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國擎天手 從譽滿天下到謗滿天下

宋神宗即位時, 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一派繁榮, 其實內部已經蘊積了大量矛盾和問題。 官場腐敗盛行, 財政危機日趨嚴重, 土地兼併現象嚴重, 大批農民喪失土地, 豪貴隱瞞土地, 導致財政收入銳減, 百姓生活困苦, 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加上遼、西夏在邊境虎視眈眈。 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 史載“百年之積, 惟存空簿”。

神宗即位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當了皇上的宋神宗頭很大, 宋朝的經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但是整個國家的繁榮, 不代表國家真的有錢。 連外國都垂涎三尺的富國, 竟然國庫空虛, 名副其實的富屋窮人!面對這種情形, 神宗對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 認為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清明上河圖

王安石是仁宗時進士, 與曾鞏交厚, 曾得到歐陽修指點, 與多位名士互相傾慕, 在地方為官時, 政績斐然, 宰相文彥博及歐陽修等多次向朝廷推薦越級提拔, 均被他拒絕, 多次辭官, 後來朝廷徵召都會擔心王安石不奉詔, 朝廷大員以不能結識王安石為憾事。 王安石讀書很多, 自詡讀遍天下所有書, 才華橫溢, 詩文獨步天下, 他辯才無礙,

雖然說過“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可是講起《周禮》, 舉朝無人比他更爛熟。 他把司馬光、蘇東坡等人整得很慘, 可是沒有人敢說自己的才華比他高。

王安石

1067年, 宋神宗久慕王安石之名, 起用他為江甯知府, 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寧二年(1069年),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 建議變法, 神宗十分贊成。 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現實, 以富國強兵為目的, 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就此掀開。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 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 從理財入手, 頒佈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 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等九大改革變法的措施。

以“理財”、“整軍”為中心, 涉及多方面, 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史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強力推進新法的過程中, 朝中大臣大都與他決裂。 這其中有的原來是他的政治靠山如韓維等人;有的原來是他的科舉恩師,

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的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 如富弼、韓琦等人;也有的原來是他的文壇師友, 如范縝、司馬光、蘇軾等人。 王安石對他們採取的方式基本只有一種:罷貶調離。 同時, 對贊成變法的官員大加重用、提拔。 此舉加速了變法的推進速度, 但也積聚了不少反對力量。 變法的快速推進, 大佬們的集體反對, 導致無人可用, 宵小之輩投機幸進被重用, 但在執行新法的過程中, 歪曲了變法的本意。 以下舉例。

舉朝不敢同行

“青苗法”內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本來是杜絕富人漁利百姓,幫助農民的舉措,可是執行起來走歪了,地方上的具體做法是,春季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結果,貸款一萬,借期一年,利息四千。原本應該充分考慮農民利益的低息貸款,變成了一種官府壟斷的高利貸。而且,還出現硬性攤派現象。

關於“免役法”,王安石的辦法是改“派役”為“雇役”,即民眾將其應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錢”交給官府,由官府雇人服役。既能讓農忙的農民以錢代役不影響耕種,也能讓無業人員代役獲得報酬。然而,執行中,免役法卻規定鄉村貧戶從此必須繳納原先所無需繳納的役錢,這無疑成了這些鄉村貧戶的額外負擔。而有空閒服勞役的民眾,也不得服役而繳錢以代。

關於“市易法”, 是由政府出資一百萬貫,先後在開封、成都、廣州、揚州等城市設立“市易務”,平價收購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商販只要向市易務交納抵押物,就可以批賒官庫裡的某些貨物到各地出售。年出息二分,過期不還,每月罰款百分之二。王安石因以為“市易之法成,則貨賂通而國用饒矣”(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六)。但在此法實行的二年,政府收息錢九十六萬緡,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而私營的大小商販則不是無利可圖就是賠本,甚至負債累累,紛紛破產。

寂寞王文公

變法在當時確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史稱,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役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

變法雖受到抵抗和異化,但總的說取得了一定成效。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六年(也有七年之說)。“富國強兵”的效果十分顯著。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新的財政收入項目,國庫充裕,據說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裡,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並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宋與西夏的戰爭格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迎風塑像

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愧“拗相公”之稱。變法此舉,集天下駡名,國家與民眾爭利,智者不為,無雄才大略超脫之人也無法為之。為什麼決絕的快速推進?鑒於慶曆新政二年而息,時不我待;為什麼不和大佬溝通尋求支持?理念不同,費時溝通收益不大卻阻礙新法推進;為什麼用小人?只有小人能多方趨利逐利,為己也為國創收;王荊公苦心,新法推行,自上而下罵聲一片,只為爭取時機為帝國復興打下無法磨滅的楔子!

舉朝不敢同行

“青苗法”內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本來是杜絕富人漁利百姓,幫助農民的舉措,可是執行起來走歪了,地方上的具體做法是,春季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發放一次貸款,半年後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結果,貸款一萬,借期一年,利息四千。原本應該充分考慮農民利益的低息貸款,變成了一種官府壟斷的高利貸。而且,還出現硬性攤派現象。

關於“免役法”,王安石的辦法是改“派役”為“雇役”,即民眾將其應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錢”交給官府,由官府雇人服役。既能讓農忙的農民以錢代役不影響耕種,也能讓無業人員代役獲得報酬。然而,執行中,免役法卻規定鄉村貧戶從此必須繳納原先所無需繳納的役錢,這無疑成了這些鄉村貧戶的額外負擔。而有空閒服勞役的民眾,也不得服役而繳錢以代。

關於“市易法”, 是由政府出資一百萬貫,先後在開封、成都、廣州、揚州等城市設立“市易務”,平價收購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商販只要向市易務交納抵押物,就可以批賒官庫裡的某些貨物到各地出售。年出息二分,過期不還,每月罰款百分之二。王安石因以為“市易之法成,則貨賂通而國用饒矣”(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六)。但在此法實行的二年,政府收息錢九十六萬緡,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利潤,而私營的大小商販則不是無利可圖就是賠本,甚至負債累累,紛紛破產。

寂寞王文公

變法在當時確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史稱,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役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

變法雖受到抵抗和異化,但總的說取得了一定成效。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六年(也有七年之說)。“富國強兵”的效果十分顯著。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新的財政收入項目,國庫充裕,據說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裡,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並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宋與西夏的戰爭格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迎風塑像

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愧“拗相公”之稱。變法此舉,集天下駡名,國家與民眾爭利,智者不為,無雄才大略超脫之人也無法為之。為什麼決絕的快速推進?鑒於慶曆新政二年而息,時不我待;為什麼不和大佬溝通尋求支持?理念不同,費時溝通收益不大卻阻礙新法推進;為什麼用小人?只有小人能多方趨利逐利,為己也為國創收;王荊公苦心,新法推行,自上而下罵聲一片,只為爭取時機為帝國復興打下無法磨滅的楔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