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中後期宰相裴度生平 裴度如何平定淮西叛亂

裴度, 是唐代後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 曾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鞏固中央集權作出過貢獻。 因此, 他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憂心國事 保護清吏

裴度, 字中立, 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生於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祖父裴有鄰曾任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南)令, 父親裴漵當過河南府澠池縣(今河南澠池)丞。 裴度貌不驚人, 但風度俊爽, 才能很高。 德宗貞元五年(789年), 他參加進士考試及第, 被任為校書郎。 不久, 他又參加制舉(由皇帝特詔舉行的一種特殊考選), 因對策成績優良, 被調為河陰(今河南鄭州北)尉,

後來又晉升為監察禦史。

裴度的青少年時期, 正是唐代後期藩鎮割據的時期。 代宗寶應二年(763年), 唐朝在乎定了安史之亂後, 因無力剷除安、史餘部, 因而造成了成德、盧龍、魏博“河朔三鎮”節度使的割據。 這些節度使父死子襲, 官爵自為, 甲兵自擅,

刑賞自專, 戶籍和賦稅都不入中央。 此外, 還有淄青、淮西、滄景等藩鎮, 也專橫跋扈, 不聽朝廷命令。 各割據藩鎮在境內對人民進行殘暴的統治和苛重的剝削, 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 藩鎮之間有時相互混戰, 有時又聯合反抗朝廷, 這不僅致使大量人口死亡, 同時又嚴重地動搖了唐朝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這種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 直到唐朝滅亡, 始終存在。 裴度在進入官場之後, 深感要使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 必須消除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 因此, 他在貞元八年(792年), 曾經作了一篇《鑄劍戟為農器賦》, 希望天下太平, 農民歸田, 並從此停止戰爭, 將兵器改鑄為農具, 使土地開墾, 農業豐收。 同時, 裴度又認為, 要使政治清明, 皇帝必須斥退奸臣。
所以, 他在任監察禦史期間, 曾上書彈劾專擅朝政的佞臣, 語言耿直, 切中時弊。 誰知這反而引起了皇帝的不高興, 把他調到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去當一個功曹參軍的小官。 憲宗元和初, 宰相武元衡出任西川節度使, 因欣賞裴度的才能, 將他調為掌節度府書記。 不久, 朝廷召裴度到中央為起居舍人(掌侍從皇帝, 記錄皇帝言行), 元和六年(811年), 又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掌起草詔令)。

憲宗初年, 由於實行兩稅法, 國家財政收入有所增加, 同時邊防形勢也逐漸緩和, 於是唐王朝開展了裁抑藩鎮的鬥爭, 並首先壓平了劍南西川和鎮海浙西節度使的叛亂。 這種形勢對其他割據的藩鎮不能不產生影響。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

魏博節度留後田興(次年改名田弘正), 要求歸服中央, 遵守國法, 向朝廷輸送常年賦稅。 十一月, 憲宗派裴度前去撫慰, 賞軍士錢一百五十萬緡, 免魏博鎮六州百姓賦稅一年。 裴度還為田興所居廳堂寫了壁記, 表揚了田興服從中央謙恭奉法的態度。 田興又請裴度到魏博鎮所屬各州宣述詔旨。 裴度用具有說服力的和充滿感情的演說, 向魏博各地軍民說明了國家統一的好處, 受到魏博軍民的熱烈歡迎。 魏博六州叛離中央近五十年, 一時歸服中央, 使淄青、承德等鎮節度使十分懼怕。 由於裴度去魏博鎮, 為樹立朝廷威信和鞏固中央集權作出了一定貢獻, 所以他回朝後, 被拜為中書舍人(掌管詔令、侍從、宣旨、慰勞等事)。

唐代後期,

地方上有藩鎮割據, 中央則有宦官專權。 自從玄宗之後, 宦官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 他們任意殺、立皇帝, 進退官吏, 十分恣橫。 特別是宦官霸佔民田、掠奪民財, 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 如德宗時, 宣徽院(掌宮廷之事, 宣徽使由宦官擔任)五坊小使等宦官, 每秋帶鷹犬去京畿出獵, 到處敲詐勒索, 百姓畏之如盜寇。 他們甚至將網羅張在人家門口和井上, 不許人進出和汲水。 他們又到飯店吃飯不給錢, 還留蛇一篋, 說這蛇是用來為皇帝捉鳥雀的, 要店主人好好飼養。 直到店主人賠錢賠禮, 他們才將蛇篋帶走。 宦官的專橫, 不僅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 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 裴度由中書舍人改任禦史中丞(禦史台副長官, 掌監察、執法等事)。當時,有五坊小使去下圭縣(今陝西渭河北岸的下鄞),縣令裴寰因厭惡宦官兇暴,沒有竭力奉承他們,小使就誣陷裴寰謾駡皇帝。憲宗大怒,將裴寰逮捕入獄,欲以“大不敬”論罪。雖然宰相武元衡等以理開導,憲宗怒氣未消。這時,裴度走入延英殿,竭力為裴寰辯護,憲宗愈加惱怒。最後,裴度因感到縣令是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在地方上的支柱,就對憲宗說:“裴寰為一縣之長,能如此愛惜陛下的百姓,豈可加罪?’’這時,憲宗考慮到唐王朝的根本利益,才消除了怒氣,並於次日下令釋放裴寰。

力排妥協 平定淮西

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閏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領軍務。後又拒絕接待唐朝弔祭使者,發兵四出焚掠,並勾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對抗中央。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憲宗下令發十六道兵討伐吳元濟。但各路唐軍討伐淮西,日久無功。五月,憲宗派裴度去前線慰問,並觀察用兵形勢。裴度回京向憲宗報告。他認為:淮西之叛必定可平;諸將之中,尤以李光顏勇而知義,必能立功。不久,李光顏果然大敗淮西軍。憲宗讚揚裴度能識人才,從此對他更加信任。

