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王寶座如何成為物化的皇權

漢魏以前, 人多席地而坐, 傢俱也較矮, 自南北朝開始, 隨著佛教傳入, 人們跪坐觀念逐漸淡薄, 出現了垂足坐, 高凳、扶手椅等高足傢俱隨之產生。

五代時高足傢俱開始普及, 但席地而坐的習俗並未消失, 出現矮高傢俱並存的現象。

北宋皇帝的坐像畫中, 皇帝的坐具大抵都是無扶手靠背椅。 趙匡胤是北宋開國之君, 他的畫像中, 座椅保留著濃厚的早期高榻特徵, 與相匹配的足承都是托泥式的, 托泥下的四角均設有雲紋腳或圭腳。 畫像中的趙匡胤體態胖碩, 神情威武, 按人與坐具的比例折算, 其寶座寬度約在110 釐米, 其高度、坐深與一般稍大的椅子相當。 座屜與左右兩側的托泥間形成壼門洞, 洞下各有一個升起的如意雲頭紋。 足承前面設兩個壼, 寶座裝飾十分講究, 除了通身髹紅漆外, 還在一些結構的邊角處進行了鎏金鑲嵌,裝飾元素為草葉紋與雲紋。

宋徽宗第一個將龍的形象占為己有,, 政和年間曾一度禁止官員使用龍的圖案。 南渡後, 皇帝座椅在簡單的靠背處增加了龍首。 南宋高宗《孝經圖》中的寶座靠背搭腦兩端均有曲頸龍頭的裝飾。 此時座椅的象徵性明顯大於實用性:後面雖有靠背, 但坐深過大, 坐者不好倚靠;兩側雖有扶手, 但相距甚遠, 坐者無法扶持。 此種坐寬與坐深大的寶座在傢俱的真正意義上叫作榻更合適。

明代寶座皇權色彩也更加濃重, 御座就是皇權的化身。 凡宮中“御座”所對就是禦道, 即中道。 大臣上朝和退朝規定“文東武西, 不許徑越禦道”。 如在奉天門上朝, 東邊的官員要到西邊, 得繞金水橋南行, 不准穿越中道。 只有手捧朝廷頒降詔書冊命時才可從中道中門出,

但一出中門必須偏東而行。

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 高型傢俱在明代中期已經具有很強設計性, 明式傢俱成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 18世紀英國傢俱大師湯瑪斯· 齊本德爾在他那本風行一時的著作《傢俱大全》中專門介紹了明代的髹漆傢俱, 並表達了對東方漆制傢俱裝飾魅力和異國情調的嚮往之情。 這深刻影響了當時西方工藝美術設計家,中國漆制傢俱也成為法國上層社會的追捧對象。

進入清朝, 傢俱製作出現繁複絢麗的風氣,皇室傢俱更是極盡裝飾設計之工, 皇帝座椅除了坐臥之用, 更是無上皇權的象徵。 雍正元年(1723)六月二十二日, 雍正帝看到有太監在打掃時面對御座而無動於衷, 很是生氣, 傳諭乾清宮等處首領太監, 凡有寶座之處, 行走經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 急趨數步方合禮節。 若仍不改, 要嚴加教訓, 如屢教不改, 即嚴懲治罪。

皇帝寶座做工之精良在清代中期達到登峰造極, 若論皇權象徵, 紫禁城太和殿寶座不得不說, 寶座雖為明代初造,

但在康熙年間曾修整一新再次投入使用。

太和殿是清帝舉行登基大典的地方, 清代國之重典大都要在此殿內進行。 殿內面積2370 多平方米。 內外裝修極為奢侈, 外梁、楣柱等都採用貼金、和璽彩畫等作法, 金光燦爛。

1915 年袁世凱稱帝, 登基大典同樣選在太和殿, 他把殿內乾隆禦題的匾額對聯拆去, 寶座挪走, 保留了椅後的雕龍髹金屏風, 為大典特意定制了大椅,椅背特別高, 而座面卻很矮。 椅背上有袁世凱帝國國徽, 這是一個由白緞製成的直徑約兩尺的圓形開光, 上面用彩線繡成古代十二章的圖案, 這塊白緞因年久漸漸裂開, 裡面露出的填充物卻是稻草。

1947 年, 故宮博物院決定恢復太和殿在清末時的樣子, 把這個袁世凱的“繡花草包大椅”撤掉, 搜尋一番後,發現故宮內的幾個清代龍椅尺寸太小,難以與後面的雕龍髹金屏風相匹配。此時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太和殿寶座早已丟失,寶座長什麼樣子也沒人知道了。

清代宮廷任何器物的造作,包括傢俱在內,從取料用料,到畫樣子,都由皇帝親自下旨,依旨製作,必要時先製作大樣,一定過程後才請旨准做。有些寶座如果已不合時宜,也會下旨改造,如降低高度,加寬加深等。皇帝喜歡的寶座,也會依樣再造一套。

據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和奏銷檔記載,清宮皇家“造辦處”曾為宮廷生產了大量寶座,如金漆髹龍寶座、雕漆寶座、百寶嵌寶座、楠木荷花寶座,紫檀木寶座,花梨木半圓寶座,鹿角寶座,黃楊木托床寶座等。已知最大的寶座是紫檀高束腰七屏風嵌琺瑯大寶座,現存頤和園,寬295 釐米,進深140 釐米,高185 釐米。

