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600年來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

前清時期, 宮廷中曾有“行走”一職, 值守於上書房的稱“上書房行走”, 服務于皇帝左右的稱為“御前行走”, 但似乎沒有一個人可以走遍故宮的角角落落。 2012年單霽翔受命擔任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以來, 就開始一間房屋一間房屋地察看, 一個角落一個角落地行走。 幾年過去了, 他成了那個最勤奮的“行走”。

作為故宮的守護者, 他不僅把尊嚴給了故宮, 更是傳遞了文化之根。 匠人之大者, 莫過於以心守護, 匠心之大者, 莫過於敬畏傳承。 這個走遍故宮的人, 才是故宮裡最大的匠人。

2012年1月, 單霽翔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人家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他卻說:“我一把火也沒有, 故宮古建築都是木結構, 最怕火, 好在我名字裡有個‘雨’, 我準備好‘水’了。 ”

俏皮話歸俏皮話,

單霽翔可不是光說不練。 一上任, 他就薄衫素鞋, 帶著秘書踏遍故宮每個房間, 細緻勘察, 上任5個月磨破布鞋20雙。

這一番走下來, 單霽翔和故宮的距離近了。 前朝巍峨皇宮褪盡浮華, 在他看來是一座寶藏巨庫。 他能準確報出當時文物的總數量,

1807558件(套), 每一件都需用心守護。

要善待這些文物, 首先要善待故宮本身, 讓這座寶庫得到應有的尊重。 以前做旁觀者, 看到遊客抽煙, 單霽翔從來不放在心上。 做了院長後, 簡直不能忍。

他已然把故宮當成家, 每到一處, 看見煙頭、垃圾, 第一反應是彎腰去撿。 一年下來, 他從石縫裡, 摳出足足1000個煙頭。 “有種想呵護每個角落的衝動。 ”

對故宮感情漸深,單霽翔感覺不能再忍了。2013年,他提出整治目標:故宮開始全面禁煙、禁火,一個打火機也不許帶入。每一片垃圾落地,兩分鐘之內必須清理掉。久而久之,見地面如此清潔,遊客也不好意思丟垃圾。

2014年,他又提出,宮殿屋頂不能有草,“飛鳥將草籽帶到房頂,草生命力強,生長時會拱瓦,瓦松了,宮殿就要漏雨,木頭就會朽毀,建築就要大修。”時至今日,從高處往下看,紫禁城屋頂沒有一根草。

做得最徹底的,要屬禁車,“英國白金漢宮,法國凡爾賽宮,日本皇宮,都不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一下子,所有私家車被請走。可故宮那麼大,全靠走不現實,單霽翔規定可用自行車、電瓶車,這倒成了一道秀美的風景。

無論你是誰,有怎樣的地位,都該對這些人類的文化寶藏,保持一顆應有的敬畏心,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文化本身。

清理完垃圾和車輛,他這才來了一把“大火”,直接讓故宮裡一半的辦公人員,逐步遷出故宮辦公,僅剩下1500多名文物保護人員。在這條指令下,不管你什麼級別,該留的留下,該“走”的請走。

然後是“違章建築”,3600平米的彩鋼房,11200平米的臨時建築,全都被拆得乾乾淨淨,留下純粹的紅牆、黃瓦,讓古建築不動聲色地說話。

做了這麼多工作,沒有別的目的。其一,是還故宮以尊嚴,其二,是為了讓來參觀的遊客,既看到一座古建築最美的風貌,又能從內心生出一種自豪感。“要讓遊客意識到故宮承載的重量,先得我們自己尊重這個寶庫。”單霽翔覺得,還應該給遊客以尊嚴。

故宮遊客數量之龐大,將其他博物館遠遠甩在身後,2012年就突破15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參觀人流,得讓每一個遊客看得舒心。

“去故宮不是看文物,而是去看人山人海。”“買票2小時,遊覽5分鐘。”“參觀故宮請自帶小板凳。”人太多,買票難,沒地方坐,面對這些吐槽,單霽翔雙眉緊蹙,尤其是看到單日遊客18萬的照片:“說不定會發生踩踏事故。”

“從今天起開始限流!”想法一提出,大家都慌了。2008年,故宮曾經限流,結果售票視窗關閉,百名遊客瘋狂捶打窗戶,公安機關都嚇壞了,最後票沒賣就把人全放了進去,限流?怎麼個限法兒?

