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職貢圖:大清王朝認知西方世界的吉光片羽

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時,曾參觀故宮博物院。 奧朗德一行和普通遊人一樣, 從位於紫禁城南端的午門步入故宮, 在行至漱芳齋時, 奧朗德見到了一件珍貴的傳世繪畫。 畫卷上繪有路易時代的法國男女, 男人身著三件套洋服, 短套褲, 絲綢長筒襪, 手執拐杖,頭戴假髮。 女人身著長裙, 髖部寬大, 並有緊身的胸衣。 這幅畫就是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皇清職貢圖》卷。

乾隆初年, 清軍平定了大金川土司叛亂。 大金川地區在今天的四川阿壩州, 民族眾多, 民情複雜。 一向精力充沛且正當壯年的乾隆皇帝猛然發現, 天下之大, 竟有如此多的民族是自己所未能熟知的, 當即下令各省地方官將所轄地區的少數民族形象繪成圖卷, 呈到北京。 僅僅3 個月後, 四川總督策楞就收到了經過北京的畫院匯總整理, 複製成冊的《番圖》樣章, 可見在乾隆初年清廷的行政效率之高,

也可想見這項工程受到的重視程度。 這些《番圖》的繪製, 開啟了《皇清職貢圖》繪製工程的序幕。

乾隆爺對書畫作品的愛好世所共知, 他利用皇權之便, 幾乎將所有版本的歷代《職貢圖》都搜羅到手, 並一如既往地蓋上自己那幾個煞風景的章, 寫下幾行顯眼的“御筆”來點評一番。 在現藏臺北故宮的南唐顧德謙的摹寫本《番客入朝圖》(即《梁元帝職貢圖》的另一摹本), 乾隆毫不客氣地在卷首題上“自文其弱”四個大字, 在後面寫了一篇長長的禦題, 嘲笑南朝“詔令所行,不過千里, 民戶著籍, 不盈三萬, 豈尚有番夷朝貢之事”, 這種國小民寡, 還搞朝貢, 故意標榜“遠奇”, 著實可笑。

於是,乾隆自然迫不及待要再次證明自己。 臺灣學者賴毓芝總結,

乾隆年間纂修的《皇清職貢圖》在資料的收集上“具有全國性動員與全球的規模”, 將視野投射到當時中國人思想所及的每一個地域, 其內容中, 西洋知識所占比例空前提高。 乾隆史無前例地以中央之軍機處動員地方來進行一手資料的收集, 所成圖像超過300 餘個, 其內容涵蓋亞洲、歐洲、中亞、俄國等。 如果沒有乾隆個人的雄心壯志, 恐怕很難完成這種浩大的工程。

乾隆時期, 清廷官方對《皇清職貢圖》的成就是非常自豪的。 在《四庫全書提要》中, 四庫就特別提到蕭繹《職貢圖》僅錄有數十國,其數量比起清宮所繪尚“不及十分之一”。 而傳統的人文地理著作, 從《山海經》到《漢書》的《地理志》, 其所載諸國多“述出傳聞”, “往往失實”,

虛無縹緲, 夾雜了許多神怪內容, 不足為信。 四庫館臣認為, 乾隆朝纂修的這套《皇清職貢圖》, 所繪內容不是“親睹其人”, 就是“實經其地”, 真實有據。

乾隆並非第一個將視野遠眺至全球的清朝皇帝。 康熙年間, 比利時籍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就曾用漢語編寫地理書《坤輿圖說》,

已經涉及歐洲和美洲的人文地理。 乾隆朝《大清一統志》曾記錄了當年國人對歐洲的印象。 乾隆時期的清朝人的西洋認知主要來自利瑪竇和南懷仁等天主教傳教士。 他們為清人描述的歐洲“共七十餘國”。 其中有若干大國, 為“以西把尼亞、拂郎察、意大裡亞、熱爾瑪尼亞(大西洋國, 其屬有合勒未祭亞省)、拂蘭地亞、波羅泥亞、翁加里亞、大泥亞、厄勒察亞、莫斯哥未亞諸國”。

