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夢春秋029|晉獻公和驪姬死後,重耳為何還要逃亡?

那個名為勃鞮的宦者(大約相當於後世的宦官)是帶著姬詭諸的口諭來的, 他告訴重耳, 事到如今, 重耳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就是自己幹掉自己。

重耳不想自殺, 也不敢公然對抗父親的軍隊, 他決定逃跑。

蒲城的街巷中, 勃鞮像影子一樣追逐著重耳, 最後差一點要了重耳的命——當重耳驚慌失措地翻越一堵牆時, 勃鞮一劍砍掉了他的袖口。

事後看來, 勃鞮這一劍似乎有意手下留情:一劍砍去, 未傷重耳分毫, 卻恰好割下一段可以回去交差的袖口。 只是縱使勃鞮有此美意, 重耳也未必感受得到, 即便感受得到,

也未必領情, 畢竟勃鞮此番是率軍前來, 就算不要重耳的性命, 也斷不會容許重耳久據蒲城。

晉國之大, 再無容身之地, 重耳無奈奔赤狄, 他的母親就出生在這裡。 追隨他狼狽逃亡的總計數十人, 其中最得力的是所謂“五賢士”:趙衰、狐偃(重耳的舅舅)、賈佗、先軫和魏犨(音仇), 他們自重耳十七歲時就追隨其左右。

這一年, 重耳四十三歲。

重耳脫逃次年, 即西元前654年春, 晉獻公姬詭諸在滅掉虢、虞之後, 派大夫賈華率軍伐屈, 欲置三子夷吾於死地。 城破之際, 夷吾打算步重耳的後塵, 投奔赤狄, 其手下郤芮攔阻道:你們兩兄弟若逃亡同一個地方, 豈不給人以口實, 好像你們倆果真與太子合謀了?依我之見, 莫若投奔梁國(嬴姓之國,

在今陝西省韓城市南), 梁地近秦, 又與秦國交好, 我們正好可以借由梁國與秦國搞好關係, 日後必有大益。

晉國故地

夷吾聽從郤芮的建議, 渡河而西, 投奔梁國。 此後幾年間, 他在這彈丸之地苟且偷生, 時時東望故土, 期待有好消息傳來。

然而, 短時間內不會有任何好消息。

當重耳和夷吾雙雙逃離晉國之後, 驪姬終於得償所願, 她的兒子奚齊被立為晉國太子, 大夫荀息被指定為太子之傅。

但是驪姬依然不能安枕, 只要重耳和夷吾在人世一天, 她就不能完全消除內心的憂慮。 尤其是重耳, 他不僅予人忠厚長者之印象, 而且深謀遠慮, 又有一幫“賢士”追隨左右, 其威脅遠遠大於夷吾。 於是在重耳逃奔赤狄之後兩年, 即西元前653年, 在驪姬的催促下, 晉獻公姬詭諸派裡克率師伐赤狄, 敗之於採桑(在今山西省鄉寧縣西)。 狄人也不甘示弱, 一年後即舉兵伐晉, 報復了一番。

這一來一去, 都是因為重耳的緣故, 可以想見, 重耳在狄過得並不怎麼舒坦。 雖然狄人不懼強晉, 為之抵抗攻伐, 還將伐廧咎如(赤狄別種,

隗姓, 其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所得之女季隗嫁於重耳, 將季隗之妹叔隗嫁于趙衰, 但重耳內心始終纏繞著一種強烈的不安, 因為赤狄畢竟弱小, 並非長久安身之地。

重耳的不安在西元前651年得以暫時消解。 這一年夏天, 晉獻公姬詭諸接到東方霸主齊國的邀請, 拖著病體前往參加葵丘之盟, 半路上遇見周公宰孔, 後者一番話勸得姬詭諸打道回府。 一路奔波勞頓, 終於拖垮了姬詭諸, 此年九月, 姬詭諸辭世。

既然視親生兒子如寇仇的父親死了, 那麼兒子們可以不必提心吊膽了吧?

