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采埃孚:打造集成化系統 迎接汽車安全新挑戰

汽車安全——一個在汽車行業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的話題, 隨著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 及消費者對更高汽車安全性的追求, 正不斷擴大其內涵與外延。 比如過去談及汽車安全, 更多的關注車內乘員的安全問題, 特別是前排乘客的安全。 而現在, 各種安全技術的保護範圍已經由前排乘客逐漸延伸到對後排遠端乘客的保護, 甚至連車外行人、騎自行車的人以及其他所有可能參與到交通工況中的道路使用者, 在不遠的將來也將陸續被納入保護, 由此給汽車行業從事安全工作開發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當前, 車企想要打造高安全性的汽車產品, 僅靠在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傳統被動安全技術上下功夫, 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法規標準的要求, 而是需要更多的主動安全技術, 提供駕駛輔助, 保證行車安全。 對於一些走在比較前沿的企業, 有些已經開始了主被動融合技術的深入研究。

日前, 采埃孚亞太區乘員安全系統工程總監吳征接受蓋世汽車採訪時就表示, 針對集成化安全系統, 采埃孚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產品線部門ISS, 獨立進行整合系統的開發, 目前進展順利。 未來, 采埃孚將從感知、分析到執行, 繼續整合自身優勢技術, 如底盤、電動驅動、電子轉向、乘員安全技術, 並在雷射雷達、人工智慧及網路技術領域展開合作與開發,

爭取在更廣義的集成安全領域交出完美答卷, 助力采埃孚“零事故、零排放”願景更好地實現。

采埃孚亞太區乘員安全系統工程總監 吳征

標準升級 汽車安全內涵外延不斷擴展

2017上海車展期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正式發佈了《C-NCAP管理規則(2018年版)》。

與2015年版相比, 2018年版規則評價體系由之前的車輛乘員被動安全保護性能評價, 拓展到了對車外行人的保護性能和車輛主動預防安全性能, 全面覆蓋車內外、主動及被動安全要求, 並新增了對純電動及混合動力車型的評價, 可謂在進一步完善測試內容的同時, 加大了車企在評價測試中的得分難度——今後, 車企必須參照新版規則進行車輛安全配置的優化調整, 方能在測試中獲得更高的評分。

而對於零部件企業, 新版C-NCAP評價規則考慮增加對行人的保護與主動安全技術, 則意味著更多的機遇、挑戰, 和更大的責任, 必然將引導整個汽車安全行業和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吳征表示。

以行人保護為例, 目前汽車行業對行人的保護有主動和被動兩方面的技術, 其中被動技術主要是優化發動機罩和保險杠的吸能結構, 通過結構變形吸收行人遭到衝擊時的能量, 從而提供保護。 而主動保護則是利用傳感技術, 收集行人與車輛碰撞時的相關資料,

並進行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採取對應的保護措施——在人的頭部與發動機罩等硬結構接觸之前, 快速舉升發動機罩, 以增大吸能空間;或者在擋風玻璃前面佈置一排行人保護氣囊, 當行人與車輛發生碰撞時, 快速彈開, 隔離衝擊。

此前, 由於汽車安全關注的更多的是車內乘員, 在車外行人領域, 相關的安全解決方案只有少數幾種, 特別是主動式行人保護技術, 多搭載于一些高端車型, 並未普及。 此次新版C-NCAP將行人保護納入評價體系, 有望推動車企在行人保護領域的研發進程。

“在行人保護方面, 目前采埃孚也有一些自己的探索。 比如主動發動機罩舉升技術, 采埃孚通過集成傳感系統、演算法與標定、中控電腦和發動機罩舉升裝置, 能夠讓車輛在極短的時間內有效地作出判斷,舉升發動機罩,而且系統更加穩定高效。此外,采埃孚還推出了針對行人等弱勢道路使用群體的主動制動技術(AEB),該技術可根據雷達、攝像頭等感測器收集到的駕駛環境資訊,提醒駕駛員或主動採取相應的措施。當系統檢測到有行人進入汽車的行駛區域並且有碰撞風險時,會發出警報,提醒駕駛員小心行駛,或者主動踩下刹車踏板,避免與行人碰撞,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吳征介紹道。

