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程咬金不止三板斧,能在千軍萬馬當中取上將首級的高手

提起程咬金, 中國人的嘴邊就位會泛起一絲微笑, 他們會聯想到“三板斧”和強盜打劫的口頭禪, “此山是我開, 此樹是我栽, 若要打此過,

留下買路財”, 戲曲當中的程咬金是個苦大仇深的無產階級, 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卻是個世家大族出身, 雖然兩唐書都沒有明確記載的程咬金家世背景, 他的墓誌銘卻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程咬金曾祖父名叫程興, 當過北齊兗州司馬, 程咬金的祖父名叫程哲, 當過北齊晉州司馬, 程咬金的父親名叫程婁, 當過北齊濟州大中正, 大中正的職位, 非高門著姓不能擔當, 這是史有明據的事情, “魏氏立九品, 置中正, 尊世胄, 卑寒士, 權歸右姓已。 其州大中正、主簿, 郡中正、功曹, 皆取著姓士族為之, 以定門胄, 品藻人物”, 程咬金的父親既然可以當上北齊濟州大中正, 程家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著姓士族, 程咬金也算得上是位世家子弟。
後來程咬金娶妻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頂級的世家大族, 連皇帝都眼紅清河崔氏的聲望, 這從側面也證明了程咬金至少擁有匹配妻子的家世, 決非戲曲中描述的那樣出身草莽, 至於程咬金的三板斧更是荒唐, 程咬金武藝高強, 能在千軍萬馬當中取上將首級, 決非戲曲中描繪的那個只會三斧頭的小丑。 程咬金擅長的兵器是馬槊, 也就是長度超過一長八尺的矛, 斧頭則是說書人給程咬金配上的兵器, 也許是戲說太過深入人心, 程咬金的真實事蹟反而少有人知, 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程咬金(西元589年~西元665年)是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 一生活了七十七歲, 也算高夀。 隋朝末年, 朝廷橫徵暴斂, 又連年對外用兵,

民生艱難, 百姓揭竿而起, 農民起義的隊伍多達百余支, 這些流寇以搶掠為生, 為害鄉里, 程知節就在此時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組織“民團”數百人, 對抗流寇, 保得一方平安。

流寇越來越多, 程咬金逐漸疲于應付。 亂世中人, 如果做不到隱居避世, 唯一的選擇恐怕就是選擇一個有前途的主子, 跟他一起建功立業, 當時, 瓦崗義軍的首領李密落入了程咬金的視線, 在重視門閥制度的隋唐, 李密的出身和個人魅力可以說是少有人及。 他的曾祖父李弼, 是八大柱國之一, 北周時當過太師和魏國公, 他的祖父李祖曜, 是北周邢國公, 他的父親李寬是隋朝的上柱國和蒲山公, 代代顯宦, 更難得的是李密本人“養客禮賢, 無所愛吝”, 頗有當年的孟嘗君之風,

程知節率眾投奔李密, 可以說是深思熟慮的後果。

程咬金驍勇善戰, 李密對他自然親睞有加。 李密組織了八千人的內軍, 個個都是勇猛的壯士, 內軍設置四位驃騎將, 程咬金就是其中之一。 內軍是李密的親衛隊, 負責保護李密的安全,

李密對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非常自信, 曾誇下海口, “我這八千人抵得上百萬雄師”。 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 瓦崗軍的內部鬥爭趨於白熱化, 火拼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李密依靠自己手中的力量, 將創立瓦崗軍的翟讓斃於刀下, 坐穩了瓦崗軍大當家的位置, 從此, 李密乾綱獨斷, 指揮瓦崗軍與各路反王浴血奮戰。

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九月, 王世充趁著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兩敗俱傷之際, 帶領兩萬精銳步騎, 在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上架起三座橋樑, 準備與瓦崗軍進行決戰。 審時度勢, 往往決定了群雄各自的命運, 李密的部下裴仁基提出圍魏救趙之策, 主張兵進洛陽, 李密卻沒有採納, 他調兵遣將, 在邙山腳下擺開大陣, 與王世充來個硬碰硬。