重耳松了一口氣。

然而, 姬詭諸屍骨未寒, 晉國立即捲入了混亂的漩渦。

裡克在姬詭諸死後迅速掌控了晉國的局面。 幾年前他畏於強權和優施的計謀,

在廢立太子一事上違心地選擇沉默, 如今急欲修正當年的過失, 剷除驪姬之黨, 迎流亡公子重耳回國繼承君位。

裡克雷厲風行, 出手兇狠, 他聯合朝中支持申生、重耳、夷吾的一眾官員, 在第一時間誅殺了正在服喪的新任國君奚齊。 太子傅荀息立驪姬妹妹之子卓子為君, 裡克毫不手軟, 又在朝堂之上殺掉了卓子。 荀息無奈自殺, 而那對偷情的男女, 驪姬和優施, 在失去了姬詭諸的保護傘之後, 也通通成為裡克的刀下之鬼。

荒草中的這塊石碑上說,這裡是晉獻公之墓

待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裡克即遣使赴狄,迎請重耳回國。但是令裡克大感意外的是,重耳竟然拒絕了。

面對近在眼前的國君之位,城府極深的重耳選擇了逃避。或許這是性格使然,重耳和申生一樣,常常顯得優柔寡斷;或許,重耳是看出了晉國局勢的兇險——裡克獨攬朝政,隻手遮天,而自己流亡多年,無兵無勢,回去即便做了國君,也會被裡克握在手中,不知何時一言不合,裡克又會起了殺心。此時晉國宮廷昏暗,權力魔掌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重耳在逃避,黃河西岸的梁國,另一位流亡公子夷吾,卻遙想著絳都那虛位以待的國君寶座,望眼欲穿。

從許多角度來說,夷吾要想成為晉國之君,都可謂困難重重。論長幼,他在重耳之後;論實力,他比重耳只弱不強……更要命的是,獨攬晉國朝政的裡克也心向重耳。

但歷史的進程常常出人意料,重耳拒絕了裡克的迎請,橫亙在夷吾面前的障礙頓時清除大半。

機會來了!

夷吾採納郤芮的建議,厚賂秦國,向秦穆公嬴任好許諾:一旦秦國助其返國得了君位,即將原本屬於晉國的河外五城送給秦國。此時又逢齊國率諸侯之師來平晉亂,於是秦、齊聯手,將夷吾護送還國。夷吾登位,是為晉惠公。

新任晉君登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大夫丕鄭使秦,向秦穆公嬴任好表達歉意:您看,晉國現在一團糟,那河外五城晚些給您如何?

說是推遲,其實是不想給了。夷吾此舉,若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過河拆橋”。

西元前650年夏,丕鄭硬著頭皮完成了出使的任務,正想回國,卻有不祥的消息從晉國傳來:裡克死了!

裡克是怎麼死的?自殺。

裡克當然不是活膩了,不想活了,是夷吾不讓他活了。夷吾派人向裡克傳話說:要是沒有你,我恐怕當不上國君,因此還是要感謝你的;可是你連殺二君,又逼死荀息,這事情著實太大了,有你在,我這國君不好當啊。

這些當然都是託辭,夷吾真正擔心的,是裡克與重耳的暗中勾結。對此,裡克似乎早有預料,他歎口氣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遵命就是了。於是伏劍而亡。

丕鄭本是裡克一黨,裡克死時,他不在國內,算是逃過一劫。此劫逃過,下一劫未必有此幸運。丕鄭左思右想,決定搶在夷吾對自己下手之前,將其趕出晉國。丕鄭自己沒這本事,他需要秦國的幫忙。

此時秦穆公嬴任好正為夷吾的出爾反爾惱怒不已,丕鄭抓住機會,適時進言:君王可知是誰不想把河外五城給您嗎?除了夷吾,還有呂甥、郤稱、郤芮,這些人都該受到懲處;您不妨遣使赴晉,以重金對呂甥等三人表示問候,並邀請他們赴秦聘問,借機除掉他們;而我則可趁機驅逐夷吾,迎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如此一來,您的怨恨得解,河外五城也將盡數入秦。

嬴任好採納了丕鄭的建議,在丕鄭返晉之後,即遣使攜帶厚禮赴晉。晉國朝堂上,秦使泠至的一番甜言蜜語引起了郤芮的懷疑:幣重而言甘,這肯定是個圈套,多半是丕鄭這小子出賣了我們!

