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史無前例深度梅州客家人文美食美酒之旅(大埔記)

此文是五篇深度梅州遊記的第二篇, 地點由興寧轉向大埔, 深度介紹了大埔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大埔娘酒的味道。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需要三分鐘。

這是昨天入住的溫泉酒店的自助早餐, 算得上是本人見過的最精簡的早餐, 簡是簡在花樣, 太少太少, 精是精在味道, 味道卻是極佳。

吃飽早餐走出酒店, 才看到酒店的全貌原來是這個模樣。 小夥伴們早早地前往興甯市邊的熙和灣。

等我們抵達, 熙和灣的大門口除了我們一行人, 只剩下工作人員了, 玲妹妹說, 逢年過節, 這裡的人還是蠻多的。

看園區的全景圖, 這顯然是用旅遊地產開發出來的景點。

站在景點最高處望去, 對面密密麻麻的別墅正在靜候著它們的主人。

景區入口最主要的位置, 修建了一座改良版的客家圍屋。

鋪得都是方方正正的青磚。

蓋得都是四四方方的青瓦。

這樣的古宅,要配上一位賢良淑德的客家媳婦,那將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或許這就是客家人心中的家,有其居,有其妻,平淡而美好。

圍屋裡掛了許多客家名人的介紹,除了田家炳老先生,還有洪秀全、文天祥、孫中山等名垂青史的名人,他信、羅大佑等當代名人都是客家文化培養出來的客家精英。看來原來對客家文化真是瞭解得太少了,細看來,幾千年來,客家文化早已孕育出無數珍珠,來斷點綴著歷史長河。

張弼士是張裕酒的創始人,他是土生土長的梅州大埔人,大哥說明天我們將會前往他的故居遊覽參觀。

從熙和灣出來,在路邊隨意找了一家農家樂,農家樂整個院子都充滿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氣息。不過請不要問我中午到底吃了什麼美味,一小杯純正的客家娘酒後,我就趴下了,吃了什麼,聊了什麼,什麼都不記得了。

我還昏昏沉沉間,兩輛車在高速上行駛了一個半小時,抵達了大埔三河壩。剛進入停車場,“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崗山會師”幾個大字立在大門口。對於這段歷史一片空白的小夥伴來說,看來是要好好補補功課了。

大門口矗立著一個雕塑群,上面寫著大大的“軍魂”二字。但雕塑有些粗糙,被北京來的部長嚴重地鄙視了一把。

三河壩指的是環繞在大埔城邊的三條河,這是三河壩的航拍照,大埔這座城市被群山環繞,面積不大,但卻有三條河在此彙集。這三條江分別是汀江、梅潭河,還有梅江,在清代它們就已經是重要鹽運樞紐通道了。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國民黨反動派調兵遣將,“討伐”起義軍。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標是“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後取廣州,再舉北伐”。9月18日,部隊進抵廣東大埔縣城。9月20日,前委根據形勢發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11軍25師和第9軍教導團共約3000多人,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三河壩戰役最終失敗了。

南昌起義後的部隊行進路線。

在紀念館的門口,樹立著朱德的塑像,他正俯視著整個三河壩。

朱德在1944年對此次戰役的評價。

朱德手稿。

在這枚八一軍徽上,留有三河壩戰役犧牲烈士的鮮血。

大哥介紹說,在這些烈士中,有一位是我的老鄉,隆回人。

他姓游,全名叫游步瀛,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犧牲的時候年僅24歲。遊這個姓氏在我們隆回非常少見,介紹裡沒有說明他是隆回縣哪個地方人,想著在一百年前,考上黃埔的那天,他一定是全家族的驕傲。真想給他的親人捎上一封書信,告訴他的親人們,在梅州大埔還有這位青年英雄的塑像,梅州人並沒有忘記他。如果有哪位元隆回老鄉看到這個資訊,還望能轉告你認識的游氏後人。

從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出來,二十幾分鐘就進了城,這算是正式到了大哥的地盤,大哥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客家文化,還特意為我們請了一位專業導遊。這進城後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這位導遊工作的地方,泰安樓。這個泰安樓與一般的圍屋不一樣,它是一座方形的圍屋。

