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蔡翠娟|同官餄餎

我一出生就帶有耀州的胎記。 同官距耀州一步之遙, 在我離開故鄉之前竟不曾到過同官, 因此在對故鄉的回憶裡有一種缺憾。

耀州區

同官是北上人文初祖黃帝陵以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 狹義的同官指今銅川市北市區的印臺區政府所在地, 原同官縣舊址, 當地人習慣上所說的北關。 廣義的同官是銅川的前身。 文化底蘊深厚, 民風拙朴自然。 同官餄餎久負盛名, 令人迷醉。

百年前的同官縣

多年以後我和愛人去黃陵縣, 由銅川倒車。 對於銅川他比我熟悉。 他蠻有興致地拉著我的手, 學了銅川人固有的腔調, “走, 北關逛走。 ”走進滄桑風韻的同官老街, 半數店鋪在經營餄餎, 我們專程前去的這家餄餎店正要打烊, 餄餎已經賣光。 當地習慣吃餄餎, 過紅白事皆吃餄餎流水席。 呼吸店裡醇香的味道令我饞涎欲滴。 同官餄餎在我心裡打了個結, 惹下饞蟲。 越是吃不到就越想。 “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便是對我的素描。 如果把飲食與文化掛鉤, 我倒可以自詡是“文化”人。

銅川1958

守在父母跟前的時候, 我整天念叨“餄餎…餄餎。 ”“封嘴封嘴, 多大的人了?”母親竟然學著我婆婆的口氣, 說“封嘴”呵呵!惹得我笑個不停。 我客居海島, 對海鮮沒有什麼興趣, 唯獨饞餄餎、鹹湯麵、羊肉泡種種家鄉特色小吃, 當然餄餎是我最愛。 暫時吃不到餄餎, 我開始搜集關於餄餎的資料。

在馬建國老師空間“翻箱倒櫃”, 找到他寫的一篇《陝西美食——銅川餄餎》, 看著看著不覺讀出聲: 餄餎(hé le), 又名河漏, 河撈、疙豆、河漏子等, 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一種麵食。 與北京抻麵、山西刀削麵齊名, 號稱中國北方麵食三絕之一。 母親在邊上叨叨著:“你墓坳(ao方言niao)大姨家人, 叫‘河撈河撈’, 東原上叫‘餄餎’。 ”母親的話恰恰印證了馬老師的說法。 每一個地方小吃都會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我繼續往下看。 河漏一詞源自蒙古語“蒿樂”或達斡爾語的“蒿勒”, 距今至少有1600年的歷史。 西元386年鮮卑人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北魏政權, 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使北方民族物產及習俗被引入中原, 這項由鮮卑宮廷貴族發明的美食也被帶到了中原地區。 “河漏”稱為“餄餎”還有這麼一段故事流傳:相傳清康熙年間, 康熙皇帝派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摸底統計, “河漏”也作為一種地方小吃上報朝廷。 一日, 康熙按圖索驥尋找名吃時, 看到“河漏”, 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 隨命人依法炮製。 吃後對其獨特風味讚不絕口。 因“河漏”諧音與治理河道相悖, 心中不悅, 索性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從此“河漏”的名字便被“餄餎”代替。

