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地重錘——抗戰期間中日山炮部隊PK(上)

節選自 山地重錘 ——抗戰期間中日山炮部隊PK

原作者 殷傑

山炮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 但在幾十年前, 作為輕型榴彈炮的一個分支, 重量較輕、既可用騾馬拖曳, 又可分解後由騾馬馱載或人力搬運的山炮, 以其獨特的適應山地作戰的優勢, 而在火炮大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 抗日戰爭期間, 因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極其落後, 機動靈活的山炮遠較野炮、榴彈炮、加農炮更為適應中國的戰場環境。 該炮種在中日炮兵中所比例都不低, 在歷次大規模交鋒都有參戰記錄。 山炮在抗日戰場上運用範圍之廣、發揮的作用之大,

都遠遠超出二戰其他戰場。

編制PK:隊屬炮兵VS預備炮兵

侵華日軍的預備炮兵中, 編有獨立山炮兵聯隊。 聯隊下轄3個大隊, 共擁有3 699名官兵, 馬3 600匹, 36門山炮。 每個山炮兵大隊擁有999名官兵, 720匹馬, 12門山炮。 每個山炮兵中隊編有195官名兵, 138匹馬和4門山炮。

侵華日軍序列中的獨立山炮兵聯隊數量不多, 其山炮主要裝備於各級隊屬炮兵。

抗戰初期, 侵華日軍陸軍常設野戰師團分為挽馬制和馱馬制兩種編制。 每個馱馬制師團下轄1個炮兵聯隊。 該炮兵聯隊轄下的4個炮兵大隊中, 有3個大隊各裝備12門山炮。 無論是挽馬制還是馱馬制師團, 其轄下的各步兵聯隊均編有1個山炮兵中隊, 裝備4門山炮。 四單位制的馱馬制師團共計裝備有52門山炮,

四單位挽馬制師團擁有山炮16門。

隨著抗戰的擴大化和持久化, 侵華日軍開始編制大量的獨立混成旅團, 主要用於後方警戒, 必要時也作為野戰部隊使用。 每個獨立混成旅團下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及1個炮兵隊。 炮兵隊由山炮、野炮各1個中隊組成, 山炮中隊裝備4門山炮。 各獨立步兵大隊的大隊部編有2門山炮。 每個獨立混成旅團總計擁有14門山炮。

晉造3式75毫米炮

侵華日軍的山炮大多裝備於隊屬炮兵中。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抗戰之初, 中國陸軍共編有183個步兵師又42個獨立步兵旅, 騎兵9個師又5個獨立獨立旅;由於國力孱弱, 進口和自行仿製的火炮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 因此中國陸軍70毫米口徑以上的各型火炮(迫擊炮除外)主要裝備預備炮兵, 山炮也是如此。

抗戰初期, 屬於中央軍的炮1旅(轄炮1團、炮5團)、炮2旅(轄炮2團、炮3團)是山炮旅, 每團裝備24門山炮, 每旅裝備48門山炮。 獨立炮兵第9團裝備28門山炮;獨立山炮第1營、第2營、第3營各裝12門山炮。

抗戰初期各地方軍系中, 擁有火炮最多的當屬晉綏軍,

共有9個獨立炮兵團。 其中有8個團裝備的是山炮, 每團人數1 000余人, 馬300餘匹, 槍300余支。 其中有7個團裝備的是36門75毫米山炮, 下轄3個營, 每營3個連, 每連3個排(2個炮兵排, 1個彈藥排), 每排火炮2門。 炮兵22團轄2個重山炮營, 每營3連, 每連3排(2個炮兵排, 1個彈藥排), 每排裝備105毫米重山炮1門, 共計裝備晉16年式105毫米重山炮12門。 以外, 晉綏軍總部還直轄1個重山炮連, 裝備晉16年式105毫米重山炮2門。

按照戰前制訂的中國軍隊整編方案, 每個整理師應擁有一個裝備12門山炮的師屬山炮營。 由於山炮數量嚴重不足, 除中央軍的整理師編制了足夠數量的山炮外, 其餘部隊裝備的山炮數量參差不齊。 裝備最好的滇軍60軍擁有1個軍屬山炮團。 粵軍各軍都擁有1個山炮營。

屬於西北軍系統的40軍, 下轄1個調整師, 只有4門山炮。 裝備最差的第22集團軍在川軍中也屬於裝備低劣的雜牌, 集團軍所轄2個軍、4個師、8個旅、16個團, 連1門山炮、野炮也沒有。 至於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剛成立時各師屬炮兵營實際上是由陝北地方紅軍改編而來的步兵部隊, 只有八路軍總部才擁有1個山炮連。 裝備更差的新四軍成立時, 則連1門山炮也沒有。

