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能統一天下,有七位國君貢獻大,從第四位開始秦國進入開掛模式

上一篇文章說到秦穆公即位後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才, 向西擊敗戎狄穩固擴展了秦國的地域範圍, 並在武力上給晉國以強有力的打擊, 奠定了秦國在當時的霸主地位, 然而秦穆公的死給秦國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他生前選定177人為自己陪葬, 是西周以來陪葬人數最多的國君, 這是作為邊陲之地的秦國思想落後的一面, 重要的是這177人大多都是當時秦國的人才, 所以秦穆公死後的秦國出現了人才斷層, 導致秦國終春秋之世在諸侯國中再也沒有佔據老大的地位。

西元前453年韓, 趙, 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歷史的車輪駛進戰國時期, 逐步形成了秦、魏、韓、趙、楚、燕、齊七雄並立的局面。

戰國初期的秦國在七國中是相對弱小的國家, 這種局面持續到秦孝公即位後開始發生變化,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開啟了開掛模式直到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

四, 秦孝公

秦孝公之前的秦國經歷了幾代動亂, 國力被嚴重銷弱, 他的父王秦獻公為了收復河西失地數次東征, 非但沒有實質性的成果還消耗了秦國的國力。 秦孝公21歲即位, 當時山東六國趁秦獻公剛去世, 新君繼位未穩之際召開會盟計畫滅秦而分之,

身處危局的秦孝公沒有被虎視眈眈的六國嚇倒, 他審時度勢, 不惜重金和美女離間分化六國聯盟, 使秦國渡過了這次危機。

秦國的局面穩定下來以後, 秦孝公勵志要恢復先祖秦穆公時期的霸業, 他效仿秦穆公打破地域限制招攬人才的做法,

向天下發佈求賢令, 公開表示誰能輔佐自己讓秦國變的強盛就給誰封地封爵, 在求賢令的吸引下大量人才來到秦國, 這些人才成為日後秦國強大的最大財富, 其中最重要也著名的人物是商鞅, 秦孝公聽了商鞅關於變法強國的主張後, 封商鞅為左庶長, 在秦國推行變法, 正是商鞅對秦國的經濟, 農業, 軍隊等所做的改革, 使秦國變得強大, 強大後的秦國不但收復了河西失地, 還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 不僅僅是促進了秦國國力的提升, 也是中國歷史上意義深遠的一次變法圖強。

五, 秦惠文王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 迫於當時局面的需要, 秦惠文王車裂了推行變法的商鞅, 商鞅雖然死了, 但商鞅推行的變法得以延續, 秦國依然在強大之路上狂奔, 山東六國懾于強大的秦國, 在縱橫家蘇秦的運作下形成了聯盟, 稱六國合縱, 秦惠文王重用另一位縱橫家張儀, 針對六國的合縱之策提出了連橫的策略, 利用六國之間的利害衝突分化瓦解了六國聯盟, 最後的結果是秦惠文王和張儀的連橫術戰勝了六國的合縱術。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東進攻魏,滅蜀伐楚,擊敗義渠,佔領了魏,蜀,楚,義渠的大量土地,不但為東進消滅六國開闢了前沿陣地,更是得到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為今後的戰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備物資。

六,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即位帶有歷史的偶然性,秦惠文王死後傳位於嫡長子贏蕩,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因為舉鼎被砸而死,死後沒有留下子嗣,作為秦武王弟弟的嬴稷在舅舅魏冉的幫助下得以即位。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秦國的朝局由母親羋八子為首的外戚集團把持。

秦昭襄王聽從謀士范雎的謀劃奪取了被母親把持的朝局,任用良將白起,司馬錯等人先後發動了對魏楚,燕齊的攻勢,之後又通過長平之戰大敗趙軍,長平之戰後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和強大的秦國抗衡。秦昭襄王在位45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在位期間秦國繼續強大,秦國的軍隊進入全勝時期,可以說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吞併六國的勢力。

七,秦始皇

秦王政13歲即位,22歲時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開始親政,和李斯、尉繚等謀士經過合理的分析,認定了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也到了統一天下的時機。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但認識到了機會到來,更是迅速的抓住了機會,從西元前230年開始,在秦王政的主導之下,秦國上下文臣武將盡職盡責,軍民一心開啟了吞併六國之路,經過了9年的征戰到西元前221年先後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的秦王政完成了統一大業,稱皇帝,史稱秦始皇。

秦始皇最偉大的貢獻是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混亂割據的局面,不僅為秦國做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以後的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分裂局面。歷史上秦始皇留下了殘暴的駡名,但近代多肯定了他對國家的統一所做出的貢獻,秦始皇是公認的“千古一帝"

這就是秦國從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國到統一天下的逆襲之路,不但為我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數次將秦國從危機中拯救回來,越戰越強。

這不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經久不息的秘訣所在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傳承!

最後的結果是秦惠文王和張儀的連橫術戰勝了六國的合縱術。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東進攻魏,滅蜀伐楚,擊敗義渠,佔領了魏,蜀,楚,義渠的大量土地,不但為東進消滅六國開闢了前沿陣地,更是得到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為今後的戰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備物資。

六,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即位帶有歷史的偶然性,秦惠文王死後傳位於嫡長子贏蕩,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因為舉鼎被砸而死,死後沒有留下子嗣,作為秦武王弟弟的嬴稷在舅舅魏冉的幫助下得以即位。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秦國的朝局由母親羋八子為首的外戚集團把持。

秦昭襄王聽從謀士范雎的謀劃奪取了被母親把持的朝局,任用良將白起,司馬錯等人先後發動了對魏楚,燕齊的攻勢,之後又通過長平之戰大敗趙軍,長平之戰後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和強大的秦國抗衡。秦昭襄王在位45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在位期間秦國繼續強大,秦國的軍隊進入全勝時期,可以說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吞併六國的勢力。

七,秦始皇

秦王政13歲即位,22歲時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開始親政,和李斯、尉繚等謀士經過合理的分析,認定了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也到了統一天下的時機。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但認識到了機會到來,更是迅速的抓住了機會,從西元前230年開始,在秦王政的主導之下,秦國上下文臣武將盡職盡責,軍民一心開啟了吞併六國之路,經過了9年的征戰到西元前221年先後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的秦王政完成了統一大業,稱皇帝,史稱秦始皇。

秦始皇最偉大的貢獻是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混亂割據的局面,不僅為秦國做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以後的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分裂局面。歷史上秦始皇留下了殘暴的駡名,但近代多肯定了他對國家的統一所做出的貢獻,秦始皇是公認的“千古一帝"

這就是秦國從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國到統一天下的逆襲之路,不但為我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數次將秦國從危機中拯救回來,越戰越強。

這不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經久不息的秘訣所在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