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粟裕大將曾巡查旅順南子彈庫180毫米岸炮

清代海防炮臺由彈藥庫和海岸炮臺兩部分組成。 1880年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奠基並題寫庫名, 德國人漢娜根設計, 袁保齡督建而成。 是至今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軍事建築。 彈藥庫因地處旅順軍港(黃金山炮台)南部而得名“南子彈庫”。 庫房牆體上刻嵌的“虎踞”“龍盤傳”傳為李鴻章手書。 當時駐有一哨清兵(150人), 占地13000平方米, 庫內存放各種彈藥1200噸。 四周築有城牆:高2.5米—4米, 南北長122米, 東西寬66米。 建成後用沙土掩埋, 使之從海上看像荒山一樣;正面看門窗俱全, 酷似居民居住的四合院, 隱蔽性較強。 歷經多次戰爭洗禮,

南子彈庫仍完好無損。 該庫建有主庫和東西對稱兩個分庫:主庫存放炮彈、彈頭14種, 東西分庫因放置炸藥、引信和拉火等, 故又稱東西“子藥庫”。 庫內環繞通道、暗道、支道、水道。 東庫外側建有通向嶗咀炮臺為輸送彈藥而修建的東北第一條鐵軌。 現存甲午古炮、炮臺及沙俄、日本佔領旅順時建築的測距堡、觀察哨及防禦工事等。 海岸炮臺與彈藥庫同時修建, 甲午年間主要用來防禦。 後經沙俄、日本、蘇聯紅軍多次擴建, 成為現在的規模。

南子彈庫所陳列的4門180毫米岸炮原是蘇聯海軍巡洋艦的艦載火炮, 二戰時投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為扭轉戰爭的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後隨蘇軍進駐旅大地區, 成為岸防炮。 該炮重82噸, 炮身長10.8米, 裝甲厚30毫米, 射程36公里, 彈頭重97.5公斤, 藥包重24公斤, 最大射速每分鐘5—6發。 1955年蘇軍撤出後, 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5年6月6日, 剛組建的180毫米岸炮連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岸炮兵第167連, 首任連長為華東海軍調來的秦澤。 該連駐守大連龍王塘郭家溝村北大山,

隸屬海軍旅順基地岸防兵部建制領導。 該連編制300餘人, 下轄指揮、通信、機電、火炮、高炮(4門37高炮)等排。 該連裝備有4門接收的180毫米岸炮。 是年6月22日, 粟裕大將曾來此視察, 並觀看180毫米岸炮。 1955年11月, 該連參加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演習, 180毫米岸炮發射時, 方圓幾裡內的建築物門窗玻璃全部震碎。

1960年7月27日, 撤銷旅順基地岸防兵部, 其機構改編為海軍海岸炮兵第1團, 海岸炮兵第167連歸該團建制領導。

1966年11月25日, 海岸炮兵第1團第167連擴編為海軍海岸炮兵第1團第4營, 轄第7、8、9連(依次為指揮、主炮、高炮連)。 1985年10月, 第4營撤銷建制。

4門180毫米火炮從郭家溝撤出, 後移至南子彈庫。 因為該炮早已停止生產, 它們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四門180毫米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