由於宰相武元衡力主對淮西用兵,裴度也為消除藩鎮割據而奔走,因此,壬承宗、李師道對他們十分忌恨。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王承宗、李師道各派刺客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行刺武元衡和裴度。一天淩晨,武元衡離家去上朝。李師道所派刺客乘天色未明,殺了武元衡,並割去了頭顱。同時,刺客也行刺裴度。裴度剛離家走出通化坊,刺客向裴度連擊三劍:一劍砍斷了皮帶,二劍穿破了背上單衣,三劍刺傷了頭部。幸虧裴度頭戴氊帽,傷勢不重,他墮馬逃走,刺客揮刀急迫。裴度的僕從王義抱住刺客,大聲呼救。刺客砍斷王義的手。裴度滾入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遂匆匆離去。

李師道等派遣刺客殺死武元衡和刺傷裴度的恐怖行動,使京城的氣氛十分緊張,嚇倒了朝中不少大臣。當時,竟有人向憲宗獻計,請求罷免裴度官職,以安王承宗、李師道之心。憲宗大怒道:“若罷裴度官職,正中賊人奸計,朝廷綱紀如何振舉?我用裴度一人,足破三賊!”於是,憲宗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裴度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嚇倒,他在家養傷二十天后,即面見憲宗,表示將以必死的決心,來維護朝廷的權紀。他還對憲宗說:“淮西之叛乃朝廷心腹之患,不能不除。況且朝廷已出兵討伐,兩河跋扈藩鎮將視此為逆順,故決不可中止討伐。”憲宗同意裴度的分析,就將用兵事權全部託付給他,平叛鬥爭的軍事部署因而日益加緊。人們見裴度當了宰相,對他抱著很大希望,情緒也就安定下來。

德宗在位時,因怕朝臣結黨,不許他們相互往來。裴度當宰相後,為了廣泛接觸天下賢才,集思廣益,更好地制訂平叛策略,他請求憲宗准許宰相在家接待賓客。憲宗同意了裴度的請求。於是許多願為平叛效力的有志之士,紛紛前來向宰相獻策。

另外,裴度為了孤立吳元濟,主張穩住其他藩鎮。如元和十年(815年)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鍔死,次年,他的兩個家奴來京告狀,說他的兒子王稷改換父親遺表,貪污了進奉給朝廷的財物。憲宗聽後立即派人去洛陽抄查王稷的家財。裴度知道後就上奏阻止,他認為這樣做,只能使天下將帥,為保家計,與朝廷離心。憲宗覺得有理,就中止了追查。

但是,平叛鬥爭並不一帆風順。由於各路討伐軍將領大都擁兵自重,不肯出力,作戰多次失利。為此,翰林學士錢徽、蕭愧等許多大臣都主張罷兵,赦吳元濟之罪。只有裴度堅持賊不可赦。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討伐軍唐霞寓部被淮西軍打得大敗。這時,其他幾個宰相以為憲宗必然厭戰,又乘機要求罷兵。誰知憲宗卻認為勝敗乃兵家之常,不肯停戰,因而裴度的討伐計畫也就仍然得以執行。元和十二年(817年),雖然討伐軍李恕、李光顏部屢有殺獲,但討伐軍在淮西四年,糧餉耗費極大,而各道將領多觀望玩寇,無有戰功,憲宗為此大傷腦筋。宰相李逢吉、王涯又以軍餉不足為由,請求罷兵。唯有裴度要求親自去前線督戰。於是,憲宗任命裴度為彰義軍(即淮西鎮)節度使、淮西宣慰處置使,統帥各路討伐軍。裴度向憲宗告別時,表示決心說:“不滅賊人,決不回朝!”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裴度離京到了淮西前線,屯駐郾城(今河南郾城),慰勞各道唐軍。他還親臨前沿陣地,冒著被敵騎邀擊的危險,視察戰情。裴度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前線的行為大大鼓舞了士氣,使得戰士個個勇氣百倍。當時,各道軍隊中照例都有宦官監軍,進退不由主將,使戰鬥經常失利。裴度向憲宗奏准,除去了宦官監軍,使兵權專歸主將。從此軍中號令統一,士氣高漲,每戰皆捷。十月十一日,討伐軍大將李恕在裴度支持下,雪夜襲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活捉了吳元濟,淮西所屬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及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數天后,裴度帶領蔡州降卒一萬人進入蔡州視事,蔡州人民熱烈歡迎。裴度進城後,以蔡州降卒為牙兵。有人勸他:蔡州降卒,其心未安,不可不作防備。裴度笑道:“我受命為彰義軍節度使,首惡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裴度的寬大政策,使蔡州父老無不感激得流出了眼淚。吳元濟統治淮西時,他曾下令:禁止人民在路上交談,不許人民夜間燃燭,凡百姓有酒食往來者一律以軍法論處。裴度除嚴懲盜賊和鬥殺外,又廢除了吳元濟的一切舊禁令,百姓晝夜都可往來。同時,裴度又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州縣百姓兩年賦稅。長期受壓迫的蔡州人民開始嘗到了人生的樂趣,申、光二州也因此很快得到平定。

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離蔡州返京。當他走到郾城時,途遇宦官梁守謙奉憲宗之命,帶了兩把尚方寶劍去蔡州,準備殺盡吳元濟的部將。裴度再到蔡州,對吳元濟部將只是量罪加刑,少殺了很多人。梁守謙堅持要執行詔令,裴度一邊火速派人送奏表向憲宗申述,一邊立即動身前去朝廷。元和十三年(818年)二月,由於裴度平定淮西之功,憲宗又封他為晉國公,依舊在朝擔任宰相。

指斥佞臣 破除割據

唐朝雖然平定了淮西之叛,但是各地藩鎮割據的局面仍然存在,而且朝中奸佞擅權、宦官橫暴的情況日趨嚴重。憲宗卻滿足于一時的勝利,竟下令大興土木,修麟德殿東廊,浚龍首渠,又建凝暉殿,竭盡富麗堂皇。當時,有財政官程異、皇甫搏二人,為討好皇帝,多次進貢所謂“羨余錢”,支持憲宗進行各項營造,憲宗就同時封他們兩人為宰相。對此,裴度曾再三上疏勸阻說:“異、鑄二人,並無器識,陛下為滿足耳目之欲,拔為宰相。天下人都以為不妥,于陛下無益。務請深思。”憲宗不聽。

