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朕不喜歡住紫禁城,更不想見洋人

文/馬小奔

1860年, 咸豐十年, 對於29歲的咸豐皇帝來說, 這是他即位以來最難熬的一年。

大清帝國的盛世早已不再, 他從皇阿瑪道光皇帝那裡接手的, 只是一個遍地戰亂, 內外交困的爛攤子, 而且局勢一天比一天更加糜爛。

這一年, 活躍于淮河流域的撚軍, 攻掠了京杭大運河畔的商業重鎮, 駐有南河總督的淮安, 並焚毀清江浦二十裡長的街市, 以及屬於戶部的皇倉、屬於工部的四大船廠。

東南方向, 被認為是心腹大患的太平天國, 在與清政府的較量中, 又一次地佔據了上風。

2月, 太平軍將領李秀成出其不意地遠道奔襲並攻克了浙江省會杭州,

浙江巡撫羅遵殿服藥自殺。 4月, 李秀成率領太平軍回師, 徹底擊破圍困南京3年之久的江南大營。 清軍統帥和春吞食生鴉片自殺, 提督張國梁逃到丹陽後, 溺水而死。

江南大營的覆沒, 意味著清朝兩大主要軍隊之一的綠營徹底終結。 在未來的歲月裡, 咸豐帝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曾國藩私人色彩濃厚的湘軍。

不久, 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如同海嘯一般, 勢不可擋地向上海撲來。 丹陽、無錫、常州、蘇州等城市相繼陷落, 上海附近的一個外國觀察家寫道:“火光燭天, 哭聲震地”。

而在遙遠的南方, 華南重鎮廣州已經被英法侵略軍佔領長達兩年。 大清兩廣總督葉名琛以侮辱英國王室的罪名遭到緝捕,

被關在籠子裡送到印度加爾各答予以展覽, 不久客死異國。

面對這樣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痛苦地承認:“普天下處處皆賊系上風”。

焦慮不安的咸豐皇帝忍不住徵詢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 尚有轉機否?”

然而, 眼下最讓咸豐皇帝苦惱的事情, 並不是遠在南方的太平天國, 而是英法等國大使, 這些可惡的洋人, 一再堅持要求到北京遞交國書。

是可忍, 孰不可忍?

清朝前期, 西方各國派專使來華時, 一般由禮部接待, 並將表文、貢物轉呈皇帝, 如果皇帝召見, 則須按清朝禮制行跪叩禮。

例如康熙五十九年, 即1720年, 葡萄牙使臣裴拉理奉表來朝, 康熙在暢春園接見了他。 接見當日, 禮部在殿階下正中設表案, 康熙升御座。 貢使在鴻臚寺官導引下將表文放到表案上, 行三跪九叩大禮, 然後再膝行至御座旁親手將表呈給康熙帝, 再行三跪九叩禮, 最後由康熙帝賜坐賜茶。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 即1793年, 英國派馬戛爾尼來華時, 經過反復交涉,

最後覲見乾隆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 行單腿跪拜禮。

嘉慶二十一年時, 即1815年英國使臣斯當冬來華時, 乾脆就拒絕跪拜, 最後被嘉慶趕了回去。

不過, 1860年的世界, 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848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 天朝上國的美夢就已經徹底破滅。 道光皇帝因為被迫割讓香港島, 成為大清第一個死後不能在墓前立神功聖德碑的皇帝。

當然, 對咸豐帝來說, 打不過洋人也不要緊, 那就乾脆閉起門來不見吧。 當鴕鳥的最大好處, 就是可以躲在家裡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

然而, 根據1858年的《天津條約》, 即便連鴕鳥也當不下去了。 按照條約中規定, 清朝政府應當無條件允許英法等外國在北京派駐公使。 這不僅意味著洋人們以後將在天子腳下來去無阻,

而且既不是來朝貢, 也不是來磕頭稱臣。

想到這樣的情景, 咸豐皇帝不禁不寒而慄。 長此以往, 國將不國, 帝將不帝, 君臣倫理, 無以為繼。

刁民們紛紛群起效仿怎麼辦, 這可如何是好?

