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課要給學生這些驚喜,老師您做到了嗎?

學生最喜歡聽哪種老師講課呢?

我覺得, 第一, 風趣幽默;第二, 老師在課堂上能給學生們一種新的東西。 讓學生們感覺意外, 讓學生們感覺腦袋被拍了一下,

“哎, 我怎麼沒想到呢?”老師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某個道理或觀點很妙、匪夷所思, 但是又在情理之中, 這就是驚喜。

我們一直提倡要尊重學生, 我認為老師對學生最大的尊重, 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學生交交朋友, 拍拍肩膀, 在禮貌上做得很周到。 對學生最大的尊重, 應該是在課堂上給他驚喜;對學生最大的輕視, 就是在課堂上表現平庸。 老師要是在課堂上表現很平庸, 在生活上對學生照顧得很周到, 我認為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不夠尊重學生。

老師要力爭在每節課中都給學生驚喜, 就像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一樣。 如果我們的課堂當中常常會有一些出乎學生預料的、又能夠讓學生感覺很有收穫的東西(他可能在課前想到了一些,

但是沒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那麼深刻), 於是他就成長了, 認識更深刻了。 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學生壓根沒想到, 結果老師給了他一個前所未有的想法、觀念, 或者挖掘出了學生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一種深深隱藏在心底的想法與觀念, 而且這個想法和觀念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說服力, 學生也會覺得很驚喜。

一、給學生驚喜的課程具有一定的“侵略性”

課堂其實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遊, 有時候是精神上的探險, 在旅遊和探險的過程中, 如果沒有任何意外, 所有學生所看到的景觀都是事先知道的, 都沒有超出他想像力的範圍和理解力範疇, 那學生就不會喜歡這樣的旅遊和探險,

他會在課堂上感覺很乏味。 這時候他可能就獨自去旅遊和探險——俗話把這稱為“走神”, 所以我們要力爭帶給學生驚喜。

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 課程就要有一定的“侵略性”, 就是要讓學生感到震撼。 傑克 • 倫敦講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額頭被猛擊了一掌, 我還讀它幹什麼!同理, 如果學生上課的時候, 他不能感覺到額頭上被人猛擊了一掌, 那麼他上課還有什麼意義呢?我說的“侵略性”, 就是指教師要追求這個效果, 讓學生有一種一拍桌子的那種衝動:“哇!豁然開朗。 ”“哇!終於想明白了。 ”

2001年《教師博覽》第1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國孩子的一段歷史課》, 內容是講美國獨立戰爭, 我覺得就很有“侵略性”。

上課的時候, 老師給學生髮了一些紙和鉛筆, 這是慣例, 老師可能要搞一些什麼活動。 以前發鉛筆和紙都是免費的, 都是學校提供的。 這一天老師發完了紙和筆之後, 告訴學生:“同學們, 從今天開始, 大家所使用的筆和紙我們要收費了!”學生們一下就沸騰了, 下面七嘴八舌地議論:“憑什麼以前都不收費, 現在卻要收費呢?”老師解釋說:“由於學校的經費不足, 再說紙和筆也不是很貴的東西, 所以只收很少的一點錢, 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支付得起。 ”但是學生還是不樂意, 他們說:“不論金額是多少, 只要是不應該支付的錢, 我們都不應該付!”學生很氣憤, 就在課堂上鬧起來了。 這個時候老師一拍掌, 示意大家安靜下來, 說:“聽我解釋!同學們今天的想法,
就是18世紀70年代英國人提出給我們的祖先增收稅收的時候, 我們的祖先的想法。 雖然稅收數額並不大, 但是我們的祖先認為, 這是不正義的, 是不應該的。 為了捍衛自己的財產, 反對這種不正義的侵害, 所以我們的祖先進行了獨立戰爭!”