抗戰爆發後, 由於戰場損耗頗大, 國內兵工廠無生產補充, 外援進口管道不暢等原因, 中國軍隊裝備的山炮數量急劇下降。 預備炮兵中裝備山炮的炮2旅於1938年撤編, 所餘山炮補充給炮1旅。 裝備法制“施耐德”山炮的獨立炮兵第9團因炮彈無法補充, 到1939年就已無法作戰。 晉綏軍所轄各獨立炮兵團在太原失守後就已經損失大半。八路軍雖然通過撿拾晉綏軍潰退途中沉入河中的山炮,成立了擁有十餘門山炮的總部炮兵團,但因炮彈匱乏,實戰機會並不多。預備炮兵如此,隊屬炮兵的情況則可想而知。到抗戰後期,第62軍的軍屬炮兵營僅剩4門山炮,僅及1個炮兵連的實力。

這種情況一直到1942年以後,美援裝備大批來華後才有所改觀。根據租借法案,從1942年至1944年,美國援華的武器中包括479門山炮,全部用以裝備中國軍隊的隊屬炮兵。駐印軍每個師轄有2個山炮營,各裝備12門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中國國內的所謂“美械師”,每師擁有1個山炮營,裝備12門美援山炮,數量僅及駐印軍師屬炮兵的一半。而一些所謂的“半美械師”所獲得的美制山炮數量就更少了。

博福斯M1930

型制PK:純國產VS“萬國牌”

侵華日軍裝備的山炮有以下4種型號:31式75毫米山炮;41式75毫米山炮(此炮於1911年,即明治41年設計定型,但其細節完善工作直到1917年,即大正6年才最終完成,因此也稱為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94式75毫米山炮;99式105毫米山炮。這四種山炮中,41式是為了取代31式而設計的,94式則是針對41式在實戰中暴露出的不足而研發的替代型號。99式則是為了增強山炮兵部隊的火力而研發的重型山炮。

從1934年設計定型到1942年,94式山炮的產量僅有600餘門,到戰爭結束時也不過生產了1 500門左右。因產量不足,在侵華日軍師團屬下的山炮兵聯隊中,既裝備有94式山炮,也裝備有41式山炮。

以數量而論,41式山炮在侵華日軍中裝備最多。不僅裝備于師屬炮兵,步兵聯隊下屬的山炮兵中隊,都是清一色的41式。由於聯隊炮兵經常要抵近射擊,為給炮兵提供一定防護,裝備在聯隊一級的41式山炮都增加了防盾。防盾有兩種,一種窄於轍距,另一種則寬於轍距。

中國境內多山而道路又不發達,因此山炮無論是選擇陣地還是戰場機動,都遠較野炮、榴彈炮更為靈活。75毫米口徑的山炮炮彈威力有限,為提高山炮兵部隊的火力,日本於1939年設計定型了99式105毫米重型山炮,主要裝備於獨立山炮聯隊。

到戰爭末期,一方面日軍規模急劇膨脹,另一方面戰場損耗巨大,加之國內產能不足,因此日軍將早已淘汰的31式山炮從倉庫里拉出來重新入役,主要裝備侵華日軍中的各混成旅團和獨立守備隊。該炮雖然性能落後,但用於對付裝備簡陋的敵後戰場抗日武裝,以及火力並不強的國軍地方派系還是勝任的。

與日軍山炮清一色國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過的山炮型號多達14種,其中包括: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法國施耐德M1919型75毫米山炮;法國施耐德M1923型75毫米輕型山炮;德制克虜伯M1908型75毫米山炮;日造41式75毫米山炮;俄制M1909型76.2毫米山炮;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滬造仿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漢10年式75毫米山炮;晉造12式75毫米山炮;晉造13式75毫米山炮;晉造17式75毫米山炮;晉造16式105毫米山炮。這14種山炮中,前7種為原裝進口,後7種為國內各兵工廠仿製。

從1932年至1937年,中國進口了132門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裝備於中央軍2個炮兵旅和3個獨立山炮營。抗戰爆發前,粵系軍閥訂購了24門法國“施耐德”M1919型75毫米山炮和52門M1923型75毫米輕型山炮,後由國民政府接收,裝備獨立炮兵第9團和粵軍各軍的軍屬山炮營。