郤芮婉言謝絕了秦國的好意,而後痛下殺手,將包括丕鄭在內的裡克之黨幾乎盡數屠滅,只有丕鄭之子丕豹一人僥倖逃脫,跑到了秦國。

丕豹懇求秦國出兵伐晉,嬴任好覺得時機不成熟,沒有答應。

夷吾在剷除異己之後,拂去衣衫上的鮮血,正式開始了他的國君生涯。

這個原本苟且偷生的流亡公子,從自己獲取權勢的殘酷但卻成功的經歷中收穫了足夠的信心,變得日益膨脹起來。西元前649年春,周襄王姬鄭遣召武公和內史過前往晉國賜爵,夷吾接受時一副懶懶散散愛搭不理的模樣,絲毫沒把天子的使臣放在眼裡。此舉令內史過大為光火,向天子覆命時,他惡狠狠地詛咒了一通,稱晉國必然短命。

但是,志得意滿的夷吾卻決心要把晉國打造成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了。

此年夏,在周王子姬帶的教唆下,揚、拒、泉、皋和伊洛之戎一起舉兵攻入周王城,火燒東門。危難時刻,晉軍與秦軍聯合起來攻打戎人,解了周室燃眉之急。秋天,夷吾又出面說和,使戎人與周天子達成和解。雖然不久之後戎人捲土重來,但夷吾的威望畢竟得以樹立。

當此時,隨著齊桓公姜小白的日漸衰老和昏聵,東方霸主齊國的國際影響力江河日下。若夷吾腦袋夠聰明,眼光夠長遠,在勤王的同時,與西邊的秦國保持最起碼的和平關係,抓住機遇,發展壯大,那麼晉國即便不能成為諸侯霸主,至少也可處於十分有利的局勢。可是他偏偏幹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左傳·僖公十三年》書影

西元前647年冬,秦國開始向晉國輸粟,浩蕩的船隊從秦都雍城(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出發,沿渭河而東,至華陰轉黃河,又繼續向東轉汾河,最後轉澮河運入晉都絳城。此次大規模輸粟,船隻連綿不絕,耗日持久,史稱“泛舟之役”。

事情就是這麼巧,賣糧給晉國一年後,西元前646年,秦國也發生了大饑荒。嬴任好遣使赴晉,請求買糧。嬴任好以為,我曾慷慨賣糧給你,你知恩圖報,也當賣糧給我吧?他沒料到,姬夷吾竟然拒絕賣糧!起初夷吾是打算賣糧給秦國的,但是晉大夫虢射一席話,讓他立即改變了主意。

虢射說:河外五城沒給秦國,已使秦國懷恨在心,現在賣糧給秦,也不會就此減損了秦國的怨恨;既然如此,又何必賣糧給秦國呢?秦國得了糧食,實力就會增強,反倒又加大了對晉國的威脅……還是不要賣了吧。

虢射的邏輯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混蛋。

儘管晉大夫慶鄭激烈反對虢射的言論,甚至不惜在朝堂上痛駡晉國忘恩負義,晉惠公姬夷吾依然不為所動。慶鄭退出時,惱怒萬分地丟下一句話:你就等著後悔吧!

夷吾的確應該感到後悔。

西元前645年冬,秦國從大饑荒中挺過來之後,隨即起兵伐晉。這一次,嬴任好可不想教訓夷吾一頓就完了,他要新仇舊恨、老賬新帳一起算。秦國上下同仇敵愾,三敗晉國邊境守軍,突入晉國西鄙,在韓原(晉地,在今山西省芮城縣境)活捉晉惠公姬夷吾。

堂堂國君被捉,這是晉國歷史上的一大醜事,不折不扣的恥辱。

這恥辱,是夷吾自找的,怨不得別人。

縱觀韓原之戰的整個過程,從戰爭之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潰不成軍,終至國君被捉,晉國幾乎被秦國玩弄於股掌之中。秦國準備充足,上下同心,自然是擊敗晉國的重要原因,但晉國內部不和卻是關鍵所在。

黃河風陵渡

秦軍突入韓原之初,夷吾問慶鄭有何對策,心頭怒火尚在的慶鄭語帶嘲諷:這是你讓秦軍進來的,我能有什麼辦法?一句話惹得夷吾大罵:這傢伙太放肆了!

