有肺結核病的兩顴腮色赤者,用之無效。

四、肺經(肺金)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無名指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來回推稱為清肺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肺經。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順氣化痰,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感冒,發熱,咳喘,肺炎,肺虛,自汗,盜汗,便結等症。

說明:肺經一般用清法或瀉法,不用補法。小兒慢性腹瀉、虛寒瀉,應用本穴時應慎重,推清本穴時間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當,多見腹瀉加劇;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時,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見緩解後,應停用。自汗、盜汗及脫肛可用補法,對肺風喘急等症,禁用補法。

五、腎經(腎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的小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由小兒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稱補腎經。100~500次。

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可補腎益腦,益氣助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等。

主治: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癲癇,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

六、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食指固定于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

作用:補之固腸澀便,瀉之清利臟腑之濕熱,平補平瀉導積滯。

主治:積食,口瘡,痢疾,泄瀉,肛門紅腫,脫肛,翻肛,便秘。

說明: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濕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後再用補法;裡急後重時先用瀉大腸,症狀緩解後改為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秘者用瀉法或清法。

(未完待續)

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心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心經。100~500次。

作用:清熱,瀉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瘡,目赤,五心煩熱,驚惕不安。

說明:心經一般用瀉法,不用補法,因心火不能妄動。若心氣虛或不採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兒高熱並見兩顴腮部色赤尤甚,為火來爍金,可有劇咳發作,應採用瀉法,推1~2次後.多見兩顴腮色赤消退,對劇咳也可緩解。但對患有肺結核病的兩顴腮色赤者,用之無效。

四、肺經(肺金)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無名指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來回推稱為清肺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肺經。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順氣化痰,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感冒,發熱,咳喘,肺炎,肺虛,自汗,盜汗,便結等症。

說明:肺經一般用清法或瀉法,不用補法。小兒慢性腹瀉、虛寒瀉,應用本穴時應慎重,推清本穴時間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當,多見腹瀉加劇;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時,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見緩解後,應停用。自汗、盜汗及脫肛可用補法,對肺風喘急等症,禁用補法。

五、腎經(腎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的小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由小兒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稱補腎經。100~500次。

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可補腎益腦,益氣助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等。

主治: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癲癇,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

六、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食指固定于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

作用:補之固腸澀便,瀉之清利臟腑之濕熱,平補平瀉導積滯。

主治:積食,口瘡,痢疾,泄瀉,肛門紅腫,脫肛,翻肛,便秘。

說明: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濕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後再用補法;裡急後重時先用瀉大腸,症狀緩解後改為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秘者用瀉法或清法。

(未完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