除了將更多的道路使用者納入安全技術的保護範圍,吳征認為,未來針對車內乘員的保護,也會進一步細分。

“首先,針對正、副駕駛位上乘客的保護,未來或將出現諸如防止人的頭部過快旋轉的氣囊,或能夠從車頂彈出的頂置氣囊,進一步加大對前排乘客的保護力度。其次,對於後排乘員,目前比較主流的仍是安全帶技術,這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此車企可以考慮為後排乘員開發氣囊,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再者,在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後,由於駕駛員不用像現在一樣需時刻關注路面情況,操控汽車,將來駕駛員包括其他車內乘員在汽車內的位置和姿勢會更加多樣化,傳統的安全氣囊在技術和安裝位置上也無法滿足安全需求,而是需要更加智慧化、適應性更強的安全氣囊。”

技術驅動 主被動安全技術加速融合

隨著ABS、ESP、LCA、AWS等主動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保障駕駛安全方面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諸如安全帶、安全氣囊等被動安全技術,進步卻不是很明顯,儼然一副進入“瓶頸期”的模樣。對此,吳征表示其實傳統的被動安全技術一直都在進步,且未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在吳征看來,由於道路安全本身的複雜性與系統性,傳統被動安全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挽救生命的效果已經不能與發展初期相提並論,故而給人一種止步不前的感覺。但其實,這些傳統技術正在以另一種方式,保障汽車安全。

“近幾年,由於主動安全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使得傳統被動安全系統的應用場景隨之發生了變化,從過去主要使用於交通事故發生後,延伸到事故發生前,與主動安全系統高度集成,提供‘預先安全’,從而為更早的保護與安全,提供更加完整、有效的防護措施。”就像安全氣囊,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只是一種在碰撞發生後給人提供保護的裝置,但其實也可以應用於碰撞發生前,結合感知技術,根據風險的高低及時調整氣囊的動作,從而完成氣囊產品從事故發生前到事故發生後的全覆蓋。

吳征透露,采埃孚已經在該領域研究和準備了多年,未來將會根據技術及市場的變化,適時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助力中國汽車安全技術的發展。目前采埃孚在主動式帶扣與主動式卷收器技術上,已經有相應的產品推向市場。采埃孚通過將傳統被動安全技術與主動安全技術深入集成,使相關產品在使用便利性、安全性上大大提升。

具體來看,主動式帶扣能夠在乘員進入車廂時,主動抬高,方便插進鎖舌,並隨後落回,收緊安全帶。而主動式卷收器則能夠配合雷達、攝像頭等感測器,在檢測到即將發生碰撞時,高頻回收安全帶,提醒駕駛員注意危險。同時,該產品還能與緊急制動系統配合使用,當系統自動緊急制動時,安全帶會快速收緊,減小乘員身體前傾的幅度,增大安全空間,提升保護效果。未來,采埃孚將會推出更多類似的產品。

另一方面,吳征認為傳統被動安全技術作為保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主動安全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時的最後保障,因此未來對於被動安全系統的性能和品質很有可能被高度重視,對產品和技術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確保生命得到保護。譬如安全氣囊,其品質將會持續作為產品的核心,同時考慮的工況也會更多、更複雜,以在不同類型的碰撞事故中為人們提供保護。

“而到了自動駕駛時代,則又是另外一種光景。屆時,自動駕駛汽車與非自動駕駛汽車在安全配置方面,或不會存在產品技術水準上的差異,而主要是功能的集成。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是否有相應的傳感和智慧判斷系統,能夠根據情況預先啟動某個安全系統或者某個功能,對乘員進行保護。”並且在自動駕駛汽車內,由於乘員可以有多種姿勢,吳征認為,給車內乘員和車外弱勢群體都預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將是車企需要考慮的一件事。

“這點可以通過減少車內尖角和鋒利的棱邊來實現,使汽車內部與乘員接觸的內飾外裝表面儘量為平滑曲面,從而減少人們在事故中的風險。當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大規模上路後,甚至還可能出現一套專門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獨立評分標準,就像現在的C-NCAP 評價標準一樣。到那個時候,擁有高精度地圖、5G網路、高精度雷射雷達、人工智慧、安全穩健的軟體系統、高度融合的主動和被動安全系統等,有可能是自動駕駛車輛評分的重要考量。”吳征表示。

能夠讓車輛在極短的時間內有效地作出判斷,舉升發動機罩,而且系統更加穩定高效。此外,采埃孚還推出了針對行人等弱勢道路使用群體的主動制動技術(AEB),該技術可根據雷達、攝像頭等感測器收集到的駕駛環境資訊,提醒駕駛員或主動採取相應的措施。當系統檢測到有行人進入汽車的行駛區域並且有碰撞風險時,會發出警報,提醒駕駛員小心行駛,或者主動踩下刹車踏板,避免與行人碰撞,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吳征介紹道。

