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溯流而下,一路吃遍京杭大運河的美食!

文/小肥蝦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 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大運河始建於西元前486年, 全長2700公里, 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 其中, 隋唐大運河又包括通濟渠、邗溝、永濟渠和江南運河部分;京杭大運河包括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裡運河、江南運河部分;浙東大運河從錢塘江開始, 經曹娥江、姚江和甬江, 匯入東海。

現在我們所說的大運河, 通常以京杭大運河為主。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區, 南到杭州, 穿越京、津、冀、魯、蘇、浙六省, 運河沿線的城市山川秀麗、人文薈萃, 不僅有紫禁城的所在地北京, 還有六朝古都南京、錢塘明珠杭州等著名城市。

京杭大運河也是一條“美食河”, 歷朝歷代的百姓大量聚居于此, 繁衍生息, 讓運河邊的許多城市也成了美食之都。

今天, 小肥蝦就帶你, 吃遍京杭大運河的幾座城市!

杭州:龍井蝦仁要怎麼做才好吃?

杭州菜是浙菜的代表, 它以爆、炒、燴、炸等烹調技法見長, 菜肴清鮮爽脆、淡雅精緻。 浙菜注重本味, 大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和綠葉時菜等為輔料相襯, 使主料在造型、色彩、口味等方面都更加芳香濃郁。

著名的菜品龍井蝦仁就是杭幫菜的代表之一。

龍井蝦仁是杭州當之無愧的名菜。 這道菜的創制者是民國時代杭州的名廚吳立昌, 他用家鄉靈竺山的龍井茶葉與西湖的湖蝦搭配, 大獲成功, 他服務的餐館“天外天”, 也因為龍井蝦仁的出名而名震全城。

做龍井蝦仁的茶湯要現泡現撒, 取自然的山泉水, 如果用品質不好的茶湯, 勾出芡的蝦仁會發黃;蝦仁要用春天的小河蝦, 經過冬眠, 河蝦開始活動, 雖然肉還不夠肥, 但是肉質緊實, 更有嚼勁。 龍井蝦仁的絕妙之處在於, 茶和蝦的味道都很淡, 茶葉離不開蝦仁, 蝦仁也少不了茶葉, 二者相得益彰, 誰都不會搶走對方的風頭。

南京:沒有一隻鴨子能夠游過長江!

南京人食鴨的歷史悠久。 春秋戰國時期, 南京已“築地養鴨”;南北朝時, 梁軍曾與北齊軍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帶對峙交鋒, 梁軍“人人裹飯, 媲以鴨肉” , “炊米煮鴨”, 使得士氣大振, 終能以寡擊眾, 大勝而歸。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 南京就已出現“荷葉裹鴨”、“ 米粉蒸鴨” 之類的特色鴨肴;到了明朝, 南京以其鴨肴之豐, 食鴨人之眾, 馳譽海內, 被冠以“鴨都”的美譽。

南京人吃鴨子的花樣很多:春季,人們主食板鴨和烤鴨;夏季,用琵琶鴨煨湯,祛暑清熱;冬季,臘板鴨風靡市場,而桂花鴨和鹽水鴨四季都有。

在傍晚的南京街頭,常常能見到這種景象:老南京人下了班,拎著包便興致勃勃地去附近的鴨子店“斬鴨子”,人們排著隊,後面的顧客不時探出身子,看看玻璃櫃裡還有哪些存貨。常吃的是烤鴨和鹽水鴨,三口之家斬個四分之一隻鴨子,正好一頓飯吃完。想下酒的,還會買些鴨頭或者鴨翅。

揚州:大煮幹絲裡的湯汁奧秘

揚州小吃極負盛名。揚州有十大名點,分別是:三丁包子、千層油糕、雙麻酥餅、翡翠燒賣、乾菜包、野菜包、糯米燒賣、蟹黃蒸餃、車螯燒賣、雞絲卷子。

大名鼎鼎的揚州幹絲是揚州的特色菜品之一。一片豆腐乾可被分成十七層,然後切絲,絲細如發。這道菜原名“九絲湯”,用豆腐乾和雞絲等燴煮而成。在不斷的製作和食用的過程中,人們在用料上不斷開拓,有以雞絲、火腿絲加幹絲製成的雞火幹絲;以開洋加幹絲製成的開洋幹絲;和以蝦仁加幹絲製成的蝦仁幹絲等。

山東:名菜九轉大腸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吉數、天數,有吉祥、高貴的含義。“九”與“久”諧音,因此又有長壽、平安的意義,上至宮廷顯貴、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喜愛使用“九”。用“九”表示的菜品就有九轉大腸等。“九轉大腸”是山東傳統的風味名菜,用豬大腸經過煮、炸燒制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紅潤、大腸軟嫩、肥而不膩,兼有酸、甜、辣、鹹、香等味道。製作九轉大腸,關鍵在於醬料的調製和火候的把握。