要上戰場了,夷吾放著晉國本地的馬不用,堅持使用鄭國所獻的小駟馬,慶鄭勸阻說,這馬水土不服,肯定會出亂子,夷吾根本聽不進去。戰鬥開始後,小駟馬果然出了亂子,陷在爛泥中不得出。夷吾忙向慶鄭呼救,慶鄭把夷吾的車馬從爛泥里拉出來,夷吾又想乘慶鄭的車子逃跑,被慶鄭斷然拒絕:你忘恩負義,剛愎自用,還聽不進任何諫議,這純粹是自求失敗,自取其辱,還逃什麼逃?

情勢如此,焉能不敗?

夷吾被捉至秦國後,由於秦穆夫人(即申生的同母姐姐)的苦苦哀求兼以死相逼,嬴任好最終答應放夷吾回國。無論嬴任好這麼做出於什麼考慮,晉國毫無疑問又欠秦國一個人情。而且,此年晉國不幸又遭饑荒,嬴任好再次賣糧給晉國,更是令晉國百姓感激不盡。

晉國所受的這一切恩惠,是要付出代價的。嬴任好不僅如願從晉國拿走了河外五城,還迫使夷吾將自己的兒子、晉國太子姬圉抵押在秦國做人質。

經過韓原一戰,秦國全面壓制住了晉國,夷吾此後的人生,都將在嬴任好的陰影下度過。但是除了不敢再向秦國挑釁,夷吾並沒有從慘敗和恥辱中領悟到更多的東西,他繼續著自己目光短淺的國君生涯,並且不遺餘力地剷除異己。尚未回到絳都,他就先行派人殺了慶鄭。第二年,即西元前644年,他置兄弟情義于腦後,派人赴狄刺殺兄長重耳。

重耳像。當地人塑得實在不好看,虛了做背景吧。

夷吾此次所派刺客,不是別人,正是十一年前在蒲城砍下重耳衣袖的那位宦者勃鞮。

那一次,勃鞮讓近在咫尺的重耳僥倖逃脫,多少顯得蹊蹺。這一次更蹊蹺,勃鞮人還沒到,重耳已經得到消息,率領著自己的一群追隨者匆忙逃離了赤狄。

這一年,重耳五十五歲。

臨行前,重耳叮囑自己的老婆說: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後若我還沒回來,你就改嫁吧。季隗笑道:二十五年,我墳上的樹木都高可參天了,還嫁什麼嫁?你放心走吧,我等著你。

於是重耳率領眾人,越過莽蒼險峻的太行山,一路向東而去。

(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荒草中的這塊石碑上說,這裡是晉獻公之墓

待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裡克即遣使赴狄,迎請重耳回國。但是令裡克大感意外的是,重耳竟然拒絕了。

面對近在眼前的國君之位,城府極深的重耳選擇了逃避。或許這是性格使然,重耳和申生一樣,常常顯得優柔寡斷;或許,重耳是看出了晉國局勢的兇險——裡克獨攬朝政,隻手遮天,而自己流亡多年,無兵無勢,回去即便做了國君,也會被裡克握在手中,不知何時一言不合,裡克又會起了殺心。此時晉國宮廷昏暗,權力魔掌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重耳在逃避,黃河西岸的梁國,另一位流亡公子夷吾,卻遙想著絳都那虛位以待的國君寶座,望眼欲穿。

從許多角度來說,夷吾要想成為晉國之君,都可謂困難重重。論長幼,他在重耳之後;論實力,他比重耳只弱不強……更要命的是,獨攬晉國朝政的裡克也心向重耳。

但歷史的進程常常出人意料,重耳拒絕了裡克的迎請,橫亙在夷吾面前的障礙頓時清除大半。

機會來了!

夷吾採納郤芮的建議,厚賂秦國,向秦穆公嬴任好許諾:一旦秦國助其返國得了君位,即將原本屬於晉國的河外五城送給秦國。此時又逢齊國率諸侯之師來平晉亂,於是秦、齊聯手,將夷吾護送還國。夷吾登位,是為晉惠公。

新任晉君登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大夫丕鄭使秦,向秦穆公嬴任好表達歉意:您看,晉國現在一團糟,那河外五城晚些給您如何?

說是推遲,其實是不想給了。夷吾此舉,若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過河拆橋”。

西元前650年夏,丕鄭硬著頭皮完成了出使的任務,正想回國,卻有不祥的消息從晉國傳來:裡克死了!

