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優雅地離職?

你終於下定決心辭職, 而且告訴了你的老闆。 這一場艱難的談話總算結束了, 但是你還得思考:怎麼告訴別人呢?也許你在事業上有個導師循循善誘,

沒了他, 你也不可能成功。 那麼那些跟你合作了很久的團隊成員呢?你是不是必須親自告訴每一個人, 還是發個電子郵件就算數了呢?你要如何通知別人, 讓你既不破壞你和人們的關係, 又不冒犯組織上下的任何人呢?

專家的話

當你開始這份工作的時候, 你為了讓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努力工作;同樣的, 你也必須優雅地離開。 《Great on the Job》作者兼《HBR Guide to Getting the Right Job》投稿者喬迪·格利克曼(Jodi Glickman)說:“商業和人際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即使你將要開始你的理想工作, 如果一踏出公司大門就過河拆橋或挑撥離間, 其實對你也沒有任何好處。 ”《HBR Guide to Office Politics》作者兼即將出版的《Competing Against Luck》合著者卡倫·狄龍(Karen Dillon)說, 離職前必須要有周詳的計畫。 你要思考如何告訴人們,

也要思考什麼時候完成職務交接。 她說:“你會想要以適當的方式執行你的離職計畫, 讓業務照常運行, 讓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以下方法教你如何漂亮離職。

和你的老闆商討策略

假如公司還沒為你找到接班人, 要是在這個時候宣佈辭職, 可能會讓人對未來感到非常不確定。 狄龍說, 在你開始向大家宣佈你要離職之前, 你必須“先跟你的經理商討一個大略的離職計畫”。 這樣, 當人們詢問你的專案組合、團隊、客戶將會如何被處置時, 你就可以有個交代。 狄龍說, “當你感覺到已經安排妥當的時候”, 情況總是會好一些。

親自告訴人們

人們現在可能已經用慣了電子郵件, 不過你最好還是當面通知人們, 尤其是那些和你最緊密合作的同事,

還有你的下屬。 格利克曼說:“如果你的團隊都是你的直接下屬的話, 禮貌上你就應該親自告訴他們。 ”你也應該親自告訴你在工作上的導師和好友;假如你的離去將會影響到你的同事的工作, 那麼你也要當面通知他們。 你在告訴對方的時候, 要大略交代你打算告訴什麼人、什麼時候告訴他們。 狄龍說:“要求別人替你保密其實很難, 不過你可以要求他們幫你暫時保密幾天, 好讓你告訴其他人。 這樣, 你就有了時間當面通知更多人, 又不必擔心消息往外傳。 ”

專注未來

假如你是因為負面因素而離開的話(比方說, 你可能覺得自己的事業發展得不夠快, 或者你和某位上司起爭執), 請不要在離開的時候隨意發洩,

也不要說別人的壞話。 狄龍說:“這麼做真的很不值得。 你會破壞你和同事的關係, 也會破壞他們對你的想法。 ”人們難免會問你為什麼要離開, 這個時候你可以這麼回答:“是時候往前走了”。 不要把過去的委屈宣洩出來。 狄龍說:“你會希望人們認為你是在尋找發展事業的新機會, 而不是因為心懷不滿而離開。 ”

利用你的影響力來造福別人

格利克曼說:“你可以把你的離去當成一種策略, 為別人創造機會。 假如你的團隊裡有人想要負起更大的責任的話, 你也許可以拍他們肩膀, 對他們說:‘我的職位即將空出, 你要不要舉手表示興趣?’”不過, 千萬不要作出你無法履行的承諾。 格利克曼的建議是:“跟你的老闆討論, 真正地瞭解每個人的職責,

這樣你就可以很誠實地通知人們。 ”假如你無法回答人們的詢問, 例如, 誰將會接管你的專案組合, 或者誰將會在你離去後分配任務, 那麼你就要答應他們去尋找答案。 不過, “為你的工作專案或各種機會推薦適當人選, 是一個非常好的離職方式。 ”

