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校體育,路在何方?——專訪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

編者按:

王登峰司長是學者型領導, 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 人格結構, 心理諮詢與治療”等領域有獨到研究。 這篇訪談的整個結構體育觀的認知、學校體育的會診、今後工作的展望三個方面展開,

與王司長的研究領域是聯繫很深的。

1 體育觀的認知

孫科: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對體育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觀念的變化制約和影響著對事物的認識。 王司長, 您什麼時候開始關注體育的?

王登峰:小學的時候, 我在農村上學, 沒有體育課, 與小夥伴到處“瘋玩”, 滿世界地亂跑, 孩子玩的天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下河摸魚、上樹捉鳥應該是那個年代所有人童年的美好記憶。 我真正關注體育是在上大學的時候, 上體育課的達標考試令我印象深刻, 引體向上是我的弱項, 經過鍛煉我達到了標準。

孫科:王司長, 您在大學的時候經常參加什麼樣的體育活動?從您專業的背景、生活的經歷以及對體育認知的角度,

您是如何看待體育的呢?

王登峰:上大學的時候, 籃排足我都學過, 不過我最喜愛的還是籃球。 從我的角度來看, 體育現在變成了專門從事體育訓練拿金牌以及競技表演的一項職業, 成為少部分人玩的遊戲。 我認為這是有偏差的, 體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 是人民大眾的體育。 我記得第一次去國家體育總局開會, 看到了毛澤東題詞的“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 這給我很大觸動, 也讓人反思, 體育的最終落腳點就應該是“增強人民體質”。 當然, 我不否認體育的經濟功能, 職業賽事開發市場養活了一部分人, 也讓觀眾大飽眼福享受了體育運動的魅力。 但實際上, 體育與職業無關,

中國的職業體育也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 而面向人人的體育極度萎縮, 節假日從事體育休閒、鍛煉的家庭太少, 目前中國沒有這樣的氛圍, 也沒有這樣的條件。

孫科:王司長, 您曾經說過, 體育是教育的基石, 藝術能喚醒人的心靈, 能不能談一下這兩種觀點的由來?您如何看待體育、藝術與人格的關係?

王登峰:十八大報告對教育要實現的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2020年的發展目標中, 教育要率先實現現代化, 比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提前了近30年, 要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國家只有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才能給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所以教育要優先發展, 這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大政方針。 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體育首先管的是人的健康, 而體育又不僅僅是體質健康, 體育還能養成一個人的健全人格, 讓人正確面對人生的坎坷、輸贏, 處理與對手和同伴的關係。 如果沒有了體質健康、沒有了人格, 教育發展再好也是失敗的。 教育中, 體育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了體育就沒有了承載知識和品格的載體, 可以說,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體育就是教育的基石, 沒有了學校體育, 我們教育註定培養的是“東亞弱夫”。

毛澤東同志在1950年、1951年, 兩次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 提出了“健康第一, 學習第二”的方針。 蔡元培先生的《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大家要好好讀一下, 他提出了現代學生的三個條件:獅子樣的體力、猴子樣的敏捷、駱駝樣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 體力是放在第一位的, 學生是社會中堅、國家柱石, 現在文人變成了“文弱的人”, 欲求增進中國學生的體力, 唯有提倡運動一法。 現在我們的青年, 如要想對於求學、做事兩方面, 力振頹風, 則非學“猴子樣的敏捷”。 凡是可擺脫中國這種地位、挽回這種命運的事情和責任, 直接或間接都是要落在學生們的雙肩上, 學生要有學術上的責任, 對於國家的責任;對於社會的責任。 除了以上, 學生還要具備“崇好美術的素養”和“自愛”、“愛人”的美德, 這些都與體育脫不了關係, 體育都能養成這些好的習慣, 從這個角度來看, 體育更是教育的基石。

體育、藝術都是審美。 體育發展, 審美一定發展, 運動美與身體美的結合, 你還要懂得欣賞,這是發自人內心的一種美,並且營造美、創造美的人本身也是美的。藝術教育引領人的靈魂,我們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情況下,是難以審美的,哪裡還會考慮什麼色香味俱全、營養均衡。審美是在人的基本需要滿足的情況下,活的更加有品味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一個人生活的昇華,區別于動物生理本能。社會需要藝術、需要審美,需要公德,“出口成髒”與“出口成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人有了審美的能力,當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心靈是高尚的,如果整個社會形成這種審美風尚,食品安全和道德敗壞等惡劣的行徑還能出現嗎?所以,自我道德心靈的拷問、審判是人應該具備的東西。當人們把自己內心的安逸、平和作為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那麼,為真、為善、為美便是藝術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社會走向和諧的必然趨勢。審美需求與體質相比一定是排在後面的,但它是更高層次的需求。

孫科:您多次談到體育教師用騎馬舞這個音樂編排了一套課間操,小朋友玩的特別開心,一下課就到操場上跳騎馬舞。這就是體育應該對孩子們的吸引力。您為什麼會宣導這種方式呢?

