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后半生畏貓,慈禧一生忌羊,元仁宗禁倒提雞……忌諱背後的隱情

忌諱是人們因長期的風俗習慣, 禁忌一些認為不祥和、不吉利的話和事。 老子的《道德經》中就有:“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的說法;漢朝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四諱》也說:“夫忌諱非一, 必托之神怪。 ”南宋文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更有:“今人不達, 畏死畏禍, 百種忌諱”的名句。 可見, 在人們的生活裡, 忌諱無處不有, 無時不在!

武則天禁養貓禁屠殺

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然而, 就是這樣的一代女皇卻忌諱貓。

說起來, 武則天忌貓事出有因。 唐朝女皇武則天當年還是個昭儀的時候, 為了爭寵, 將兩個情敵——王皇后與蕭淑妃, 砍掉手腳, 置入酒甕中, 說:“讓兩個老女人骨醉!” 蕭淑妃臨死不甘, 發誓說:“願阿武(則天)為老鼠, 吾為貓兒, 生生扼其喉!”武則天忌諱蕭淑妃的咒語, 下詔六宮之中, 一律不許養貓。 此事《舊唐書·後妃》也有記載, 經過與《新唐書》差不多。

武則天的殘忍手段讓人憎恨,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貓捕鼠”條雲:“予自讀唐史此段, 每見貓得鼠, 未嘗不為之稱快, 人心之公憤, 有千萬年而不可磨滅者。 嘗有詩雲:‘陋室偏遭黠鼠欺, 狸奴雖小策勳奇。 扼喉莫訝無遺力, 應記當年骨醉時’。 ” 貓因此又有了個別稱“天子妃”。

武則天曾經當過幾天尼姑, 為了顯得有好生之德, 于長壽元年五月, “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一·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記載:“江淮旱, 饑, 民不得采魚蝦, 餓死者甚眾……”宋孔平仲《續世說》也記有此事:“武后禁屠殺……”

唐玄宗禁捕鯉魚

鯉魚肉質細嫩, 味道鮮美, 一直深為人們所喜歡, 《詩經·陳風·衡門》中就有“豈其食魚, 必河之鯉”的說法。 聖人孔子對鯉魚就情有獨鍾,

給兒子取名就叫鯉。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年十九, 娶于宋之並官氏之女, 一歲而生伯魚。 伯魚之生, 魯昭公使人遺之鯉魚。 夫子榮君之賜, 因以名其子也。 ”

後晉沈昫《舊唐書·玄宗紀上》記載, 唐玄宗於開元三年二月, “禁斷天下採捕鯉魚”, 又於十九年正月己卯, 再次“禁採捕鯉魚。 ”至於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在位期間先後兩次下詔天下禁捕鯉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雲:“國朝律, 取得鯉魚即宜放, 仍不得吃, 號赤鯶公, 賣者杖六十, 言鯉為李也。 ”原來唐朝皇帝姓李, 而鯉魚“鯉”與“李”同音, 吃鯉就是吃李。

實際上, 要老百姓真的不吃鯉魚很難做到, 甚至許多人就公開表示對抗。 時年十六歲的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良人玉勒乘驄馬,

侍女金盤膾鯉魚”。 唐敬宗寶曆二年(825年)秋天, 白居易在蘇州剌史任上, 不但不阻止漁民捕捉鯉魚, 而且自已還吃鯉魚, 他在《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詩中寫道:“朝盤鱠紅鯉, 夜燭舞青娥”。 膾和鱠都表示當時的人們喜歡吃生鯉魚片。

齊主高洋禁取蝦蟹蜆蛤

唐李百藥《北齊書·文宣紀》記載, 北齊文宣皇帝高洋于天保八年(557年)下詔:“夏四月庚午, 詔諸取蝦蟹蜆蛤之類, 悉令停斷, 唯聽捕魚。 ”他又於天保九年春二月, 下詔:“限仲冬一月燎野, 不得他時行火, 損昆蟲草木。 ”連昆蟲草木都怕損傷, 好像他高洋是一個心慈手軟的大善人, 恰恰相反, 他一點也不仁慈, 史書說他是一個“縱酒肆欲, 事極倡狂, 昏邪殘暴, 近世未有”的暴君, “凡諸殺害, 多令支解,

或焚之於火, 或投之於河”。 他一方面假惺惺地愛護蝦蟹和草木, 一方面又殺人如刈草, 難怪宋末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釋中發出“難道人還不如物”的感概。

宋徽宗禁屠狗

宋徽宗趙佶生於元豐五年壬戌年, 生肖屬狗, 曾下令天下禁止殺狗。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記載, 崇寧五年(1106年)為丙戌狗年,有個叫範致虛的大臣上書說:“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而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真是大不敬的行為,該下令禁止。范致虛當時是中書舍人,也是個詩人,不知怎麼改行拍馬屁了,徽宗聽了他的話很是受用,不僅下令“禁天下殺狗”,還 “賞錢至二萬” 給範致虛。清俞樾雲《茶香室四鈔》卷九批評:“按此禁甚為可笑。若然,使人主生醜年、未年,祭祀當不得用牛羊矣。”意思是皇帝要是生在牛年羊年,不是牛和羊也不能用來祭祀了。

