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語堂:論 趣

記得那裡筆記有一段, 說乾隆遊江南, 有一天登高觀海, 看見海上幾百條船舶, 張帆往來, 或往北, 或往南, 頗形熱鬧。 乾隆問左右:“那幾百條船到哪裡去?”有一位扈從隨口答道:“我看見只有兩條船。 ”“怎樣說?”皇帝問。 那位隨行的說:“老天爺, 實在只有兩條船。 一條叫名, 一條叫利。 ”乾隆點首稱善。

這話大體上是對的。 以名利二字, 包括人生一切活動的動機, 是快人快語。 但是我想有時也不儘然。 大禹治水, 手足胼胝, 三過其門而不入, 不見得是為名為利吧。 墨子摩頂放踵, 而利天下, 就顯然不為名利。 他們是聖人賢人, 且不說。 我看至少有四條船叫做名、利、色、權。 世上熙熙攘攘, 就為這四事。 色是指女人, 權是指做事的權力, 政權在內。 不愛江山愛美人, 可見有時美人比江山重要, 不能不說是推動人世行為的大動機大魔力。 有能力或權力做出大事業來, 不為任何力量所阻撓,

為事業成功, 也可成為人生宗旨, 鞠躬盡瘁做去。 為名利死, 為情死, 為忠君愛國死, 前例俱在。

只是有時一人只想做官, 不想做事, 這就跟一般商賈差不多了, 只怕利祿熏心, 就失了人的本性。 能夠通脫自喜, 做到適可而止, 便是賢人。 但是排脫最不容易。 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 面壁坐禪十年, 享有盛名。 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說:“大師, 像你做到這樣超凡入聖, 一塵不染, 全國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 ”那大師不禁微微一笑。 這也可見名心之難除也。

但是還有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動機, 叫做趣。 袁中郎敘陳正甫會心集, 曾說到這一層。 人生快事莫如趣, 而且凡在學問上有成就的, 都由趣字得來。 巴斯德發明細菌, 不見得是為名利色權吧。 有人冒險探南極北極, 或登喜馬拉雅山。 到過人跡未到之地, 不是為慕名, 若是只為圖個虛名, 遇到冰天雪地, 涼風刺骨一刮, 早就想“不如回家”吧。 這平常說是為一種好奇心所驅使。 所有科學的進步, 都在乎這好奇心。 好奇心, 就是趣。 科學發明,

就是靠這個趣字而已。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科學家發見聲光化電, 都是窮理至盡求知的趣味使然的。

我想這趣字最好。 一面是關於啟發心知的事。 無論琴棋書畫,都是在乎妙發靈機的作用,由蒙昧無知,變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舉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顧凝遠論畫,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夠瀟灑出群,靜觀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畫畫。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顛或黃大癡,也沒有什麼大害處。人生必有癡,必有偏好癖嗜。沒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變為索然無味的不知趣的一個人了。

青年人讀書,最難是動了靈機,能夠知趣。靈機一動,讀書之趣就來了。無奈我們這種受考試取分數的機械教育,不容易啟發人的靈機。我曾問志摩:“你在美國念什麼書?”他說:“在克拉克大學念心理學。就是按鐘點,搖鈴上課,搖鈴下課,念了什麼書!後來到劍橋,書才念通了。”這就是尊師制的作用。據李考克說,劍橋的教育是這樣的。尊師一禮拜請你一次到他家談學問。就是靠一支煙斗,一直向你冒煙,冒到把你的靈魂冒出火來,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個意思。靈犀一點通,真不容易,禪師有時只敲你的頭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頓然妙悟了。現代的機械教育,總不肯學思並重,不肯叫人舉一反三,所以永遠教不出什麼來。

顧千里裸體讀經,是真知讀書之趣的。讀書而論鐘點,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論大學教育文中,說他問過第四年級某生今年選什麼課。那位說,他選“掮客術”及“宗教”兩課。每週共六小時。因為他只欠這六小時,就可拿到文憑。“掮客術”及“宗教”同時選讀,實在妙。但是這六小時添上去,這位就會變為學人了嗎?所以讀書而論鐘點,計時治學,永遠必不成器。今日國文好的人,都是於書無所不窺,或違背校規,暗中偷看水滸,偷看三國而來的,何嘗計時治學?必也廢寢忘餐,而後有成。要廢寢忘餐,就單靠這趣字。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

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

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

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

1934年創辦《人間世》。

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

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

1966年定居臺灣。

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76年在香港逝世。

無論琴棋書畫,都是在乎妙發靈機的作用,由蒙昧無知,變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舉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顧凝遠論畫,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夠瀟灑出群,靜觀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畫畫。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顛或黃大癡,也沒有什麼大害處。人生必有癡,必有偏好癖嗜。沒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變為索然無味的不知趣的一個人了。

青年人讀書,最難是動了靈機,能夠知趣。靈機一動,讀書之趣就來了。無奈我們這種受考試取分數的機械教育,不容易啟發人的靈機。我曾問志摩:“你在美國念什麼書?”他說:“在克拉克大學念心理學。就是按鐘點,搖鈴上課,搖鈴下課,念了什麼書!後來到劍橋,書才念通了。”這就是尊師制的作用。據李考克說,劍橋的教育是這樣的。尊師一禮拜請你一次到他家談學問。就是靠一支煙斗,一直向你冒煙,冒到把你的靈魂冒出火來,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個意思。靈犀一點通,真不容易,禪師有時只敲你的頭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頓然妙悟了。現代的機械教育,總不肯學思並重,不肯叫人舉一反三,所以永遠教不出什麼來。

顧千里裸體讀經,是真知讀書之趣的。讀書而論鐘點,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論大學教育文中,說他問過第四年級某生今年選什麼課。那位說,他選“掮客術”及“宗教”兩課。每週共六小時。因為他只欠這六小時,就可拿到文憑。“掮客術”及“宗教”同時選讀,實在妙。但是這六小時添上去,這位就會變為學人了嗎?所以讀書而論鐘點,計時治學,永遠必不成器。今日國文好的人,都是於書無所不窺,或違背校規,暗中偷看水滸,偷看三國而來的,何嘗計時治學?必也廢寢忘餐,而後有成。要廢寢忘餐,就單靠這趣字。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

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

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

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

1934年創辦《人間世》。

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

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

1966年定居臺灣。

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76年在香港逝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