王登峰:體育和藝術的聯姻已久,如藝術體操,兩者是和諧的共生、詩意的棲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宣導這種做法也是基於目前學校體育工作的現狀。第一,當前,學校體育課開得不足,體育也不是學生評價中最主要的,受不到學校領導的重視。第二,體育課即使上了,體育課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困難,甚至不喜歡。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動起來的第一步就是改革評價體系,讓學生、家長、學校都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第二步就是讓體育課變得有趣味,激發孩子的興趣,受到學生的歡迎。體育課要讓孩子有成就感,通過學會運動技能讓學生有一種滿足感。第三,體育課要把與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結合起來,江南style風靡全球,孩子們很喜歡,在課間操的時候又蹦又跳的鍛煉身體,那為什麼不提倡呢?學校體育的發展,要嚴格遵循兩個凡是:凡是孩子喜歡的、凡是能夠達到鍛煉效果的,兩個凡是還要結合起來,要百無禁忌。

孫科:您從幸福和成功的維度評價過體育,這是一個很新的視角,那您為什麼會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待體育,這種邏輯關係是怎樣產生的呢?

王登峰:教育主要關心的是孩子的成功,而成功主要與評價體系有關。學生好的成績,能夠考上名校,那就是成功。但這種評價體系是片面的,好的考試能力不代表幸福。假如一個人只會考試,音樂、體育、繪畫什麼都不懂,他能夠幸福嗎? 給社會、家庭又能帶來什麼?成功和幸福是不能劃等號的,成功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但不具備讓幸福持續的能力。在中國文化裡邊,往往是犧牲人的幸福來追求成功,那成功了你會幸福嗎?未必!教育是培養人成功的能力,知識是必須學的,但更要培養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什麼,最起碼的是能吃能喝、能跑能跳,最好還能歌善舞,能跟各種不同的人交流、溝通,求同存異。從成功的角度來講,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從幸福的角度來講,教育並沒有教給一個人幸福的能力。

孫科:您肯定經歷過80年代的體育熱(如武術、氣功熱),90年代的健身熱。21世紀以後,體育在很多專家看來並沒有充當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王登峰:體育不能引領社會風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體育沒有發展起來,體育沒有面向人人,沒有形成全民的體育熱潮。80年代,我們的科技、經濟、文化都比不上國外,但我們體育有最強的,中國女排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為國爭了光,確實振奮了國人。今天,中國能夠拿到50枚以上的金牌,體育雖然保留了為國爭光的功能,但是,那種穿透力很強的激勵國人的功能在弱化。社會體育沒有發展起來,體育跟我們有關的不僅僅是個職業,我們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感受到快樂,這是每個人的權利。看別人玩遊戲,自己沒有遊戲可玩甚至不會玩遊戲,那體育引領風尚的作用就不明顯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社會發展多元化的一個必然結果。體育如果還能引領風尚,那就要形成以“健康為美”的觀念。延伸一點,健康這個概念在評價體系中的位置也沒有受到重視,身體健康的指標又是什麼?你可以依靠學歷、論文找一個好工作,但人家卻不關心你會不會打籃球,能不能跑一千米。社會的風氣和評價體系如果一直讓體育和體質健康缺位的話,那麼,這個社會是有缺陷的。

2 學校體育的會診

孫科: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除了以上講的體育以及學校體育的功能,您認為學校體育還能讓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

王登峰:社會體育叫sport for all,學校體育叫sport for allstudents,學校體育應該是社會體育的重要範疇。學校體育體現在體育課中,現在很多體育課增加了逃生訓練,訓練人的生存能力。地震、火災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發生時,你連跑的能力都不具備,也不知道如何跑,跑到什麼地方,這就要出問題了。人要有生存的能力,現在人的生存條件太優越,作為人本身具備的一些基本能力都開始退化了。人類學家預言未來的人會變成一種怪物,腦袋很大,四肢很短,沒有什麼力氣。人沒有朝這個方向發展,沒有變成怪物,就是因為體育。長久不重視體育,你就會變成一個怪物,即使你活著也是個怪物。要活出個人樣,要有尊嚴地活著,你就要加強體育鍛煉。

孫科:學校體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形勢?嚴峻嗎?您曾經說過,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王登峰:學校體育現在的辦學條件是什麼?農村學校平均一個學校0.8個體育教師,學校體育的場地器材達標的小學不到50%,中學不到30%,體育師資、場地、器材嚴重不足,農村有地方無經費、城市有經費沒場地,教育現代化目標要實現,學校體育工作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2年,我們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個省,隨機抽取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和資料進行抽測,包括農村和城市學校,並對抽測現場進行拍照,根據拍攝的情況來看,抽測情況令人擔憂。農村大部分學校沒有體質健康測試儀器,有體質健康測試儀的很多學校不會正確使用測試儀器,這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很多農村地區、甚至城市的一些學校中體育的現狀。