這樣的上課方式, 把學生個人的經驗和書本上將要講述的學習內容聯繫起來了, 學生體驗了遭遇不公平時內心的憤怒。 同時, 有了這種體驗之後, 再回到課堂上要講的18世紀的歷史, 學生就很容易專注地關注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美國人為什麼要打仗, 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曲折, 最後結果怎麼樣。 這樣一種上課方式, 我認為就是非常具有侵略性的。

二、給學生驚喜的課堂教學內容具有顛覆性

侵略性還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內容本身就有顛覆性。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有一些內容是嚴重滯後的,甚至是不正確或者說不夠正確的。如果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對這些內容進行甄別,針對大家習以為常的一些觀念,把不正確的、歪曲的部分揭示出來,或者顛覆了,學生也會感覺很震撼。這種課堂也會有侵略性,它能夠打動人,給學生驚喜。上課內容的侵略性可能是侵略性最主要的一個體現。

當然,內容的侵略性不僅體現在顛覆性上,還體現在對同一個歷史問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卻能各自自圓其說,這也會構成激烈的衝突,讓課堂變得有侵略性。

我曾經上過這樣一堂課,內容也是美國獨立戰爭。一開始我播放了兩段視頻,一段是美國拍攝的紀錄片《美國:我們的故事》中的片段,另一段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中涉及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片段。這兩個片段都是講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以及對獨立戰爭的看法的,結果美國的紀錄片把獨立戰爭稱為“革命”,稱為追求自由的正義的行動;而英國的紀錄片卻認為它是叛亂,是分裂,是內戰。

我把這兩段視頻一起放給學生看,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獨立戰爭究竟是一場正義的進步的解放戰爭,還是一場分裂國家的叛亂?當時在教室裡聽課的老師有美國的老師,也有英國的老師。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有一位英國老師不等學生發言,就舉手要求發言。他說:“這是一場叛亂!”然後美國老師又對他的看法進行了評價。

當時,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完全混淆了個人的角色,大家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忘掉了這是在上課,都覺得這個問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好像都有道理。這堂課我為什麼要這樣來上呢?我並不是為了讓我的課堂打上“特色”這個標記,而是因為歷史上的很多問題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有的問題、有的事件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時候,真的很難說得清孰是孰非。很多時候,它更是一個立場問題;很多的歷史問題,甚至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我同時也要說明,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是非。很多歷史事件還是有是非的,還是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看法的。你不能夠因為看法具有相對性而得出一個結論說沒有真相、沒有真理、沒有合理的看法,這是不對的。

比如說,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無論怎麼看它都是錯的;一個過路的人把一個無辜的嬰兒給摔死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也不能夠說他有合理性。)我感覺學生特別喜歡有侵略性的課堂,他會覺得很刺激,就會非常願意主動地參與到討論中,也很容易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經驗和智慧用到課堂當中、討論當中,處於一個完全鬆弛而活躍的狀態。

我自己上課有的時候是戰戰兢兢的,有種很彆扭、想流汗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我發現那堂課自己沒有能夠給學生帶來驚喜,我最多就是很完整地把重點、難點任務完成了。這樣的課上下來我極不舒服,雖然學生不會提意見,但是我知道這浪費了時間。如果老師沒有給學生們帶來驚喜,那麼這樣上課無非就是給學生佈置幾個任務,其實5分鐘就夠了,其他40分鐘全是浪費別人的時間。

若上課之前我情緒很好,那就是我心裡面特別有數,我知道自己有禮物送給學生們,這一課有地方我會讓學生們感到意外,感到喜悅。如果我的情緒萎靡,那我肯定是沒有新的東西,我心裡面清楚,什麼課是好課,什麼課是不好的課。

風趣、幽默和驚喜,我覺得驚喜最重要。幽默可以不去學,但是驚喜是不可或缺的。或是一個出乎意料的角度,或是在同樣的角度走得更深、更遠,或是把已有的知識融合起來提煉出一個全新的東西——總之出乎學生的意料,但是又在情理當中,都是驚喜。

比如,講鴉片戰爭時,我發現教科書上《南京條約》的第四條(教科書中的條款與條約原文條款順序並不一致,教科書是簡化了的)是錯的。我們教科書上介紹的內容是,“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方面須與英國商定”,這個表述顯然就說明英國侵犯了我國的關稅主權。其實,《南京條約》的原文不是這樣的。原文的中文本是說,“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我沒讀出教科書中的“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方面須與英國商定”這個意思來。我當時就很詫異,我怎麼沒讀出這個意思來呢?後來我想,是不是簽《南京條約》的這些清朝官員怕皇帝怪罪他無能,於是故意把對中國不利的條款模糊了說法,然後讓皇帝簽了字不至於怪罪這些辦事的官員,減輕自己的罪過,而英文版很可能是有這一條的。然後我就去找《南京條約》的英文版,找英語老師幫我翻譯。我問他,有沒有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要和英國政府商議這一條,他說沒有這一條。