單霽翔心裡當然有數,2015年6月13日,故宮正式實行單日8萬人限流,在大螢幕上不斷更新餘票數,如果當天的參觀票售完,前來的遊客可以預約訂票。

以前在故宮買票,動不動就要等上幾個小時。單霽翔把售票口搬到廣場,一口氣開了32個售票口,成了全世界售票窗最多的博物館。他下達的目標沒有商量餘地:“每個遊客5分鐘內買上票,最多也不能超過一刻鐘!”

售票問題一解決,他又趕走了許多低俗展覽。以前廣場上,為了吸引眼球,有許多格調不高的展出,“太監展”“古屍展”“十大酷刑展”,20塊錢一張票,全是糊弄人。“我們就讓遊客看這些東西?人家出去不罵故宮才怪!”

人流量大的時候,石頭上,護欄上,屋簷下,全都坐的是走累了的遊客,這對一個國家最大的博物館來說,看起來不僅不體面,還給遊客們帶來了麻煩。

單霽翔決定增設座椅,不但要舒服、便於修護,還要美觀,和環境相協調,椅子下面更要便於清掃垃圾。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故宮最後做了1400把實木椅,一把椅子就要3500塊錢!

故宮是木結構建築,為了防火,殿內都不敢通電,即便白天去看,也是黑黢黢的。遊客參觀前三殿、後三宮,瞅壞眼睛也瞅不出個什麼。尤其到了冬天,玻璃有水霧,還得先在視窗上哈氣。

“這算什麼博物館?”單霽翔還是那個態度,一切要為參觀者著想。為此,他經過三年研究,引進冷光源不發熱的LED燈,往日黑咕隆咚的紫禁城,煥發出新生般的光彩。作為故宮的院長,單霽翔比誰都清楚它的價值。這座熠熠生輝的文化寶庫,在百年風雨中承載了太多。

既然故宮是一個載體,那就是拿來讓人看的。也只有讓大家看得更多,文化、歷史才能走得更深。“你的館舍宏大,可是70%不開放;你說藏品豐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說觀眾數量龐大,可是絕大多數人,都目不斜視從前門走到後門。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

在單霽翔看來,博物館是交流之地,是文化和遊客之間的交流。修繕文物、清理垃圾,只是做了單方面的工作。開放故宮,才是重中之重。

故宮的開放面積,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從一開始的30%,

2014年開放到52%,

2015年開放到65%,

2016年開放到76%,

2025年將增至85.02%。

曾經許多未開放的場所,如今都成了熱門的展區。2015年9月,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為看到全卷的《清明上河圖》,不少中外觀眾為占位瘋跑,一下子引起巨大轟動。

單霽翔見狀,立即做出反應,製作2000多個胸牌發給觀眾,讓工作人員分組舉牌,列隊參觀,整個參觀過程變得有秩序,排除了一切安全隱患。

很多人已經排隊六個小時,擔心不能看上展覽,單霽翔承諾:“不到最後一人,絕不閉館!”晚上8點,他親自去現場,見有人口渴,趕緊組織人燒水,泡了2500杯熱茶分發給遊客。

到了12點,他又到現場,不少遊客都餓得撐不住了,但堅決不願離開。他又調來800盒速食麵,親自派發到每一個人手上,故宮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給遊客發速食麵的博物館。

能做到如此無微不至,說到底是對文化的敬意,他希望那些富有內涵的文物,能被更多人以走心的方式看到,只有這樣,文化的深層價值,才能傳播得更遠。

事實證明,單霽翔的良苦用心,全都沒有白費。“石渠寶笈”特展70%觀眾,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這讓他感到欣慰。

他非常清楚,如果年輕人不瞭解傳統文化,那麼,明天傳統文化的守護,就會變得後繼乏人。而要讓年輕人主動貼近傳統,就要關心他們今天喜歡什麼,他們關注的趣味在哪裡。

就這麼著,原本“高大上”的故宮,在“院長大人”的支持下,學會不斷在網上“賣萌”,各種“萌賤”畫風襲爆眼球。

打開故宮淘寶店,皇帝、妃子、大臣、宮女,口吐金句,大開腦洞,把創意文化玩得風生水起。故宮的朝珠耳機,還獲得全國文創產品大賽第一名!