當時, 這樣的看法, 不僅僅專屬咸豐一個人。 比如湖廣道禦史尹耕雲不無擔心地指出:

“臣不知“寫信告訴你們的人讓他們停止進攻。 ”

“這根本無濟於事”, 我答道, “因為我根本無權控制或影響軍事行動。 我不能欺騙閣下, 讓你以為我寫的信會有如此效果。 ”

載垣旋即“報捷”咸豐, 大拍皇上的馬匹:

頃接探報, 知巴夏禮業已就擒, 大兵亦已開仗獲勝。 ……該夷巴夏禮善能用兵, 各夷均聽其指使, 現已就擒, 該夷兵必亂, 乘此剿辦, 諒可必操勝算。

可笑的是,大清國君臣恍然不知大禍已經臨頭,壓根不瞭解巴夏禮只是區區一個外交談判人員,既不是什麼“軍師”,更不是什麼“謀主”,這樣的人清軍就是抓100個也沒有用。

當天深夜,額爾金得知談判使團被扣留。談判至此徹底破裂,一切只能交由戰場解決。

9月21日,英法聯軍在通州八裡橋遭遇僧格林沁的主力部隊。八裡橋之戰充分說明了什麼是落後就要挨打,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一場殘酷的殺戮。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英國軍隊最新裝備的阿姆斯壯炮面前潰不成軍。一位英國軍官寫道:

“每一發阿姆斯壯炮彈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阿姆斯壯炮是此次英軍所攜帶的主力野戰武器,專用的12磅炮彈,炸開後可以變成49個尖銳的碎片,“威力嚇人,破壞之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戰鬥結束後,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總共卻只有12人陣亡。

有人沉痛地記下了清軍慘敗的情景:

“我軍馬隊在前,且均系蒙古兵馬,一聞洋人槍炮,一齊跑回,將步隊沖散,自相踐踏,我兵遂潰。”

9月29日,咸豐悄悄離開了圓明園,回到了他不喜歡待的紫禁城。第二天,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了兩個雞蛋,甚至和後妃宮眷們分食了幾碗小米粥。

咸豐帝一口氣跑到200多公里以外的承德避暑山莊,在他看來,離那些可惡的洋人越遠越好。

英法聯軍撤走後,受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弈䜣多次請求皇上回鑾,但輸到只剩下底褲的咸豐依然糾結於洋人是否肯叩頭見他。

思前想後,咸豐決心不冒險回京。他最終拒絕了回鑾請求,並在回復中說道:

雖然英、法退兵,但各國蠻夷尚有駐京者,親遞國書一節,既未與該蠻夷言明,難保不因朕回京,再來饒舌。諸事既未妥協,假使率意回鑒,夷人又來挾制,朕必將去而複返,於事體諸多不協,但恐京師人心震動,更有甚於八月初八日之舉。

最後,咸豐帝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舉,該王公大臣等不准再行奏請。

咸豐十一年(1861)正月初二,咸豐帝即詔定二月十三日回鑾。但是,二月中旬,法國公使布林布隆和英國公使普魯斯相繼進駐北京。

與洋人相見的恐懼再次籠罩在咸豐的心頭,他甚至一度流露出了遷都西安的想法。

遷都西安的念頭被大臣們所阻止後,咸豐皇帝決定無限期的在承德繼續住下去。二月二十二日,從承德傳來上諭:朕躬尚未大安,諸王大臣請暫緩回密,不得已勉從所請,秋間再降諭旨。

事實上,咸豐此刻應該擔心的,已經不是洋人,而是自身的身體狀況。從前一年冬天開始,咸豐帝一直劇咳不止,紅痰時見,從醫學上來說,屬於癆病已到晚期。

另一方面,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不僅是他的出生之地,也是度過絕大部分人生的地方,更是所唯一認識的世界。圓明園被掠奪和焚毀的消息徹底摧垮了他的精神。

生命所剩無幾的咸豐,終日以“醇酒美人自戕”,似乎只有如此麻痹自己,才能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

1861年7月,一顆巨大的彗星拖著明亮的尾巴出現於西北天空,北京臣民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皇帝即將離開人世的預兆。

1861年8月22日淩晨,清朝第七位皇帝咸豐在過完30歲生日之後僅僅一個月不到,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死,對於咸豐皇帝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畢竟,他再不用擔心住進自己所不喜歡的紫禁城,也不用擔心見那些自己所不喜歡的洋人。

咸豐短短的一生,始終以洋人不肯叩頭相見為奇恥大辱。當初,郭嵩燾在回答咸豐帝提問時,認為洋人只想通商,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通商,而非動武。

然而,咸豐根本聽不進去郭嵩燾的建議,在他有限的世界觀看來:閉關自守,才是保住國家強盛的根本之道。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