1985年到2010年,25年間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連續下滑。2010年,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下滑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還在下降。2012年部隊徵兵北京市應徵入伍的青年體檢合格的不足一成,90%的青年人入伍體檢成績不合格。三年內,我們必須讓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止跌回升,到2015、2016年,青少年體質出現明顯好轉。如果三年後,青少年學生體質還在持續下降,那我們就完不成黨中央提出的2020年的戰略目標,實現不了人才強國和人才資源強國的目標,中華民族就到了“最虛弱”的時候,這才是最嚴峻的挑戰。

孫科: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這樣的局面,社會、家庭、學校各自的責任如何?您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要引入內生動力的學術概念?

王登峰:學校體育工作面臨如此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評價體系的問題,學生體質健康的好壞沒有作為各方工作的評價標準;第二是辦學條件,在解決有學上問題的時候,一定不會優先考慮體育,因為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在評價體系裡面;第三個是社會文化的影響。人類體質健康狀況下滑,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中國的文化不重視運動,向來是重視智力不重視體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談到各自的責任,從根本角度來講,就是評價體系的問題,而不是誰的責任問題。評價體系由什麼決定?從學校來講,升學看你考試成績,從來沒有人看你身體多好。你說誰造成這種局面呢?各方都有責任,這是一果多因的問題。高校招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選人,但是,這個標準不是教育部門自己決定的,是整個社會的氛圍,如果取消高考,誰跑得快誰上大學,這是行不通的,社會難以接受。一個制度得以存在,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方決定的,是系統工程。

內生動力是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例如,我喜歡打籃球,工作很忙,但不打籃球我就很難受,就一定找機會打籃球,這就叫內生動力,這與其他人沒有關係,與利益也沒有什麼關係,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是你自己的需要。內生動力的兩個來源,一是生理真的需要,二是你覺得這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沒有了這種動力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要激發每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生動力。

孫科: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意見》與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有什麼內在聯繫與區別,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或者改進?

王登峰:7號文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檔,要求也很具體。53號文擇其要者,重申和強調了7號文已經有的內容,沒有任何突破。但是,53號文的操作性更強,重點是兩個,一個是辦學條件,場地、器材、師資、課程,要求各地各校加大投入;一個是評價體系,這比辦學條件還要重要。我們要對每一個學生每年進行體質健康測試,不僅要測試還要向全社會公佈,按照省排名,每個省按照地區排名,每個地區按照市縣排名,這樣一來,我們就動員了省長、市長、縣長、局長以及校長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把學生參加體育課、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質健康測試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獎懲機制,要進行學校體育等級評估並且要公示,對學生體質健康水準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和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

孫科:《意見》中在提及體育鍛煉的作用時,出現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提法,並要求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也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您為什麼會將“健康生活方式”寫入《意見》?

王登峰:前面我提到面向人人的體育發展嚴重滯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不願意讓自己失去發展的好機會,難以顧及全面發展的理念。在評價單一化的今天,學生升學與文化課成績掛鉤,人們甚至認為全面發展無用,所以導致了學校體育工作可有可無,這項工作不重要。從長遠來看,嚴重的危害就是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工作以後也形不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對學生的一生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看到,青少年、中年人的學生體質都在下滑,是一種連鎖反應。在今天,我們可以不需要全面發展就生活得很好的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越來越多地人英年早逝。回過頭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全面發展、可持續的理念,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本身也是對社會、家庭責任的一種體現。我們需要健康的生活理念,不要當宅男宅女,每個學生至少學會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專案,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期間養成的鍛煉習慣得以終身延續。

孫科:您怎樣看待體育教師的作用和地位的?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

王登峰:體育老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人生的導師,要教孩子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運用自己的身體,這是體育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學會體育的技能,學會團隊精神,明確自己的定位,讓學生身心健康,讓孩子們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體育老師對孩子愛的投入,對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體育教師地位的提升還要回歸到評價體系上去。一所好的學校能夠吸引學生一定不是體育鍛煉最好的,而是文化課教學好、升學率高的學校。校長辦學的指揮棒就不是體育,是對其升學起顯著作用的科目,所以,1個語文老師的編制可以進3個,3個體育老師的編制也不會進1個。我們通過評價體系,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公示,來提升體育老師的地位,學校測試的成績低,只能通過體育老師來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自然而然,體育老師的地位就慢慢提高了,體育老師的榮譽感也就慢慢有了。

孫科:學生體質下降是學界、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造成學生體質的下降?學生體質的下降的責任應該推給學校體育嗎?體育課程的價值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很多學者把體育課程與學生體質進行了綁架。