僅2015年一年,故宮文創產品售額高達10億,利潤近億元。這些錢最終全投入到學院、知識講堂。2016年,故宮舉辦兩萬多場教育活動,為的就是讓現在的孩子們,更多關注和瞭解傳統文化。

而最讓院長開心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以前,由於體制上的缺陷,傳統技藝缺失,古建築修而更損,單霽翔果斷中止了所有修繕,“繼續這麼修下去,修一個壞一個,我們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

2015年,修繕迎來轉機,單霽翔通過不斷的努力,爭取到“故宮特事特辦”批示。此後故宮的修繕不再是工程,轉而成為了研究性保護項目。

每到修繕前,先請學者來研究,上報完課題,經過學術委員審定,再詳細勘察,對症下藥。而所有長期的修繕工作,都離不開匠人們的默默付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上映,就在豆瓣打破《舌尖》的高分,觀眾也是18歲到22歲的年輕人。

看著默默無聞修繕文物的匠人,一夜間成了年輕人眼中的男神,單霽翔真的是倍感欣慰。“更多的人關注、瞭解,才能讓匠人精神和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和繼承。今天我們不僅要高學歷,更要有這種一事一生的精神。”

一景一色,一磚一瓦,或白雪皚皚,或風吹棉柳,這座屹立了幾百年的宮殿,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呈現出更多元、更美麗的姿態,變幻的是趣味和景致,不變的是內涵和積澱。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單院長的堅持。4年來,為介紹故宮,他做了演講不下700場,每次都長達3個小時。有時候一天從早講到晚,嗓音沙啞了還不休息。他只想讓全世界更多的人,瞭解我們中國絢爛的文化!前不久,因亮相《朗讀者》,這位“大隱”終被更多人熟知。

節目上,他朗誦紀錄片《故宮100》某集的解說詞《至大無外》。字句中的雄渾與精氣神,完美詮釋了故宮的靈魂: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來自天上。禁,是權利,來自於人,也施之於人。城,是這一片連綿殿宇,在大地上的輝煌建設……”

人們說他是故宮“掌門人”,他說自己是故宮的“看門人”。每早8點,他都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

“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我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

2020年,故宮建成600年,單霽翔的心願很簡單:“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9000多間房屋,180多萬件藏品,想必它們蘊藏的美和價值,會在一個又一個600年裡,不斷地流傳,光彩於世。

單霽翔不止一次表態:“當人們不能待文物以尊嚴,文物就無法融入社會生活,無法讓人們感受到美好。”

作為故宮的守護者,他不僅把尊嚴給了故宮,更是傳遞了文化之根。匠人之大者,莫過於以心守護,匠心之大者,莫過於敬畏傳承。這個走遍故宮的人,才是故宮裡最大的匠人。

最後小編祝各位小主:

推薦閱讀>>>

故宮秘境:探訪“甄嬛故居”,這才是清代真正的太后寢宮!

故宮進軍彩妝界,文創一年賣10億!先給你一個交(膠)代(帶)

舉世無雙!看看故宮珍寶館皇帝家裡都藏有哪些奇珍異寶

對故宮感情漸深,單霽翔感覺不能再忍了。2013年,他提出整治目標:故宮開始全面禁煙、禁火,一個打火機也不許帶入。每一片垃圾落地,兩分鐘之內必須清理掉。久而久之,見地面如此清潔,遊客也不好意思丟垃圾。

2014年,他又提出,宮殿屋頂不能有草,“飛鳥將草籽帶到房頂,草生命力強,生長時會拱瓦,瓦松了,宮殿就要漏雨,木頭就會朽毀,建築就要大修。”時至今日,從高處往下看,紫禁城屋頂沒有一根草。

做得最徹底的,要屬禁車,“英國白金漢宮,法國凡爾賽宮,日本皇宮,都不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一下子,所有私家車被請走。可故宮那麼大,全靠走不現實,單霽翔規定可用自行車、電瓶車,這倒成了一道秀美的風景。

無論你是誰,有怎樣的地位,都該對這些人類的文化寶藏,保持一顆應有的敬畏心,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文化本身。

清理完垃圾和車輛,他這才來了一把“大火”,直接讓故宮裡一半的辦公人員,逐步遷出故宮辦公,僅剩下1500多名文物保護人員。在這條指令下,不管你什麼級別,該留的留下,該“走”的請走。