乍一看簡直不知所云, 其實主要是當年對外國國名翻譯用字的差別。 “以西把尼亞”即西班牙, “拂郎察”位於“以西把尼亞東北”, “都城名把理斯”,顯然說的就是今天的法蘭西和巴黎。 明代的“佛郎機”源于阿拉伯商人對歐洲的稱呼“法蘭克”, 是歐洲的通稱, 歐洲的琺瑯彩工藝在明代稱“佛郎嵌”,後來改稱琺瑯,而清人對歐洲的認識有所進步。“意大裡亞”即義大利。“熱爾瑪尼亞”是神聖羅馬帝國主要轄境“日爾曼尼亞”的音譯。

“拂蘭地亞”是今天比利時的佛蘭德地區,是南懷仁的家鄉,他特別著重向中國人介紹了這裡發達的紡織業。“波羅泥亞”是波蘭,“翁加里亞”早年被認為是烏克蘭,但根據近幾年的研究成果,是匈牙利的可能性更高。“大泥亞”是丹麥,“厄勒察亞”有可能指瑞典、丹麥一帶的厄勒海峽地帶,是北德意志地區的海運重地。“莫斯哥未亞”即莫斯哥公國,即日後的沙皇俄國。這一串國名幾乎覆蓋了從大西洋沿岸的西歐到森林草原地帶的東歐所有重要國家。至道光年間,這些國名的翻譯已基本與今譯無異。《皇清職貢圖》對這些國家也多有描繪。

如《皇清職貢圖》中的《大西洋國人圖》。大西洋國其實是當時中國人對歐洲天主教國家的通稱,有時候指葡萄牙,有時候指義大利,清人稱大西洋國內有兩王,一王主管“教化”,一王主管“治世”,前者明顯是在說教皇,後者說的是世俗君主。

《皇清職貢圖》中的大西洋國男人“不畜頭髮,別編義發”,說的是歐洲人當年戴卷邊假髮的風俗。頭上有一頂“黑氈折三角”的帽子,這種三角帽是18 世紀歐洲標準的正裝帽,同時也是軍人的標準戎裝,華盛頓的許多戎裝像就戴著這種帽子。穿著藍色與紅色搭配的三件套,絲質白色長襪,斜挎佩劍,女性身穿藍色披風,紅色短款上衣與綠色百褶裙,是當年典型的歐洲富人的正裝扮相。在介紹民眾之後,《皇清職貢圖》還有一幅《大西洋國夷僧女尼》,二人身穿黑袍,其實就是修女和修道士,天主教會的這套裝束至今也沒有大的變化。

《翁加里亞國夷人》圖配文稱該國在“波羅泥亞國南”,所以這個翁加里亞國其實是匈牙利。清人描述,該國人“仿佛蒙古,衣服甚短”。畢竟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紮爾人曾經就是遊牧民族,在天主教國家中該國以弓馬嫺熟的輕騎兵聞名。圖中描繪的就是匈牙利男子戎裝形象,服飾華麗,身著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是匈牙利騎兵的典型特徵。手拄彎刀,這是輕騎兵的標配。

如果熊是“戰鬥民族”的好朋友,那麼清朝人心中的戰鬥民族應該是“波羅泥亞”,即波蘭。《皇清職貢圖》稱波蘭人民酷愛擊劍,家裡養熊,而且僅僅為了“以供戲玩”。《皇清職貢圖》中的波蘭男人右手牽著一頭熊,左手邊還有一把長刀,穿著和蒙古人很像。那只熊兩腳直立,前爪作“作揖”狀,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

在那個奴隸貿易盛行的年代,非洲黑奴也進入了清朝人的視野。《皇清職貢圖》稱非洲黑奴為“黑鬼奴”與“黑鬼奴婦”。清人對黑奴的悲慘命運也有所耳聞,聽說黑奴的在猶如馬槽一般的粗糙食器中吃飯,如果遭到主人厭惡,要被終身套著枷鎖,並不許其留下後代。不過就圖像而言,清人真正見到的黑人顯然是黑奴中的待遇較好的一群,衣著尚屬齊整。