施耐德M1932

從清末開始,中國各派武裝力量先後進口了為數不少的德制克虜伯M908型75毫米山炮及日制41式山炮。這兩型山炮除去戰爭損耗,至抗戰爆發時,仍有相當數量在役。例如,忻口會戰中的晉綏軍炮兵第23團,就有1個營裝備日本原裝進口的41式山炮。中央軍第2師、第89師的師屬山炮營,裝備的也是41式山炮。

1939年,蘇聯對華出售了50門俄制M1909型76.2毫米山炮。從1942年至1944年,中國接收了479門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

國內開仿製山炮先河的,是江南製造局。該局于1907年仿製成功克虜伯管退式14倍75毫米山炮,後又根據克虜伯M1908型75毫米山炮的技術,將該炮炮閂從螺式改為楔式,同時改進了杠炮鉤套裝置、表尺曲柱方座、皮墊蹲板、橇杆和插泥板等,從1907年到1928年,該廠累計生產494門。1929年至1931年,又生產了120門。1925年,漢陽兵工廠也曾生產了6門該型山炮。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12年式75毫米山炮,也是此炮的仿製品。1923年至1924年,太原兵工廠生產了200余門晉12年式,1936年至1937年又生產了200餘門。

漢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晉造13式山炮都是日制41式山炮的國內仿製型號。晉造17年式75毫米山炮在41式山炮基礎上做了少許改進,最大射程從6 400米提高到7 000米,也可歸於41式山炮的仿製品之列。從1921年至1928年,漢陽兵工廠生產了68門漢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1929年至1937年,又生產160門。從1925年至1931年,瀋陽兵工廠共生產了72門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1925年至1928年,太原兵工廠生產了800門晉造13年式75毫米山炮。從1928年至1929年,又生產了700門晉造17年式75毫米山炮。

此外,1927年,太原兵工廠仿製成功“蘇羅通”105毫米山炮,命名為晉16年式105毫米山炮,1927年至1929年間生產了30門。

國內仿製的各型山炮,看似數量不少,但一則由於設計的原因,大部分山炮僅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準,二則由於國內工藝、工裝落後,材料不佳,因此仿製出的大部分火炮品質並不高,其中尤以晉造火炮品質最差,經常打幾百發、甚至幾十發炮彈就出問題。況且這些火炮生產年份跨度很大,歷經國內戰亂的損耗,加之保養不力,至抗戰爆發時,堪用的國產山炮數量遠小於總產量,精度也較剛出廠時大幅下降。

晉綏軍所轄各獨立炮兵團在太原失守後就已經損失大半。八路軍雖然通過撿拾晉綏軍潰退途中沉入河中的山炮,成立了擁有十餘門山炮的總部炮兵團,但因炮彈匱乏,實戰機會並不多。預備炮兵如此,隊屬炮兵的情況則可想而知。到抗戰後期,第62軍的軍屬炮兵營僅剩4門山炮,僅及1個炮兵連的實力。

這種情況一直到1942年以後,美援裝備大批來華後才有所改觀。根據租借法案,從1942年至1944年,美國援華的武器中包括479門山炮,全部用以裝備中國軍隊的隊屬炮兵。駐印軍每個師轄有2個山炮營,各裝備12門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中國國內的所謂“美械師”,每師擁有1個山炮營,裝備12門美援山炮,數量僅及駐印軍師屬炮兵的一半。而一些所謂的“半美械師”所獲得的美制山炮數量就更少了。

博福斯M1930

型制PK:純國產VS“萬國牌”

侵華日軍裝備的山炮有以下4種型號:31式75毫米山炮;41式75毫米山炮(此炮於1911年,即明治41年設計定型,但其細節完善工作直到1917年,即大正6年才最終完成,因此也稱為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94式75毫米山炮;99式105毫米山炮。這四種山炮中,41式是為了取代31式而設計的,94式則是針對41式在實戰中暴露出的不足而研發的替代型號。99式則是為了增強山炮兵部隊的火力而研發的重型山炮。

從1934年設計定型到1942年,94式山炮的產量僅有600餘門,到戰爭結束時也不過生產了1 500門左右。因產量不足,在侵華日軍師團屬下的山炮兵聯隊中,既裝備有94式山炮,也裝備有41式山炮。