元仁宗禁倒提雞

元楊瑀《山居新話》卷三記載:“延祐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蓋因仁皇乙酉景命也。”

延祐是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年號,這位皇帝生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二十九日,歲在乙酉,按照蒙古人的紀年方式,這一年稱作“雞兒年”。愛育黎拔力八達雖然是蒙古人,但他九歲時其祖母闊闊真選定漢族儒學名士李孟給他做老師,因此從小就深受儒學的薰陶和影響。他認為“雄雞一唱天下白”,雞司晨有功,尤其對雄雞啼叫時那副咄咄逼人、藐視一切的神氣模樣非常欣賞。聖旨一下,臣民們只得依旨而行。不管死雞活雞,不准提著,一律抱著。

此事不見正史記載,但楊瑀是和仁宗屬同時代人,官至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以其學識和地位來看,不至於妄言。清陳具元《庸閑齋筆記?迷信生肖笑柄》亦提到此事:“元延祐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因仁宗乙酉本命也。”

魯迅寫過一篇《倒提》的文章,通過國人倒提雞鴨走過租界被處罰的事發表感想:“自然,雞鴨這東西,無論如何,總不過送進廚房,做成大菜而已……”這些洋人以為自己來自文明國家,要對雞鴨講人道,他們哪裡知道,六百多年前的中國皇帝早就幹過這種不著調的事情。

明武宗禁殺豬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據《明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朱厚照在巡視的途中,突發奇想,頒佈了一條禁令,不許養豬。

如此一來,家家戶戶將大豬小豬殺了個乾乾淨淨。不久,不僅人們吃不到鮮美的豬肉,就連祭祀儀也不得不用腥膻的羊肉來替代了。留守京師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覺得實在不行了,於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專門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建議重新頒詔天下,廢止禁豬令,讓百姓安于生計。三月,禮部上奏說國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豬、羊“三牲”,如今連豬都找不到了,無法按常例進行,請求更改。迫於各方面的種種壓力,朱厚照不得不悄悄取消禁令,“內批仍用豕”,只是在聖駕所過地方稍為回避即可。

至於朱厚照為什麼要頒佈禁豬令?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中有記載:“時武宗南幸,至揚州行在。……照行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沈德符說得很清楚,朱厚照頒“禁豬令”,有兩重考慮:第一,他生於弘治四年,辛亥年生肖屬豬,豬又與姓“朱”同音異字,民間殺豬有犯上之嫌;第二,食豬肉容易生疾病。

清代的俞正燮則持另一個觀點,其《癸巳存稿》卷八“正德禁殺豬條”雲:“其豹房多回人,……蓋武宗有所感,回人慫恿之,托之國姓朱,武宗亥生,故有此鈞貼。回人不欲見扈從者持豬肉,鈞貼止行一路。”清人至今人多持此觀點, 朱厚照受朝中的回人影響頗大,回教教規禁食豬肉,所以武宗頒佈“禁豬令”。

慈禧忌羊

如果武則天只是半生恨貓,那麼,慈禧卻要一生怕羊了。當然,慈禧怕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慈禧生於1835年,屬羊,基於這個原因,她一生忌聽“羊”字,竟把“羊”列為宮廷忌字,下令誰也不許提這個字,連禦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稱“福肉”或者“壽肉”。慈禧酷愛聽戲,幾乎到了每天必聽的地步。但看戲時她也忌諱聽到“羊”字,連帶有“羊”字的劇名,如《牧羊圖》、《蘇武牧羊》等戲,都不許在宮裡演出。

同治年間,梆子名伶侯俊山被召進宮裡侍演《玉堂春》。慈禧聽得眉飛色舞,不時點頭稱讚,吩咐李蓮英事後要重賞他們。不料,當聽到“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一句唱詞時,慈禧怒容滿面,立即命令停演,“犒賞”他們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一頓亂棒好打,並不准他們再入宮演戲。從那以後,宮裡再演《玉堂春》時,蘇三的那句唱詞便改為“我好比入網的魚兒有去無還”了。

光緒年間,知名武生王福壽應召入宮,給慈禧演出《挑滑車》。當到了請賞時,慈禧卻陰陽怪氣地對王福壽說:“戲唱得不錯,可我聽說,你在外面與人合作開了個羊肉鋪子,每天一刀一刀地割羊,就憑這一點也不能賞你,不罰你就算便宜你了!”在慈禧看來,羊虎相克,她命人對身邊的太監及宮女逐個查問,凡虎年生者,一律嚴懲,當眾杖責,然後逐出宮門,流放北漠以圖吉利。就這樣,慈禧以晚清皇太后母儀天下之尊,因為自己的一個忌諱,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太監宮女。