這些寶座大多採用名貴的木材和特殊的質料製成,工不厭精,料不厭細,工藝水準極高。在清代文獻中,也有一些地方督撫往宮中進獻寶座的記載。寶座製成後,大都陳設在禁宮大內、行宮苑囿等場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寶座都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乾隆時期的寶座已不單單是一把龍椅,而是一系列的傢俱陳設,有時會以寶座為中心,再加造同樣紋飾的桌櫃陳設。盛京將軍弘晌欲在盛京宮殿安放寶座,上奏請旨時隨附了寶座、五屏風、插屏、香幾、孔雀掌扇等全套裝飾圖紙和細部尺寸。

現在瀋陽故宮仍珍藏有不少做工精良的皇帝寶座。大政殿金漆雕龍寶座最具象徵意味,寶座製作於清代中期,由靠背、扶手、座椅、腳踏四部分組成,全高186 釐米,寬164 釐米,座面橫158.5 釐米。通體採用木雕金漆製作,周身雕有金龍、火焰珠,雲紋,海水江崖紋等等,寶座雕飾極盡浮華,做工繁複,盡顯清中期的奢華風貌。

大政殿陳設基本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面貌,地坪正中設木雕金漆寶座,背後倚木雕金漆屏風,寶座前陳設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這裡是清初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儀式的地方,也曾是天聰年間議政王大臣開會的地方。皇帝繼位、出征儀式、頒佈政令、舉行國宴等都在這裡舉行。

皇太極的登基大典即在此地舉行,即使在清遷都北京後,幾代清帝東巡盛京時也在這裡舉行慶典。大政殿是清入關後唯一常年使用的舊宮殿,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文武官員必須到皇宮門前排列整齊,禮部官員點名,宣佈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即使皇帝已不住盛京,但規矩並未更改。京師官員常朝之日要向皇帝磕頭,盛京官員只需面對寶座而坐,在清代典制中稱為坐班。每逢三大節,即農曆元旦,冬至和萬壽節,全國官員都要舉行朝賀皇帝的典禮,北京故宮朝賀地點在太和殿,盛京官員則在大政殿。

搜尋一番後,發現故宮內的幾個清代龍椅尺寸太小,難以與後面的雕龍髹金屏風相匹配。此時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太和殿寶座早已丟失,寶座長什麼樣子也沒人知道了。

清代宮廷任何器物的造作,包括傢俱在內,從取料用料,到畫樣子,都由皇帝親自下旨,依旨製作,必要時先製作大樣,一定過程後才請旨准做。有些寶座如果已不合時宜,也會下旨改造,如降低高度,加寬加深等。皇帝喜歡的寶座,也會依樣再造一套。

據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和奏銷檔記載,清宮皇家“造辦處”曾為宮廷生產了大量寶座,如金漆髹龍寶座、雕漆寶座、百寶嵌寶座、楠木荷花寶座,紫檀木寶座,花梨木半圓寶座,鹿角寶座,黃楊木托床寶座等。已知最大的寶座是紫檀高束腰七屏風嵌琺瑯大寶座,現存頤和園,寬295 釐米,進深140 釐米,高185 釐米。

這些寶座大多採用名貴的木材和特殊的質料製成,工不厭精,料不厭細,工藝水準極高。在清代文獻中,也有一些地方督撫往宮中進獻寶座的記載。寶座製成後,大都陳設在禁宮大內、行宮苑囿等場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寶座都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乾隆時期的寶座已不單單是一把龍椅,而是一系列的傢俱陳設,有時會以寶座為中心,再加造同樣紋飾的桌櫃陳設。盛京將軍弘晌欲在盛京宮殿安放寶座,上奏請旨時隨附了寶座、五屏風、插屏、香幾、孔雀掌扇等全套裝飾圖紙和細部尺寸。

現在瀋陽故宮仍珍藏有不少做工精良的皇帝寶座。大政殿金漆雕龍寶座最具象徵意味,寶座製作於清代中期,由靠背、扶手、座椅、腳踏四部分組成,全高186 釐米,寬164 釐米,座面橫158.5 釐米。通體採用木雕金漆製作,周身雕有金龍、火焰珠,雲紋,海水江崖紋等等,寶座雕飾極盡浮華,做工繁複,盡顯清中期的奢華風貌。

大政殿陳設基本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面貌,地坪正中設木雕金漆寶座,背後倚木雕金漆屏風,寶座前陳設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這裡是清初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儀式的地方,也曾是天聰年間議政王大臣開會的地方。皇帝繼位、出征儀式、頒佈政令、舉行國宴等都在這裡舉行。

皇太極的登基大典即在此地舉行,即使在清遷都北京後,幾代清帝東巡盛京時也在這裡舉行慶典。大政殿是清入關後唯一常年使用的舊宮殿,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文武官員必須到皇宮門前排列整齊,禮部官員點名,宣佈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即使皇帝已不住盛京,但規矩並未更改。京師官員常朝之日要向皇帝磕頭,盛京官員只需面對寶座而坐,在清代典制中稱為坐班。每逢三大節,即農曆元旦,冬至和萬壽節,全國官員都要舉行朝賀皇帝的典禮,北京故宮朝賀地點在太和殿,盛京官員則在大政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