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管理就是以身作則

1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 曹操憑此戰役, 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期間正是麥收季節, 曹操為取得民心, 明令將士不得踐踏百姓麥田, 違令者斬首。 老百姓最開始都不相信, 躲在暗處觀察曹操帶領的軍隊行進, 只見經過麥田的官兵, 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 小心地過麥田, 沒有一個敢踐踏麥子的。 老百姓看見了, 沒有不歡喜稱頌的, 望著官軍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謝。

可曹操自己騎馬行軍時, 麥田裡有一隻鳥受驚飛了起來, 把曹操騎的馬嚇得沖進了麥田, 踏壞了麥子。 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 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 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

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 自己都不遵守, 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說完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 想要自刎, 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

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 丞相統領大軍, 重任在身, 怎麼能自殺呢?

曹操沉思了好長時間, 才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 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 那就暫且免去一死。 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 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 於是, 曹操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 扔在地上, 說:就讓我的頭髮代替我的頭吧。

很多人認為曹操狡詐, 惺惺作態, 但古時的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頭髮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 隨便割掉頭發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是不孝的表現。 曹操作為軍事長官, 能夠以身作則, 實屬不易。

現在管理書籍眾多, 許多人管理書籍碼成了牆, 可管理未必就得法。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其實一部《三國》可談管理, 管理原本不是什麼深奧的東西, 你把它弄複雜了, 管理自然也就複雜了。

2

曾經就職於某公司, 公司聘請一位大學教授作為行銷顧問。 當時那位教授年近六旬, 每天坐車從城區到公司要40分鐘, 公司老總體諒他年紀大, 建議他不必按時上班, 早上8點上班, 9點鐘之前到公司就行了。

但老教授堅持每天準時上班, 不但準時, 還基本上每天提前15分鐘以上。 記得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大, 地面還結冰, 我們幾個離公司近的員工先到公司, 正在討論今天天氣這麼惡劣, 老教授應該準時來不了。 離上班前還有5分鐘, 老教授戴著帽子, 圍著圍巾, 氣喘吁吁地出現在辦公室門口。 那一天, 城區其它的員工全部上班遲到,

開始他們都還不知道老教授準時來了公司, 都抱怨天氣太壞, 等不到車, 路上太滑, 車開不快, 都振振有詞地解說遲到的理由。 當聽說只有老教授一人準時上班沒有遲到後, 全部面紅耳赤。

員工考勤是對一個員工最低的行為管理, 無論這個員工有多麼優秀, 能力如何突出, 如果連準時上班都做不到, 其它的事情又怎麼能夠做得很好呢?

管理, 不是從看什麼管理書籍開始, 而是從管理自我的行為開始, 從上班不遲到開始, 因為制度的落實是從管理者以身作則開始的。

3

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廣為人知, 他戎馬半生, 25歲追隨朱元璋起義, 因大敗元軍一戰成名, 隨即被升任元帥;33歲殲滅陳友諒軍隊, 37歲隨徐達揮軍北伐、協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只可惜在39歲時, 于北伐勝利回程中因病英年早逝。

常遇春在他15年的軍事生涯中, 歷經無數次大小戰役, 從未有過敗績, 從而有了“常十萬“的稱號, 意指他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 常遇春出色的戰績, 建立在他過人的治軍與領導才能之上, 除了治軍嚴明之外,常遇春更是以身作則的典範,常遇春不僅與敵人戰鬥時奮勇爭先,甚至連收兵撤退時也都自動殿后,如此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讓所有的士兵樂意為其效力,而發揮最大的戰鬥力。

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似乎是古往今來管理者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但現在,以身作則恰恰成了管理者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功課。最簡單是因為道理簡單,容易瞭解。最難是因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容易做到。

管理是帶領團隊,同甘共苦,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劃腳,拈輕怕重,管理者自己都不肯付出,如何能要求下屬做好工作呢?自然也無法凝聚團隊共識,也就容易常以失敗告終。

4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名獄官叫李離,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

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李離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這是一種領導者的擔當。一個人只有有了擔當,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大的責任,才會樂於奉獻,主動做事,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

一位哲人說:當我們竭盡全力,盡職盡責時,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贏了。

除了治軍嚴明之外,常遇春更是以身作則的典範,常遇春不僅與敵人戰鬥時奮勇爭先,甚至連收兵撤退時也都自動殿后,如此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讓所有的士兵樂意為其效力,而發揮最大的戰鬥力。

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似乎是古往今來管理者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但現在,以身作則恰恰成了管理者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功課。最簡單是因為道理簡單,容易瞭解。最難是因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容易做到。

管理是帶領團隊,同甘共苦,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劃腳,拈輕怕重,管理者自己都不肯付出,如何能要求下屬做好工作呢?自然也無法凝聚團隊共識,也就容易常以失敗告終。

4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名獄官叫李離,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

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李離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這是一種領導者的擔當。一個人只有有了擔當,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大的責任,才會樂於奉獻,主動做事,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態度。

一位哲人說:當我們竭盡全力,盡職盡責時,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贏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