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一個 CEO 能幹與否, 真不是體現在每天晚上幾點睡上面。 不合適的人在這個位置上, 做的越多就錯的越多。

崇總沒有健康的商業理念,

弄錢繳匪->貧民變匪->繼續弄錢->繼續變匪, 惡性循環, 企業是要賺錢的, 但是不能傷害用戶體驗。

崇總在團隊建設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也很致命。 缺乏對人才的識別力和判斷力, 非專業人士作為團隊的主體, 執行力得不到保障。 沒有找到真正建立足夠信任的產品副總裁和研發副總裁來做 Partner。 看看唐朝安史之亂時也一塌糊塗, 但是有郭子儀等人在團隊裡, 結果就是不一樣。

最後先是被自己的管道商掀翻, 接著又被外來競爭者惡意收購也就不足為奇。

崇禎有兩京十三省的土地, 數千萬丁口, 為何滅于一度只剩十七人的李自成之手?

因為他們二人背後, 分別站著「治理」與「軍國」兩套不同的體系。

體系, 即控制資源、分配資源、發揮資源作用的整套機制。

1. 資源投注多的, 更容易獲勝;

2. 某個領域的輸贏, 取決於該領域的具體資源投注。

在軍事領域, 比拼的不是雙方控制的資源總量, 而是每一次具體戰鬥中用於直接對抗的對壘資源, 例如兵伕、糧草、訓練、軍備等。 誰的資源量大, 誰的贏面就大。

一個王朝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一個人的勤政與否並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按階層來劃分, 大明能分為民戶, 軍戶, 士流, 商人, 勳貴和皇族。 皇帝治理天下, 需要調配各方面的資源, 就要依靠管道和人。 很難說王朝的利益就與個人或者階層的利益一致,

畢竟這是古典時代的常態。

明史評論崇禎帝的性格缺陷。 說性多疑而任察, 好剛而尚氣。 任察則苛刻寡恩, 尚氣則急遽失措。 由於憂患重重的局勢, 皇帝大概一直處在一種神經質樣子的焦慮之中。 這樣的一個皇帝, 又沒有識人之明, 自然是極恐怖的。

與爺爺萬曆和兄長天啟相比, 崇禎很不幸, 登基之前的17年時光本來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學習階段, 然而因為大部分時間他不是皇儲, 只是個住在皇宮外面的信王, 所以崇禎既沒有機會跟張居正這樣的大政治家學習, 也沒有機會向孫承宗這樣的牛掰帝師請教。 可以肯定的說崇禎是沒有接受過完整優越的皇家教育與監管的 。 他對治國之道、歷史知識瞭解不多, 對於治理國家的理念理解較少, 因此論個人能力與見識, 他是比不上|之前|不上朝的|萬曆和天啟的。 這也是他悲劇的重要起源之一。

1、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 一個國家的亡不亡, 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

2、崇禎活著時, 下了六道罪己詔, 表面上是承擔責任,反思自己,然而每次下詔之後,都要出於心理平衡殺大臣洩憤甩鍋。

3、文官誤國

4、財政短缺。萬曆三大征,雖然說不上失敗,但是耗光了國庫,加上薩爾滸戰役等,國庫連年赤字。

5、 軍閥林立。明末更多地轉為募兵制,軍隊更多的是將領的私人軍隊,中央喪失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

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眾叛親離,死到臨頭,還在感歎,都是大臣誤朕,換言之,朕真的是一點責任也沒有啊!

表面上是承擔責任,反思自己,然而每次下詔之後,都要出於心理平衡殺大臣洩憤甩鍋。

3、文官誤國

4、財政短缺。萬曆三大征,雖然說不上失敗,但是耗光了國庫,加上薩爾滸戰役等,國庫連年赤字。

5、 軍閥林立。明末更多地轉為募兵制,軍隊更多的是將領的私人軍隊,中央喪失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

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眾叛親離,死到臨頭,還在感歎,都是大臣誤朕,換言之,朕真的是一點責任也沒有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