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管中窺天的王朝守護者道光皇帝

道光年代持續了嘉慶年代國力衰敗下滑的路徑。 而且,道光皇帝的性格與其父嘉慶皇帝非常相像, 凡事力求嚴謹平穩, 中規中矩, 但這種為政行事作風,並不能挽救古老帝國的沉淪。

道光皇帝主政王朝三十年,此間面對邊疆分裂, 他從容鎮壓, 立場堅定, 手腕強硬。 面對漕運、鹽法弊端, 他破格提拔官員奮力改革。 鴉片橫流,他命林則徐強力銷毀, 這些都說明他內政內行。

登基不久, 道光皇帝就收到了新疆發來的緊急奏摺, 張格爾叛軍入侵新疆(注:張格爾是朝逃居國外的新疆伊斯蘭封建貴族)。 在辦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他開始著手研究剿除叛軍。 為此, 他組織在全國範圍內調兵遣將。 在當時財政極其緊張的情況下, 他毅然湊齊了一千萬兩白銀(占到當時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這是道光帝登基以來第一次施展戰略能力。 只不過, 當他徹底收到擒拿到張格爾消息的時候,

已經是登基的第八個年頭。 道光帝在紫禁城午門前舉行了盛大的受俘禮, 內心難免激動澎湃, 這是親政以來第一個凱旋大仗, 並且罕見地舉行了一次闊綽之舉—在萬壽山玉瀾堂設宴款待文武群臣, 以慶邊陲大勝。

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 由於洪澤湖高家堰大堤決口, 大量湖水外泄, 使得下游大運河水位急劇下降, 漕船擱淺, 京城糧道斷絕, 面臨斷糧危險。 聽到奏報, 道光帝異常驚駭, 一面下令將南河總督張文浩革職, 披枷戴鎖到現場示眾。 另一方面, 在聽取大臣琦善和陶澍的建議後, 他力排眾議, 堅決支持改變傳統運河運輸, 徹底實現海運, 最終取得成功。

道光皇帝用人極具眼光。 為了懲治非法私鹽, 為財政創收,

在遭遇既得利益者強烈反彈的背景下, 他破格使用陶澍這樣的大臣, 並勉勵他一不要怕得罪人, 二是不要怕吃苦受累, 三是要破除一切積習。 經過陶澍的大力整頓, 六年間, 兩淮鹽政由每年虧損七百萬多兩, 到上繳兩千六百四十余萬兩“鹽課”(即鹽稅)後, 還存銀三百多萬兩。

道光皇帝還對那些年老多病纏身而又戀棧貪位不肯退位的官員加以罷斥。 雲貴總督伯麟, 已經七十多歲, 腿上有病行動不便, 道光皇帝將其調離總督任所,授以協辦大學士銜供職京師。 回京不久, 伯麟即要求外放, 道光帝嚴厲申斥伯麟後, 隨即毅然將其“休致”(注:年老去職)。

這些內政處理得都相當不錯,體現了道光的內政能力。

第一次鴉片戰爭, 就發生于道光皇帝統治時期。 對於鴉片的毒害, 道光皇帝認識非常深刻, 他在給京城皇族食鴉片的批示中, 措辭極為激烈:“著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五城, 各飭所屬嚴密訪查, 無論王公旗民, 一體嚴拿, 分別奏諮辦理, 不准瞻循觀望。 ”

在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的奏摺裡,他看到了極端震驚的一句話:鴉片流毒天下,

如漠然視之, 則“數十年後, 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 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信的末尾, 林則徐說自己想到這些, 渾身顫抖。 在此之後, 道光帝任命林則徐南下禁煙, 並且語重心長地說:“積習永除, 根株斷絕, 仰體朕心, 為中國除此大患!”