日後挑起鴉片戰爭的英國人,清朝人的認識反而粗陋。相比乾隆朝以前的記載,《皇清職貢圖》所描繪的歐洲知識,最主要的源頭是多次朝貢的荷蘭人與僑居澳門的葡萄牙人。也許因為縱橫亞洲大洋上的西方商船主要來自荷蘭與葡萄牙,所以中國人對這兩國比較熟悉,甚至從英、荷兩國服飾相似而認為英吉利是荷蘭的屬國,並特別記載了英國人對鼻煙壺的熱愛,以及女性束腰的時尚。畫面中的英國人端著一個藍色玻璃瓶,是歐洲人在亞洲貿易中的暢銷品。

《皇清職貢圖》不僅是清代對外國認識的集大成者,也是國人瞭解世界的一扇視窗。自《山海經》以來,中國人一向將域外人士想像成非我族類的奇怪人種,不乏人頭獸身,一條胳膊(或多條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等似人非人的形象,較之這種認識,歷代《職貢圖》對域外文明表現了可貴的寫實態度,而《皇清職貢圖》是其中的頂峰。到了乾隆朝,官修的《四庫全書》毫不客氣地把《山海經》從地理類移到小說類,反映著清代人對世界整體認知的演進。

縱然遠非準確全面,但宮廷高層畢竟保存了對西方世界的有一些鳳毛麟角的認知。而民間對世界的認知恐怕還不如被今人嘲笑的乾隆。同是乾隆朝,李汝珍寫的《鏡花緣》裡對域外文明的認識還停留在《山海經》水準,雖然對神怪小說寫作的真實性不該過分強求,但即使是今天的玄幻小說也很少有《鏡花緣》中那樣多的人面獸身、器官異常的種族出現。這顯然是作者世界觀的反映。

乾隆朝繪製《皇清職貢圖》的時候,距離1840 年鴉片戰爭還有近一百年的光景,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距離安史之亂也有一百年。貞觀之治時的唐太宗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的安史之亂,乾隆也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的鴉片戰爭。

對於清朝皇帝來說,西洋遠在萬里,但觸手可及的只是西洋的玩物,今天故宮的鐘錶館中琳琅滿目的西洋自鳴鐘,壽康宮中的玻璃風門,手中的鼻煙壺,案上的琺瑯彩器,武庫中的西洋自來火銃。時至今日,這些玩物也許僅剩下文物自身的保存價值,而這部《皇清職貢圖》背後的人文、地理與歷史價值則日漸凸顯。

歐洲的琺瑯彩工藝在明代稱“佛郎嵌”,後來改稱琺瑯,而清人對歐洲的認識有所進步。“意大裡亞”即義大利。“熱爾瑪尼亞”是神聖羅馬帝國主要轄境“日爾曼尼亞”的音譯。

“拂蘭地亞”是今天比利時的佛蘭德地區,是南懷仁的家鄉,他特別著重向中國人介紹了這裡發達的紡織業。“波羅泥亞”是波蘭,“翁加里亞”早年被認為是烏克蘭,但根據近幾年的研究成果,是匈牙利的可能性更高。“大泥亞”是丹麥,“厄勒察亞”有可能指瑞典、丹麥一帶的厄勒海峽地帶,是北德意志地區的海運重地。“莫斯哥未亞”即莫斯哥公國,即日後的沙皇俄國。這一串國名幾乎覆蓋了從大西洋沿岸的西歐到森林草原地帶的東歐所有重要國家。至道光年間,這些國名的翻譯已基本與今譯無異。《皇清職貢圖》對這些國家也多有描繪。

如《皇清職貢圖》中的《大西洋國人圖》。大西洋國其實是當時中國人對歐洲天主教國家的通稱,有時候指葡萄牙,有時候指義大利,清人稱大西洋國內有兩王,一王主管“教化”,一王主管“治世”,前者明顯是在說教皇,後者說的是世俗君主。

《皇清職貢圖》中的大西洋國男人“不畜頭髮,別編義發”,說的是歐洲人當年戴卷邊假髮的風俗。頭上有一頂“黑氈折三角”的帽子,這種三角帽是18 世紀歐洲標準的正裝帽,同時也是軍人的標準戎裝,華盛頓的許多戎裝像就戴著這種帽子。穿著藍色與紅色搭配的三件套,絲質白色長襪,斜挎佩劍,女性身穿藍色披風,紅色短款上衣與綠色百褶裙,是當年典型的歐洲富人的正裝扮相。在介紹民眾之後,《皇清職貢圖》還有一幅《大西洋國夷僧女尼》,二人身穿黑袍,其實就是修女和修道士,天主教會的這套裝束至今也沒有大的變化。