王世充的軍隊首先攻打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的單雄信,李密派出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就是隋唐好漢裴元慶的原型,他是隋將裴仁基的兒子,素有萬人敵之稱,一向勇冠三軍。這次,他卻運氣不佳,很快被流箭射中,墜下戰馬,程咬金趕緊營救,刺殺了沖上來的好幾個敵軍士兵,才將裴行儼抱到馬上。他帶著裴行儼向後撤退,王世充的騎兵卻緊追不捨,戰馬承載了程知節和裴行儼兩個人,不可能跑得很快,終於在半路被王世充的騎兵趕上。眾人馬槊齊下,程知節奮力反擊,稍一疏忽,一根馬槊竟然洞穿了程知節的身體,程咬金一聲大喝,將這根馬槊生生折斷,回手一刀,將這名士兵的頭顱砍下,王世充的追騎膽戰心驚,眼睜睜看著程咬金帶著裴行儼昂然離去,雖然兩人都身受重傷,但總算平安回到了瓦崗軍的大營。

雖然在生死關頭程咬金表現了對戰友的無限熱愛,但他已經沒有機會受到李密的褒揚,瓦崗軍不敵王世充軍的強大攻勢,兵敗如山倒,十多位將領成了重傷患,李密眼見大勢已去,撇下眾人,投奔大唐而去,程咬金、秦叔寶和裴仁基父子都落入了王世充的手中。王世充本是西域胡人,年幼時母親改嫁給一位姓王的漢人,他隨繼父姓王,因為機緣有利,一步步做到高位,亂世梟雄,自有過人之處,他將自己的親侄女嫁給裴行儼,費盡心機籠絡裴仁基父子,作為瓦崗軍驍將的程知節同樣得到了王世充的重用。裴仁基父子對王世充這個胡人卻沒有半點好感,他們密謀行刺王世充,被王世充察覺,搶先動手,將裴仁基夷滅三族。程咬金、秦叔寶同樣鄙薄王世充的為人,他們暗自尋找機會,準備另投明主。程咬金曾對秦叔寶談起自己對王世充的印象,秦叔寶深以為然,“王世充對人沒有器量,又愛詛咒發誓,活象個巫婆神漢,他奸詐狡猾,決不可能是天下歸心的明主,我們跟著他沒有出路”。

武德二年(西元619年),王世充拜程咬金為將軍,拜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讓他們帶兵與唐軍作戰,王世充軍和唐軍在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擺開了陣勢。程咬金、秦叔寶一行幾十人假裝向唐軍陣營發動攻擊,騎馬跑出了一百多步後,一齊下馬向王世充行禮,“我們得到了你的特殊禮遇,也想報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們不想與你為伍,就此告別,後會有期”,程咬金、秦叔寶素來勇猛,王世充軍中已經無人可及,只能眼睜睜看著一行幾十人投奔了唐營。

歸唐之後,唐高祖李淵把他們派到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程咬金與年輕的秦王一見如故。李世民久聞程咬金、秦叔寶的大名,對他們十分看重,程咬金擔任了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成為馬軍總管。李世民親自挑選了上千名精銳騎兵,由程咬金、秦叔寶等人擔任統領,穿著清一色的黑衣黑甲,組成“玄甲隊”,每戰必為唐軍先鋒,李世民本人也黑衣黑甲,與玄甲隊一起衝鋒陷陣,玄甲隊所向披靡,很快就威名遠播,成為大唐掃平各個割據勢力最鋒利的寶劍。