除了將更多的道路使用者納入安全技術的保護範圍,吳征認為,未來針對車內乘員的保護,也會進一步細分。

“首先,針對正、副駕駛位上乘客的保護,未來或將出現諸如防止人的頭部過快旋轉的氣囊,或能夠從車頂彈出的頂置氣囊,進一步加大對前排乘客的保護力度。其次,對於後排乘員,目前比較主流的仍是安全帶技術,這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此車企可以考慮為後排乘員開發氣囊,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再者,在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後,由於駕駛員不用像現在一樣需時刻關注路面情況,操控汽車,將來駕駛員包括其他車內乘員在汽車內的位置和姿勢會更加多樣化,傳統的安全氣囊在技術和安裝位置上也無法滿足安全需求,而是需要更加智慧化、適應性更強的安全氣囊。”

技術驅動 主被動安全技術加速融合

隨著ABS、ESP、LCA、AWS等主動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保障駕駛安全方面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諸如安全帶、安全氣囊等被動安全技術,進步卻不是很明顯,儼然一副進入“瓶頸期”的模樣。對此,吳征表示其實傳統的被動安全技術一直都在進步,且未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在吳征看來,由於道路安全本身的複雜性與系統性,傳統被動安全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挽救生命的效果已經不能與發展初期相提並論,故而給人一種止步不前的感覺。但其實,這些傳統技術正在以另一種方式,保障汽車安全。

“近幾年,由於主動安全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使得傳統被動安全系統的應用場景隨之發生了變化,從過去主要使用於交通事故發生後,延伸到事故發生前,與主動安全系統高度集成,提供‘預先安全’,從而為更早的保護與安全,提供更加完整、有效的防護措施。”就像安全氣囊,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只是一種在碰撞發生後給人提供保護的裝置,但其實也可以應用於碰撞發生前,結合感知技術,根據風險的高低及時調整氣囊的動作,從而完成氣囊產品從事故發生前到事故發生後的全覆蓋。

吳征透露,采埃孚已經在該領域研究和準備了多年,未來將會根據技術及市場的變化,適時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助力中國汽車安全技術的發展。目前采埃孚在主動式帶扣與主動式卷收器技術上,已經有相應的產品推向市場。采埃孚通過將傳統被動安全技術與主動安全技術深入集成,使相關產品在使用便利性、安全性上大大提升。

具體來看,主動式帶扣能夠在乘員進入車廂時,主動抬高,方便插進鎖舌,並隨後落回,收緊安全帶。而主動式卷收器則能夠配合雷達、攝像頭等感測器,在檢測到即將發生碰撞時,高頻回收安全帶,提醒駕駛員注意危險。同時,該產品還能與緊急制動系統配合使用,當系統自動緊急制動時,安全帶會快速收緊,減小乘員身體前傾的幅度,增大安全空間,提升保護效果。未來,采埃孚將會推出更多類似的產品。

另一方面,吳征認為傳統被動安全技術作為保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主動安全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時的最後保障,因此未來對於被動安全系統的性能和品質很有可能被高度重視,對產品和技術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確保生命得到保護。譬如安全氣囊,其品質將會持續作為產品的核心,同時考慮的工況也會更多、更複雜,以在不同類型的碰撞事故中為人們提供保護。

“而到了自動駕駛時代,則又是另外一種光景。屆時,自動駕駛汽車與非自動駕駛汽車在安全配置方面,或不會存在產品技術水準上的差異,而主要是功能的集成。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是否有相應的傳感和智慧判斷系統,能夠根據情況預先啟動某個安全系統或者某個功能,對乘員進行保護。”並且在自動駕駛汽車內,由於乘員可以有多種姿勢,吳征認為,給車內乘員和車外弱勢群體都預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將是車企需要考慮的一件事。

“這點可以通過減少車內尖角和鋒利的棱邊來實現,使汽車內部與乘員接觸的內飾外裝表面儘量為平滑曲面,從而減少人們在事故中的風險。當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大規模上路後,甚至還可能出現一套專門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獨立評分標準,就像現在的C-NCAP 評價標準一樣。到那個時候,擁有高精度地圖、5G網路、高精度雷射雷達、人工智慧、安全穩健的軟體系統、高度融合的主動和被動安全系統等,有可能是自動駕駛車輛評分的重要考量。”吳征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