《翁加里亞國夷人》圖配文稱該國在“波羅泥亞國南”,所以這個翁加里亞國其實是匈牙利。清人描述,該國人“仿佛蒙古,衣服甚短”。畢竟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紮爾人曾經就是遊牧民族,在天主教國家中該國以弓馬嫺熟的輕騎兵聞名。圖中描繪的就是匈牙利男子戎裝形象,服飾華麗,身著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是匈牙利騎兵的典型特徵。手拄彎刀,這是輕騎兵的標配。

如果熊是“戰鬥民族”的好朋友,那麼清朝人心中的戰鬥民族應該是“波羅泥亞”,即波蘭。《皇清職貢圖》稱波蘭人民酷愛擊劍,家裡養熊,而且僅僅為了“以供戲玩”。《皇清職貢圖》中的波蘭男人右手牽著一頭熊,左手邊還有一把長刀,穿著和蒙古人很像。那只熊兩腳直立,前爪作“作揖”狀,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

在那個奴隸貿易盛行的年代,非洲黑奴也進入了清朝人的視野。《皇清職貢圖》稱非洲黑奴為“黑鬼奴”與“黑鬼奴婦”。清人對黑奴的悲慘命運也有所耳聞,聽說黑奴的在猶如馬槽一般的粗糙食器中吃飯,如果遭到主人厭惡,要被終身套著枷鎖,並不許其留下後代。不過就圖像而言,清人真正見到的黑人顯然是黑奴中的待遇較好的一群,衣著尚屬齊整。

日後挑起鴉片戰爭的英國人,清朝人的認識反而粗陋。相比乾隆朝以前的記載,《皇清職貢圖》所描繪的歐洲知識,最主要的源頭是多次朝貢的荷蘭人與僑居澳門的葡萄牙人。也許因為縱橫亞洲大洋上的西方商船主要來自荷蘭與葡萄牙,所以中國人對這兩國比較熟悉,甚至從英、荷兩國服飾相似而認為英吉利是荷蘭的屬國,並特別記載了英國人對鼻煙壺的熱愛,以及女性束腰的時尚。畫面中的英國人端著一個藍色玻璃瓶,是歐洲人在亞洲貿易中的暢銷品。

《皇清職貢圖》不僅是清代對外國認識的集大成者,也是國人瞭解世界的一扇視窗。自《山海經》以來,中國人一向將域外人士想像成非我族類的奇怪人種,不乏人頭獸身,一條胳膊(或多條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等似人非人的形象,較之這種認識,歷代《職貢圖》對域外文明表現了可貴的寫實態度,而《皇清職貢圖》是其中的頂峰。到了乾隆朝,官修的《四庫全書》毫不客氣地把《山海經》從地理類移到小說類,反映著清代人對世界整體認知的演進。

縱然遠非準確全面,但宮廷高層畢竟保存了對西方世界的有一些鳳毛麟角的認知。而民間對世界的認知恐怕還不如被今人嘲笑的乾隆。同是乾隆朝,李汝珍寫的《鏡花緣》裡對域外文明的認識還停留在《山海經》水準,雖然對神怪小說寫作的真實性不該過分強求,但即使是今天的玄幻小說也很少有《鏡花緣》中那樣多的人面獸身、器官異常的種族出現。這顯然是作者世界觀的反映。

乾隆朝繪製《皇清職貢圖》的時候,距離1840 年鴉片戰爭還有近一百年的光景,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距離安史之亂也有一百年。貞觀之治時的唐太宗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的安史之亂,乾隆也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的鴉片戰爭。

對於清朝皇帝來說,西洋遠在萬里,但觸手可及的只是西洋的玩物,今天故宮的鐘錶館中琳琅滿目的西洋自鳴鐘,壽康宮中的玻璃風門,手中的鼻煙壺,案上的琺瑯彩器,武庫中的西洋自來火銃。時至今日,這些玩物也許僅剩下文物自身的保存價值,而這部《皇清職貢圖》背後的人文、地理與歷史價值則日漸凸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