道光皇帝雖然知道鴉片是中國“大患”,但對茫茫的大海之外, 一無所知。 雙方開戰, 收到臺灣抓了幾名英國俘虜的報告, 命提審的時候, 道光帝迫切地問出以下三個問題:一、究竟英國有多大?二、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三、英國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在於, 道光帝迫切地想知道, 英國到底多大個國土面積, 竟敢挑戰“天朝上國”?英吉利如果有陸路到新疆則視為嚴峻, 如果英吉利與俄羅斯接壤,則後果更嚴重。

在得到確定的答覆後,道光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國土面積彈丸之地,英吉利到新疆無旱路可通,俄羅斯不與英吉利接壤。得知英國“一把手“竟然是女的,他倍感震驚。

道光帝決定與英國戰鬥到底,而此時,清朝的軍隊作風墮落,腐敗嚴重。早在嘉慶時期,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吃空餉、紀律渙散的地步。此刻,英國人已經研究了中國幾十年,而古老帝國的主持者們對此毫無所知。

不僅如此,面對英國的這場戰爭,大清帝國從上到下、從文官到武將都一樣茫然無知,以至於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鬧出了一系列大笑話。

誰也沒想到,英軍會從南方一下子把戰艦開到了大沽口(位於天津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時任直隸總督琦善硬著頭皮接到道光帝命其談判的諭旨。琦善已經感到英國船堅炮利,迫不得以委曲求全,卻把英國的要求條件形容成“伸冤”,希望清廷予以“昭雪”。

道光帝以為琦善的外交能力強,於是命其為欽差大臣,“馳往廣東查辦禁煙海防事件”。接到聖旨,琦善欲哭無淚。道光帝希望在琦善的協調下,“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這種既要面子又要裡子的要求,對於琦善來說非常難以把握。於是,他只有繼續敷衍了事,用瞞騙應付危局。後來有人上奏揭發琦善私自做主割讓香港,道光帝閱後大怒,將琦善判為“斬監候”,後經朝臣挽救,才得以不死。

老將楊芳可謂身經百戰,面對“敵人從漂浮顛簸的船上開炮,命中率為什麼高於我方炮臺上的固定火炮”這個問題,大家一致的結論是:妖術作怪!於是,命令所部搜集舊馬桶,越臭越好,把臭氣熏天的馬桶圍捆在炮臺周圍,要用馬桶熏得英軍法術不靈。英軍見此情景,開始一頭霧水,及至弄清真相後哭笑不得。

在陸續犧牲幾名將領後,道光皇帝只好委派他侄子輩的奕經出征。而奕經的部下竟然建議他找個虎頭扔到海裡,讓龍王爺發怒來一場“龍虎鬥”,這樣就會海水翻騰,掀翻英艦……

就在這些武將們接二連三“出洋相”之後,道光皇帝迫不得以,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道光皇帝外政外行的實際情況,讓整個國家應對能力越來越脆弱。

晚年的道光帝在官員使用上已經大不如前,陶澍、林則徐等名臣已經病逝,或者廢置不用。道光帝當政三十年,前後最為寵信的兩位樞臣是曹振鏞、穆彰阿。

曹振鏞早在乾隆時期就已是侍讀學士,嘉慶時期被重用,至此已經是三朝元老。道光帝即位後,曹振鏞以“小心謹慎,一守文法”而博得重用。曹振鏞做人“小心翼翼”,為官“但多磕頭,少說話耳”,輔政十五年,群臣不敢講真話,欺瞞之風吹遍了朝野上下。

穆彰阿結黨營私,飛揚跋扈,門生故吏匾於忠外,一時號為“穆黨”。穆彰阿縱容黨羽貪贓枉法,吏治敗壞日甚一日。道光帝依賴其治國,結果使“天下因循怠廢,可謂極矣”。從此以後,穆黨蔚然成風,以至於道光朝政日益沉淪,萬馬齊喑。

在此期間頗受重用的曾國藩,雖然十年之間躍升二品高官,但卻感覺自己“似驢非驢馬非馬,自恨形影良可咍”。整個大清的死氣沉沉嚴重影響了當時官員的為政熱情,道光帝當政三十年,勤於政務,卻在很大程度上於國事無補,雖然終日撞鐘,卻是另一種“怠政”。

他的縮影,仿佛就是一個傳統中國的一個過日子好手,精打細算,勤勤懇懇,但當帝國遭遇重大危機時,既要面子,又無計可施,帝國的當家人遇到了大洋彼岸的強勢侵略,變得憤恨而又無奈。

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這時已是道光皇帝人生的寒冬。割讓香港之後,葡萄牙又強佔了澳門,地方官這一次就直接瞞騙不報。此時,洪秀全在廣西已經擁兵數萬,正在謀劃起兵。在官員們的互相哄騙下,道光皇帝勉強自我安慰,“天下已經基本太平”。