對於宦官的專橫,裴度也力加指斥。如當時五坊使楊朝汶大放高利貸,拷打欠戶,索取息錢。有時還張冠李戴,胡亂逼債,蠻不講理。他甚至倚勢任意捕捉無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人。對於宦官楊朝汶這種橫暴的行為,裴度在憲宗面前,竭力加以彈劾。當時,山東藩鎮叛離中央,朝廷正議討伐,因而憲宗說:“我正要與你商量山東軍事,這種小事由我自己處理。”裴度說:“用兵是小事,五坊使追捕無辜之人應是大事。兵事不理,只憂山東;五坊使暴橫,恐亂朝廷。”起初,憲宗聽了很不高興,後來慢慢省悟,為了加強皇權,終於下令殺了楊朝汶。

裴度在與奸佞、宦官鬥爭的同時,仍繼續為清除藩鎮割據而出力。元和十一年(816,年),因承德節度使王承宗勾結吳元濟叛離朝廷,憲宗發六道兵進行討伐。六道雖有十萬兵力,因無統一指揮,討伐兩年,毫無功效,憲宗被迫罷兵。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聞風喪膽,裴度趁熱打鐵,派人前去遊說,又寫信給他,勸他服從中央。王承宗迫於形勢,只得向朝廷獻地謝罪。於是兵不血刃,成德歸順。同年正月,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也被迫向朝廷獻地自贖。但他實無誠意,仍恃強反復,憲宗決定發五道兵討伐。在向淄青鎮進軍時,憲宗採納了裴度的戰略部署。結果,賊軍驚亂,李師道被殺,淄青十二州之地終於被平定。裴度為人正直,每見朝政缺失,必竭力進諫。有一次,憲宗說自己深惡朝臣結黨。裴度說:人以類聚,君子同德,小人同惡,外似樹黨,內實不同,關鍵在於皇帝能明辨是非。裴度這種反對奸佞的言行,使皇甫搏之流十分忌恨。因此,皇甫搏等時刻在憲宗面前誣陷裴度。元和十四年(819年),裴度終於被調離京都,去太原(今山西太原)當河東節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被宦官害死,穆宗繼位。穆宗是個昏君,宰相都是庸才,因處置藩鎮不當,激起了以朱克融為首的盧龍軍的兵變。同時,成德軍將領王廷湊也殺節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後。朝廷就分成德鎮之地,另任成德軍將領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王廷湊便引盧龍軍圍牛元翼於深州(今河北深縣西)。由於河朔再叛,穆宗只得再度起用裴度為鎮州(今德鎮治所,今河北正定)四面行營招討使。裴度受命之後,即整頓軍隊,率領部眾,親臨賊境,攻城斬將,屢傳捷報。但是,唐朝雖調用了各鎮十五萬兵力,耗費了無數資財,最終仍未能平定盧龍和成德兩鎮的叛亂。這是因為朝中有人破壞裴度的軍事部署。當時翰林學士元稹,為謀做宰相,勾結知樞密使宦官魏弘簡。他因忌妒裴度,凡裴度處置軍事,每有論奏,他都恃寵蒙蔽穆宗,處處阻礙。裴度在前線多次上疏揭露元稹罪過,指出:“河北逆賊,只亂山東;朝中奸臣,必亂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則逆賊縱平無益。”穆宗雖不高興,終因裴度義正辭嚴,只好降魏弘簡的官、罷元稹的職。但他同時也對朱克融、無廷湊進行妥協,先後封朱克融為盧龍節度使、王廷湊為成德節度使。穆宗雖罷了元稹的官,但仍寵愛元稹,不久,就拜元稹為宰相,並不顧多數諫官的反對,罷了裴度的兵權,給了他一個東都留守的閒職。朱克融、王廷湊雖被封為節度使,仍未解深州之圍。有人從前線傳宋消息:因罷裴度兵權,軍心動搖。穆宗不得已,就命裴度從太原回京陛見,再去東都洛陽。元稹一當宰相,即請穆宗罷兵。但朱克融、王廷湊並不服從中央。裴度離太原時,寫信給他們倆人,責以大義,朱克融解深州之圍而去,王廷湊也稍退兵。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三月,裴度回到京師。他在朝見穆宗時,敘述朱克融、王廷湊暴亂河北,自己討賊無功,慷慨激切,涕淚橫流。在朝文武官員都被他的忠心所感動,不少人流出了同情之淚。穆宗見裴度為眾望所歸,只得保留他的兵權,於第二天命他為淮南節度使。

還在裴度回到京城之前,昭義軍監軍宦官劉承偕倚勢淩辱節度使劉悟,縱容部下違法亂紀,激起廣大士兵不滿,劉悟將他囚禁。在裴度回朝述職時,傳來劉承偕被囚消息,穆宗大怒,問裴度如何處置此事。裴度說:“劉承偕恃寵不法,陛下欲使天下武臣忠心為國,唯有斬劉承偕示眾,才能使四方群賊破膽,天下太平。其他任何處置都無濟於事。”穆宗因劉承偕是太后養子,不便殺他。裴度就建議將他流放到遠惡之處,穆宗只得同意。不久,劉悟果然釋放了劉承偕,昭義軍也安定了下來。由於裴度處理得當,就避免了一場藩鎮變亂。

正當裴度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之時,徐州(今江蘇徐州)傳來消息:武甯節度副使王智興逐走節度使崔群,自稱留後;各地藩鎮正在觀望,以便伺機而發。朝廷聞訊大驚,臣僚們都認為應留裴度在朝輔政,以鎮懾四方。穆宗當天就宣佈:留裴度在朝為宰相,另派宰相王播住鎮淮南。

