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同濟大學魏學哲:未來出行關鍵是自由和可持續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 魏學哲

各位來賓, 各位同行, 我是來自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魏學哲, 今天下午的論壇由我來做主持人。

給我的題目是未來出行的產業投融資峰會, 讓我來做主持人, 說實話我有點誠惶誠恐, 因為我是做汽車技術的, 其實對於投融資這塊並不瞭解, 從2000年開始, 同濟大學開始決定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電動汽車上, 還有我們做電動汽車現在已經16、17年的時間, 實際上剛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 大家對汽車行業還有大量的誤解和懷疑, 包括談, 比如說汽車工業在2000左右的時候比較弱小, 基本上處在一個國產化階段。 那時候其實往往是把國外的技術引進來, 能夠在本地生產, 實際上談不上開發, 更談不上研究, 那時候做電動汽車的時候, 大家會說, 沒學會走, 就想跑。 包括對彎道超車各種的質疑, 還有內燃機專家聯名寫信, 說國家不應該支持電動汽車,
內燃機沒有搞好為什麼搞電動汽車。 當時我們課題組的教授萬剛備受壓力, 我們也是如此。 最擔心的是學生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 在汽車行業裡面沒有這份工作來做。 還好17年來經歷的整個過程, 特別是今天上午參加這個會議, 說實在的, 我還是有點感想, 這麼多年走過來, 還是有點小小的高興。 當然了, 對於做教學和科研的人來講, 我們學術上的一貫思想方法就是懷疑、批判、質疑, 對於做投融資和汽車行業來講, 可能大家的思維方式不會太一樣, 但是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想法, 大概投資相當於汽車裡面的油門, 踩下油門才能加速, 做學術批判相當於刹車, 有油門, 有刹車這個車才能開得更好,
這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 這是我開始談的第一點感想。

第二點, 給的題目非常大, 未來出行, 未來出行是什麼東西?我們需要把這個概念稍微再展開來想一想, 我剛才在想, 可能把這個事情分解成兩方面, 第一個是要自由, 我們講汽車的基本的文化基因其實是自由, 對於我們來講, 自由是什麼呢?免于傷害的自由, 不要撞車, 不要撞人, 旅途焦慮的自由, 不要堵車。 第二就是可持續, 要跟環境相容, 跟目前的基礎設施相容, 汽車再怎麼著, 我們不能在目前的基礎上推倒重來。 在我剛才談的自由和可持續的基礎上, 大家又演繹出來了“四化, 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共用化, 技術的發展, 實際上是一個推力, 是技術的一面, 另外需要資本的推力,

才能形成一個大的產業, 我們講汽車產業, 特別是大家講的資本, 我們知道資本是基於對未來的預期, 是關於夢想的一個行業, 我們對未來的出行有什麼樣的夢想?或者未來出行是什麼樣子, 今天非常高興請到了一些重量級的嘉賓。 從資本角度來談談他們對這個事情的一些想法, 今天請到的第一位是上海國際汽車城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徐健先生, 在上海國際汽車城這塊, 這是一塊未來投資的熱土, 不管是智慧化、智慧化、網聯化, 非常多的相關人士聚集在這兒, 我們想聽聽他們怎麼把人聚集起來的, 他是怎麼思考的。

(根據發言整理, 未經本人審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