餄餎

每次回到渭南父母身邊時,心裡便惦記由此做跳板回銅川去,饞那些餄餎和小吃。母親看穿了我的心事說:“過幾天你娃就跑了”。我一怔:“媽媽怎麼知道的”?母親笑到:“餄餎早把你魂勾走了”。母親接著說:“媽知道,小時候一見到村裡壓餄餎你就瘋了,就愛吃個幹拌餄餎”。“對呀,這才是我親媽!玉白的麥面餄餎,淡黃的米醋是媽自釀的,紅紅的油潑辣子,一撮嫩綠的蔥花,沒有醬油都香得不行”。“你一次吃兩碗,吃不夠”。“嗯!我在渭南上學時,常到老城吃南七蕎面餄餎。蕎面餄餎不如麥麵筋道,顏色深棕不清氣,不過有蕎面的自然清香”。母親坐在陽臺的馬紮上,打開了話匣子。“別提那些缺吃的日子,你娃連麥面都吃不上。玉米麵餄餎拿自己家包穀去換,綽號‘鋼絲繩’。”“媽,我記得你吃非洲饃(黑面饃)沒事,就是吃不成鋼絲繩餄餎,我和您剛好相反,我能吃鋼絲繩,吃不成非洲饃。”娘倆見面有說不完的話。母親說起關於餄餎的那些人那些事。讓我感到餄餎在那個年代讓一村子的人氣凝聚起來,共同打造和諧快樂,似乎把餄餎解釋成“和樂”更確切些。我翻出姑姑多年前送給我的手動餄餎床子,自己壓餄餎吃。吃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回憶,我學會了用這種方式思念親人和故鄉。

少小離家,對故鄉耀州而言我也是外地人。回到耀州,姐姐、姐夫開車接著我,第一句話問我吃啥?“餄餎!”。我激動地描述了和愛人上次到銅川北關,沒有吃上餄餎的遺憾。

手工餄餎

耀州城的幾條街還有原來的舊影子,文廟、北大街。東大橋修得雕欄玉砌,已經不是我童年提竹籃賣柿子的東大橋了。從西街繼續往西,車子經過一座橋,應該是沮河橋吧!拐過大彎,眼前的高樓多了起來,綠化帶修剪得整齊碧綠充滿生命力。道路明顯寬敞多了,到市政府大樓,姐夫停下車,給我和姐姐拍照片。照片上我和姐姐不知怎麼嘴都張得大大的,笑得那麼開心。

濃濃的湯汁

我和姐姐不停地聊這聊那,姐夫說“去吃飯吧。”我四顧不見什麼飯店,“我去停車,你們往西走,飯館生意好,沒空地停車。”我順著姐夫的手勢看去,“同官印象”的匾額大老遠便能看到。進得店裡,四壁丹青水墨飲食文化宣傳畫幅,陳設古香古色,裝修古樸典雅,食客可以著漢服吃餄餎。我深吸一口氣,那特有的醇香味道撲鼻而來。我連忙問:“姐姐,這家店是從老區搬到新區的?”我在欣賞和遐思中尚未回過神來,姐夫把菜單遞給我:“你先看看吃什麼樣的餄餎?”。我這心裡納悶,餄餎無非幹拌、酸湯。看著“同官印象”餄餎菜單,我半天沒有言語,餄餎竟有這麼多種吃法?我特意把餄餎宴菜單拍照摘抄下來:酸湯餄餎、番茄餄餎、精品餄餎、臊子幹拌、剁椒幹拌、素什錦幹拌、餄餎三套車。姐夫一旁道:“吃哪種?我著急是你和姐姐選餐比做和吃都要慢,要不一次嘗一樣?”我和姐姐用眼睛商量一下,此時我內心已經放棄了我的最愛——幹拌餄餎。“一人一樣吧”,姐姐提議。姐姐點的“精品餄餎”,姐夫“臊子幹拌”,我還沒有拿定主意吃哪種。“三套車吧!”三套車讓人容易聯想到陝西文學的“三駕馬車”—路遙、陳忠實、賈平凹。

