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鍔墓——長沙旅遊景點

一、概述

蔡鍔墓是護國軍領袖、中華民國名將蔡鍔墓地。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風景區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 蔡鍔於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

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歸葬於此。

蔡鍔墓占地1974.72平方米, 系嶽麓山民國名人墓葬之一。 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鍔墓位於岳麓山黃興墓正下方、麓山寺後上方的山坡上, 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歸葬於此。 占地1620平方米.墓由塚、碑、石祭器等組成。 墓地周圍築有石階, 廣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級導人墓坪。

塚以花崗石砌成, 上為花崗石碑, 碑高約6米, 成四棱形, 通高7米。 碑正面嵌銅板, 上刻“蔡公松坡之墓”。 墓周嵌漢白玉或青石24塊, 上刻當時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廣西、廣東、熱河、察哈爾等省軍政首腦撰寫之銘文和挽詩。 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爐、石鼓。

墓坪右側通道兩邊, 兩棵高大古楓肅立。 麓山寺一側有蔡鍔墓廬, 門懸孫中山挽聯:“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白鶴泉下蔡鍔墓廬, 有介紹他生平事蹟的文物圖片。

整個墓區為古楓、松、柏掩映, 1956年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蔡鍔簡介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 字松坡, 湖南邵陽人。 未滿13歲即已考取秀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 從梁啟超學習。 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 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 1904年歸國, 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 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 武昌首義爆發, 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回應, 建立軍政府, 任雲南都督。 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 暗加監視。 1915年11月潛出北京,

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 與袁軍激戰於四川滬州(今滬縣)、納溪, 迫使袁世凱在一片倒袁聲中退出了歷史舞臺。 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 因喉疾赴日本就醫, 於1916年11月8日不幸去世, 終年34歲。 1917年4月國葬於此。 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挽聯, 悼蔡將軍:“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把將軍比作投筆從戎的班超和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 足見將軍功績, 可標青史。

紅顏知己

瞻仰蔡將軍, 便不能不想起小鳳仙的故事。 當年, 一部《知音》的電影, 一曲“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主題歌, 將蔡將軍與紅塵知己小鳳仙的愛情悲劇渲染得淋漓盡致, 贏得不少癡情男女的淚水。 我至今還記得小鳳仙在得知將軍病逝日本的噩耗後, 毀琴謝知音的悲壯畫面:

“山青青, 水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 ”在這淒涼哀怨的歌聲中, 一艘小船載著悲痛欲絕的小鳳仙腸斷天涯, 漸漸遠去。

當然, 這故事帶有演義的成份。 但它無疑給將軍的戎馬生涯增添了不少傳奇浪漫的色彩, 展示了將軍風流倜儻的儒將風度。 “無情未必真男子”, 將軍的兒女私情絲毫無損將軍的偉岸形象。

一陣清風吹來, 松濤湧動, 發出陣陣嗚咽, 像是小鳳仙在如泣如訴的吟唱:“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願作長風繞戰旗”……

三、交通線路

乘坐63、106、132、202、305、309、315、318、325、908、立珊線、旅1路等公車在市四醫院站下車, 從東大門進入;或乘63、106、132、202、305、902、立珊專線、旅1、旅3線在岳麓山南站下車, 從南大門進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