不畏奸黨 巧諫皇帝

裴度回朝,使那些奸臣們很不痛快。奸臣們認為李逢吉這個人善搞陰謀詭計,以前因反對裴度討伐淮西,被罷去宰相之職,現在可以用他來對付裴度。於是,他們便勸穆宗將李逢吉從外地調回任兵部尚書。裴度再任宰相時,·他的政敵宦官魏弘簡、劉承偕的同黨都在朝中。李逢吉回朝後,便緊密勾結宦官,千方百計陷害裴度。裴度再任宰相僅兩個多月,就被罷去相職,李逢吉代他當了宰相。李逢吉一上臺,進一步勾結宦官,並在朝臣中結立朋黨,繼續詆毀裴度,製造和傳播所謂裴度的“醜聞”。長慶三年(823年)八月,裴度終於被奸黨們排擠出朝,去當山南西道節度使。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穆宗死,敬宗繼立。由於奸臣當權,政治混亂,藩鎮輕視朝廷。三月,牛元翼死,王廷湊殺盡了他在鎮州的全部家屬。敬宗聞訊,深歎宰相無才,以致王廷湊竟敢如此悖逆。翰林學士韋處厚乘機上言,他認為裴度勳高功大,中外服其威名,希望敬宗加以信用。敬宗聽了韋處厚的話,當即恢復了裴度同平章事的職銜。但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僅是虛銜,還不是宰相實職。李逢吉等恐裴度再被起用為相,就又設巧計陷害他。奸党們誣告裴度以前的一個老部下武昭,說他想謀害李逢吉,將他逮捕入獄,迫害而死,其目的是想牽連裴度,阻止他回朝任相。但武昭事件發生後,輿論都保護裴度而責罪李逢吉,因而這次奸黨們的陰謀未能得逞。

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冬,裴度上疏請求入朝,奸黨非常恐慌。李逢吉的同黨張權輿,甚至不擇手段地製造謠言和讖語(一種荒誕的迷信預言),誣陷裴度有篡權之意,又說什麼裴度“不召自來,其心可見”。當年敬宗雖是十七歲的少年,但他也明顯地看出這一切都是無端誹謗。寶曆二年(826年)正月,裴度終於回到京師,敬宗宣佈重任他為宰相。

敬宗雖厚待裴度,而裴度對皇帝並不阿諛奉承。敬宗貪圖玩樂,巡遊無度。裴度回朝時,敬宗正準備去遊洛陽。其實當時國家財政困難,強藩跋扈;邊境不寧,形勢動盪,皇帝外出巡遊,弊多利少。大臣們紛紛勸阻,敬宗不聽。裴度知道正面勸說不行,便進行巧諫。他對敬宗說:“國家營建東都,本為天子巡幸。然自國家困難以來,東都宮殿、軍營、官署,全皆荒廢,須行修葺。待一年半載之後,陛下方可巡幸。”敬宗本想去東都玩樂,現在聽說那裡一切荒廢,就大為掃興。加上朱克融、王廷湊正包藏禍心,欲乘敬宗遊幸東都之機,以求一逞,故敬宗決定不去東都。

原來,朱克融藉口朝廷賜給盧龍軍的春衣品質不好,扣留了春衣使,並要朝廷再撥給衣料三十萬端匹。同時,他又請領兵馬及丁匠五千“助修東都”,實際是想用兵力進行恫嚇。敬宗為此發愁。裴度認為:朝廷對朱克融的態度要既強硬又尊嚴。朱克融必然不敢領兵離開老巢,也派不出這許多工匠。為此,朝廷可將他一軍,令他速派兵匠來,這勢必戳穿他的陰謀。否則可下一紙詔書,告訴他,近來朝廷賜給盧龍軍春衣,不是常例,而是優待,三軍春衣應由你本鎮自己解決。敬宗接受了裴度的策略,幾天之後,盧龍軍見朝廷態度強硬,果然發生內亂,朱克融被殺。

敬宗年輕驕縱,且喜親近小人。他玩樂不分晝夜,因而起居失常,懶理朝政,厭接群臣,每月坐朝不過三次。於是裴度婉言進諫。他希望敬宗勤理政事,廣問群臣;又勸敬宗飲食有節,睡眠正常,冷暖小心,保重身體;還建議敬宗與臣下議事,夏季炎熱,可改在清晨。經裴度勸說後,敬宗坐朝理政次數稍有增加。可是不久,敬宗終因性情急躁,責打宦官,在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殺死。裴度定策,誅殺兇手,擁文宗繼位。

明哲保身 晚年避禍

文宗即位後,裴度仍任宰相,並繼續為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作了不少努力。但不久,他因感到宦官勢力太強,自己無力改變政局,態度逐漸變得消沉。

文宗太和四年(830年),裴度已六十六歲。他因年老多病,又想到自己平生因不肯妥協,得罪了不少人,屢遭陷害,而今朝中宦官專權,大臣又各結朋黨,勾心鬥角,他開始感到心灰意懶。為了避免位高惹禍,他上疏向皇帝懇求辭去機要政務。文宗十分器重裴度,常差御醫為他看病,並不斷派人前去慰問。六月,又下詔進封裴度為司徒、平章軍國重事。裴度仍上表推辭。九月,新任宰相李宗閔因嫉妒裴度,又恨他曾推薦自己的政敵李德裕為宰相,便乘裴度辭職之機,在皇帝面前對他進行詆毀,從而將裴度排擠出朝,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充當山南東道節度使。

裴度雖再遭打擊,但仍關心人民利益。早在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朝在襄陽設置臨漢監牧,為放養三千二百多匹馬,竟廢掉四百頃民田。裴度到襄陽後,立即奏請文宗批准,撤銷了臨漢監牧,將四百頃土地還給人民。

