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種養生練氣法

《仙真經》雲:夫人臨終而始惜身, 罪定而思遷善, 病成方功於藥, 天網已掛, 胡可這耶?故賢人上士, 惜未危之命, 懼未萌之禍, 理未至之病也。

修真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 上年者, 二十、三十也。 中年者, 四十、五十也。 下年者, 六十、七十也。 上年者早悟大道, 識達玄微, 髓壯骨堅, 筋全肉滿, 從容履道, 無不成功。 中年者悟道已晚, 筋肉骨髓各有其半, 處在進退, 如日中之功。 下年者骨髓筋脈, 十有二三, 猶可補修, 如日暮功矣。 八十已上者, 罪位已定, 無可救之法。 腦竭髓盡, 萬關乾枯, 神謝氣亡, 屍行鬼步。 桑榆子曰:屍以喻無知, 鬼以喻有知而非人情者。 惟屍行, 惟鬼步, 且行且步, 運之者誰?則知元氣尚在, 但以減耗, 鄰於個矣。 若逢至人, 成得大藥, 譬持盈車之焦蓬, 熱將燼之餘焰, 亦可致其赫然而熾矣。 此言無可救者, 只謂氣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 若遇玄聖而救其生, 死則肉骨起僕莢枯,
何為而不可?死彼尚為物也。 先賢上士知風燭之倏忽, 乃攝志持情, 舍榮棄俗, 奉身歸道, 不與物傷。 道者, 氣也。 氣者, 身之根也。 魚離水必死, 人失道豈存?是以保生者, 務修於氣, 愛氣者, 務保於精。 精氣兩存, 是名保真也。 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 上元丹田, 腦也, 亦名泥丸。 中元丹田, 心也, 亦名絳宮。 下元丹田, 氣海也, 亦名精門。 三元之中, 各有一神。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 氣胚而神集焉。 神何物也?靈照之名也。 知化氣全, 氣全則神全, 若元氣充滿, 百骸孔家神必備矣。 必備者無他, 氣至則神到。 今人有憂患, 動中則知見因而暫虧, 蓋氣擁有不至者耳。 苟心冥氣和。 其神豈獨三元之中而已哉!精者, 身之根, 根者, 氣之位。 精全則氣全, 精泄即氣泄, 氣泄則神乘而去之,
唯精與氣須全耳。 《黃庭》雲:長生至慎房中急, 何為死作令神泣?但當吸氣錄子精, 寸田尺宅可治生。 若當決海百瀆傾, 葉去樹枯失青青。 故先賢至於道者, 莫不因愛氣保精而能全也。 夫服氣本名胎息, 胎息者, 如嬰兒在腹中, 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 為新受正氣, 無思無念, 兀然凝寂, 受元氣, 變化關節藏府, 皆自然而成。 豈有傅保之衛, 饑渴之備耶?及出母腹, 即吸納外氣, 而有啼叫之聲, 即乾濕饑飽, 似有所念, 即失元氣。 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 握固守一, 是名曰胎息。 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氣者, 非也。 苟納外氣, 便失元氣, 即世問無複有生人矣。 《法華經》雲:須行住坐臥, 身心不亂者, 亦言氣主心, 心邪則氣邪, 心正則氣正。
今人所舉手動足, 喜怒哀樂, 莫不由心。 心之動息, 莫不是氣氣感意, 意從心, 心和則氣全, 氣全即神全;氣絕即神滅, 神滅即為委土矣。 故醫家先診脈者, 測候五藏四時之氣, 察諸病源, 始尋方藥。 人但能察得氣候, 口鼻取捨, 斯須不忘, 自然五藏和, 而脈調氣順也。 夫人與天地合體, 陰陽混氣, 皮膚骨髓, 藏府及榮衛, 呼吸進退, 寒暑變異, 莫不均乎二儀, 應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 陰陽之氣, 亂焉藏府不調, 經脈之候, 病焉因外所中者, 百病起於風, 因內所致者, 百病起於氣也。 故曰: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信哉!是故須知形神之理, 養而全之, 審內外之病, 慎而修之。 歧伯高曰:食氣者則靈而壽延, 食谷者多智而促命。 凡服氣者何求也?以其功至,
則氣化為血, 血化為精, 精化為髓。 一年易氣, 二年易血, 三年易脈, 四年易肉, 五年易髓, 六年易筋, 七年易骨, 八年易發, 九年易形, 即三萬六千神在於身, 化為真仙, 號為真人矣。 是以意在玄微, 理生不測。 修真之人又有三等, 任時分理, 其狀不一。 上等之士, 本性虛閑, 用志清雅, 發言合道, 履行無瑕。 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資, 以石投水, 無所比之也。 中等之人, 或身居榮祿, 或地勢高遠, 或巨葉厚姻, 或有名有望, 二疑進退, 倏忽虛捐, 聞道即寤寐不安, 思名則終朝不息, 兩心交戰, 勝者即全, 遺巡之問十失六七矣。 中等已降, 二時既遏, 蹉跎暮年, 筋力衰微, 心神已喪, 雖食厚祿, 白日將傾, 追惟噬臍, 方即正路。 此時若能精心勵志, 尚乃救其一二焉。 此皆先賢所悲, 表示於後,幸察根柢,生實信心。

