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驚心動魄!你不知道的北斗衛星發射幕後故事

北斗發射背後原來這麼“驚險”

11月5日, 北斗三號雙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邁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第一步。 短暫慶祝後, 中心歸於平靜, 投入到後續任務準備中。 在接下來一年多裡, 還有十多顆北斗衛星要從這裡走向太空。

北斗衛星導航星座由中圓軌道、傾斜地球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 都屬於中高軌道。 “目前中高軌道衛星主要由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發射, 該系列火箭只能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 另外, 作為我國較低緯度的發射場, 在西昌發射效費比很高。

”西昌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林玉南表示。

因此, 西昌與北斗結下了不解之緣。 17年來, 該中心共執行25次北斗發射任務, 成功發射包括4顆試驗衛星在內的29顆北斗衛星, 成功率達到100%。 在這座聞名世界的“北斗港”, 科技日報記者聽到了北斗發射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發還是不發, 這需要擔當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 前後不到兩個月,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一號靜止軌道試驗衛星。 我國首次使用雙星定位技術組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但接下來的發射並不那麼順利。 2003年5月24日晚, 長三甲火箭托舉著第三顆北斗試驗衛星等待飛天一刻, 天降大雨。

21時許, 控制系統報告:給箭上三級火工品和電磁閥等設備供電的關鍵線路——M3母線漏電。

此時距預定發射時間不足3小時, 發射“視窗”也只有短短51分鐘。 如果堅持發射, 故障可能造成箭上火工品誤爆或不起爆, 導致發射失敗;如果中斷發射, 低溫推進劑已加注完畢, 損失難以估量, 還會留下重大事故隱患。 一時間, 指揮中心陷入兩難。

中心火箭控制系統團隊站了出來。 他們在塔架爬上爬下, 仔細檢測分析後得出結論:漏電現象是由於環境濕度較大, 部分接外掛程式結霜引起, 不會影響母線供電電壓, 可以發射。

5月25日零時34分, 衛星發射升空, 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關門”前一刻擠進“導航俱樂部”

1994年, 我國決定啟動北斗一號工程, 進行衛星導航試驗探索。

當時, 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 已完成全球組網,

並佔用了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黃金頻段。 中國與正在建設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歐盟, 推動國際電聯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一小段以供使用。 2000年4月18日, 北斗和伽利略系統同時申報。 按照國際電聯規則, 必須在7年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 並成功發射和接收相應頻率信號, 才能獲得該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 否則將無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5年, 歐盟發射了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 此時, 我國雖已發射三顆北斗試驗衛星, 但其不具備主動發射下行信號的能力。 符合國際電聯規則的北斗二號衛星仍在研製, 但時間很緊迫。

北斗人背水一戰, 倒排工期, 將研製週期大大縮短。 同時,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攻克了首次使用新改建發射工位、首次使用遠控模式、首次發射中圓軌道衛星等多項挑戰,

針對此次任務分析風險、制定措施、把控節點, 扎實做好了各項準備。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 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北斗衛星起飛, 於4月17日20時許傳回了信號。 此時, 距離國際電聯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個小時。

摸著老天爺脾氣找“戰機”

在全球十大航太發射場中,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氣候條件較為複雜, 發射視窗氣象保障難度很大。

雨中發射, 對該中心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但在2011年一次北斗發射任務中, 他們創造了極端惡劣條件下發射成功的紀錄。

2011年7月27日淩晨3時, 距發射視窗還剩2個半小時, 天空中突然雲團湧動, 越過山峰向場區上空聚攏, 不久便電閃雷鳴、暴雨傾盆。

發射前半小時, 天氣沒有絲毫好轉。 中心氣象團隊每隔10分鐘, 就向任務指揮部預報場區未來10分鐘的天氣情況, 幾次預報結果都一樣:8公里範圍內有強雷暴。

5時30分, 已經到了視窗時間。 指揮部要求氣象系統拿出5點35分至45分之間的最後會商結果。 氣象團隊仔細分析, 憑藉豐富的經驗, 發現雷雨將出現一個短暫間隙。 他們將這一“戰機”上報後, 指揮部當即下達了準備口令。

5時44分28秒, 長三甲火箭噴出烈焰, 鑽入稠密的雲層。 不久後喜訊傳來: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準確入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