不久,裴度又向文宗告老辭職,文宗不許。太和八年(834年)三月,文宗調裴度為東都留守,並於次年十月,又加給他一個中書令的榮譽官銜。

在裴度離京期間,宦官更加恣橫,致使文宗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文宗與親信朝臣鄭注、李訓密謀,毒殺了大宦官王守澄。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訓等又詐稱左金吾廳事後石榴樹上夜有甘露,請全體宦官隨同文宗前去觀看,企圖一舉消滅宦官。結果密謀敗露,宦官仇士良率禁軍殺死李訓、王涯、賈悚(讀速)、舒元輿四宰相及鄭注等朝官數千人,被牽連下獄的又達數百家,京城籠罩著一片恐怖氣氛。這時,裴度在洛陽,他曾上疏竭力為牽連被害者辯護,總算保全了數十家。“甘露之變”後,朝臣被殺十分之六、七,宦官權力更大,宰相只是掛名而已。裴度深感自己無力挽救唐王朝的危機,從此便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避禍閒居。他在洛陽集賢裡營造了一所住宅,築山鑿池,竹木叢翠,又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風景極其優美。他又另在洛陽午橋創建別墅,其中栽花木萬株,起有涼臺暖室,名叫“綠野堂”;還引洛水入園,波光相映,環境十分清幽。裴度在應付公事之余,常身穿便服,與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終日宴飲,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他平日愛讀《莊子·逍遙遊》,還特地向白居易討來一對仙鶴,並時時伴隨鶴步,傍水閑行,賞花觀魚,不問外事。其實,文宗知道,裴度雖然有病,但尚未十分衰老。因此,開成二年(837年),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東節度使。裴度不願再掌兵權,又再三以老病推辭,後因文宗不允,只得赴任。

開成三年(838年)冬,裴度病重,要求回洛陽養病。次年正月,文宗同意裴度回京,並授予中書令實職。裴度因病不能上朝謝恩。三月初三上巳節那天,文宗賜詩及禦劄給裴度,表示器重,要他和詩。當文宗的詩劄送到裴家時,裴度已於三月初四日去世。文宗聞耗震悼,他怪裴度臨終沒有遺表,便派人去問。裴度家屬送上草稿,只見遺表中不談家事,但以朝廷未立太子為憂。這是因為唐代後期,宦官常任意殺、立皇帝,裴度臨終以未立太子為憂,說明他對唐朝政局的前途十分擔心,也可以說他是死不瞑目的。

綜觀裴度一生,他在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唐代後期,曾為謀求國家統一、政治清明和社會安定,作了很大努力,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然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隨著唐代後期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尤其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不斷激化,裴度因感到獨木難支大廈傾,表現出了一定的消沉情緒。這是時代和階級對裴度的局限,我們不能因此而苛求于古人。

掌監察、執法等事)。當時,有五坊小使去下圭縣(今陝西渭河北岸的下鄞),縣令裴寰因厭惡宦官兇暴,沒有竭力奉承他們,小使就誣陷裴寰謾駡皇帝。憲宗大怒,將裴寰逮捕入獄,欲以“大不敬”論罪。雖然宰相武元衡等以理開導,憲宗怒氣未消。這時,裴度走入延英殿,竭力為裴寰辯護,憲宗愈加惱怒。最後,裴度因感到縣令是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在地方上的支柱,就對憲宗說:“裴寰為一縣之長,能如此愛惜陛下的百姓,豈可加罪?’’這時,憲宗考慮到唐王朝的根本利益,才消除了怒氣,並於次日下令釋放裴寰。

力排妥協 平定淮西

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閏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領軍務。後又拒絕接待唐朝弔祭使者,發兵四出焚掠,並勾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對抗中央。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憲宗下令發十六道兵討伐吳元濟。但各路唐軍討伐淮西,日久無功。五月,憲宗派裴度去前線慰問,並觀察用兵形勢。裴度回京向憲宗報告。他認為:淮西之叛必定可平;諸將之中,尤以李光顏勇而知義,必能立功。不久,李光顏果然大敗淮西軍。憲宗讚揚裴度能識人才,從此對他更加信任。

由於宰相武元衡力主對淮西用兵,裴度也為消除藩鎮割據而奔走,因此,壬承宗、李師道對他們十分忌恨。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王承宗、李師道各派刺客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行刺武元衡和裴度。一天淩晨,武元衡離家去上朝。李師道所派刺客乘天色未明,殺了武元衡,並割去了頭顱。同時,刺客也行刺裴度。裴度剛離家走出通化坊,刺客向裴度連擊三劍:一劍砍斷了皮帶,二劍穿破了背上單衣,三劍刺傷了頭部。幸虧裴度頭戴氊帽,傷勢不重,他墮馬逃走,刺客揮刀急迫。裴度的僕從王義抱住刺客,大聲呼救。刺客砍斷王義的手。裴度滾入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遂匆匆離去。

李師道等派遣刺客殺死武元衡和刺傷裴度的恐怖行動,使京城的氣氛十分緊張,嚇倒了朝中不少大臣。當時,竟有人向憲宗獻計,請求罷免裴度官職,以安王承宗、李師道之心。憲宗大怒道:“若罷裴度官職,正中賊人奸計,朝廷綱紀如何振舉?我用裴度一人,足破三賊!”於是,憲宗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裴度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嚇倒,他在家養傷二十天后,即面見憲宗,表示將以必死的決心,來維護朝廷的權紀。他還對憲宗說:“淮西之叛乃朝廷心腹之患,不能不除。況且朝廷已出兵討伐,兩河跋扈藩鎮將視此為逆順,故決不可中止討伐。”憲宗同意裴度的分析,就將用兵事權全部託付給他,平叛鬥爭的軍事部署因而日益加緊。人們見裴度當了宰相,對他抱著很大希望,情緒也就安定下來。

德宗在位時,因怕朝臣結黨,不許他們相互往來。裴度當宰相後,為了廣泛接觸天下賢才,集思廣益,更好地制訂平叛策略,他請求憲宗准許宰相在家接待賓客。憲宗同意了裴度的請求。於是許多願為平叛效力的有志之士,紛紛前來向宰相獻策。

另外,裴度為了孤立吳元濟,主張穩住其他藩鎮。如元和十年(815年)十二月,河東節度使王鍔死,次年,他的兩個家奴來京告狀,說他的兒子王稷改換父親遺表,貪污了進奉給朝廷的財物。憲宗聽後立即派人去洛陽抄查王稷的家財。裴度知道後就上奏阻止,他認為這樣做,只能使天下將帥,為保家計,與朝廷離心。憲宗覺得有理,就中止了追查。