不要以為自己不可替代

從你告訴人們你將要離開的那一刻, 直到你離職當天為止, 這段時間可能會讓你感到尷尬。 我們會想要以為沒有人能代替自己, 不過, 你可能會突然之間不受邀參加會議或者重要討論。 不要讓這些排斥情緒導致你分心。 格利克曼說:“你不可能兩全其美。 你已經選擇了離開, 但你也要記得, 公司還得照常營業。 狄龍說:“你會很驚訝地發現, 自己很快地就會變成一隻毫無作為的跛腳鴨。 在這最後的幾周裡,不要太過專注參加所有的會議,反而更要專注確保自己向你所關心的人道別,同時確保自己有辦法和他們繼續聯絡,借此維持你們之間的關係。”

努力工作,直到你的最後一天

你的聲譽得來不易,所以不要在最後的幾周裡鬆懈下來,把你的聲譽給破壞了。你要完美地離職:你要確保你的檔和客戶有秩序地及時交接,同時確保自己走了之後,該完成的事將會如期完成。另外,要花些時間感謝你的經理和同事在公司裡給你機會,因為你可能會在其它公司再次看到他們,特別是當你留在同一個行業的時候。格利克曼說:“你會想要留一條後路。你的職業生涯還很長,因此不可能知道下一次機會將會從何而來。”

要銘記的原則

要:

親自告訴那些和你最緊密合作的人,而不是通過電子郵件。

在臨走前的幾個星期,不要因為沒被邀請參與會議或決策過程而感到被冷落。是你選擇離開的。

推薦同事接手你所留下的職務。

不要:

單方面宣佈辭職。跟你的老闆討論,設定一個大略的計畫,讓所有人都明白你離職前後該怎麼做。

宣佈辭職後便鬆懈下來。

離職時發洩不滿情緒,或者說別人的壞話,挑撥離間。

案例1:鼓勵同行舉手表示興趣

安東內拉·皮薩尼(Antonella Pisani)在一家主要網上花店從事行銷已有七年。她雖然熱愛工作,熱愛團隊,但是她覺得已經是時候跨出她的職業生涯的下一步。

她在一家大型樂器連鎖店找到了一個新的經理職位後,便向老闆提出辭職,並給了一個月的通知。她等到情人節過了之後才提出辭職。情人節時期對業務非常重要,因此她這麼做是為了不讓人們因此而分心。隨後,她逐一地會見團隊的每一個人,當面告訴他們這個消息。

安東內拉說,她在最後幾個星期所做的其中一件最好的事,就是向一位同行建議,要求他接管她的職位,讓他拓展自己的技能,同時讓團隊繼續運營下去。她解釋說:“我們當時都是副總裁,職務也相輔相成。我們很早就採用了數碼技術,而我也希望看到他繼續發展。我當時認為,要是能給他一個機會來擴大他的專案組合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於是我向他建議,他除了繼續保留他目前的團隊和職務之外,同時接管我的舊團隊和舊職務。”

這位同行向管理層提出要求,結果成功得到這個職務;他和安東內拉今天仍舊保持聯絡。更妙的是,根據她的說法,“我建立的團隊仍然很成功。”

案例2:太早離職的危險

夏·莫哈耶爾(Sia Mohajer)在臺北的一家網上行銷公司工作。他對公司的管理手法感到越來越懊惱。他有信心自己有能力迅速過渡到以自由職業方式從事諮詢工作,因此離職並不算是個艱難的決定。他告訴老闆自己打算辭職,老闆以大額加薪說服他留下,但他還是拒絕了。莫哈耶爾給了四個星期的通知後,便通知了幾位同事。

然而,他後來鬆懈下來了。他說:“我一旦知道這裡的工作即將結束後,就開始越來越不在乎了。我在精神上已經開了小差,所以只會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事。我太粗心大意,結果破壞了我的聲譽。我走了之後,一位新員工審查了我在最後一個月完成的報告,發現我的工作品質低劣,便通知了我的上司。”

他說:“我缺乏遠見,只求‘完成’,影響了我的判斷力,導致我多年來努力建立的聲譽被破壞了。最糟的是,我離職時敷衍塞責,即使後悔了,卻連道歉的機會也沒有。”

他向那些恨不得離職的人提出這樣的建議:“想想你當初開始這份工作時的感受。這個職位讓你興奮,有了未來的可能性,也讓你獲益不淺,茁壯成長。雖然你到了最後想要離開,但是你要記得,這家公司當初為什麼會吸引你。就因為你厭倦了你目前的工作環境,不代表整個經歷對你的職業發展沒有任何價值。”

