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之後關於實行“王道”還是“霸道”的大討論

李世民即位之初, 雖然海內早已平定, 大唐王朝也已經走過九個春秋, 但是李世民從高祖手中接過來的卻仍然是一座百廢待興的江山——“率土之眾, 百不存一;干戈未靜, 桑農鹹廢;凋弊之後, 饑寒重切。 ”(《全唐文》卷二)

而此時此刻, 新誕生的大唐帝國, 究竟能否汲取隋亡的歷史教訓, 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 居安思危, 勵精圖治, 在大一統的基礎上重建一條堅實的上升通道, 再造媲美于大漢王朝的那樣一個繁榮強大的帝國?這是擺在貞觀君臣面前的一道歷史課題。

為此, 早在武德九年末, 即李世民登基數月後, 大唐君臣就圍繞著未來的施政方式展開了一場至關重要的討論。

話題由李世民提出。 他說:“我朝承大亂之後, 恐怕人民不容易接受教化;欲求天下大治, 恐怕也不容易見成效。 ”

魏徵率先亮出了他的觀點:“不然。 長期安定之人容易驕逸, 驕逸才難以教化;而久經離亂之民愁苦,

愁苦則易於治理。 譬如饑餓的人什麼食物都覺得可口, 什麼水都覺得好喝一樣。 ”

李世民說:“賢明的人為政百年, 才能祛除殘忍好殺之風。 大亂之後, 欲求大治, 怎麼可能像你說的那麼容易, 在短時間內達到?”

魏徵胸有成竹地答道:“百年而治者是庸常之主, 非聖哲之君。 若明君施政, 上下同心, 四方回應, 相信大治並不太難, 三年成功尤嫌太晚!”

可是, 魏徵的觀點立刻遭致大多數宰執重臣的反駁,

為首的人就是右僕射封德彝。 他用一種近乎嘲笑的口吻說:“自夏、商、周三代以降, 人心日漸澆薄詭詐, 所以秦朝專以嚴刑峻法治國, 漢朝也不得不兼雜王道與霸道, 此乃欲教化而不能, 又豈是能教化而不欲?魏徵一介書生, 不識時務, 若信其虛論, 恐敗亂國家!”

魏征反唇相譏, 引經據典, 淳厚質樸, 說道:“後世澆薄詭詐, 那麼迄於今日, 人民應悉數變為鬼魅, 人君又如何教化治理?”眾人皆語塞, 但反對之人心中仍然不服氣。

很顯然, 魏徵所堅持的觀點就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王道仁政。

而封德彝等人的立場則是與王道對立的霸道。

所謂霸道, 是指君主憑藉權術、暴力和嚴刑峻法進行統治的方式。 在春秋戰國以及一些亂世頗為受推崇。 但類似春秋五霸那樣的事功在儒家學者眼中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而霸道之術當然也為絕大多數的後世儒者所不齒。

發生在武德末年的這場事關國家施政方式的高層辯論, 只有魏徵一個人堅持王道, 而以封德彝為首的朝廷重臣則普遍傾向於霸道。

然而, 最終結果卻是魏徵勝出了。

因為他得到了李世民的鼎力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力排眾議, 最終選擇了儒家的王道仁政作為李唐王朝的意識形態和統治方式。 不久後, 李世民就在朝會上對文武百官公開宣佈:“朕所好者, 唯堯、舜、周、孔之道, 以為如鳥有翼, 如魚在水, 失之則死, 不可暫無耳!”

從此, 李世民開始不遺餘力地推行王道仁政, 輕徭薄賦, 寬減刑罰, 懲治腐敗, 戒奢從簡, 韜光養晦等多項舉措。

隨著李世民對王道仁政的大力推行, 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實踐得以展開, 大唐帝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開始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

大唐帝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開始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