但是,平叛鬥爭並不一帆風順。由於各路討伐軍將領大都擁兵自重,不肯出力,作戰多次失利。為此,翰林學士錢徽、蕭愧等許多大臣都主張罷兵,赦吳元濟之罪。只有裴度堅持賊不可赦。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討伐軍唐霞寓部被淮西軍打得大敗。這時,其他幾個宰相以為憲宗必然厭戰,又乘機要求罷兵。誰知憲宗卻認為勝敗乃兵家之常,不肯停戰,因而裴度的討伐計畫也就仍然得以執行。元和十二年(817年),雖然討伐軍李恕、李光顏部屢有殺獲,但討伐軍在淮西四年,糧餉耗費極大,而各道將領多觀望玩寇,無有戰功,憲宗為此大傷腦筋。宰相李逢吉、王涯又以軍餉不足為由,請求罷兵。唯有裴度要求親自去前線督戰。於是,憲宗任命裴度為彰義軍(即淮西鎮)節度使、淮西宣慰處置使,統帥各路討伐軍。裴度向憲宗告別時,表示決心說:“不滅賊人,決不回朝!”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裴度離京到了淮西前線,屯駐郾城(今河南郾城),慰勞各道唐軍。他還親臨前沿陣地,冒著被敵騎邀擊的危險,視察戰情。裴度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前線的行為大大鼓舞了士氣,使得戰士個個勇氣百倍。當時,各道軍隊中照例都有宦官監軍,進退不由主將,使戰鬥經常失利。裴度向憲宗奏准,除去了宦官監軍,使兵權專歸主將。從此軍中號令統一,士氣高漲,每戰皆捷。十月十一日,討伐軍大將李恕在裴度支持下,雪夜襲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活捉了吳元濟,淮西所屬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及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數天后,裴度帶領蔡州降卒一萬人進入蔡州視事,蔡州人民熱烈歡迎。裴度進城後,以蔡州降卒為牙兵。有人勸他:蔡州降卒,其心未安,不可不作防備。裴度笑道:“我受命為彰義軍節度使,首惡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裴度的寬大政策,使蔡州父老無不感激得流出了眼淚。吳元濟統治淮西時,他曾下令:禁止人民在路上交談,不許人民夜間燃燭,凡百姓有酒食往來者一律以軍法論處。裴度除嚴懲盜賊和鬥殺外,又廢除了吳元濟的一切舊禁令,百姓晝夜都可往來。同時,裴度又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州縣百姓兩年賦稅。長期受壓迫的蔡州人民開始嘗到了人生的樂趣,申、光二州也因此很快得到平定。

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離蔡州返京。當他走到郾城時,途遇宦官梁守謙奉憲宗之命,帶了兩把尚方寶劍去蔡州,準備殺盡吳元濟的部將。裴度再到蔡州,對吳元濟部將只是量罪加刑,少殺了很多人。梁守謙堅持要執行詔令,裴度一邊火速派人送奏表向憲宗申述,一邊立即動身前去朝廷。元和十三年(818年)二月,由於裴度平定淮西之功,憲宗又封他為晉國公,依舊在朝擔任宰相。

指斥佞臣 破除割據

唐朝雖然平定了淮西之叛,但是各地藩鎮割據的局面仍然存在,而且朝中奸佞擅權、宦官橫暴的情況日趨嚴重。憲宗卻滿足于一時的勝利,竟下令大興土木,修麟德殿東廊,浚龍首渠,又建凝暉殿,竭盡富麗堂皇。當時,有財政官程異、皇甫搏二人,為討好皇帝,多次進貢所謂“羨余錢”,支持憲宗進行各項營造,憲宗就同時封他們兩人為宰相。對此,裴度曾再三上疏勸阻說:“異、鑄二人,並無器識,陛下為滿足耳目之欲,拔為宰相。天下人都以為不妥,于陛下無益。務請深思。”憲宗不聽。

對於宦官的專橫,裴度也力加指斥。如當時五坊使楊朝汶大放高利貸,拷打欠戶,索取息錢。有時還張冠李戴,胡亂逼債,蠻不講理。他甚至倚勢任意捕捉無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人。對於宦官楊朝汶這種橫暴的行為,裴度在憲宗面前,竭力加以彈劾。當時,山東藩鎮叛離中央,朝廷正議討伐,因而憲宗說:“我正要與你商量山東軍事,這種小事由我自己處理。”裴度說:“用兵是小事,五坊使追捕無辜之人應是大事。兵事不理,只憂山東;五坊使暴橫,恐亂朝廷。”起初,憲宗聽了很不高興,後來慢慢省悟,為了加強皇權,終於下令殺了楊朝汶。