裡克是怎麼死的?自殺。

裡克當然不是活膩了,不想活了,是夷吾不讓他活了。夷吾派人向裡克傳話說:要是沒有你,我恐怕當不上國君,因此還是要感謝你的;可是你連殺二君,又逼死荀息,這事情著實太大了,有你在,我這國君不好當啊。

這些當然都是託辭,夷吾真正擔心的,是裡克與重耳的暗中勾結。對此,裡克似乎早有預料,他歎口氣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遵命就是了。於是伏劍而亡。

丕鄭本是裡克一黨,裡克死時,他不在國內,算是逃過一劫。此劫逃過,下一劫未必有此幸運。丕鄭左思右想,決定搶在夷吾對自己下手之前,將其趕出晉國。丕鄭自己沒這本事,他需要秦國的幫忙。

此時秦穆公嬴任好正為夷吾的出爾反爾惱怒不已,丕鄭抓住機會,適時進言:君王可知是誰不想把河外五城給您嗎?除了夷吾,還有呂甥、郤稱、郤芮,這些人都該受到懲處;您不妨遣使赴晉,以重金對呂甥等三人表示問候,並邀請他們赴秦聘問,借機除掉他們;而我則可趁機驅逐夷吾,迎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如此一來,您的怨恨得解,河外五城也將盡數入秦。

嬴任好採納了丕鄭的建議,在丕鄭返晉之後,即遣使攜帶厚禮赴晉。晉國朝堂上,秦使泠至的一番甜言蜜語引起了郤芮的懷疑:幣重而言甘,這肯定是個圈套,多半是丕鄭這小子出賣了我們!

郤芮婉言謝絕了秦國的好意,而後痛下殺手,將包括丕鄭在內的裡克之黨幾乎盡數屠滅,只有丕鄭之子丕豹一人僥倖逃脫,跑到了秦國。

丕豹懇求秦國出兵伐晉,嬴任好覺得時機不成熟,沒有答應。

夷吾在剷除異己之後,拂去衣衫上的鮮血,正式開始了他的國君生涯。

這個原本苟且偷生的流亡公子,從自己獲取權勢的殘酷但卻成功的經歷中收穫了足夠的信心,變得日益膨脹起來。西元前649年春,周襄王姬鄭遣召武公和內史過前往晉國賜爵,夷吾接受時一副懶懶散散愛搭不理的模樣,絲毫沒把天子的使臣放在眼裡。此舉令內史過大為光火,向天子覆命時,他惡狠狠地詛咒了一通,稱晉國必然短命。

但是,志得意滿的夷吾卻決心要把晉國打造成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了。

此年夏,在周王子姬帶的教唆下,揚、拒、泉、皋和伊洛之戎一起舉兵攻入周王城,火燒東門。危難時刻,晉軍與秦軍聯合起來攻打戎人,解了周室燃眉之急。秋天,夷吾又出面說和,使戎人與周天子達成和解。雖然不久之後戎人捲土重來,但夷吾的威望畢竟得以樹立。

當此時,隨著齊桓公姜小白的日漸衰老和昏聵,東方霸主齊國的國際影響力江河日下。若夷吾腦袋夠聰明,眼光夠長遠,在勤王的同時,與西邊的秦國保持最起碼的和平關係,抓住機遇,發展壯大,那麼晉國即便不能成為諸侯霸主,至少也可處於十分有利的局勢。可是他偏偏幹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左傳·僖公十三年》書影

西元前647年冬,秦國開始向晉國輸粟,浩蕩的船隊從秦都雍城(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出發,沿渭河而東,至華陰轉黃河,又繼續向東轉汾河,最後轉澮河運入晉都絳城。此次大規模輸粟,船隻連綿不絕,耗日持久,史稱“泛舟之役”。

事情就是這麼巧,賣糧給晉國一年後,西元前646年,秦國也發生了大饑荒。嬴任好遣使赴晉,請求買糧。嬴任好以為,我曾慷慨賣糧給你,你知恩圖報,也當賣糧給我吧?他沒料到,姬夷吾竟然拒絕賣糧!起初夷吾是打算賣糧給秦國的,但是晉大夫虢射一席話,讓他立即改變了主意。

虢射說:河外五城沒給秦國,已使秦國懷恨在心,現在賣糧給秦,也不會就此減損了秦國的怨恨;既然如此,又何必賣糧給秦國呢?秦國得了糧食,實力就會增強,反倒又加大了對晉國的威脅……還是不要賣了吧。

虢射的邏輯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混蛋。

儘管晉大夫慶鄭激烈反對虢射的言論,甚至不惜在朝堂上痛駡晉國忘恩負義,晉惠公姬夷吾依然不為所動。慶鄭退出時,惱怒萬分地丟下一句話:你就等著後悔吧!