李世民總是迎著箭雨一馬當先,程咬金作為親衛隊的統領,勇猛善戰才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程咬金跟隨李世民掃平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亂世梟雄,擔任左一馬軍總管,“每陣先登”,戰功卓著,受封為宿國公。史上詳細記載了玄甲隊的一次克敵戰例,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唐軍與王世充軍在洛陽週邊相持,屈突通、竇軌在巡營途中,與王世充的部隊遭遇,在對方優勢兵力面前,唐軍險象環生,李世民得知消息,親自帶領玄甲隊前去求援,玄甲隊勇猛絕倫,攻勢如同泰山壓頂,王世充軍一敗塗地,騎將葛彥璋被唐軍俘虜,王世充軍折損六千余人,王世充本人逃回洛陽,據城而守,不敢再與玄甲隊面對面的交手,直到最後當上了唐軍的俘虜。唐軍削平各路割據勢力,在武德七年(西元624年)統一了全國,李世民的威望如日中天,手下又彙集了一大批謀士和武將,嚴重威脅了李建成的皇儲地位,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死黨,向李世民及其手下頻下毒手。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尉遲敬德甚至下獄受苦,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程咬金堅持留在了李世民身邊,他告訴李世民,“殿下的手臂今被翦除,身必不久,我冒死留了下來,請殿下想辦法保全自己”,此時的程咬金沒有到外地上任的記錄,可見他一直留在秦王府中,在李世民最艱難的時候,他不離不棄,全力支持,表現了一貫的忠誠,李世民結交了這麼多忠心耿耿的部下,可以說一生沒有白活,上下同心,成就大業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終於迫不及待地下了手,他們在酒水中下了毒,李世民喝了酒水之後,毒性發作,吐了幾升的血,險些丟了性命。此時又逢突厥入寇,李元吉當上了大軍主帥,抽調所有秦王府的精兵猛將,到自己帳下聽令。李世民終於意識到,再不動手,自己和部下的性命堪憂,他決定先發制人,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砍下了兩位兄弟的項上人頭。根程咬金據墓誌銘上的記載,程咬金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全過程,是將李世民扶上皇帝寶座的首功之臣,大局安定之後,程咬金遷右武衛大將軍,李世民即位後,賜他實封七百戶。貞觀年間,歷任瀘州(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受封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進了淩煙閣,畫像與真人一般大小,程知節名列第十九名,成為青史留名的大唐英雄。也是在這一年,程咬金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駐軍,加封鎮軍大將軍,自始至終,他都是唐太宗的親信。

與王世充來個硬碰硬。

王世充的軍隊首先攻打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的單雄信,李密派出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就是隋唐好漢裴元慶的原型,他是隋將裴仁基的兒子,素有萬人敵之稱,一向勇冠三軍。這次,他卻運氣不佳,很快被流箭射中,墜下戰馬,程咬金趕緊營救,刺殺了沖上來的好幾個敵軍士兵,才將裴行儼抱到馬上。他帶著裴行儼向後撤退,王世充的騎兵卻緊追不捨,戰馬承載了程知節和裴行儼兩個人,不可能跑得很快,終於在半路被王世充的騎兵趕上。眾人馬槊齊下,程知節奮力反擊,稍一疏忽,一根馬槊竟然洞穿了程知節的身體,程咬金一聲大喝,將這根馬槊生生折斷,回手一刀,將這名士兵的頭顱砍下,王世充的追騎膽戰心驚,眼睜睜看著程咬金帶著裴行儼昂然離去,雖然兩人都身受重傷,但總算平安回到了瓦崗軍的大營。

雖然在生死關頭程咬金表現了對戰友的無限熱愛,但他已經沒有機會受到李密的褒揚,瓦崗軍不敵王世充軍的強大攻勢,兵敗如山倒,十多位將領成了重傷患,李密眼見大勢已去,撇下眾人,投奔大唐而去,程咬金、秦叔寶和裴仁基父子都落入了王世充的手中。王世充本是西域胡人,年幼時母親改嫁給一位姓王的漢人,他隨繼父姓王,因為機緣有利,一步步做到高位,亂世梟雄,自有過人之處,他將自己的親侄女嫁給裴行儼,費盡心機籠絡裴仁基父子,作為瓦崗軍驍將的程知節同樣得到了王世充的重用。裴仁基父子對王世充這個胡人卻沒有半點好感,他們密謀行刺王世充,被王世充察覺,搶先動手,將裴仁基夷滅三族。程咬金、秦叔寶同樣鄙薄王世充的為人,他們暗自尋找機會,準備另投明主。程咬金曾對秦叔寶談起自己對王世充的印象,秦叔寶深以為然,“王世充對人沒有器量,又愛詛咒發誓,活象個巫婆神漢,他奸詐狡猾,決不可能是天下歸心的明主,我們跟著他沒有出路”。

