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老包頭的那些老行當,你知道幾個?

說起今天包頭的代表產業, 許多包頭人可能會如數家珍般道來, 可要說老包頭的那些老行當, 您知道麼?

三藍地毯

包頭是內蒙古最早用羊毛織造地毯的地區,

大概開始于清代同治年間。 染房用土藍靛將毛線染成深藍、淺藍、淡藍三種顏色, 因為是用這三種藍色的毛線織成的地毯, 所以稱三藍地毯。

這種土藍靛染的毛線永不褪色, 質地柔軟輕巧。

那時候, 辦喜事搬新家, 最少不了的就是一塊新地毯

包頭最早的地毯房有三合和, 其後有天厚成、雙吉慶、吉慶功、謙益成、同義昌、祥記等20餘戶。 三藍地毯近銷京津, 遠銷日本、香港等地。

油簍

包頭鎮曾有四大簍鋪, 即福義、廣義、德義、興義簍鋪。 油簍是用紅柳編織而成的, 裡面用舊帳本的白麻紙裱糊, 再塗上豬血或騾馬血。

包頭油簍的最大特點是:一不漏油, 而且存油不變味;二重量輕, 便於運輸。 因而包頭油簍是油房、缸房, 包括制酒房的必備品。 民國初期, 每年旅蒙商就用包頭油簍運輸1800斤胡油銷往蒙古國。

柿子銅壺

因為這種銅壺形狀扁圓, 如同柿子, 所以稱柿子銅壺。 當時約一兩七、八錢銀子一把, 是蒙古族、漢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 同治年間開設的銅鋪有大成玉, 之後有福玉成, 郭天財銅鋪、許明慶銅鋪、丁傑貴銅鋪、吳福祥銅鋪、郭茂功銅鋪等。

柿子銅壺外形美觀, 閃閃發光, 用它燒水使用多長時間水也沒有異味。

民國初期, 包頭旅蒙商每年平均銷售1200把柿子銅壺, 約3000兩白銀。

胡麻紙

胡麻紙是用廢舊麻繩、麻袋等做原料造成的紙。 胡麻紙質堅且薄, 有的胡麻紙比現代用紙都薄很多, 而且不洇墨汁。

包頭紙房是包頭最早出現的手工業作坊, 清朝乾嘉年間就有山西靈丘閻平安創辦的紙房, 之後有寶興紙房、榮德紙房、天成局、雙和泉、雙義泉等紙房。

包頭造紙技術的高超, 使這一行業的人員傲然自得。 所以包頭有“惹不起的紙房”的說法。

《綏遠志略》記載:包頭鎮時“雜項……胡麻油、麻繩、胡麻紙、地毯等, 年百萬元, 此皆出口貨之最著者”。

皮毛集散

有記載稱:

包頭地居口外, 處東西兩路之沖, 陸有平原車馱之便, 水有黃河舟揖之利。 凡京、津、陝、甘、新、內外蒙貨物往來,均以此轉送之場,誠西北一大市場也。貿易額年五百余萬,商店大小共1200餘家

1918年林競先生來包日記

包頭地處內蒙腹地,冬季氣候嚴寒,皮毛交易火爆,交易量一度達到華北地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當時中國西北地方著名的水旱碼頭,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皮毛集散地。

凡京、津、陝、甘、新、內外蒙貨物往來,均以此轉送之場,誠西北一大市場也。貿易額年五百余萬,商店大小共1200餘家

1918年林競先生來包日記

包頭地處內蒙腹地,冬季氣候嚴寒,皮毛交易火爆,交易量一度達到華北地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當時中國西北地方著名的水旱碼頭,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皮毛集散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