裴度在與奸佞、宦官鬥爭的同時,仍繼續為清除藩鎮割據而出力。元和十一年(816,年),因承德節度使王承宗勾結吳元濟叛離朝廷,憲宗發六道兵進行討伐。六道雖有十萬兵力,因無統一指揮,討伐兩年,毫無功效,憲宗被迫罷兵。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聞風喪膽,裴度趁熱打鐵,派人前去遊說,又寫信給他,勸他服從中央。王承宗迫於形勢,只得向朝廷獻地謝罪。於是兵不血刃,成德歸順。同年正月,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也被迫向朝廷獻地自贖。但他實無誠意,仍恃強反復,憲宗決定發五道兵討伐。在向淄青鎮進軍時,憲宗採納了裴度的戰略部署。結果,賊軍驚亂,李師道被殺,淄青十二州之地終於被平定。裴度為人正直,每見朝政缺失,必竭力進諫。有一次,憲宗說自己深惡朝臣結黨。裴度說:人以類聚,君子同德,小人同惡,外似樹黨,內實不同,關鍵在於皇帝能明辨是非。裴度這種反對奸佞的言行,使皇甫搏之流十分忌恨。因此,皇甫搏等時刻在憲宗面前誣陷裴度。元和十四年(819年),裴度終於被調離京都,去太原(今山西太原)當河東節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被宦官害死,穆宗繼位。穆宗是個昏君,宰相都是庸才,因處置藩鎮不當,激起了以朱克融為首的盧龍軍的兵變。同時,成德軍將領王廷湊也殺節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後。朝廷就分成德鎮之地,另任成德軍將領牛元翼為深冀節度使。王廷湊便引盧龍軍圍牛元翼於深州(今河北深縣西)。由於河朔再叛,穆宗只得再度起用裴度為鎮州(今德鎮治所,今河北正定)四面行營招討使。裴度受命之後,即整頓軍隊,率領部眾,親臨賊境,攻城斬將,屢傳捷報。但是,唐朝雖調用了各鎮十五萬兵力,耗費了無數資財,最終仍未能平定盧龍和成德兩鎮的叛亂。這是因為朝中有人破壞裴度的軍事部署。當時翰林學士元稹,為謀做宰相,勾結知樞密使宦官魏弘簡。他因忌妒裴度,凡裴度處置軍事,每有論奏,他都恃寵蒙蔽穆宗,處處阻礙。裴度在前線多次上疏揭露元稹罪過,指出:“河北逆賊,只亂山東;朝中奸臣,必亂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則逆賊縱平無益。”穆宗雖不高興,終因裴度義正辭嚴,只好降魏弘簡的官、罷元稹的職。但他同時也對朱克融、無廷湊進行妥協,先後封朱克融為盧龍節度使、王廷湊為成德節度使。穆宗雖罷了元稹的官,但仍寵愛元稹,不久,就拜元稹為宰相,並不顧多數諫官的反對,罷了裴度的兵權,給了他一個東都留守的閒職。朱克融、王廷湊雖被封為節度使,仍未解深州之圍。有人從前線傳宋消息:因罷裴度兵權,軍心動搖。穆宗不得已,就命裴度從太原回京陛見,再去東都洛陽。元稹一當宰相,即請穆宗罷兵。但朱克融、王廷湊並不服從中央。裴度離太原時,寫信給他們倆人,責以大義,朱克融解深州之圍而去,王廷湊也稍退兵。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三月,裴度回到京師。他在朝見穆宗時,敘述朱克融、王廷湊暴亂河北,自己討賊無功,慷慨激切,涕淚橫流。在朝文武官員都被他的忠心所感動,不少人流出了同情之淚。穆宗見裴度為眾望所歸,只得保留他的兵權,於第二天命他為淮南節度使。

還在裴度回到京城之前,昭義軍監軍宦官劉承偕倚勢淩辱節度使劉悟,縱容部下違法亂紀,激起廣大士兵不滿,劉悟將他囚禁。在裴度回朝述職時,傳來劉承偕被囚消息,穆宗大怒,問裴度如何處置此事。裴度說:“劉承偕恃寵不法,陛下欲使天下武臣忠心為國,唯有斬劉承偕示眾,才能使四方群賊破膽,天下太平。其他任何處置都無濟於事。”穆宗因劉承偕是太后養子,不便殺他。裴度就建議將他流放到遠惡之處,穆宗只得同意。不久,劉悟果然釋放了劉承偕,昭義軍也安定了下來。由於裴度處理得當,就避免了一場藩鎮變亂。

正當裴度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之時,徐州(今江蘇徐州)傳來消息:武甯節度副使王智興逐走節度使崔群,自稱留後;各地藩鎮正在觀望,以便伺機而發。朝廷聞訊大驚,臣僚們都認為應留裴度在朝輔政,以鎮懾四方。穆宗當天就宣佈:留裴度在朝為宰相,另派宰相王播住鎮淮南。

不畏奸黨 巧諫皇帝

裴度回朝,使那些奸臣們很不痛快。奸臣們認為李逢吉這個人善搞陰謀詭計,以前因反對裴度討伐淮西,被罷去宰相之職,現在可以用他來對付裴度。於是,他們便勸穆宗將李逢吉從外地調回任兵部尚書。裴度再任宰相時,·他的政敵宦官魏弘簡、劉承偕的同黨都在朝中。李逢吉回朝後,便緊密勾結宦官,千方百計陷害裴度。裴度再任宰相僅兩個多月,就被罷去相職,李逢吉代他當了宰相。李逢吉一上臺,進一步勾結宦官,並在朝臣中結立朋黨,繼續詆毀裴度,製造和傳播所謂裴度的“醜聞”。長慶三年(823年)八月,裴度終於被奸黨們排擠出朝,去當山南西道節度使。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穆宗死,敬宗繼立。由於奸臣當權,政治混亂,藩鎮輕視朝廷。三月,牛元翼死,王廷湊殺盡了他在鎮州的全部家屬。敬宗聞訊,深歎宰相無才,以致王廷湊竟敢如此悖逆。翰林學士韋處厚乘機上言,他認為裴度勳高功大,中外服其威名,希望敬宗加以信用。敬宗聽了韋處厚的話,當即恢復了裴度同平章事的職銜。但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僅是虛銜,還不是宰相實職。李逢吉等恐裴度再被起用為相,就又設巧計陷害他。奸党們誣告裴度以前的一個老部下武昭,說他想謀害李逢吉,將他逮捕入獄,迫害而死,其目的是想牽連裴度,阻止他回朝任相。但武昭事件發生後,輿論都保護裴度而責罪李逢吉,因而這次奸黨們的陰謀未能得逞。

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冬,裴度上疏請求入朝,奸黨非常恐慌。李逢吉的同黨張權輿,甚至不擇手段地製造謠言和讖語(一種荒誕的迷信預言),誣陷裴度有篡權之意,又說什麼裴度“不召自來,其心可見”。當年敬宗雖是十七歲的少年,但他也明顯地看出這一切都是無端誹謗。寶曆二年(826年)正月,裴度終於回到京師,敬宗宣佈重任他為宰相。