張果先生服氣法

每日常偃外,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之,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悶極微引少氣,還閉,熱呵玲吹,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糧食,不須藥物。時飲一兩盞好酒或新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可入水臥矣!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而望靈仙羽化?無此事也。且仙人功行未滿尚不可致,而況凡俗乎?但信老人謹勤行之,則當自知。凡氣不通,玲熱遲疾耳!審調之,以通和為妙也。

鸞法師服氣法

初寬大座,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支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即閉目舉舌奉愕,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初龐漸細。十餘息後,乃得自聞聲。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長吐氣,從細至龐,十息後還如初。或問曰:初調氣何意從龐而漸細?將罷何意從細而入贏?鸞答曰:凡行動視陌,飲食言語,是龐也。桑榆子曰:凡修氣學者,未服及服罷,於飲食言語蓋常事也。鸞公欲使兩相接會,不令其首尾陡異也。凡睡寤後,複如前擊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諍所住,使心不亂,靜其剩耳。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於唇口察之,玲為風增,熱為火增;澀為地增,滑為水增;不玲不熱,不澀不滑為調和。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為水增,不聲不動,不癢不涎為調和。又心煩為熱結,意亂為風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饑虛,飽妖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於養生也。桑榆子曰:諸經皆言吐納不欲自聞其聲,而鸞口言吐廳而漸細,後細而漸廳,始甚疑之,及睹下文雲,一任自然,則知辟廳細之漸行,是為最下乘者,設不欲使之與自然爭力也。然必以微細自不聞聲為上,從細微而至無息即胎息之理盡矣。恐學者功至之後,猶拘牽文字,著於廳細先後之問,返與自然為敵,良可衰也。如此,人焉得不為之明辯矣?

李奉時山人服氣法

每欲服氣,如嬰兒吮乳,氣息似悶,即咽之,依前吮咽,大悶即放令口出,甚須微細。每咽使心送之至臍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處。當服之時,第一須閉目專意,握固安定神氣,然後為之先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為之。外服勿枕,舒手足,安定如病重,氣甚悶,頻蹙上至極,仍更握固,咽氣又咽一氣,氣正聲從耳中出,即得矣。秘之!秘之!此為內氣,無問早晚晴明陰晦,須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時大精,若服外氣即有生死氣。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無益矣。每日五更午時服第一服了,須攝煉,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

蒙山賢者服氣法

側外,右脅著狀,微縮兩足,並著頭向南面束,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內氣,極力開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氣。病時服氣,一咽兩咽一吐。功成,然後一七咽、二七咽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准前又咽,都四十九咽,然複起坐之。堅膝座,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贏,調訖又閉氣,或二七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適乃休。或汗出,頭足皆熱,此氣遍也。即常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適,行之十年登仙,老有少容。夫《舊經》皆存想,恐為勞煩,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於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僕游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明,頗異於俗。因問,雲: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僕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甚弘益。妙哉!哉!凡欲得不死,腸中無屎,立曰滓欲得長生,五藏精明。故《黃庭》雲: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陰符》雲: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西王母謂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雲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變化自由,即靈官玉女而侍焉。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子夏曰:食氣者神明而壽。《黃庭》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釋氏止觀,其有用氣療疾法,是知氣之與液,遞相通潤也。古經法皆有時節行之,今議食氣,不復以時節也。液則時時助氣,使調滑也。所論食氣,皆內氣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漿耳。上食新氣,下泄舊氣,使推陳而納新也。咽氣不必飽滿,下泄不必常出,但得無臭,即自平定。咽氣不必常咽,但氣清則腹內自平。夫然不須飽矣!初學之時,覺饑即食,不覺饑即止矣。若食時,常以一咽兩咽壓之,則食易消,食漸消,加咽數,至食消,氣自調下。若覺腹中氣小妨,即或行或外,束轉西側,以意想驅逐之使下。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沖融之,不久自泄也。食氣時若欲上噫,但任噫出,必不得抑之也。桑榆子曰:夫功淺多噫,蓋由乍服之得真氣尚少,新氣必多,不正而多,命官不受則宜徐徐攻之。又初服之時,所咽者往往不到氣海,則無所歸投,返上為噫也。若得內氣又入到氣海,自然無噫。如著功多時,忽複噫者;不是傷多,即是外氣誤入也哉。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閉之,在細意自審也。消息盈虛,久而自得其妙矣!宜行步,兼小導引,引亦不得頻為之,世問諸事,皆自細意斟酌之。有諸疾,則絕粒三數日,輕則一日兩日,更輕即絕一頃亦得。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驅之,在下,以意想下驅之,若在四支及左右側,並以意想驅逐之,則愈矣。大都不得閉之,若閉氣即疾生。所食物宜潤暢,寒暑皆適宜也。瘴瘧時但絕粒數日,靜居則差矣。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