王登峰:大家如果把學生體質的下降推到學校體育的頭上,那肯定是有問題的,體質與環境、遺傳的關係都很大。不可否認,學生體質下降與學校體育工作有關係,關鍵是,整個社會不重視體育,所以,不重視體育也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孩子回到家中,家長最關心的是你作業寫完了沒有,而不是問他打球了嗎,這樣的環境下,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怎麼可能好? 這還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是社會各方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納入到13億人民的監督之下。

孫科:學生體質下降帶來了連鎖反應,今年許多高校紛紛取消了三千米、五千米、萬米的長跑,這種以安全為主,擔心學生難以承受如此辛苦之運動的思想開始在高校彌漫,面對如此狀況,有的高校激流勇進大搞體質健康測試,而更多的高校卻紛紛選擇了效仿,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王登峰:體育運動從競賽本身來講,難免會有損害性和意外性,但從來沒有因為意外傷害就停辦了賽事。不確定性本來就是體育的一個魅力所在,誰也無法準確預料比賽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上體育課就要做好保護,注意安全,採取防護措施,避免學生受傷。如果,防護的責任做到了,學生仍然發生了意外,這不是學校的責任也不是體育教師的責任,因為這是無法預料的。這就牽涉到法制的問題,體育課的意外傷害應該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樣不至於學校承擔無限責任,要依法解決。這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為了安全,很多學校體操課都取消了,凡是有可能出問題的都要取消,因噎廢食,所以,還是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加以解決。

孫科:體育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我一直在思考。現在,將體育納入高考、中考的呼聲越來越高,您怎麼看待體育與高考聯繫起來這一現象?其優勢和劣勢如何呢?

王登峰:現在有政協委員提出高考考體育,但是也有人反對,為什麼一定要考體育呢?這個怎麼能作為入學的標準呢?殘疾人都能上大學,我跑的不如別人快就上不了大學嗎?這就涉及到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問題,與某一項具體工作的評價體系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的。在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中,還沒有將體育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體質健康是一個人得以成功、受人尊重必不可少的條件時,體育的境遇就不一樣了,就會凸顯出其重要性。以學校為例,學校辦學的理念現在是我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考上好學校,如果轉變成我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身體健康,那就不一樣了。因此,你強制一個事情與價值觀的改變是兩回事。很多地方中考考體育,臨考之前學生惡補體育,既要學習文化課又要練習體育,學生就認為又給我們增加了負擔。再說,這也不是真正的體育,你可以跳繩、打球,也沒有必要非得跑100米。體質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成分,但是,作為人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是否都要列入高考呢?從邏輯上來講,語文、數學好你成功的幾率會高,體質好你將來成功的幾率也會高,所以把體育加入高考從邏輯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語數外學的好與壞是與先天素質有關的,將其作為評價標準大家沒有異議。體質也與先天條件有關,並且比語數外與先天條件的關係還要大,殘疾人考大學就會受到歧視和不公,問題就來了,大家就會來反對。從社會的觀念來看,學而優則仕,沒有將體育列入其中。再說,如果什麼重要就考什麼,這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想別的辦法,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估,把這個作為學生入學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估包括文化課、實踐課、思想品德、體育藝術修養、體質健康水準,將這些作為評價指標。學生達到一定分數以後,要根據這些指標綜合考慮錄取,這樣就比較公平。我們不要指望利用高考的影響力提高體育的地位,體育不是語文數學,加班加點就可以學好,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一種應試工具。高考以後,很多學生都把書燒了,為什麼要燒書,是因為憎恨。學生要是為了高考天天練體育,最終也會引發學生憎恨、討厭體育。我們把體育變成一個讓大家恨的東西效果會適得其反。我們千萬不要用單一的方式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3 今後工作的展望

孫科:您能談一下學校體育工作今後怎麼開展嗎?針對學生體質下降,教育部有沒有什麼樣的對策或者應該加強什麼樣的工作呢?

王登峰:學生體育工作出現的問題,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個個問題去解決永遠也解決不了,需要綜合改革,尋找綜合治理的突破口。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們下一步就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公示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這樣既能夠影響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學校的校長,同時,又能夠真正改善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準。找到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牛鼻子,就可以做到教育改革和辦學條件的改善。我們把體質健康測試作為重中之重,每年花一定經費去抽測,杜絕弄虛作假,從而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我們通過抽測,發現了很多問題,上報上來的資料準確性也有問題。為此,我們要求每個省都要100%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資料,我們對每個省都要進行抽測。

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評價體系的改革。第一是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進一步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把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素質都放在評價裡面去,還要占到應有的份額;第二是改革對學校和校長的評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準作為其考評的一個重要指標;第三是改革對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準的教育評價,爭取把學生體質測試作為評選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標,並把它列到國家統計局在統計各個地方、地區的經濟社會水準的裡面,也作為一個硬性指標。