武德二年(西元619年),王世充拜程咬金為將軍,拜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讓他們帶兵與唐軍作戰,王世充軍和唐軍在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擺開了陣勢。程咬金、秦叔寶一行幾十人假裝向唐軍陣營發動攻擊,騎馬跑出了一百多步後,一齊下馬向王世充行禮,“我們得到了你的特殊禮遇,也想報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們不想與你為伍,就此告別,後會有期”,程咬金、秦叔寶素來勇猛,王世充軍中已經無人可及,只能眼睜睜看著一行幾十人投奔了唐營。

歸唐之後,唐高祖李淵把他們派到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程咬金與年輕的秦王一見如故。李世民久聞程咬金、秦叔寶的大名,對他們十分看重,程咬金擔任了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成為馬軍總管。李世民親自挑選了上千名精銳騎兵,由程咬金、秦叔寶等人擔任統領,穿著清一色的黑衣黑甲,組成“玄甲隊”,每戰必為唐軍先鋒,李世民本人也黑衣黑甲,與玄甲隊一起衝鋒陷陣,玄甲隊所向披靡,很快就威名遠播,成為大唐掃平各個割據勢力最鋒利的寶劍。

李世民總是迎著箭雨一馬當先,程咬金作為親衛隊的統領,勇猛善戰才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程咬金跟隨李世民掃平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亂世梟雄,擔任左一馬軍總管,“每陣先登”,戰功卓著,受封為宿國公。史上詳細記載了玄甲隊的一次克敵戰例,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唐軍與王世充軍在洛陽週邊相持,屈突通、竇軌在巡營途中,與王世充的部隊遭遇,在對方優勢兵力面前,唐軍險象環生,李世民得知消息,親自帶領玄甲隊前去求援,玄甲隊勇猛絕倫,攻勢如同泰山壓頂,王世充軍一敗塗地,騎將葛彥璋被唐軍俘虜,王世充軍折損六千余人,王世充本人逃回洛陽,據城而守,不敢再與玄甲隊面對面的交手,直到最後當上了唐軍的俘虜。唐軍削平各路割據勢力,在武德七年(西元624年)統一了全國,李世民的威望如日中天,手下又彙集了一大批謀士和武將,嚴重威脅了李建成的皇儲地位,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死黨,向李世民及其手下頻下毒手。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尉遲敬德甚至下獄受苦,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程咬金堅持留在了李世民身邊,他告訴李世民,“殿下的手臂今被翦除,身必不久,我冒死留了下來,請殿下想辦法保全自己”,此時的程咬金沒有到外地上任的記錄,可見他一直留在秦王府中,在李世民最艱難的時候,他不離不棄,全力支持,表現了一貫的忠誠,李世民結交了這麼多忠心耿耿的部下,可以說一生沒有白活,上下同心,成就大業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終於迫不及待地下了手,他們在酒水中下了毒,李世民喝了酒水之後,毒性發作,吐了幾升的血,險些丟了性命。此時又逢突厥入寇,李元吉當上了大軍主帥,抽調所有秦王府的精兵猛將,到自己帳下聽令。李世民終於意識到,再不動手,自己和部下的性命堪憂,他決定先發制人,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砍下了兩位兄弟的項上人頭。根程咬金據墓誌銘上的記載,程咬金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全過程,是將李世民扶上皇帝寶座的首功之臣,大局安定之後,程咬金遷右武衛大將軍,李世民即位後,賜他實封七百戶。貞觀年間,歷任瀘州(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受封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進了淩煙閣,畫像與真人一般大小,程知節名列第十九名,成為青史留名的大唐英雄。也是在這一年,程咬金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駐軍,加封鎮軍大將軍,自始至終,他都是唐太宗的親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