以數量而論,41式山炮在侵華日軍中裝備最多。不僅裝備于師屬炮兵,步兵聯隊下屬的山炮兵中隊,都是清一色的41式。由於聯隊炮兵經常要抵近射擊,為給炮兵提供一定防護,裝備在聯隊一級的41式山炮都增加了防盾。防盾有兩種,一種窄於轍距,另一種則寬於轍距。

中國境內多山而道路又不發達,因此山炮無論是選擇陣地還是戰場機動,都遠較野炮、榴彈炮更為靈活。75毫米口徑的山炮炮彈威力有限,為提高山炮兵部隊的火力,日本於1939年設計定型了99式105毫米重型山炮,主要裝備於獨立山炮聯隊。

到戰爭末期,一方面日軍規模急劇膨脹,另一方面戰場損耗巨大,加之國內產能不足,因此日軍將早已淘汰的31式山炮從倉庫里拉出來重新入役,主要裝備侵華日軍中的各混成旅團和獨立守備隊。該炮雖然性能落後,但用於對付裝備簡陋的敵後戰場抗日武裝,以及火力並不強的國軍地方派系還是勝任的。

與日軍山炮清一色國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過的山炮型號多達14種,其中包括:瑞典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法國施耐德M1919型75毫米山炮;法國施耐德M1923型75毫米輕型山炮;德制克虜伯M1908型75毫米山炮;日造41式75毫米山炮;俄制M1909型76.2毫米山炮;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滬造仿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漢10年式75毫米山炮;晉造12式75毫米山炮;晉造13式75毫米山炮;晉造17式75毫米山炮;晉造16式105毫米山炮。這14種山炮中,前7種為原裝進口,後7種為國內各兵工廠仿製。

從1932年至1937年,中國進口了132門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裝備於中央軍2個炮兵旅和3個獨立山炮營。抗戰爆發前,粵系軍閥訂購了24門法國“施耐德”M1919型75毫米山炮和52門M1923型75毫米輕型山炮,後由國民政府接收,裝備獨立炮兵第9團和粵軍各軍的軍屬山炮營。

施耐德M1932

從清末開始,中國各派武裝力量先後進口了為數不少的德制克虜伯M908型75毫米山炮及日制41式山炮。這兩型山炮除去戰爭損耗,至抗戰爆發時,仍有相當數量在役。例如,忻口會戰中的晉綏軍炮兵第23團,就有1個營裝備日本原裝進口的41式山炮。中央軍第2師、第89師的師屬山炮營,裝備的也是41式山炮。

1939年,蘇聯對華出售了50門俄制M1909型76.2毫米山炮。從1942年至1944年,中國接收了479門美制M1A1型75毫米山炮。

國內開仿製山炮先河的,是江南製造局。該局于1907年仿製成功克虜伯管退式14倍75毫米山炮,後又根據克虜伯M1908型75毫米山炮的技術,將該炮炮閂從螺式改為楔式,同時改進了杠炮鉤套裝置、表尺曲柱方座、皮墊蹲板、橇杆和插泥板等,從1907年到1928年,該廠累計生產494門。1929年至1931年,又生產了120門。1925年,漢陽兵工廠也曾生產了6門該型山炮。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12年式75毫米山炮,也是此炮的仿製品。1923年至1924年,太原兵工廠生產了200余門晉12年式,1936年至1937年又生產了200餘門。

漢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晉造13式山炮都是日制41式山炮的國內仿製型號。晉造17年式75毫米山炮在41式山炮基礎上做了少許改進,最大射程從6 400米提高到7 000米,也可歸於41式山炮的仿製品之列。從1921年至1928年,漢陽兵工廠生產了68門漢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1929年至1937年,又生產160門。從1925年至1931年,瀋陽兵工廠共生產了72門遼14年式75毫米山炮。1925年至1928年,太原兵工廠生產了800門晉造13年式75毫米山炮。從1928年至1929年,又生產了700門晉造17年式75毫米山炮。

此外,1927年,太原兵工廠仿製成功“蘇羅通”105毫米山炮,命名為晉16年式105毫米山炮,1927年至1929年間生產了30門。

國內仿製的各型山炮,看似數量不少,但一則由於設計的原因,大部分山炮僅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準,二則由於國內工藝、工裝落後,材料不佳,因此仿製出的大部分火炮品質並不高,其中尤以晉造火炮品質最差,經常打幾百發、甚至幾十發炮彈就出問題。況且這些火炮生產年份跨度很大,歷經國內戰亂的損耗,加之保養不力,至抗戰爆發時,堪用的國產山炮數量遠小於總產量,精度也較剛出廠時大幅下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