除了以上這些,我認為,學校體育要鼓勵在強制的前提下創新,就跟義務教育一樣是國家要求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接受的教育,所以有強制的提法。第二是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要根據自己現有的師資、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三關於學校競賽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格局,我們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機制。我想,學校競賽以及學生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應該是要三個服務:服務於學校體育的核心目標,也就是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水準;服務於社會良好風氣的引領,我們學校體育要淨化風氣,引領社會文化;服務于高水準運動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源源不斷地向國家輸送高素質的優秀運動員。

孫科:教育部會不會組建一批專家和學者,形成一批智囊團,促進學校工作的開展?體育界與教育界從學科上是一種歸屬的關係,從制度設計上是一種並行的關係,體育界與教育界怎樣能夠實現融合,共同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王登峰:我們正在著手做這項工作,要組織體育院校聯盟,把體育方面的專家聯合起來。我們通過這個聯盟,一是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監測,這是我們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二是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關於部門之間的合作,我們一直都很密切,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一直有聯席會議制度,部門之間相互支持配合,在以後的具體問題上,各自如何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各種資源怎麼能夠服務好學生的成長,這需要今後的探索。

孫科:您現在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什麼?您能給我們描繪一下學校體育的發展藍圖嗎?也就是在您的心目中,學校體育的理想圖景是怎樣的?

王登峰:我工作的重心是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要讓我來描繪藍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想最近的目標是三年內希望學

生的體質健康水準止跌回升,學校辦學條件和體育教育教學有所改善,讓孩子們喜歡上體育課。我堅信,學校體育一旦很好地開展起來,社會體育也很快蓬勃發展。馬克思說“未來的新世界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規則的社會形式”,我們要重新再回到人的全面發展這個起點,通過綜合改革和治理,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的新突破。

原載於《體育與科學》2013年第34卷第2期

你還要懂得欣賞,這是發自人內心的一種美,並且營造美、創造美的人本身也是美的。藝術教育引領人的靈魂,我們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情況下,是難以審美的,哪裡還會考慮什麼色香味俱全、營養均衡。審美是在人的基本需要滿足的情況下,活的更加有品味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一個人生活的昇華,區別于動物生理本能。社會需要藝術、需要審美,需要公德,“出口成髒”與“出口成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人有了審美的能力,當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心靈是高尚的,如果整個社會形成這種審美風尚,食品安全和道德敗壞等惡劣的行徑還能出現嗎?所以,自我道德心靈的拷問、審判是人應該具備的東西。當人們把自己內心的安逸、平和作為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那麼,為真、為善、為美便是藝術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社會走向和諧的必然趨勢。審美需求與體質相比一定是排在後面的,但它是更高層次的需求。

孫科:您多次談到體育教師用騎馬舞這個音樂編排了一套課間操,小朋友玩的特別開心,一下課就到操場上跳騎馬舞。這就是體育應該對孩子們的吸引力。您為什麼會宣導這種方式呢?

王登峰:體育和藝術的聯姻已久,如藝術體操,兩者是和諧的共生、詩意的棲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宣導這種做法也是基於目前學校體育工作的現狀。第一,當前,學校體育課開得不足,體育也不是學生評價中最主要的,受不到學校領導的重視。第二,體育課即使上了,體育課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困難,甚至不喜歡。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動起來的第一步就是改革評價體系,讓學生、家長、學校都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第二步就是讓體育課變得有趣味,激發孩子的興趣,受到學生的歡迎。體育課要讓孩子有成就感,通過學會運動技能讓學生有一種滿足感。第三,體育課要把與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結合起來,江南style風靡全球,孩子們很喜歡,在課間操的時候又蹦又跳的鍛煉身體,那為什麼不提倡呢?學校體育的發展,要嚴格遵循兩個凡是:凡是孩子喜歡的、凡是能夠達到鍛煉效果的,兩個凡是還要結合起來,要百無禁忌。

孫科:您從幸福和成功的維度評價過體育,這是一個很新的視角,那您為什麼會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待體育,這種邏輯關係是怎樣產生的呢?