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然後正身端坐,吐納三過,使無結滯,靜慮忘形,令氣平息。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此六七過,此名調氣。調氣畢,即口鼻俱閉,虛含,令氣滿口,即鼓口十五過已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直以心存至氣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飽為度,亦不限過數。然後虛心實腹,閉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氣流行,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勿令喘廳,恐失中和。然後正身仰外,四平著狀,枕高低與身平,兩手握固,展臂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後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並骨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即徐徐收身側臥,拳兩腳,先左邊側外,經十息,即轉右邊側外,亦十息,此名補損。依此法服經一月,後行立坐外時,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時節。如吃飯了即吃空飯一兩口,和水咽下,此名洗五藏,即以清水熟漱口,虛心實腹,令髒葉舒展,咽之,令五藏不停五味氣。訖,即以口先吐濁氣,鼻引清氣,不限多少,盡須放之。如下泄一濁氣出,還鼓煉一口,和氣補之。若尋常吃餅飲茶,皆外氣入,當須入口,便合口,口既合,口中所入外氣,即於鼻中出也。鼻中卻入氣,即是清氣也。常須合口吃食,不令口中有氣入,入即是死氣。凡人言語。口中氣出,必須卻於鼻中入,此常行吐納也。行住坐外,常須搖動腳指,此名常令氣得下流。常行此事,動靜念之,如節候不精,忽有外氣入腹,即覺微痛,可閉氣摩腹一百下,氣即t 下泄也。氣或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順。忌破氣物及生玲枯膩等物,如依此法,不闕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

胎息口訣並序

序曰:在胎為嬰,初生曰孩,嬰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臍咽氣,養育形兆,故得成全。是以臍為命門,凡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頃輒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臍帶,向腹暖三五過即蘇,則知臍為命門,信然不謬。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還源,卻老歸嬰,自有由矣。綿綿不問,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

凡欲胎息,先須於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支節,兩手握固於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滯。滌慮清閒,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髒葉舒展。訖,還徐徐放著實,即嗚天鼓三十六通,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朱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問卻入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朱褐,執絳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絳官。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半紫微宮,亦名氣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五藏,從心起首,遍存五藏六府。存五藏中各出本方氣,及三丹田中素雲合為一氣,於頂中出,煥煥分光九色,上騰可長三丈。餘想身在其中,此時即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只在臍中。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候氣平,還依前用心為之,以汗出為一過,亦不限過數。如體熱悶,即心存氣遍身出,如飯飯中氣,此名滿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明洞觀形中五藏六府,及大小腹,胃受散膏如黃土色,脾長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後磨動不停,停則不和,飯食不消,即是不磨矣。當須閉氣,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轉磨矣。次存心,心似紅蓮華未開,下垂,長三寸,上有九竅,二竅在後,正面有黑毛七葉,長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蓮華開,五葉下垂,上有白脈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後,七葉紫蒼色,上有黃脈膜,從左邊第三葉下,在此也。其膽色青黃,長二寸半。次膽存腎,腎狀如覆杯,黑色,卻著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左為上,右為下。遍觀一形三十六位,及三百六十骨節,皆有筋纏,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黃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鮮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見左腳中指第二節是血液上源,其中湧出,通流一日一夜,繞身三萬六千匝,至右腳中指第二節,則化盡,所以人若睡,必須側臥拳局,陰魄全也。亦覺,即須展兩腳及兩手,令-氣遍身,陽氣布也。若如此修行,即與經所言動善時之義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綿綿不問,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十日、五日亦可矣。以能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覺得真,更須修道,此事乃是一門,不可不作。