北京來的部長對客家文化興趣濃厚,非要在夕陽下留下一個“倩影”。

可惜帥不過三秒,導遊介紹說,圍屋裡的井水能讓人洗過的人大富大貴,馬上部長就被摁倒了,大夥你一把我一把地幫部長洗了個頭,在這種硬生生的祝福下,相信部長會更加大發的。

這個圍屋總共三層樓高,據說男主人在修建到第二層樓的時候就已經過世,後面完全依靠家裡的女主人將它修建完成。

夕陽下的圍屋特別的美,用手機盡可能地記錄下它的各種美姿。

圍屋正中央是廚房。

一位姑娘在三樓的走廊拍照。

天氣漸晚,整個圍屋被灑上了一層金色。

從圍屋出來,大哥帶著大夥趕在大埔博物館閉館之前殺了過來。一個小小的縣城,竟然將博物館修得如此不客氣,可見大埔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

博物館裡介紹了圍屋的不同形狀,除了我們常見的那種圓形圍屋以外,還有這種半圓形,以及方形,在大埔與興寧,主要以這種半圓形為主。

梅州還有自己的戲曲,名叫廣東漢劇,其著裝與表演形式與京劇有些相似,估計也是深受昆曲的影響發展而來。這部《南國牡丹》曾進京為周恩來總理表演過。

博物館還特意對田家炳老先生進行了重點介紹,據說九十多歲的田老現在住的房子是租來的,而他將畢生經商獲得的財富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在全國各地修建了不少田家炳學校。這樣可敬可愛的田老,實在稱得上是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幟。

看完該看的,剩下就只有兩件事了,第一件是吃飯,第二件是喝酒。這家程記聽說是大埔當地的招牌。

這個時候應大埔的客家娘酒濃重登場了。

這回上的還是用薑片煮過了的,用的是多年不見的鋁鍋。 大哥說這種吃法是大補的吃法。

這樣的酒杯,分明是一次一杯的節奏。

一個酒桌九張酒,有喝白的有喝紅的還有喝黃的。

別問我這些菜品味道究竟如何,反正我在寫稿的時候,口水又出來了。

這個湯,哇哦哦,哪裡是好喝可以形容得出來的。

這個是大埔的美食代表,老鼠粄,名字不好聽,但味道真的是杠杠的。最後不知道喝了多少,菜可剩下不少,結果就是大家都在幾分醉意中住進了酒店。

我還是繼續爬格子,小夥伴們還是繼續啃著雞腿、喝著紅酒、聊著人生,談談初戀。大哥回家陪老父親了,因此錯過了此次精彩,其後的幾天,大哥一直覺得這是一次很大的遺憾。

夜色中,祥雲繡彩依舊美好。

此文是五篇深度梅州遊記的第二篇,明天將繼續大埔的深度歷史文化美食之旅。

蓋得都是四四方方的青瓦。

這樣的古宅,要配上一位賢良淑德的客家媳婦,那將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或許這就是客家人心中的家,有其居,有其妻,平淡而美好。

圍屋裡掛了許多客家名人的介紹,除了田家炳老先生,還有洪秀全、文天祥、孫中山等名垂青史的名人,他信、羅大佑等當代名人都是客家文化培養出來的客家精英。看來原來對客家文化真是瞭解得太少了,細看來,幾千年來,客家文化早已孕育出無數珍珠,來斷點綴著歷史長河。

張弼士是張裕酒的創始人,他是土生土長的梅州大埔人,大哥說明天我們將會前往他的故居遊覽參觀。

從熙和灣出來,在路邊隨意找了一家農家樂,農家樂整個院子都充滿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氣息。不過請不要問我中午到底吃了什麼美味,一小杯純正的客家娘酒後,我就趴下了,吃了什麼,聊了什麼,什麼都不記得了。

我還昏昏沉沉間,兩輛車在高速上行駛了一個半小時,抵達了大埔三河壩。剛進入停車場,“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崗山會師”幾個大字立在大門口。對於這段歷史一片空白的小夥伴來說,看來是要好好補補功課了。

大門口矗立著一個雕塑群,上面寫著大大的“軍魂”二字。但雕塑有些粗糙,被北京來的部長嚴重地鄙視了一把。

三河壩指的是環繞在大埔城邊的三條河,這是三河壩的航拍照,大埔這座城市被群山環繞,面積不大,但卻有三條河在此彙集。這三條江分別是汀江、梅潭河,還有梅江,在清代它們就已經是重要鹽運樞紐通道了。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國民黨反動派調兵遣將,“討伐”起義軍。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目標是“先得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後取廣州,再舉北伐”。9月18日,部隊進抵廣東大埔縣城。9月20日,前委根據形勢發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第9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11軍25師和第9軍教導團共約3000多人,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三河壩戰役最終失敗了。