王登峰:教育主要關心的是孩子的成功,而成功主要與評價體系有關。學生好的成績,能夠考上名校,那就是成功。但這種評價體系是片面的,好的考試能力不代表幸福。假如一個人只會考試,音樂、體育、繪畫什麼都不懂,他能夠幸福嗎? 給社會、家庭又能帶來什麼?成功和幸福是不能劃等號的,成功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但不具備讓幸福持續的能力。在中國文化裡邊,往往是犧牲人的幸福來追求成功,那成功了你會幸福嗎?未必!教育是培養人成功的能力,知識是必須學的,但更要培養人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什麼,最起碼的是能吃能喝、能跑能跳,最好還能歌善舞,能跟各種不同的人交流、溝通,求同存異。從成功的角度來講,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從幸福的角度來講,教育並沒有教給一個人幸福的能力。

孫科:您肯定經歷過80年代的體育熱(如武術、氣功熱),90年代的健身熱。21世紀以後,體育在很多專家看來並沒有充當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王登峰:體育不能引領社會風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體育沒有發展起來,體育沒有面向人人,沒有形成全民的體育熱潮。80年代,我們的科技、經濟、文化都比不上國外,但我們體育有最強的,中國女排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為國爭了光,確實振奮了國人。今天,中國能夠拿到50枚以上的金牌,體育雖然保留了為國爭光的功能,但是,那種穿透力很強的激勵國人的功能在弱化。社會體育沒有發展起來,體育跟我們有關的不僅僅是個職業,我們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感受到快樂,這是每個人的權利。看別人玩遊戲,自己沒有遊戲可玩甚至不會玩遊戲,那體育引領風尚的作用就不明顯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社會發展多元化的一個必然結果。體育如果還能引領風尚,那就要形成以“健康為美”的觀念。延伸一點,健康這個概念在評價體系中的位置也沒有受到重視,身體健康的指標又是什麼?你可以依靠學歷、論文找一個好工作,但人家卻不關心你會不會打籃球,能不能跑一千米。社會的風氣和評價體系如果一直讓體育和體質健康缺位的話,那麼,這個社會是有缺陷的。

2 學校體育的會診

孫科: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除了以上講的體育以及學校體育的功能,您認為學校體育還能讓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

王登峰:社會體育叫sport for all,學校體育叫sport for allstudents,學校體育應該是社會體育的重要範疇。學校體育體現在體育課中,現在很多體育課增加了逃生訓練,訓練人的生存能力。地震、火災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發生時,你連跑的能力都不具備,也不知道如何跑,跑到什麼地方,這就要出問題了。人要有生存的能力,現在人的生存條件太優越,作為人本身具備的一些基本能力都開始退化了。人類學家預言未來的人會變成一種怪物,腦袋很大,四肢很短,沒有什麼力氣。人沒有朝這個方向發展,沒有變成怪物,就是因為體育。長久不重視體育,你就會變成一個怪物,即使你活著也是個怪物。要活出個人樣,要有尊嚴地活著,你就要加強體育鍛煉。

孫科:學校體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形勢?嚴峻嗎?您曾經說過,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王登峰:學校體育現在的辦學條件是什麼?農村學校平均一個學校0.8個體育教師,學校體育的場地器材達標的小學不到50%,中學不到30%,體育師資、場地、器材嚴重不足,農村有地方無經費、城市有經費沒場地,教育現代化目標要實現,學校體育工作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2年,我們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個省,隨機抽取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和資料進行抽測,包括農村和城市學校,並對抽測現場進行拍照,根據拍攝的情況來看,抽測情況令人擔憂。農村大部分學校沒有體質健康測試儀器,有體質健康測試儀的很多學校不會正確使用測試儀器,這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很多農村地區、甚至城市的一些學校中體育的現狀。

1985年到2010年,25年間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連續下滑。2010年,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下滑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還在下降。2012年部隊徵兵北京市應徵入伍的青年體檢合格的不足一成,90%的青年人入伍體檢成績不合格。三年內,我們必須讓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止跌回升,到2015、2016年,青少年體質出現明顯好轉。如果三年後,青少年學生體質還在持續下降,那我們就完不成黨中央提出的2020年的戰略目標,實現不了人才強國和人才資源強國的目標,中華民族就到了“最虛弱”的時候,這才是最嚴峻的挑戰。

孫科: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這樣的局面,社會、家庭、學校各自的責任如何?您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要引入內生動力的學術概念?

王登峰:學校體育工作面臨如此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評價體系的問題,學生體質健康的好壞沒有作為各方工作的評價標準;第二是辦學條件,在解決有學上問題的時候,一定不會優先考慮體育,因為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在評價體系裡面;第三個是社會文化的影響。人類體質健康狀況下滑,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中國的文化不重視運動,向來是重視智力不重視體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談到各自的責任,從根本角度來講,就是評價體系的問題,而不是誰的責任問題。評價體系由什麼決定?從學校來講,升學看你考試成績,從來沒有人看你身體多好。你說誰造成這種局面呢?各方都有責任,這是一果多因的問題。高校招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選人,但是,這個標準不是教育部門自己決定的,是整個社會的氛圍,如果取消高考,誰跑得快誰上大學,這是行不通的,社會難以接受。一個制度得以存在,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方決定的,是系統工程。

內生動力是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例如,我喜歡打籃球,工作很忙,但不打籃球我就很難受,就一定找機會打籃球,這就叫內生動力,這與其他人沒有關係,與利益也沒有什麼關係,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是你自己的需要。內生動力的兩個來源,一是生理真的需要,二是你覺得這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沒有了這種動力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要激發每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生動力。

孫科: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意見》與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有什麼內在聯繫與區別,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或者改進?