經名: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又名《新舊服氣經》。延陵先生編,朵榆子評。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雲夏七簽》,收入該書卷五十八、五十九及卷六十一。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表示於後,幸察根柢,生實信心。

張果先生服氣法

每日常偃外,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之,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悶極微引少氣,還閉,熱呵玲吹,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糧食,不須藥物。時飲一兩盞好酒或新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可入水臥矣!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而望靈仙羽化?無此事也。且仙人功行未滿尚不可致,而況凡俗乎?但信老人謹勤行之,則當自知。凡氣不通,玲熱遲疾耳!審調之,以通和為妙也。

鸞法師服氣法

初寬大座,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支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即閉目舉舌奉愕,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初龐漸細。十餘息後,乃得自聞聲。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長吐氣,從細至龐,十息後還如初。或問曰:初調氣何意從龐而漸細?將罷何意從細而入贏?鸞答曰:凡行動視陌,飲食言語,是龐也。桑榆子曰:凡修氣學者,未服及服罷,於飲食言語蓋常事也。鸞公欲使兩相接會,不令其首尾陡異也。凡睡寤後,複如前擊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諍所住,使心不亂,靜其剩耳。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於唇口察之,玲為風增,熱為火增;澀為地增,滑為水增;不玲不熱,不澀不滑為調和。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為水增,不聲不動,不癢不涎為調和。又心煩為熱結,意亂為風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饑虛,飽妖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於養生也。桑榆子曰:諸經皆言吐納不欲自聞其聲,而鸞口言吐廳而漸細,後細而漸廳,始甚疑之,及睹下文雲,一任自然,則知辟廳細之漸行,是為最下乘者,設不欲使之與自然爭力也。然必以微細自不聞聲為上,從細微而至無息即胎息之理盡矣。恐學者功至之後,猶拘牽文字,著於廳細先後之問,返與自然為敵,良可衰也。如此,人焉得不為之明辯矣?

李奉時山人服氣法

每欲服氣,如嬰兒吮乳,氣息似悶,即咽之,依前吮咽,大悶即放令口出,甚須微細。每咽使心送之至臍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處。當服之時,第一須閉目專意,握固安定神氣,然後為之先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為之。外服勿枕,舒手足,安定如病重,氣甚悶,頻蹙上至極,仍更握固,咽氣又咽一氣,氣正聲從耳中出,即得矣。秘之!秘之!此為內氣,無問早晚晴明陰晦,須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時大精,若服外氣即有生死氣。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無益矣。每日五更午時服第一服了,須攝煉,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

蒙山賢者服氣法

側外,右脅著狀,微縮兩足,並著頭向南面束,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內氣,極力開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氣。病時服氣,一咽兩咽一吐。功成,然後一七咽、二七咽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准前又咽,都四十九咽,然複起坐之。堅膝座,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贏,調訖又閉氣,或二七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適乃休。或汗出,頭足皆熱,此氣遍也。即常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適,行之十年登仙,老有少容。夫《舊經》皆存想,恐為勞煩,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於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僕游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明,頗異於俗。因問,雲: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僕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甚弘益。妙哉!哉!凡欲得不死,腸中無屎,立曰滓欲得長生,五藏精明。故《黃庭》雲: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陰符》雲: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西王母謂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雲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變化自由,即靈官玉女而侍焉。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子夏曰:食氣者神明而壽。《黃庭》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釋氏止觀,其有用氣療疾法,是知氣之與液,遞相通潤也。古經法皆有時節行之,今議食氣,不復以時節也。液則時時助氣,使調滑也。所論食氣,皆內氣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漿耳。上食新氣,下泄舊氣,使推陳而納新也。咽氣不必飽滿,下泄不必常出,但得無臭,即自平定。咽氣不必常咽,但氣清則腹內自平。夫然不須飽矣!初學之時,覺饑即食,不覺饑即止矣。若食時,常以一咽兩咽壓之,則食易消,食漸消,加咽數,至食消,氣自調下。若覺腹中氣小妨,即或行或外,束轉西側,以意想驅逐之使下。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沖融之,不久自泄也。食氣時若欲上噫,但任噫出,必不得抑之也。桑榆子曰:夫功淺多噫,蓋由乍服之得真氣尚少,新氣必多,不正而多,命官不受則宜徐徐攻之。又初服之時,所咽者往往不到氣海,則無所歸投,返上為噫也。若得內氣又入到氣海,自然無噫。如著功多時,忽複噫者;不是傷多,即是外氣誤入也哉。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閉之,在細意自審也。消息盈虛,久而自得其妙矣!宜行步,兼小導引,引亦不得頻為之,世問諸事,皆自細意斟酌之。有諸疾,則絕粒三數日,輕則一日兩日,更輕即絕一頃亦得。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驅之,在下,以意想下驅之,若在四支及左右側,並以意想驅逐之,則愈矣。大都不得閉之,若閉氣即疾生。所食物宜潤暢,寒暑皆適宜也。瘴瘧時但絕粒數日,靜居則差矣。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