敬宗雖厚待裴度,而裴度對皇帝並不阿諛奉承。敬宗貪圖玩樂,巡遊無度。裴度回朝時,敬宗正準備去遊洛陽。其實當時國家財政困難,強藩跋扈;邊境不寧,形勢動盪,皇帝外出巡遊,弊多利少。大臣們紛紛勸阻,敬宗不聽。裴度知道正面勸說不行,便進行巧諫。他對敬宗說:“國家營建東都,本為天子巡幸。然自國家困難以來,東都宮殿、軍營、官署,全皆荒廢,須行修葺。待一年半載之後,陛下方可巡幸。”敬宗本想去東都玩樂,現在聽說那裡一切荒廢,就大為掃興。加上朱克融、王廷湊正包藏禍心,欲乘敬宗遊幸東都之機,以求一逞,故敬宗決定不去東都。

原來,朱克融藉口朝廷賜給盧龍軍的春衣品質不好,扣留了春衣使,並要朝廷再撥給衣料三十萬端匹。同時,他又請領兵馬及丁匠五千“助修東都”,實際是想用兵力進行恫嚇。敬宗為此發愁。裴度認為:朝廷對朱克融的態度要既強硬又尊嚴。朱克融必然不敢領兵離開老巢,也派不出這許多工匠。為此,朝廷可將他一軍,令他速派兵匠來,這勢必戳穿他的陰謀。否則可下一紙詔書,告訴他,近來朝廷賜給盧龍軍春衣,不是常例,而是優待,三軍春衣應由你本鎮自己解決。敬宗接受了裴度的策略,幾天之後,盧龍軍見朝廷態度強硬,果然發生內亂,朱克融被殺。

敬宗年輕驕縱,且喜親近小人。他玩樂不分晝夜,因而起居失常,懶理朝政,厭接群臣,每月坐朝不過三次。於是裴度婉言進諫。他希望敬宗勤理政事,廣問群臣;又勸敬宗飲食有節,睡眠正常,冷暖小心,保重身體;還建議敬宗與臣下議事,夏季炎熱,可改在清晨。經裴度勸說後,敬宗坐朝理政次數稍有增加。可是不久,敬宗終因性情急躁,責打宦官,在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殺死。裴度定策,誅殺兇手,擁文宗繼位。

明哲保身 晚年避禍

文宗即位後,裴度仍任宰相,並繼續為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作了不少努力。但不久,他因感到宦官勢力太強,自己無力改變政局,態度逐漸變得消沉。

文宗太和四年(830年),裴度已六十六歲。他因年老多病,又想到自己平生因不肯妥協,得罪了不少人,屢遭陷害,而今朝中宦官專權,大臣又各結朋黨,勾心鬥角,他開始感到心灰意懶。為了避免位高惹禍,他上疏向皇帝懇求辭去機要政務。文宗十分器重裴度,常差御醫為他看病,並不斷派人前去慰問。六月,又下詔進封裴度為司徒、平章軍國重事。裴度仍上表推辭。九月,新任宰相李宗閔因嫉妒裴度,又恨他曾推薦自己的政敵李德裕為宰相,便乘裴度辭職之機,在皇帝面前對他進行詆毀,從而將裴度排擠出朝,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充當山南東道節度使。

裴度雖再遭打擊,但仍關心人民利益。早在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朝在襄陽設置臨漢監牧,為放養三千二百多匹馬,竟廢掉四百頃民田。裴度到襄陽後,立即奏請文宗批准,撤銷了臨漢監牧,將四百頃土地還給人民。

不久,裴度又向文宗告老辭職,文宗不許。太和八年(834年)三月,文宗調裴度為東都留守,並於次年十月,又加給他一個中書令的榮譽官銜。

在裴度離京期間,宦官更加恣橫,致使文宗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文宗與親信朝臣鄭注、李訓密謀,毒殺了大宦官王守澄。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訓等又詐稱左金吾廳事後石榴樹上夜有甘露,請全體宦官隨同文宗前去觀看,企圖一舉消滅宦官。結果密謀敗露,宦官仇士良率禁軍殺死李訓、王涯、賈悚(讀速)、舒元輿四宰相及鄭注等朝官數千人,被牽連下獄的又達數百家,京城籠罩著一片恐怖氣氛。這時,裴度在洛陽,他曾上疏竭力為牽連被害者辯護,總算保全了數十家。“甘露之變”後,朝臣被殺十分之六、七,宦官權力更大,宰相只是掛名而已。裴度深感自己無力挽救唐王朝的危機,從此便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避禍閒居。他在洛陽集賢裡營造了一所住宅,築山鑿池,竹木叢翠,又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風景極其優美。他又另在洛陽午橋創建別墅,其中栽花木萬株,起有涼臺暖室,名叫“綠野堂”;還引洛水入園,波光相映,環境十分清幽。裴度在應付公事之余,常身穿便服,與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終日宴飲,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他平日愛讀《莊子·逍遙遊》,還特地向白居易討來一對仙鶴,並時時伴隨鶴步,傍水閑行,賞花觀魚,不問外事。其實,文宗知道,裴度雖然有病,但尚未十分衰老。因此,開成二年(837年),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東節度使。裴度不願再掌兵權,又再三以老病推辭,後因文宗不允,只得赴任。

開成三年(838年)冬,裴度病重,要求回洛陽養病。次年正月,文宗同意裴度回京,並授予中書令實職。裴度因病不能上朝謝恩。三月初三上巳節那天,文宗賜詩及禦劄給裴度,表示器重,要他和詩。當文宗的詩劄送到裴家時,裴度已於三月初四日去世。文宗聞耗震悼,他怪裴度臨終沒有遺表,便派人去問。裴度家屬送上草稿,只見遺表中不談家事,但以朝廷未立太子為憂。這是因為唐代後期,宦官常任意殺、立皇帝,裴度臨終以未立太子為憂,說明他對唐朝政局的前途十分擔心,也可以說他是死不瞑目的。

綜觀裴度一生,他在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唐代後期,曾為謀求國家統一、政治清明和社會安定,作了很大努力,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然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隨著唐代後期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尤其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不斷激化,裴度因感到獨木難支大廈傾,表現出了一定的消沉情緒。這是時代和階級對裴度的局限,我們不能因此而苛求于古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