夷吾的確應該感到後悔。

西元前645年冬,秦國從大饑荒中挺過來之後,隨即起兵伐晉。這一次,嬴任好可不想教訓夷吾一頓就完了,他要新仇舊恨、老賬新帳一起算。秦國上下同仇敵愾,三敗晉國邊境守軍,突入晉國西鄙,在韓原(晉地,在今山西省芮城縣境)活捉晉惠公姬夷吾。

堂堂國君被捉,這是晉國歷史上的一大醜事,不折不扣的恥辱。

這恥辱,是夷吾自找的,怨不得別人。

縱觀韓原之戰的整個過程,從戰爭之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潰不成軍,終至國君被捉,晉國幾乎被秦國玩弄於股掌之中。秦國準備充足,上下同心,自然是擊敗晉國的重要原因,但晉國內部不和卻是關鍵所在。

黃河風陵渡

秦軍突入韓原之初,夷吾問慶鄭有何對策,心頭怒火尚在的慶鄭語帶嘲諷:這是你讓秦軍進來的,我能有什麼辦法?一句話惹得夷吾大罵:這傢伙太放肆了!

要上戰場了,夷吾放著晉國本地的馬不用,堅持使用鄭國所獻的小駟馬,慶鄭勸阻說,這馬水土不服,肯定會出亂子,夷吾根本聽不進去。戰鬥開始後,小駟馬果然出了亂子,陷在爛泥中不得出。夷吾忙向慶鄭呼救,慶鄭把夷吾的車馬從爛泥里拉出來,夷吾又想乘慶鄭的車子逃跑,被慶鄭斷然拒絕:你忘恩負義,剛愎自用,還聽不進任何諫議,這純粹是自求失敗,自取其辱,還逃什麼逃?

情勢如此,焉能不敗?

夷吾被捉至秦國後,由於秦穆夫人(即申生的同母姐姐)的苦苦哀求兼以死相逼,嬴任好最終答應放夷吾回國。無論嬴任好這麼做出於什麼考慮,晉國毫無疑問又欠秦國一個人情。而且,此年晉國不幸又遭饑荒,嬴任好再次賣糧給晉國,更是令晉國百姓感激不盡。

晉國所受的這一切恩惠,是要付出代價的。嬴任好不僅如願從晉國拿走了河外五城,還迫使夷吾將自己的兒子、晉國太子姬圉抵押在秦國做人質。

經過韓原一戰,秦國全面壓制住了晉國,夷吾此後的人生,都將在嬴任好的陰影下度過。但是除了不敢再向秦國挑釁,夷吾並沒有從慘敗和恥辱中領悟到更多的東西,他繼續著自己目光短淺的國君生涯,並且不遺餘力地剷除異己。尚未回到絳都,他就先行派人殺了慶鄭。第二年,即西元前644年,他置兄弟情義于腦後,派人赴狄刺殺兄長重耳。

重耳像。當地人塑得實在不好看,虛了做背景吧。

夷吾此次所派刺客,不是別人,正是十一年前在蒲城砍下重耳衣袖的那位宦者勃鞮。

那一次,勃鞮讓近在咫尺的重耳僥倖逃脫,多少顯得蹊蹺。這一次更蹊蹺,勃鞮人還沒到,重耳已經得到消息,率領著自己的一群追隨者匆忙逃離了赤狄。

這一年,重耳五十五歲。

臨行前,重耳叮囑自己的老婆說: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後若我還沒回來,你就改嫁吧。季隗笑道:二十五年,我墳上的樹木都高可參天了,還嫁什麼嫁?你放心走吧,我等著你。

於是重耳率領眾人,越過莽蒼險峻的太行山,一路向東而去。

(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