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然後正身端坐,吐納三過,使無結滯,靜慮忘形,令氣平息。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凡此六七過,此名調氣。調氣畢,即口鼻俱閉,虛含,令氣滿口,即鼓口十五過已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直以心存至氣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飽為度,亦不限過數。然後虛心實腹,閉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氣流行,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勿令喘廳,恐失中和。然後正身仰外,四平著狀,枕高低與身平,兩手握固,展臂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後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並骨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即徐徐收身側臥,拳兩腳,先左邊側外,經十息,即轉右邊側外,亦十息,此名補損。依此法服經一月,後行立坐外時,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時節。如吃飯了即吃空飯一兩口,和水咽下,此名洗五藏,即以清水熟漱口,虛心實腹,令髒葉舒展,咽之,令五藏不停五味氣。訖,即以口先吐濁氣,鼻引清氣,不限多少,盡須放之。如下泄一濁氣出,還鼓煉一口,和氣補之。若尋常吃餅飲茶,皆外氣入,當須入口,便合口,口既合,口中所入外氣,即於鼻中出也。鼻中卻入氣,即是清氣也。常須合口吃食,不令口中有氣入,入即是死氣。凡人言語。口中氣出,必須卻於鼻中入,此常行吐納也。行住坐外,常須搖動腳指,此名常令氣得下流。常行此事,動靜念之,如節候不精,忽有外氣入腹,即覺微痛,可閉氣摩腹一百下,氣即t 下泄也。氣或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順。忌破氣物及生玲枯膩等物,如依此法,不闕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

胎息口訣並序

序曰:在胎為嬰,初生曰孩,嬰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臍咽氣,養育形兆,故得成全。是以臍為命門,凡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頃輒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臍帶,向腹暖三五過即蘇,則知臍為命門,信然不謬。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還源,卻老歸嬰,自有由矣。綿綿不問,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

凡欲胎息,先須於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支節,兩手握固於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滯。滌慮清閒,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髒葉舒展。訖,還徐徐放著實,即嗚天鼓三十六通,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朱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問卻入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朱褐,執絳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絳官。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半紫微宮,亦名氣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五藏,從心起首,遍存五藏六府。存五藏中各出本方氣,及三丹田中素雲合為一氣,於頂中出,煥煥分光九色,上騰可長三丈。餘想身在其中,此時即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只在臍中。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候氣平,還依前用心為之,以汗出為一過,亦不限過數。如體熱悶,即心存氣遍身出,如飯飯中氣,此名滿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明洞觀形中五藏六府,及大小腹,胃受散膏如黃土色,脾長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後磨動不停,停則不和,飯食不消,即是不磨矣。當須閉氣,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轉磨矣。次存心,心似紅蓮華未開,下垂,長三寸,上有九竅,二竅在後,正面有黑毛七葉,長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蓮華開,五葉下垂,上有白脈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後,七葉紫蒼色,上有黃脈膜,從左邊第三葉下,在此也。其膽色青黃,長二寸半。次膽存腎,腎狀如覆杯,黑色,卻著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左為上,右為下。遍觀一形三十六位,及三百六十骨節,皆有筋纏,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黃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鮮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見左腳中指第二節是血液上源,其中湧出,通流一日一夜,繞身三萬六千匝,至右腳中指第二節,則化盡,所以人若睡,必須側臥拳局,陰魄全也。亦覺,即須展兩腳及兩手,令-氣遍身,陽氣布也。若如此修行,即與經所言動善時之義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綿綿不問,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十日、五日亦可矣。以能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覺得真,更須修道,此事乃是一門,不可不作。

經名: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又名《新舊服氣經》。延陵先生編,朵榆子評。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雲夏七簽》,收入該書卷五十八、五十九及卷六十一。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