在這最後的幾周裡,不要太過專注參加所有的會議,反而更要專注確保自己向你所關心的人道別,同時確保自己有辦法和他們繼續聯絡,借此維持你們之間的關係。”

努力工作,直到你的最後一天

你的聲譽得來不易,所以不要在最後的幾周裡鬆懈下來,把你的聲譽給破壞了。你要完美地離職:你要確保你的檔和客戶有秩序地及時交接,同時確保自己走了之後,該完成的事將會如期完成。另外,要花些時間感謝你的經理和同事在公司裡給你機會,因為你可能會在其它公司再次看到他們,特別是當你留在同一個行業的時候。格利克曼說:“你會想要留一條後路。你的職業生涯還很長,因此不可能知道下一次機會將會從何而來。”

要銘記的原則

要:

親自告訴那些和你最緊密合作的人,而不是通過電子郵件。

在臨走前的幾個星期,不要因為沒被邀請參與會議或決策過程而感到被冷落。是你選擇離開的。

推薦同事接手你所留下的職務。

不要:

單方面宣佈辭職。跟你的老闆討論,設定一個大略的計畫,讓所有人都明白你離職前後該怎麼做。

宣佈辭職後便鬆懈下來。

離職時發洩不滿情緒,或者說別人的壞話,挑撥離間。

案例1:鼓勵同行舉手表示興趣

安東內拉·皮薩尼(Antonella Pisani)在一家主要網上花店從事行銷已有七年。她雖然熱愛工作,熱愛團隊,但是她覺得已經是時候跨出她的職業生涯的下一步。

她在一家大型樂器連鎖店找到了一個新的經理職位後,便向老闆提出辭職,並給了一個月的通知。她等到情人節過了之後才提出辭職。情人節時期對業務非常重要,因此她這麼做是為了不讓人們因此而分心。隨後,她逐一地會見團隊的每一個人,當面告訴他們這個消息。

安東內拉說,她在最後幾個星期所做的其中一件最好的事,就是向一位同行建議,要求他接管她的職位,讓他拓展自己的技能,同時讓團隊繼續運營下去。她解釋說:“我們當時都是副總裁,職務也相輔相成。我們很早就採用了數碼技術,而我也希望看到他繼續發展。我當時認為,要是能給他一個機會來擴大他的專案組合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於是我向他建議,他除了繼續保留他目前的團隊和職務之外,同時接管我的舊團隊和舊職務。”

這位同行向管理層提出要求,結果成功得到這個職務;他和安東內拉今天仍舊保持聯絡。更妙的是,根據她的說法,“我建立的團隊仍然很成功。”

案例2:太早離職的危險

夏·莫哈耶爾(Sia Mohajer)在臺北的一家網上行銷公司工作。他對公司的管理手法感到越來越懊惱。他有信心自己有能力迅速過渡到以自由職業方式從事諮詢工作,因此離職並不算是個艱難的決定。他告訴老闆自己打算辭職,老闆以大額加薪說服他留下,但他還是拒絕了。莫哈耶爾給了四個星期的通知後,便通知了幾位同事。

然而,他後來鬆懈下來了。他說:“我一旦知道這裡的工作即將結束後,就開始越來越不在乎了。我在精神上已經開了小差,所以只會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事。我太粗心大意,結果破壞了我的聲譽。我走了之後,一位新員工審查了我在最後一個月完成的報告,發現我的工作品質低劣,便通知了我的上司。”

他說:“我缺乏遠見,只求‘完成’,影響了我的判斷力,導致我多年來努力建立的聲譽被破壞了。最糟的是,我離職時敷衍塞責,即使後悔了,卻連道歉的機會也沒有。”

他向那些恨不得離職的人提出這樣的建議:“想想你當初開始這份工作時的感受。這個職位讓你興奮,有了未來的可能性,也讓你獲益不淺,茁壯成長。雖然你到了最後想要離開,但是你要記得,這家公司當初為什麼會吸引你。就因為你厭倦了你目前的工作環境,不代表整個經歷對你的職業發展沒有任何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