王登峰:7號文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檔,要求也很具體。53號文擇其要者,重申和強調了7號文已經有的內容,沒有任何突破。但是,53號文的操作性更強,重點是兩個,一個是辦學條件,場地、器材、師資、課程,要求各地各校加大投入;一個是評價體系,這比辦學條件還要重要。我們要對每一個學生每年進行體質健康測試,不僅要測試還要向全社會公佈,按照省排名,每個省按照地區排名,每個地區按照市縣排名,這樣一來,我們就動員了省長、市長、縣長、局長以及校長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把學生參加體育課、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質健康測試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獎懲機制,要進行學校體育等級評估並且要公示,對學生體質健康水準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和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

孫科:《意見》中在提及體育鍛煉的作用時,出現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提法,並要求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也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您為什麼會將“健康生活方式”寫入《意見》?

王登峰:前面我提到面向人人的體育發展嚴重滯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不願意讓自己失去發展的好機會,難以顧及全面發展的理念。在評價單一化的今天,學生升學與文化課成績掛鉤,人們甚至認為全面發展無用,所以導致了學校體育工作可有可無,這項工作不重要。從長遠來看,嚴重的危害就是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工作以後也形不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對學生的一生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看到,青少年、中年人的學生體質都在下滑,是一種連鎖反應。在今天,我們可以不需要全面發展就生活得很好的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越來越多地人英年早逝。回過頭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全面發展、可持續的理念,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本身也是對社會、家庭責任的一種體現。我們需要健康的生活理念,不要當宅男宅女,每個學生至少學會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專案,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期間養成的鍛煉習慣得以終身延續。

孫科:您怎樣看待體育教師的作用和地位的?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

王登峰:體育老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人生的導師,要教孩子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運用自己的身體,這是體育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學會體育的技能,學會團隊精神,明確自己的定位,讓學生身心健康,讓孩子們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體育老師對孩子愛的投入,對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體育教師地位的提升還要回歸到評價體系上去。一所好的學校能夠吸引學生一定不是體育鍛煉最好的,而是文化課教學好、升學率高的學校。校長辦學的指揮棒就不是體育,是對其升學起顯著作用的科目,所以,1個語文老師的編制可以進3個,3個體育老師的編制也不會進1個。我們通過評價體系,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公示,來提升體育老師的地位,學校測試的成績低,只能通過體育老師來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自然而然,體育老師的地位就慢慢提高了,體育老師的榮譽感也就慢慢有了。

孫科:學生體質下降是學界、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造成學生體質的下降?學生體質的下降的責任應該推給學校體育嗎?體育課程的價值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很多學者把體育課程與學生體質進行了綁架。

王登峰:大家如果把學生體質的下降推到學校體育的頭上,那肯定是有問題的,體質與環境、遺傳的關係都很大。不可否認,學生體質下降與學校體育工作有關係,關鍵是,整個社會不重視體育,所以,不重視體育也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孩子回到家中,家長最關心的是你作業寫完了沒有,而不是問他打球了嗎,這樣的環境下,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怎麼可能好? 這還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是社會各方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納入到13億人民的監督之下。

孫科:學生體質下降帶來了連鎖反應,今年許多高校紛紛取消了三千米、五千米、萬米的長跑,這種以安全為主,擔心學生難以承受如此辛苦之運動的思想開始在高校彌漫,面對如此狀況,有的高校激流勇進大搞體質健康測試,而更多的高校卻紛紛選擇了效仿,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王登峰:體育運動從競賽本身來講,難免會有損害性和意外性,但從來沒有因為意外傷害就停辦了賽事。不確定性本來就是體育的一個魅力所在,誰也無法準確預料比賽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上體育課就要做好保護,注意安全,採取防護措施,避免學生受傷。如果,防護的責任做到了,學生仍然發生了意外,這不是學校的責任也不是體育教師的責任,因為這是無法預料的。這就牽涉到法制的問題,體育課的意外傷害應該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樣不至於學校承擔無限責任,要依法解決。這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為了安全,很多學校體操課都取消了,凡是有可能出問題的都要取消,因噎廢食,所以,還是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加以解決。

孫科:體育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我一直在思考。現在,將體育納入高考、中考的呼聲越來越高,您怎麼看待體育與高考聯繫起來這一現象?其優勢和劣勢如何呢?

