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遂甯卓筒井老照片

卓筒井是以竹筒汲鹵的鹽井, 始創於北宋時期的井研, 在川北多有分佈, 後尤以遂甯為盛, 該地方誌記載了具體的鑽井之法:“擇有鹹源處, 以鐵錐鑿井如碗大, 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長, 以竹枝系鐵錐入, 竹中鑿之, 其井底有鐵器四爪, 到六七十天, 或百餘丈得咸水乃止。 ”

Gamble在1917年遊歷巴蜀時, 於遂甯往返成都的途中, 留下了卓筒井的影像, 有兩張用英文標注了遂寧。

Salt Cooking, Yang Tao Chi

大灶熬鹽。 過濾後的鹵水在大鐵鍋的高溫熬制中逐漸濃縮、結晶, 過程中加入適量皂角、豆漿, 逐漸成為雪白的鍋巴鹽。

Salt Pumping, Yang Tao Chi

打鹽井。 利用舂米的杠杆原理, 通過足踏來帶動圜刃上下運動, 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 這是深井鑽鑿技術的創始。

Chentu on, Salt Pump

卓筒井。 卓筒井的井徑很小, 當年的蘇軾記載它“如碗大”,

陸遊也說是“絕小, 僅容一竹, 真海眼也”。

Chentu on, Salt Pumping in Operation

Suining, Salt Well Wheel

Suining, Salt Well Lifting Wheel

Salt Well Wheel, inside, Sun Yien Dien

Cow Running Pump Wheel, Sun Yien Dien

Salt Pipeline, San Yuen Dien

Pump House, San Yuen Dien

Pump Wheel, San Yuen Dien

Pumping, San Yuen Dien

Emptying Well Bucket, San Yuen Dien

引述兩篇歷史參考資料。

北宋時期,陵州守文同在《奏為乞差京官知井研縣事》記錄了卓筒井問世的年代、地點、工藝和規模:

伏見管內井研縣,去州治百里,地勢深險最號僻陋,在昔為山中小邑,至今已謂要聚索治之處。蓋自慶曆(西元1041年)以來,始因土人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以取堿泉,煮煉鹽色。後來其民盡能此法,為者甚眾。……訪聞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減七八……每一家須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者。

北宋的眉州人蘇軾有一篇《蜀鹽說》,也對卓筒井的起源地、開鑿和生產做了記載:

蜀去海遠,取鹽于井。陵州井最古,清井、富順監亦久矣。惟邛州蒲江縣井,乃祥符中民王鸞所開,利入至厚。自慶曆、皇祐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鹹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鬥。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Cow Running Pump Wheel, Sun Yien Dien

Salt Pipeline, San Yuen Dien

Pump House, San Yuen Dien

Pump Wheel, San Yuen Dien

Pumping, San Yuen Dien

Emptying Well Bucket, San Yuen Dien

引述兩篇歷史參考資料。

北宋時期,陵州守文同在《奏為乞差京官知井研縣事》記錄了卓筒井問世的年代、地點、工藝和規模:

伏見管內井研縣,去州治百里,地勢深險最號僻陋,在昔為山中小邑,至今已謂要聚索治之處。蓋自慶曆(西元1041年)以來,始因土人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以取堿泉,煮煉鹽色。後來其民盡能此法,為者甚眾。……訪聞豪者一家至一二十井,其次亦不減七八……每一家須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者。

北宋的眉州人蘇軾有一篇《蜀鹽說》,也對卓筒井的起源地、開鑿和生產做了記載:

蜀去海遠,取鹽于井。陵州井最古,清井、富順監亦久矣。惟邛州蒲江縣井,乃祥符中民王鸞所開,利入至厚。自慶曆、皇祐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鹹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鬥。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