然後是“違章建築”,3600平米的彩鋼房,11200平米的臨時建築,全都被拆得乾乾淨淨,留下純粹的紅牆、黃瓦,讓古建築不動聲色地說話。

做了這麼多工作,沒有別的目的。其一,是還故宮以尊嚴,其二,是為了讓來參觀的遊客,既看到一座古建築最美的風貌,又能從內心生出一種自豪感。“要讓遊客意識到故宮承載的重量,先得我們自己尊重這個寶庫。”單霽翔覺得,還應該給遊客以尊嚴。

故宮遊客數量之龐大,將其他博物館遠遠甩在身後,2012年就突破15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參觀人流,得讓每一個遊客看得舒心。

“去故宮不是看文物,而是去看人山人海。”“買票2小時,遊覽5分鐘。”“參觀故宮請自帶小板凳。”人太多,買票難,沒地方坐,面對這些吐槽,單霽翔雙眉緊蹙,尤其是看到單日遊客18萬的照片:“說不定會發生踩踏事故。”

“從今天起開始限流!”想法一提出,大家都慌了。2008年,故宮曾經限流,結果售票視窗關閉,百名遊客瘋狂捶打窗戶,公安機關都嚇壞了,最後票沒賣就把人全放了進去,限流?怎麼個限法兒?

單霽翔心裡當然有數,2015年6月13日,故宮正式實行單日8萬人限流,在大螢幕上不斷更新餘票數,如果當天的參觀票售完,前來的遊客可以預約訂票。

以前在故宮買票,動不動就要等上幾個小時。單霽翔把售票口搬到廣場,一口氣開了32個售票口,成了全世界售票窗最多的博物館。他下達的目標沒有商量餘地:“每個遊客5分鐘內買上票,最多也不能超過一刻鐘!”

售票問題一解決,他又趕走了許多低俗展覽。以前廣場上,為了吸引眼球,有許多格調不高的展出,“太監展”“古屍展”“十大酷刑展”,20塊錢一張票,全是糊弄人。“我們就讓遊客看這些東西?人家出去不罵故宮才怪!”

人流量大的時候,石頭上,護欄上,屋簷下,全都坐的是走累了的遊客,這對一個國家最大的博物館來說,看起來不僅不體面,還給遊客們帶來了麻煩。

單霽翔決定增設座椅,不但要舒服、便於修護,還要美觀,和環境相協調,椅子下面更要便於清掃垃圾。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故宮最後做了1400把實木椅,一把椅子就要3500塊錢!

故宮是木結構建築,為了防火,殿內都不敢通電,即便白天去看,也是黑黢黢的。遊客參觀前三殿、後三宮,瞅壞眼睛也瞅不出個什麼。尤其到了冬天,玻璃有水霧,還得先在視窗上哈氣。

“這算什麼博物館?”單霽翔還是那個態度,一切要為參觀者著想。為此,他經過三年研究,引進冷光源不發熱的LED燈,往日黑咕隆咚的紫禁城,煥發出新生般的光彩。作為故宮的院長,單霽翔比誰都清楚它的價值。這座熠熠生輝的文化寶庫,在百年風雨中承載了太多。

既然故宮是一個載體,那就是拿來讓人看的。也只有讓大家看得更多,文化、歷史才能走得更深。“你的館舍宏大,可是70%不開放;你說藏品豐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說觀眾數量龐大,可是絕大多數人,都目不斜視從前門走到後門。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

在單霽翔看來,博物館是交流之地,是文化和遊客之間的交流。修繕文物、清理垃圾,只是做了單方面的工作。開放故宮,才是重中之重。

故宮的開放面積,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從一開始的30%,

2014年開放到52%,

2015年開放到65%,

2016年開放到76%,

2025年將增至85.02%。

曾經許多未開放的場所,如今都成了熱門的展區。2015年9月,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為看到全卷的《清明上河圖》,不少中外觀眾為占位瘋跑,一下子引起巨大轟動。

單霽翔見狀,立即做出反應,製作2000多個胸牌發給觀眾,讓工作人員分組舉牌,列隊參觀,整個參觀過程變得有秩序,排除了一切安全隱患。

很多人已經排隊六個小時,擔心不能看上展覽,單霽翔承諾:“不到最後一人,絕不閉館!”晚上8點,他親自去現場,見有人口渴,趕緊組織人燒水,泡了2500杯熱茶分發給遊客。