湯餄餎

先上桌的是姐夫的臊子幹拌餄餎。紅蘿蔔、豆腐丁、肉丁和芹菜丁做的臊子,紅白相間顯的格外新鮮爽目,催人饞涎。我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口。這時服務員端上了姐姐的精品餄餎。八個小碟:火腿絲、雞蛋煎皮絲、過油豆腐絲、香菜末、蔥末、鹹菜絲、花生碎、木耳絲,一碗高湯,一碗餄餎面。如果說臊子幹拌餄餎讓我饞涎欲滴,那麼,看見精品餄餎我已經垂涎三尺了。一時不知怎麼動嘴,見姐姐首先把餄餎面放入大碗湯中,再加各種配料。這道精品餄餎,宛若百鳥朝鳳。姐姐催促我:“趕緊嘗嘗。”我毫不客氣地品味起來。一邊發表感慨“如此美味,我要回老家銅川,買套房子離同官印象近點。”姐夫接過話:“完全可以”。我吃得不好意思了,越發的期待我那“三套車”了,它能給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環顧四周,再次體會了姐夫那會的心態。後來的食客竟然排隊等座。

我的三套車上來了,只見一襲漢服的窈窕女子手托木盤,姍姍而來。木制託盤雕工精緻,我仔細看過那雕刻是一月到十二月的花卉。直到漢服女子說:“女士,我給您放桌子上,您仔細端詳如何?”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一方平盤裝三份餄餎:麥面、蕎面、玉米麵。第一套 肉臊子幹拌配料:土豆丁、蘿蔔丁、芹菜丁、肉炸醬。土豆白、蘿蔔紅,芹菜丁翡翠綠加上咖啡色的醬;第二套是雞絲幹拌或豬腳或耳絲幹拌,任選一樣;第三套,將雞蛋絲、木耳絲加入高湯,為三鮮餄餎;麻辣油也可把三鮮直接調製成麻辣餄餎。漢服女子交待此為“餄餎三吃。”我即刻挑一團餄餎放到蘭花碗裡,精緻多樣的佐料讓餄餎這道地方美食顯得更加典雅時尚。我故作客氣地讓讓姐姐和姐夫,心裡已經“承包了餄餎三套車”。

我用筷子挑起餄餎來慢慢欣賞,挑到唇邊,餄餎就會自己往嘴裡滑,絲滑涼爽。用門牙咬住掂量筋道,用舌頭的味蕾品味。我微閉雙目,把鼻子拉長回憶溢香的細節,三套車三種吃法三種回味。我眯著眼,香醉其裡。如果前兩種餄餎已經讓吃貨我驚奇萬分,那麼“三套車”可謂讓吃貨們身不由己。一時興致使然,把美食家蘇軾的詩拿來改改,“日啖餄餎‘三套車’,不辭長作銅川人”。漢服女子見我言辭如此誇張,斷定我是外地食客,熱心地送上招牌點心。於是,我起身在“同官印象”裡參觀。六個雅間皆以銅川地名命名,“陳爐廳、礦山廳、薑女廳、玉華廳、金鎖廳、印臺廳”。牆壁上水墨丹青皆是餄餎的淵源,人在古風古韻裡饕餮美味餄餎,有一種穿越到上古的感覺,漢服提示我們這是回到秦皇漢武時代。

老同官在新區(新銅川)煥發生機,改良,發展。

銅川北市區(銅川老區)

銅川老市區有同官餄餎老店,新區有同官印象餄餎盛宴, 銅川餄餎無處不在。姐姐、姐夫帶我去遊覽耀州瓷之鄉—陳爐古鎮,我們吃的自然是村姑風味的“同官餄餎”,不過這是同官餄餎的原生態,倒也是清淡素雅,酸得五臟六腑舒坦,辣得夠威夠力,地地道道小時候的酸湯餄餎。

銅川是我的故鄉,我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一篇散文一首小詩裡。同官餄餎的味道裡有故鄉的炊煙,故鄉的溝溝坎坎,立地(方言qi)坡石碑前的江江草,耀州陶土的沉香,走多遠也會香醉其裡。