大清衰弱的根本原因並非所謂的“禮崩樂壞”,而是對外面真實世界的茫然無知。

這才是他的悲劇之所在。

可笑的是,大清國君臣恍然不知大禍已經臨頭,壓根不瞭解巴夏禮只是區區一個外交談判人員,既不是什麼“軍師”,更不是什麼“謀主”,這樣的人清軍就是抓100個也沒有用。

當天深夜,額爾金得知談判使團被扣留。談判至此徹底破裂,一切只能交由戰場解決。

9月21日,英法聯軍在通州八裡橋遭遇僧格林沁的主力部隊。八裡橋之戰充分說明了什麼是落後就要挨打,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一場殘酷的殺戮。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英國軍隊最新裝備的阿姆斯壯炮面前潰不成軍。一位英國軍官寫道:

“每一發阿姆斯壯炮彈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阿姆斯壯炮是此次英軍所攜帶的主力野戰武器,專用的12磅炮彈,炸開後可以變成49個尖銳的碎片,“威力嚇人,破壞之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戰鬥結束後,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總共卻只有12人陣亡。

有人沉痛地記下了清軍慘敗的情景:

“我軍馬隊在前,且均系蒙古兵馬,一聞洋人槍炮,一齊跑回,將步隊沖散,自相踐踏,我兵遂潰。”

9月29日,咸豐悄悄離開了圓明園,回到了他不喜歡待的紫禁城。第二天,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了兩個雞蛋,甚至和後妃宮眷們分食了幾碗小米粥。

咸豐帝一口氣跑到200多公里以外的承德避暑山莊,在他看來,離那些可惡的洋人越遠越好。

英法聯軍撤走後,受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弈䜣多次請求皇上回鑾,但輸到只剩下底褲的咸豐依然糾結於洋人是否肯叩頭見他。

思前想後,咸豐決心不冒險回京。他最終拒絕了回鑾請求,並在回復中說道:

雖然英、法退兵,但各國蠻夷尚有駐京者,親遞國書一節,既未與該蠻夷言明,難保不因朕回京,再來饒舌。諸事既未妥協,假使率意回鑒,夷人又來挾制,朕必將去而複返,於事體諸多不協,但恐京師人心震動,更有甚於八月初八日之舉。

最後,咸豐帝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舉,該王公大臣等不准再行奏請。

咸豐十一年(1861)正月初二,咸豐帝即詔定二月十三日回鑾。但是,二月中旬,法國公使布林布隆和英國公使普魯斯相繼進駐北京。

與洋人相見的恐懼再次籠罩在咸豐的心頭,他甚至一度流露出了遷都西安的想法。

遷都西安的念頭被大臣們所阻止後,咸豐皇帝決定無限期的在承德繼續住下去。二月二十二日,從承德傳來上諭:朕躬尚未大安,諸王大臣請暫緩回密,不得已勉從所請,秋間再降諭旨。

事實上,咸豐此刻應該擔心的,已經不是洋人,而是自身的身體狀況。從前一年冬天開始,咸豐帝一直劇咳不止,紅痰時見,從醫學上來說,屬於癆病已到晚期。

另一方面,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不僅是他的出生之地,也是度過絕大部分人生的地方,更是所唯一認識的世界。圓明園被掠奪和焚毀的消息徹底摧垮了他的精神。

生命所剩無幾的咸豐,終日以“醇酒美人自戕”,似乎只有如此麻痹自己,才能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

1861年7月,一顆巨大的彗星拖著明亮的尾巴出現於西北天空,北京臣民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皇帝即將離開人世的預兆。

1861年8月22日淩晨,清朝第七位皇帝咸豐在過完30歲生日之後僅僅一個月不到,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死,對於咸豐皇帝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畢竟,他再不用擔心住進自己所不喜歡的紫禁城,也不用擔心見那些自己所不喜歡的洋人。

咸豐短短的一生,始終以洋人不肯叩頭相見為奇恥大辱。當初,郭嵩燾在回答咸豐帝提問時,認為洋人只想通商,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通商,而非動武。

然而,咸豐根本聽不進去郭嵩燾的建議,在他有限的世界觀看來:閉關自守,才是保住國家強盛的根本之道。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

大清衰弱的根本原因並非所謂的“禮崩樂壞”,而是對外面真實世界的茫然無知。

這才是他的悲劇之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