到了12點,他又到現場,不少遊客都餓得撐不住了,但堅決不願離開。他又調來800盒速食麵,親自派發到每一個人手上,故宮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給遊客發速食麵的博物館。

能做到如此無微不至,說到底是對文化的敬意,他希望那些富有內涵的文物,能被更多人以走心的方式看到,只有這樣,文化的深層價值,才能傳播得更遠。

事實證明,單霽翔的良苦用心,全都沒有白費。“石渠寶笈”特展70%觀眾,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這讓他感到欣慰。

他非常清楚,如果年輕人不瞭解傳統文化,那麼,明天傳統文化的守護,就會變得後繼乏人。而要讓年輕人主動貼近傳統,就要關心他們今天喜歡什麼,他們關注的趣味在哪裡。

就這麼著,原本“高大上”的故宮,在“院長大人”的支持下,學會不斷在網上“賣萌”,各種“萌賤”畫風襲爆眼球。

打開故宮淘寶店,皇帝、妃子、大臣、宮女,口吐金句,大開腦洞,把創意文化玩得風生水起。故宮的朝珠耳機,還獲得全國文創產品大賽第一名!

僅2015年一年,故宮文創產品售額高達10億,利潤近億元。這些錢最終全投入到學院、知識講堂。2016年,故宮舉辦兩萬多場教育活動,為的就是讓現在的孩子們,更多關注和瞭解傳統文化。

而最讓院長開心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以前,由於體制上的缺陷,傳統技藝缺失,古建築修而更損,單霽翔果斷中止了所有修繕,“繼續這麼修下去,修一個壞一個,我們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

2015年,修繕迎來轉機,單霽翔通過不斷的努力,爭取到“故宮特事特辦”批示。此後故宮的修繕不再是工程,轉而成為了研究性保護項目。

每到修繕前,先請學者來研究,上報完課題,經過學術委員審定,再詳細勘察,對症下藥。而所有長期的修繕工作,都離不開匠人們的默默付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上映,就在豆瓣打破《舌尖》的高分,觀眾也是18歲到22歲的年輕人。

看著默默無聞修繕文物的匠人,一夜間成了年輕人眼中的男神,單霽翔真的是倍感欣慰。“更多的人關注、瞭解,才能讓匠人精神和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和繼承。今天我們不僅要高學歷,更要有這種一事一生的精神。”

一景一色,一磚一瓦,或白雪皚皚,或風吹棉柳,這座屹立了幾百年的宮殿,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呈現出更多元、更美麗的姿態,變幻的是趣味和景致,不變的是內涵和積澱。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單院長的堅持。4年來,為介紹故宮,他做了演講不下700場,每次都長達3個小時。有時候一天從早講到晚,嗓音沙啞了還不休息。他只想讓全世界更多的人,瞭解我們中國絢爛的文化!前不久,因亮相《朗讀者》,這位“大隱”終被更多人熟知。

節目上,他朗誦紀錄片《故宮100》某集的解說詞《至大無外》。字句中的雄渾與精氣神,完美詮釋了故宮的靈魂: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來自天上。禁,是權利,來自於人,也施之於人。城,是這一片連綿殿宇,在大地上的輝煌建設……”

人們說他是故宮“掌門人”,他說自己是故宮的“看門人”。每早8點,他都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

“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我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

2020年,故宮建成600年,單霽翔的心願很簡單:“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9000多間房屋,180多萬件藏品,想必它們蘊藏的美和價值,會在一個又一個600年裡,不斷地流傳,光彩於世。

單霽翔不止一次表態:“當人們不能待文物以尊嚴,文物就無法融入社會生活,無法讓人們感受到美好。”

作為故宮的守護者,他不僅把尊嚴給了故宮,更是傳遞了文化之根。匠人之大者,莫過於以心守護,匠心之大者,莫過於敬畏傳承。這個走遍故宮的人,才是故宮裡最大的匠人。

最後小編祝各位小主:

推薦閱讀>>>

故宮秘境:探訪“甄嬛故居”,這才是清代真正的太后寢宮!

故宮進軍彩妝界,文創一年賣10億!先給你一個交(膠)代(帶)

舉世無雙!看看故宮珍寶館皇帝家裡都藏有哪些奇珍異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