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張獻忠的沉銀謎蹤之謎

張獻忠, 延安人, 粗識文字, 雅號靜軒。 崇禎三年(1650年), 張獻忠在陝西延安據十八寨起義, 自稱“八大王”。

崇禎十六年(1643年)5月。 張獻忠攻下武昌, 隨即在武昌稱大西王, 初步建立了政權。 次年(1644年), 張獻忠帶兵入川, 並於8月打下成都, 掌控四川。

攻陷成都後, 甲中年(1644年)陰曆十月十六, 張獻忠登基, 在成都做皇帝, 國名大西, 改元大順, 建立大西政權, 自稱“老萬歲”。

與寶藏相關的兩首歌謠

張獻忠的政權沒能維持多久。 1646年7月, 清軍攻打四川, 張獻忠被迫撤出成都。 撤退之前, 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 在流經成都市內的錦江築起高堤,

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 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 將他搶來的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 然後重新決堤放水, 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 此舉稱為“水藏”。

據稱, 張獻忠曾留有一張“藏寶圖”。 他將劫掠來的金銀埋藏在成都的某處, 並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 多年來, 成都有童謠唱道:“石牛對石鼓, 銀子萬萬五。 有人識得破, 買盡成都府!”

一首民間歌謠可能暗藏一個懸疑的寶藏秘密。 長期以來, 多少人空懷“買盡成都府”的妄想, 卻苦於識不破這個秘密。

晚清時, 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知道了這個驚天秘密, 晚年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馬昆山, 並把一張無價的“藏寶圖”給了他。 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

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 招收工人, 又訂購了金屬探測器等必要設備, 於1958年農曆九月, 轟轟烈烈大幹了起來。 幾天後, 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 還挖出了大石鼓!經理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 ‘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 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 沒有金銀, 哪來的響聲?旋即, 狂熱的浪潮席捲整個成都。 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 準備了大批籮筐扁擔, 訂購了一部起重機, 計畫金銀一出土, 就集中人力搬運, 直接繳存銀行。 然而, 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 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 只有三大籮筐小銅錢。

在彭山縣江口鎮, 人們發現在這裡竟也流傳著與寶藏相關的歌謠, 產生了沉寶謎蹤的第二種版本。

當地人這麼唱道:“石龍對石虎, 金銀萬萬五, 誰人識得破, 買到成都府。 ”不同的是, 石牛和石鼓換成了石龍和石虎, 而歌謠的格式則一模一樣。 在江口鎮為什麼也有一首類似錦江石碑上的歌謠, 這難道只是單純的巧合嗎?

在江口鎮的石龍溝中, 石龍石虎遙遙相對。 石龍溝位於江口鎮石盤山, 山上有石碑。 刻有“石龍對石虎”的一段歌謠, 在曲折的山路盡頭, 一條石龍赫然立在岩壁上。

清政府曾組織過打撈行動

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 明參將楊展與張獻忠部決戰于江口鎮, 張部戰船被焚。 沉沒過半, 傷亡慘重。 在張獻忠撤離成都時, 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 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 張獻忠的船隊從成都啟程, 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

遭到楊展部隊的伏擊, 幾乎全軍覆滅, 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 難道這萬千沉銀就在彭山縣江口鎮?

1999年4月22日,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王綱宣稱, 經過他多年的考察論證, 神秘的錦江埋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 至今仍沉睡江底!據王綱描述, 500多年前, “好掠好焚”的張獻忠入川時, 幾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財主, 將川中金銀財寶悉數納入自己手裡。 清順治三年(1646年), 在清軍圍攻下, 他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 攜帶千船金銀, 順水南下。 船隊剛剛駛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一帶, 突然前面殺聲震天, 原來是明將楊展的地主武裝在將軍山設伏。

一條條熊熊燃燒的火船順風飛馳而來, 義軍船隊迅速著火。 張獻忠在貼身親兵的護衛下, 逃回成都, 絕大部分金銀珠寶隨船隊沉落在江中……

按照清初四川富順人楊鴻基著《蜀難紀實》的說法, 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 銀兩多得木船載不下(“累億萬, 載盈百艘”)。 於是張獻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 裡面放入銀錠, 讓它漂流而下。 本來打算在重慶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 再把它們打撈上岸, 可在江口鎮就遇到阻擊, 大量金銀也沉沒於此。

雖然彭山縣境先後出現過與成都“錦江淘銀”類似的掘寶事件, 但發現的金銀只是零零星星, 非常之少。 那麼, 這一大宗金銀會流落到哪裡了呢?據《彭山縣誌》記載:張獻忠的船隊沉沒後不久, 清朝政府就組織過大規模打撈行動,部分沉銀被打撈起來充實了國庫。如此一來,沉銀的去向變得清晰起來。

大筆財富沒有浮出水面

然而沉銀謎蹤卻並未就此結束。2005年4月20日,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挖出一枚枚烏黑中泛著亮光的銀錠,銀錠身上“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的字樣清晰可見。出土銀錠藏匿于木簡內。木簡長118釐米,外徑18釐米,為兩個半圓形木樁,將內挖空把銀錠放入其中,然後合在一起,兩頭用鐵絲箍緊。

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一意外發現可能為“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找到佐證。

出土銀錠經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明代銀錠,屬國家珍貴文物。銀錠分別重1800餘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銘文,如“沅陵縣征完解司載充兵餉銀五十兩崇禎十年八月銀匠姜國太”;“京山縣十五年餉銀肆十兩”;“巴陵縣榆口餉銀五十兩”。從出土銀錠中的銘文可以看出這些是來自湖南、湖北地區,為索禎時期的稅銀,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

500多年來,張獻忠在江口鎮沉銀之說一直是一道謎團。此次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可是,歌謠裡提到的大筆財富卻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這筆財富究竟有多少,難道另外的地方還會有嗎?真是令人遐想不盡!

清朝政府就組織過大規模打撈行動,部分沉銀被打撈起來充實了國庫。如此一來,沉銀的去向變得清晰起來。

大筆財富沒有浮出水面

然而沉銀謎蹤卻並未就此結束。2005年4月20日,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挖出一枚枚烏黑中泛著亮光的銀錠,銀錠身上“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的字樣清晰可見。出土銀錠藏匿于木簡內。木簡長118釐米,外徑18釐米,為兩個半圓形木樁,將內挖空把銀錠放入其中,然後合在一起,兩頭用鐵絲箍緊。

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一意外發現可能為“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找到佐證。

出土銀錠經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明代銀錠,屬國家珍貴文物。銀錠分別重1800餘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銘文,如“沅陵縣征完解司載充兵餉銀五十兩崇禎十年八月銀匠姜國太”;“京山縣十五年餉銀肆十兩”;“巴陵縣榆口餉銀五十兩”。從出土銀錠中的銘文可以看出這些是來自湖南、湖北地區,為索禎時期的稅銀,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

500多年來,張獻忠在江口鎮沉銀之說一直是一道謎團。此次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可是,歌謠裡提到的大筆財富卻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這筆財富究竟有多少,難道另外的地方還會有嗎?真是令人遐想不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