相傳,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的老字型大小九華樓首創。一天,九華樓的店主請客,廚師上了一道風格獨特的菜——紅燒大腸,頗受賓客們的喜愛。大家品嘗後都讚不絕口,但每個人的說法不一:有的說甜、有的說鹹、有的說酸、有的說辣。後來,其中一位客人站起來說道:“道家擅長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不如就叫它九轉大腸吧!”在座的賓客都十分讚賞這一菜名,從此,九轉大腸名聲大噪,越來越為大家所知。

北京:從便宜坊到全聚德

眾所周知,北京烤鴨源於江南。南京的許多小飯館,用鐵叉在磚灶上烤制的燒鴨,是烤鴨的前身。明成祖遷都北京,把金陵烤鴨帶到北京,於是烤鴨成為了宮廷禦膳。

著名的便宜坊從明朝時期開業,其特色是燜爐烤鴨。唐魯孫曾經記載,便宜坊烤鴨的權威龐師傅總說:“要吃烤鴨一定得選個大晴天,鴨子收拾乾淨後,先用吹針把皮肉相連的地方吹鼓起來,要吹得勻、吹得透,然後把鴨子掛在陰涼的地方過風,讓小風把鴨皮儘量吹幹,烤出來的鴨皮才能鬆脆鮮美。”

1864年,在前門賣雞鴨的河北人楊全仁從清宮禦膳坊請來烤乳豬的孫師傅,採用明火掛爐法烤制鴨子,跟便宜坊的鴨肉相比有些幹,但是鴨皮香脆,受人喜愛,從此,“一爐百年的火,鑄成了全聚德”。

南京人吃鴨子的花樣很多:春季,人們主食板鴨和烤鴨;夏季,用琵琶鴨煨湯,祛暑清熱;冬季,臘板鴨風靡市場,而桂花鴨和鹽水鴨四季都有。

在傍晚的南京街頭,常常能見到這種景象:老南京人下了班,拎著包便興致勃勃地去附近的鴨子店“斬鴨子”,人們排著隊,後面的顧客不時探出身子,看看玻璃櫃裡還有哪些存貨。常吃的是烤鴨和鹽水鴨,三口之家斬個四分之一隻鴨子,正好一頓飯吃完。想下酒的,還會買些鴨頭或者鴨翅。

揚州:大煮幹絲裡的湯汁奧秘

揚州小吃極負盛名。揚州有十大名點,分別是:三丁包子、千層油糕、雙麻酥餅、翡翠燒賣、乾菜包、野菜包、糯米燒賣、蟹黃蒸餃、車螯燒賣、雞絲卷子。

大名鼎鼎的揚州幹絲是揚州的特色菜品之一。一片豆腐乾可被分成十七層,然後切絲,絲細如發。這道菜原名“九絲湯”,用豆腐乾和雞絲等燴煮而成。在不斷的製作和食用的過程中,人們在用料上不斷開拓,有以雞絲、火腿絲加幹絲製成的雞火幹絲;以開洋加幹絲製成的開洋幹絲;和以蝦仁加幹絲製成的蝦仁幹絲等。

山東:名菜九轉大腸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吉數、天數,有吉祥、高貴的含義。“九”與“久”諧音,因此又有長壽、平安的意義,上至宮廷顯貴、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喜愛使用“九”。用“九”表示的菜品就有九轉大腸等。“九轉大腸”是山東傳統的風味名菜,用豬大腸經過煮、炸燒制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紅潤、大腸軟嫩、肥而不膩,兼有酸、甜、辣、鹹、香等味道。製作九轉大腸,關鍵在於醬料的調製和火候的把握。

相傳,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的老字型大小九華樓首創。一天,九華樓的店主請客,廚師上了一道風格獨特的菜——紅燒大腸,頗受賓客們的喜愛。大家品嘗後都讚不絕口,但每個人的說法不一:有的說甜、有的說鹹、有的說酸、有的說辣。後來,其中一位客人站起來說道:“道家擅長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不如就叫它九轉大腸吧!”在座的賓客都十分讚賞這一菜名,從此,九轉大腸名聲大噪,越來越為大家所知。

北京:從便宜坊到全聚德

眾所周知,北京烤鴨源於江南。南京的許多小飯館,用鐵叉在磚灶上烤制的燒鴨,是烤鴨的前身。明成祖遷都北京,把金陵烤鴨帶到北京,於是烤鴨成為了宮廷禦膳。

著名的便宜坊從明朝時期開業,其特色是燜爐烤鴨。唐魯孫曾經記載,便宜坊烤鴨的權威龐師傅總說:“要吃烤鴨一定得選個大晴天,鴨子收拾乾淨後,先用吹針把皮肉相連的地方吹鼓起來,要吹得勻、吹得透,然後把鴨子掛在陰涼的地方過風,讓小風把鴨皮儘量吹幹,烤出來的鴨皮才能鬆脆鮮美。”

1864年,在前門賣雞鴨的河北人楊全仁從清宮禦膳坊請來烤乳豬的孫師傅,採用明火掛爐法烤制鴨子,跟便宜坊的鴨肉相比有些幹,但是鴨皮香脆,受人喜愛,從此,“一爐百年的火,鑄成了全聚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