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置水之情贈薤白(一)

因政治上的失意與旱災肆虐的影響, 杜甫於乾元二年(西元759年)辭官離開了京城長安, 來到西北的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短暫停留。 在他寓居秦州的四個月中, 他結識了一位好友隱士阮昉, 據說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後人, 在杜甫這段兩袖清風、三餐不繼的艱難歲月裡, 阮昉給他送來了自己栽種的薤白三十束。 這份患難與共的友情令杜甫頗為感動, 故而作詩一首紀念此事, 回贈友人的情誼。 全詩如下:

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

隱者柴門內, 畦蔬繞舍秋。

盈筐承露薤, 不待致求書。

束比青芻色,

圓齊玉箸頭。

衰年關膈冷, 味暖並無憂。

薤白是一種杜甫和阮昉都很喜歡的食物, 不止他倆, 自古以來許多高風亮節的隱士們都鍾情於它。 《後漢書·龐參傳》中記有一則關於薤白的故事:漢朝時期, 漢陽太守龐參想請當地一位滿腹經綸的隱士任棠出山輔佐自己,

龐參來到任棠的門前等候他, 並說明了來意。 任棠一言不發, 拿出了一筐薤白和一盆水放到門前, 自己則抱著孫子坐在旁邊, 龐參沉思良久後明白了任棠的用意, 於是打道回府。 原來任棠是在告訴龐參“水者, 欲吾清也, 撥大本薤者, 欲吾擊強宗也。 抱兒當戶, 欲吾開門恤孤也”, 借用薤白和清水表達了普通百姓對一個清廉公正的好官的期待。 龐參在職期間, 果然能夠抑強扶弱、惠政利民, 得到百姓的愛戴。 由這個故事還誕生了一個成語“置水之情”而且從此之後, 薤白成了公正清廉與安貧樂道的象徵。 而這正是身處秦州、心系百姓的大詩人杜甫的心聲。

那麼阮昉秋日贈薤只有這一層心意嗎?

薤白又有什麼特殊的功效呢?

我們將在下期繼續向大家介紹。

選自《藥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

主編:楊柏燦

(艾蒿 艾草 蛤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