王登峰:現在有政協委員提出高考考體育,但是也有人反對,為什麼一定要考體育呢?這個怎麼能作為入學的標準呢?殘疾人都能上大學,我跑的不如別人快就上不了大學嗎?這就涉及到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問題,與某一項具體工作的評價體系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的。在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中,還沒有將體育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體質健康是一個人得以成功、受人尊重必不可少的條件時,體育的境遇就不一樣了,就會凸顯出其重要性。以學校為例,學校辦學的理念現在是我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考上好學校,如果轉變成我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身體健康,那就不一樣了。因此,你強制一個事情與價值觀的改變是兩回事。很多地方中考考體育,臨考之前學生惡補體育,既要學習文化課又要練習體育,學生就認為又給我們增加了負擔。再說,這也不是真正的體育,你可以跳繩、打球,也沒有必要非得跑100米。體質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成分,但是,作為人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是否都要列入高考呢?從邏輯上來講,語文、數學好你成功的幾率會高,體質好你將來成功的幾率也會高,所以把體育加入高考從邏輯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語數外學的好與壞是與先天素質有關的,將其作為評價標準大家沒有異議。體質也與先天條件有關,並且比語數外與先天條件的關係還要大,殘疾人考大學就會受到歧視和不公,問題就來了,大家就會來反對。從社會的觀念來看,學而優則仕,沒有將體育列入其中。再說,如果什麼重要就考什麼,這也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想別的辦法,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估,把這個作為學生入學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估包括文化課、實踐課、思想品德、體育藝術修養、體質健康水準,將這些作為評價指標。學生達到一定分數以後,要根據這些指標綜合考慮錄取,這樣就比較公平。我們不要指望利用高考的影響力提高體育的地位,體育不是語文數學,加班加點就可以學好,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一種應試工具。高考以後,很多學生都把書燒了,為什麼要燒書,是因為憎恨。學生要是為了高考天天練體育,最終也會引發學生憎恨、討厭體育。我們把體育變成一個讓大家恨的東西效果會適得其反。我們千萬不要用單一的方式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3 今後工作的展望

孫科:您能談一下學校體育工作今後怎麼開展嗎?針對學生體質下降,教育部有沒有什麼樣的對策或者應該加強什麼樣的工作呢?

王登峰:學生體育工作出現的問題,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個個問題去解決永遠也解決不了,需要綜合改革,尋找綜合治理的突破口。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們下一步就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公示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這樣既能夠影響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學校的校長,同時,又能夠真正改善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準。找到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牛鼻子,就可以做到教育改革和辦學條件的改善。我們把體質健康測試作為重中之重,每年花一定經費去抽測,杜絕弄虛作假,從而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我們通過抽測,發現了很多問題,上報上來的資料準確性也有問題。為此,我們要求每個省都要100%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資料,我們對每個省都要進行抽測。

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評價體系的改革。第一是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進一步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把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素質都放在評價裡面去,還要占到應有的份額;第二是改革對學校和校長的評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準作為其考評的一個重要指標;第三是改革對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準的教育評價,爭取把學生體質測試作為評選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標,並把它列到國家統計局在統計各個地方、地區的經濟社會水準的裡面,也作為一個硬性指標。

除了以上這些,我認為,學校體育要鼓勵在強制的前提下創新,就跟義務教育一樣是國家要求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接受的教育,所以有強制的提法。第二是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要根據自己現有的師資、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三關於學校競賽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格局,我們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機制。我想,學校競賽以及學生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應該是要三個服務:服務於學校體育的核心目標,也就是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水準;服務於社會良好風氣的引領,我們學校體育要淨化風氣,引領社會文化;服務于高水準運動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源源不斷地向國家輸送高素質的優秀運動員。

孫科:教育部會不會組建一批專家和學者,形成一批智囊團,促進學校工作的開展?體育界與教育界從學科上是一種歸屬的關係,從制度設計上是一種並行的關係,體育界與教育界怎樣能夠實現融合,共同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王登峰:我們正在著手做這項工作,要組織體育院校聯盟,把體育方面的專家聯合起來。我們通過這個聯盟,一是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監測,這是我們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二是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關於部門之間的合作,我們一直都很密切,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一直有聯席會議制度,部門之間相互支持配合,在以後的具體問題上,各自如何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各種資源怎麼能夠服務好學生的成長,這需要今後的探索。

孫科:您現在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什麼?您能給我們描繪一下學校體育的發展藍圖嗎?也就是在您的心目中,學校體育的理想圖景是怎樣的?

王登峰:我工作的重心是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要讓我來描繪藍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想最近的目標是三年內希望學

生的體質健康水準止跌回升,學校辦學條件和體育教育教學有所改善,讓孩子們喜歡上體育課。我堅信,學校體育一旦很好地開展起來,社會體育也很快蓬勃發展。馬克思說“未來的新世界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規則的社會形式”,我們要重新再回到人的全面發展這個起點,通過綜合改革和治理,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的新突破。

原載於《體育與科學》2013年第34卷第2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