餄餎

每次回到渭南父母身邊時,心裡便惦記由此做跳板回銅川去,饞那些餄餎和小吃。母親看穿了我的心事說:“過幾天你娃就跑了”。我一怔:“媽媽怎麼知道的”?母親笑到:“餄餎早把你魂勾走了”。母親接著說:“媽知道,小時候一見到村裡壓餄餎你就瘋了,就愛吃個幹拌餄餎”。“對呀,這才是我親媽!玉白的麥面餄餎,淡黃的米醋是媽自釀的,紅紅的油潑辣子,一撮嫩綠的蔥花,沒有醬油都香得不行”。“你一次吃兩碗,吃不夠”。“嗯!我在渭南上學時,常到老城吃南七蕎面餄餎。蕎面餄餎不如麥麵筋道,顏色深棕不清氣,不過有蕎面的自然清香”。母親坐在陽臺的馬紮上,打開了話匣子。“別提那些缺吃的日子,你娃連麥面都吃不上。玉米麵餄餎拿自己家包穀去換,綽號‘鋼絲繩’。”“媽,我記得你吃非洲饃(黑面饃)沒事,就是吃不成鋼絲繩餄餎,我和您剛好相反,我能吃鋼絲繩,吃不成非洲饃。”娘倆見面有說不完的話。母親說起關於餄餎的那些人那些事。讓我感到餄餎在那個年代讓一村子的人氣凝聚起來,共同打造和諧快樂,似乎把餄餎解釋成“和樂”更確切些。我翻出姑姑多年前送給我的手動餄餎床子,自己壓餄餎吃。吃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回憶,我學會了用這種方式思念親人和故鄉。

少小離家,對故鄉耀州而言我也是外地人。回到耀州,姐姐、姐夫開車接著我,第一句話問我吃啥?“餄餎!”。我激動地描述了和愛人上次到銅川北關,沒有吃上餄餎的遺憾。

手工餄餎

耀州城的幾條街還有原來的舊影子,文廟、北大街。東大橋修得雕欄玉砌,已經不是我童年提竹籃賣柿子的東大橋了。從西街繼續往西,車子經過一座橋,應該是沮河橋吧!拐過大彎,眼前的高樓多了起來,綠化帶修剪得整齊碧綠充滿生命力。道路明顯寬敞多了,到市政府大樓,姐夫停下車,給我和姐姐拍照片。照片上我和姐姐不知怎麼嘴都張得大大的,笑得那麼開心。

濃濃的湯汁

我和姐姐不停地聊這聊那,姐夫說“去吃飯吧。”我四顧不見什麼飯店,“我去停車,你們往西走,飯館生意好,沒空地停車。”我順著姐夫的手勢看去,“同官印象”的匾額大老遠便能看到。進得店裡,四壁丹青水墨飲食文化宣傳畫幅,陳設古香古色,裝修古樸典雅,食客可以著漢服吃餄餎。我深吸一口氣,那特有的醇香味道撲鼻而來。我連忙問:“姐姐,這家店是從老區搬到新區的?”我在欣賞和遐思中尚未回過神來,姐夫把菜單遞給我:“你先看看吃什麼樣的餄餎?”。我這心裡納悶,餄餎無非幹拌、酸湯。看著“同官印象”餄餎菜單,我半天沒有言語,餄餎竟有這麼多種吃法?我特意把餄餎宴菜單拍照摘抄下來:酸湯餄餎、番茄餄餎、精品餄餎、臊子幹拌、剁椒幹拌、素什錦幹拌、餄餎三套車。姐夫一旁道:“吃哪種?我著急是你和姐姐選餐比做和吃都要慢,要不一次嘗一樣?”我和姐姐用眼睛商量一下,此時我內心已經放棄了我的最愛——幹拌餄餎。“一人一樣吧”,姐姐提議。姐姐點的“精品餄餎”,姐夫“臊子幹拌”,我還沒有拿定主意吃哪種。“三套車吧!”三套車讓人容易聯想到陝西文學的“三駕馬車”—路遙、陳忠實、賈平凹。