南昌起義後的部隊行進路線。

在紀念館的門口,樹立著朱德的塑像,他正俯視著整個三河壩。

朱德在1944年對此次戰役的評價。

朱德手稿。

在這枚八一軍徽上,留有三河壩戰役犧牲烈士的鮮血。

大哥介紹說,在這些烈士中,有一位是我的老鄉,隆回人。

他姓游,全名叫游步瀛,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犧牲的時候年僅24歲。遊這個姓氏在我們隆回非常少見,介紹裡沒有說明他是隆回縣哪個地方人,想著在一百年前,考上黃埔的那天,他一定是全家族的驕傲。真想給他的親人捎上一封書信,告訴他的親人們,在梅州大埔還有這位青年英雄的塑像,梅州人並沒有忘記他。如果有哪位元隆回老鄉看到這個資訊,還望能轉告你認識的游氏後人。

從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出來,二十幾分鐘就進了城,這算是正式到了大哥的地盤,大哥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客家文化,還特意為我們請了一位專業導遊。這進城後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這位導遊工作的地方,泰安樓。這個泰安樓與一般的圍屋不一樣,它是一座方形的圍屋。

北京來的部長對客家文化興趣濃厚,非要在夕陽下留下一個“倩影”。

可惜帥不過三秒,導遊介紹說,圍屋裡的井水能讓人洗過的人大富大貴,馬上部長就被摁倒了,大夥你一把我一把地幫部長洗了個頭,在這種硬生生的祝福下,相信部長會更加大發的。

這個圍屋總共三層樓高,據說男主人在修建到第二層樓的時候就已經過世,後面完全依靠家裡的女主人將它修建完成。

夕陽下的圍屋特別的美,用手機盡可能地記錄下它的各種美姿。

圍屋正中央是廚房。

一位姑娘在三樓的走廊拍照。

天氣漸晚,整個圍屋被灑上了一層金色。

從圍屋出來,大哥帶著大夥趕在大埔博物館閉館之前殺了過來。一個小小的縣城,竟然將博物館修得如此不客氣,可見大埔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

博物館裡介紹了圍屋的不同形狀,除了我們常見的那種圓形圍屋以外,還有這種半圓形,以及方形,在大埔與興寧,主要以這種半圓形為主。

梅州還有自己的戲曲,名叫廣東漢劇,其著裝與表演形式與京劇有些相似,估計也是深受昆曲的影響發展而來。這部《南國牡丹》曾進京為周恩來總理表演過。

博物館還特意對田家炳老先生進行了重點介紹,據說九十多歲的田老現在住的房子是租來的,而他將畢生經商獲得的財富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在全國各地修建了不少田家炳學校。這樣可敬可愛的田老,實在稱得上是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幟。

看完該看的,剩下就只有兩件事了,第一件是吃飯,第二件是喝酒。這家程記聽說是大埔當地的招牌。

這個時候應大埔的客家娘酒濃重登場了。

這回上的還是用薑片煮過了的,用的是多年不見的鋁鍋。 大哥說這種吃法是大補的吃法。

這樣的酒杯,分明是一次一杯的節奏。

一個酒桌九張酒,有喝白的有喝紅的還有喝黃的。

別問我這些菜品味道究竟如何,反正我在寫稿的時候,口水又出來了。

這個湯,哇哦哦,哪裡是好喝可以形容得出來的。

這個是大埔的美食代表,老鼠粄,名字不好聽,但味道真的是杠杠的。最後不知道喝了多少,菜可剩下不少,結果就是大家都在幾分醉意中住進了酒店。

我還是繼續爬格子,小夥伴們還是繼續啃著雞腿、喝著紅酒、聊著人生,談談初戀。大哥回家陪老父親了,因此錯過了此次精彩,其後的幾天,大哥一直覺得這是一次很大的遺憾。

夜色中,祥雲繡彩依舊美好。

此文是五篇深度梅州遊記的第二篇,明天將繼續大埔的深度歷史文化美食之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