我相信他的水準,心裡就踏實了,所以在公開課上我也講了我的這個發現,對於歷史老師,這個發現其實是一件很大的事。從民國時期編的《中國通史》,到我們讀大學時的歷史教材——白壽彝所主編的《中國通史》,都是說中國關稅自主權在《南京條約》中喪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竟以訛傳訛傳了這麼多年。

在課堂上,我就把《南京條約》的中英文原文都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看原文。相對於教科書,這就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學生喜不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呢?我想至少是不反感的。我在學生時期就特別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和教科書唱反調,當然不能故意求新,不講道理。

三、給學生驚喜的課堂對話具有“侵略性”

上課的侵略性除了內容方面的這種顛覆性,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的相處方式的侵略性,對話也要有侵略性。

和學生對話,就是不斷地讓問題深入,要一直對話直到無路可逃。我覺得侵略性對話最經典的例子是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有關公正的討論,我看了之後甚至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討論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輛有軌電車突然刹車失靈了,如果按照原有的軌道運行,會撞死在前面作業的五個工人,但是如果在一個岔路上可以改變方向,讓火車開到另一條鐵軌上,那裡只有一個無辜的人。如果你是這個司機,你會選擇撞死五個人,還是改變軌道撞死一個人?有許多人就說那就撞死一個人。然後教授又追問:如果你旁邊正好有一個胖子,把這個胖子推到鐵軌上就可以讓這個電車不至於撞死在前面作業的五個人,你會怎麼做?推還是不推?如果你還堅持用一個人的命換五個人的命,就把這個胖子推下去。

之後他又追問,假如你是一個外科醫生,你有五名患者,都要做器官移植,分別需要心臟、腎臟等器官,這時候醫院來了一個健康的人來檢查身體。你若把他的器官取下來移植給這五個人,這五個人可以得救。你要不要把這一個人殺掉,把他的器官移植給另外五個人?桑德爾的對話和追問就很有思想上的侵略性,好的課堂我覺得也應該是這樣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二、給學生驚喜的課堂教學內容具有顛覆性

侵略性還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內容本身就有顛覆性。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有一些內容是嚴重滯後的,甚至是不正確或者說不夠正確的。如果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對這些內容進行甄別,針對大家習以為常的一些觀念,把不正確的、歪曲的部分揭示出來,或者顛覆了,學生也會感覺很震撼。這種課堂也會有侵略性,它能夠打動人,給學生驚喜。上課內容的侵略性可能是侵略性最主要的一個體現。

當然,內容的侵略性不僅體現在顛覆性上,還體現在對同一個歷史問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卻能各自自圓其說,這也會構成激烈的衝突,讓課堂變得有侵略性。

我曾經上過這樣一堂課,內容也是美國獨立戰爭。一開始我播放了兩段視頻,一段是美國拍攝的紀錄片《美國:我們的故事》中的片段,另一段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中涉及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片段。這兩個片段都是講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以及對獨立戰爭的看法的,結果美國的紀錄片把獨立戰爭稱為“革命”,稱為追求自由的正義的行動;而英國的紀錄片卻認為它是叛亂,是分裂,是內戰。

我把這兩段視頻一起放給學生看,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獨立戰爭究竟是一場正義的進步的解放戰爭,還是一場分裂國家的叛亂?當時在教室裡聽課的老師有美國的老師,也有英國的老師。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有一位英國老師不等學生發言,就舉手要求發言。他說:“這是一場叛亂!”然後美國老師又對他的看法進行了評價。

當時,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完全混淆了個人的角色,大家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忘掉了這是在上課,都覺得這個問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好像都有道理。這堂課我為什麼要這樣來上呢?我並不是為了讓我的課堂打上“特色”這個標記,而是因為歷史上的很多問題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有的問題、有的事件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時候,真的很難說得清孰是孰非。很多時候,它更是一個立場問題;很多的歷史問題,甚至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我同時也要說明,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沒有是非。很多歷史事件還是有是非的,還是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看法的。你不能夠因為看法具有相對性而得出一個結論說沒有真相、沒有真理、沒有合理的看法,這是不對的。