崇寧五年(1106年)為丙戌狗年,有個叫範致虛的大臣上書說:“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而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真是大不敬的行為,該下令禁止。范致虛當時是中書舍人,也是個詩人,不知怎麼改行拍馬屁了,徽宗聽了他的話很是受用,不僅下令“禁天下殺狗”,還 “賞錢至二萬” 給範致虛。清俞樾雲《茶香室四鈔》卷九批評:“按此禁甚為可笑。若然,使人主生醜年、未年,祭祀當不得用牛羊矣。”意思是皇帝要是生在牛年羊年,不是牛和羊也不能用來祭祀了。

元仁宗禁倒提雞

元楊瑀《山居新話》卷三記載:“延祐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蓋因仁皇乙酉景命也。”

延祐是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年號,這位皇帝生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二十九日,歲在乙酉,按照蒙古人的紀年方式,這一年稱作“雞兒年”。愛育黎拔力八達雖然是蒙古人,但他九歲時其祖母闊闊真選定漢族儒學名士李孟給他做老師,因此從小就深受儒學的薰陶和影響。他認為“雄雞一唱天下白”,雞司晨有功,尤其對雄雞啼叫時那副咄咄逼人、藐視一切的神氣模樣非常欣賞。聖旨一下,臣民們只得依旨而行。不管死雞活雞,不准提著,一律抱著。

此事不見正史記載,但楊瑀是和仁宗屬同時代人,官至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以其學識和地位來看,不至於妄言。清陳具元《庸閑齋筆記?迷信生肖笑柄》亦提到此事:“元延祐間,都城有禁,不許倒提雞,犯者有罪。因仁宗乙酉本命也。”

魯迅寫過一篇《倒提》的文章,通過國人倒提雞鴨走過租界被處罰的事發表感想:“自然,雞鴨這東西,無論如何,總不過送進廚房,做成大菜而已……”這些洋人以為自己來自文明國家,要對雞鴨講人道,他們哪裡知道,六百多年前的中國皇帝早就幹過這種不著調的事情。

明武宗禁殺豬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據《明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朱厚照在巡視的途中,突發奇想,頒佈了一條禁令,不許養豬。

如此一來,家家戶戶將大豬小豬殺了個乾乾淨淨。不久,不僅人們吃不到鮮美的豬肉,就連祭祀儀也不得不用腥膻的羊肉來替代了。留守京師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覺得實在不行了,於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專門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建議重新頒詔天下,廢止禁豬令,讓百姓安于生計。三月,禮部上奏說國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豬、羊“三牲”,如今連豬都找不到了,無法按常例進行,請求更改。迫於各方面的種種壓力,朱厚照不得不悄悄取消禁令,“內批仍用豕”,只是在聖駕所過地方稍為回避即可。

至於朱厚照為什麼要頒佈禁豬令?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中有記載:“時武宗南幸,至揚州行在。……照行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沈德符說得很清楚,朱厚照頒“禁豬令”,有兩重考慮:第一,他生於弘治四年,辛亥年生肖屬豬,豬又與姓“朱”同音異字,民間殺豬有犯上之嫌;第二,食豬肉容易生疾病。

清代的俞正燮則持另一個觀點,其《癸巳存稿》卷八“正德禁殺豬條”雲:“其豹房多回人,……蓋武宗有所感,回人慫恿之,托之國姓朱,武宗亥生,故有此鈞貼。回人不欲見扈從者持豬肉,鈞貼止行一路。”清人至今人多持此觀點, 朱厚照受朝中的回人影響頗大,回教教規禁食豬肉,所以武宗頒佈“禁豬令”。

慈禧忌羊

如果武則天只是半生恨貓,那麼,慈禧卻要一生怕羊了。當然,慈禧怕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慈禧生於1835年,屬羊,基於這個原因,她一生忌聽“羊”字,竟把“羊”列為宮廷忌字,下令誰也不許提這個字,連禦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稱“福肉”或者“壽肉”。慈禧酷愛聽戲,幾乎到了每天必聽的地步。但看戲時她也忌諱聽到“羊”字,連帶有“羊”字的劇名,如《牧羊圖》、《蘇武牧羊》等戲,都不許在宮裡演出。

同治年間,梆子名伶侯俊山被召進宮裡侍演《玉堂春》。慈禧聽得眉飛色舞,不時點頭稱讚,吩咐李蓮英事後要重賞他們。不料,當聽到“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一句唱詞時,慈禧怒容滿面,立即命令停演,“犒賞”他們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一頓亂棒好打,並不准他們再入宮演戲。從那以後,宮裡再演《玉堂春》時,蘇三的那句唱詞便改為“我好比入網的魚兒有去無還”了。

光緒年間,知名武生王福壽應召入宮,給慈禧演出《挑滑車》。當到了請賞時,慈禧卻陰陽怪氣地對王福壽說:“戲唱得不錯,可我聽說,你在外面與人合作開了個羊肉鋪子,每天一刀一刀地割羊,就憑這一點也不能賞你,不罰你就算便宜你了!”在慈禧看來,羊虎相克,她命人對身邊的太監及宮女逐個查問,凡虎年生者,一律嚴懲,當眾杖責,然後逐出宮門,流放北漠以圖吉利。就這樣,慈禧以晚清皇太后母儀天下之尊,因為自己的一個忌諱,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太監宮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