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三國時期幾場決定性的戰役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時代, 英雄輩出的時代, 能人很多, 不僅精彩, 而且影響深遠。 然而在三國時期, 有幾場戰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串聯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進程。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 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 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西元184年), 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 國勢日趨疲弱, 又因全國大旱, 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 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 紛紛揭竿而起, 他們頭紮黃巾, 高喊“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口號, 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為平息叛亂, 各地擁兵自重, 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 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是指東漢末年, 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 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 曹操北回, 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 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

古地名, 在今湖北宜都北), 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 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 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 揮兵東征東吳孫權, 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 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 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 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 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 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偷渡陰平

偷渡陰平,是三國末期,曹魏滅蜀漢之戰中的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鐘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遝中後,向鐘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鐘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鄧艾從遝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晉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西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西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余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複歸統一。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從黃巾起義到西晉一統,期間這幾場戰爭堪稱是轉捩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偷渡陰平

偷渡陰平,是三國末期,曹魏滅蜀漢之戰中的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鐘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遝中後,向鐘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鐘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鄧艾從遝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晉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西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西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余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複歸統一。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從黃巾起義到西晉一統,期間這幾場戰爭堪稱是轉捩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