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官員上朝,語言不通怎麼開會的?沒有統一的語言嗎

在皇城上朝的大臣反倒不必太過擔心, 因為歷朝歷代都有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而外地偏遠地區的士子想要做官, 就要加倍學習官話。

首先, 什麼人能入朝為官。 我們都知道, 考上了可以做官, 但是這只是有做官的資格, 能不能做還得看有沒有缺, 在這之中又有京官和外放。 毫無疑問, 外放占絕大多數, 能去上朝的絕對是最小的那部分人, 而能跟皇上對話的, 就更少了。

古代上朝

其次, 有沒有官話, 有。 即使各地方言有差, 讀書的時候基本字詞的發音還是相似的, 更何況一般考上的, 熟讀詩書, 應該也有所糾正。

再次, 歷來考試, 南北有偏見, 特別是清朝, 大家都知道入朝為官相貌有影響更何況語言。 也就是說, 如果你考上了, 還有官做, 那麼如果你口音很厲害, 外放, 回老家, 不太厲害, 幹的不錯, 京官或者翰林院, 主辦文書工作, 看看能不能改改, 等過了重重篩選,

皇上應該都能聽懂了, 如果是康熙, 本身還會幾門語言, 那就更好。 看現在的考生把自己改造成啥樣, 你就會明白比起數年寒窗苦讀, 練一口皇上聽得懂的語言不是什麼難事。

官話分佈圖

歷代主要有夏商—夏言;周秦漢—雅言;魏晉到宋—正音;元—特殊時期;明清—官話。

基本從上到下有傳承, 有影響, 但本身也在變化, 可以辨認為都是“洛陽音”。 即便某些朝代, 比如唐, 首都不在洛陽附近, 那即便說當時的首都音也是要被人恥笑的。 這些“普通話”最主要作用是用來讀書, 不是口語。 類似現在香港地區, 讀書發音和口語還是很大差別的。

正音

還有官話講不好可能都當不上能上朝的官, 科舉中有一關是殿試, 通過會試的各位考生這個時候要接受皇上親自進行的面試, 這時候需要人反應敏捷, 思路清晰, 膽大心細, 口齒伶俐, 還得長得帥, 所以官話說不好, 就有可能拿不到一個好名次, 以後能進入中央的機會就少之又少了, 所以說, 朝堂之上的那些人, 大家說的都是官話, 可能帶點口音, 但是至少互相之間都明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