比如說,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無論怎麼看它都是錯的;一個過路的人把一個無辜的嬰兒給摔死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也不能夠說他有合理性。)我感覺學生特別喜歡有侵略性的課堂,他會覺得很刺激,就會非常願意主動地參與到討論中,也很容易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經驗和智慧用到課堂當中、討論當中,處於一個完全鬆弛而活躍的狀態。

我自己上課有的時候是戰戰兢兢的,有種很彆扭、想流汗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我發現那堂課自己沒有能夠給學生帶來驚喜,我最多就是很完整地把重點、難點任務完成了。這樣的課上下來我極不舒服,雖然學生不會提意見,但是我知道這浪費了時間。如果老師沒有給學生們帶來驚喜,那麼這樣上課無非就是給學生佈置幾個任務,其實5分鐘就夠了,其他40分鐘全是浪費別人的時間。

若上課之前我情緒很好,那就是我心裡面特別有數,我知道自己有禮物送給學生們,這一課有地方我會讓學生們感到意外,感到喜悅。如果我的情緒萎靡,那我肯定是沒有新的東西,我心裡面清楚,什麼課是好課,什麼課是不好的課。

風趣、幽默和驚喜,我覺得驚喜最重要。幽默可以不去學,但是驚喜是不可或缺的。或是一個出乎意料的角度,或是在同樣的角度走得更深、更遠,或是把已有的知識融合起來提煉出一個全新的東西——總之出乎學生的意料,但是又在情理當中,都是驚喜。

比如,講鴉片戰爭時,我發現教科書上《南京條約》的第四條(教科書中的條款與條約原文條款順序並不一致,教科書是簡化了的)是錯的。我們教科書上介紹的內容是,“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方面須與英國商定”,這個表述顯然就說明英國侵犯了我國的關稅主權。其實,《南京條約》的原文不是這樣的。原文的中文本是說,“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我沒讀出教科書中的“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方面須與英國商定”這個意思來。我當時就很詫異,我怎麼沒讀出這個意思來呢?後來我想,是不是簽《南京條約》的這些清朝官員怕皇帝怪罪他無能,於是故意把對中國不利的條款模糊了說法,然後讓皇帝簽了字不至於怪罪這些辦事的官員,減輕自己的罪過,而英文版很可能是有這一條的。然後我就去找《南京條約》的英文版,找英語老師幫我翻譯。我問他,有沒有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要和英國政府商議這一條,他說沒有這一條。

我相信他的水準,心裡就踏實了,所以在公開課上我也講了我的這個發現,對於歷史老師,這個發現其實是一件很大的事。從民國時期編的《中國通史》,到我們讀大學時的歷史教材——白壽彝所主編的《中國通史》,都是說中國關稅自主權在《南京條約》中喪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竟以訛傳訛傳了這麼多年。

在課堂上,我就把《南京條約》的中英文原文都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看原文。相對於教科書,這就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學生喜不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呢?我想至少是不反感的。我在學生時期就特別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和教科書唱反調,當然不能故意求新,不講道理。

三、給學生驚喜的課堂對話具有“侵略性”

上課的侵略性除了內容方面的這種顛覆性,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的相處方式的侵略性,對話也要有侵略性。

和學生對話,就是不斷地讓問題深入,要一直對話直到無路可逃。我覺得侵略性對話最經典的例子是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有關公正的討論,我看了之後甚至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討論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輛有軌電車突然刹車失靈了,如果按照原有的軌道運行,會撞死在前面作業的五個工人,但是如果在一個岔路上可以改變方向,讓火車開到另一條鐵軌上,那裡只有一個無辜的人。如果你是這個司機,你會選擇撞死五個人,還是改變軌道撞死一個人?有許多人就說那就撞死一個人。然後教授又追問:如果你旁邊正好有一個胖子,把這個胖子推到鐵軌上就可以讓這個電車不至於撞死在前面作業的五個人,你會怎麼做?推還是不推?如果你還堅持用一個人的命換五個人的命,就把這個胖子推下去。

之後他又追問,假如你是一個外科醫生,你有五名患者,都要做器官移植,分別需要心臟、腎臟等器官,這時候醫院來了一個健康的人來檢查身體。你若把他的器官取下來移植給這五個人,這五個人可以得救。你要不要把這一個人殺掉,把他的器官移植給另外五個人?桑德爾的對話和追問就很有思想上的侵略性,好的課堂我覺得也應該是這樣的。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