湯餄餎

先上桌的是姐夫的臊子幹拌餄餎。紅蘿蔔、豆腐丁、肉丁和芹菜丁做的臊子,紅白相間顯的格外新鮮爽目,催人饞涎。我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口。這時服務員端上了姐姐的精品餄餎。八個小碟:火腿絲、雞蛋煎皮絲、過油豆腐絲、香菜末、蔥末、鹹菜絲、花生碎、木耳絲,一碗高湯,一碗餄餎面。如果說臊子幹拌餄餎讓我饞涎欲滴,那麼,看見精品餄餎我已經垂涎三尺了。一時不知怎麼動嘴,見姐姐首先把餄餎面放入大碗湯中,再加各種配料。這道精品餄餎,宛若百鳥朝鳳。姐姐催促我:“趕緊嘗嘗。”我毫不客氣地品味起來。一邊發表感慨“如此美味,我要回老家銅川,買套房子離同官印象近點。”姐夫接過話:“完全可以”。我吃得不好意思了,越發的期待我那“三套車”了,它能給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環顧四周,再次體會了姐夫那會的心態。後來的食客竟然排隊等座。

我的三套車上來了,只見一襲漢服的窈窕女子手托木盤,姍姍而來。木制託盤雕工精緻,我仔細看過那雕刻是一月到十二月的花卉。直到漢服女子說:“女士,我給您放桌子上,您仔細端詳如何?”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一方平盤裝三份餄餎:麥面、蕎面、玉米麵。第一套 肉臊子幹拌配料:土豆丁、蘿蔔丁、芹菜丁、肉炸醬。土豆白、蘿蔔紅,芹菜丁翡翠綠加上咖啡色的醬;第二套是雞絲幹拌或豬腳或耳絲幹拌,任選一樣;第三套,將雞蛋絲、木耳絲加入高湯,為三鮮餄餎;麻辣油也可把三鮮直接調製成麻辣餄餎。漢服女子交待此為“餄餎三吃。”我即刻挑一團餄餎放到蘭花碗裡,精緻多樣的佐料讓餄餎這道地方美食顯得更加典雅時尚。我故作客氣地讓讓姐姐和姐夫,心裡已經“承包了餄餎三套車”。

我用筷子挑起餄餎來慢慢欣賞,挑到唇邊,餄餎就會自己往嘴裡滑,絲滑涼爽。用門牙咬住掂量筋道,用舌頭的味蕾品味。我微閉雙目,把鼻子拉長回憶溢香的細節,三套車三種吃法三種回味。我眯著眼,香醉其裡。如果前兩種餄餎已經讓吃貨我驚奇萬分,那麼“三套車”可謂讓吃貨們身不由己。一時興致使然,把美食家蘇軾的詩拿來改改,“日啖餄餎‘三套車’,不辭長作銅川人”。漢服女子見我言辭如此誇張,斷定我是外地食客,熱心地送上招牌點心。於是,我起身在“同官印象”裡參觀。六個雅間皆以銅川地名命名,“陳爐廳、礦山廳、薑女廳、玉華廳、金鎖廳、印臺廳”。牆壁上水墨丹青皆是餄餎的淵源,人在古風古韻裡饕餮美味餄餎,有一種穿越到上古的感覺,漢服提示我們這是回到秦皇漢武時代。

老同官在新區(新銅川)煥發生機,改良,發展。

銅川北市區(銅川老區)

銅川老市區有同官餄餎老店,新區有同官印象餄餎盛宴, 銅川餄餎無處不在。姐姐、姐夫帶我去遊覽耀州瓷之鄉—陳爐古鎮,我們吃的自然是村姑風味的“同官餄餎”,不過這是同官餄餎的原生態,倒也是清淡素雅,酸得五臟六腑舒坦,辣得夠威夠力,地地道道小時候的酸湯餄餎。

銅川是我的故鄉,我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一篇散文一首小詩裡。同官餄餎的味道裡有故鄉的炊煙,故鄉的溝溝坎坎,立地(方言qi)坡石碑前的江江草,耀州陶土的沉香,走多遠也會香醉其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