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那些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斬首,還有秋後處斬?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又說“午時三刻問斬” 、“秋後問斬”, 那麼“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

為何午後問斬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 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晝夜滴完一桶, 劃分為一百刻)。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 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鐘。 這個時間, 陽氣最盛, 人的影子最短, 迷信的說法中, 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在“午時三刻”, 人的精力最為蕭索, 處於“伏枕”的邊緣, 所以此刻處決犯人, 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 腦袋落地的瞬間, 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選擇在這一時間處決犯人, 也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什麼是“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 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 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後, 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覆核, 死罪更要多次複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 每年霜降後十日, 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 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複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 朝審與秋審後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

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後執行死刑外, 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而且我國古代的天命思想認為, 處死犯人就是執行天罰, 而且執行的日子, 一定要合乎天意。 關於在秋冬執行刑罰的歷來文字記載很多,

先秦陰陽家“賞以春秋, 刑以秋冬”的理論則是這種思想的最完整的體現。 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 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 象徵肅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