年末,皇太后去世,這個謹慎細微的道光帝哭得昏天黑地,一連幾天水米不進。此時的道光帝已經是68歲的老人,白天以皇帝身份操辦喪事,晚上則按古訓,在靈堂旁邊鋪設草氈,就地而睡。由於過度悲傷和天氣寒冷,加之飲食失調,道光帝病倒了,一個月後即病逝。

以勤儉、勤政、平庸著稱的道光皇帝,最終又以孝子的身份結束了他的一生。這時,大清的日照已經逐漸西沉……

如果英吉利與俄羅斯接壤,則後果更嚴重。

在得到確定的答覆後,道光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國土面積彈丸之地,英吉利到新疆無旱路可通,俄羅斯不與英吉利接壤。得知英國“一把手“竟然是女的,他倍感震驚。

道光帝決定與英國戰鬥到底,而此時,清朝的軍隊作風墮落,腐敗嚴重。早在嘉慶時期,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吃空餉、紀律渙散的地步。此刻,英國人已經研究了中國幾十年,而古老帝國的主持者們對此毫無所知。

不僅如此,面對英國的這場戰爭,大清帝國從上到下、從文官到武將都一樣茫然無知,以至於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鬧出了一系列大笑話。

誰也沒想到,英軍會從南方一下子把戰艦開到了大沽口(位於天津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時任直隸總督琦善硬著頭皮接到道光帝命其談判的諭旨。琦善已經感到英國船堅炮利,迫不得以委曲求全,卻把英國的要求條件形容成“伸冤”,希望清廷予以“昭雪”。

道光帝以為琦善的外交能力強,於是命其為欽差大臣,“馳往廣東查辦禁煙海防事件”。接到聖旨,琦善欲哭無淚。道光帝希望在琦善的協調下,“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這種既要面子又要裡子的要求,對於琦善來說非常難以把握。於是,他只有繼續敷衍了事,用瞞騙應付危局。後來有人上奏揭發琦善私自做主割讓香港,道光帝閱後大怒,將琦善判為“斬監候”,後經朝臣挽救,才得以不死。

老將楊芳可謂身經百戰,面對“敵人從漂浮顛簸的船上開炮,命中率為什麼高於我方炮臺上的固定火炮”這個問題,大家一致的結論是:妖術作怪!於是,命令所部搜集舊馬桶,越臭越好,把臭氣熏天的馬桶圍捆在炮臺周圍,要用馬桶熏得英軍法術不靈。英軍見此情景,開始一頭霧水,及至弄清真相後哭笑不得。

在陸續犧牲幾名將領後,道光皇帝只好委派他侄子輩的奕經出征。而奕經的部下竟然建議他找個虎頭扔到海裡,讓龍王爺發怒來一場“龍虎鬥”,這樣就會海水翻騰,掀翻英艦……

就在這些武將們接二連三“出洋相”之後,道光皇帝迫不得以,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道光皇帝外政外行的實際情況,讓整個國家應對能力越來越脆弱。

晚年的道光帝在官員使用上已經大不如前,陶澍、林則徐等名臣已經病逝,或者廢置不用。道光帝當政三十年,前後最為寵信的兩位樞臣是曹振鏞、穆彰阿。

曹振鏞早在乾隆時期就已是侍讀學士,嘉慶時期被重用,至此已經是三朝元老。道光帝即位後,曹振鏞以“小心謹慎,一守文法”而博得重用。曹振鏞做人“小心翼翼”,為官“但多磕頭,少說話耳”,輔政十五年,群臣不敢講真話,欺瞞之風吹遍了朝野上下。

穆彰阿結黨營私,飛揚跋扈,門生故吏匾於忠外,一時號為“穆黨”。穆彰阿縱容黨羽貪贓枉法,吏治敗壞日甚一日。道光帝依賴其治國,結果使“天下因循怠廢,可謂極矣”。從此以後,穆黨蔚然成風,以至於道光朝政日益沉淪,萬馬齊喑。

在此期間頗受重用的曾國藩,雖然十年之間躍升二品高官,但卻感覺自己“似驢非驢馬非馬,自恨形影良可咍”。整個大清的死氣沉沉嚴重影響了當時官員的為政熱情,道光帝當政三十年,勤於政務,卻在很大程度上於國事無補,雖然終日撞鐘,卻是另一種“怠政”。

他的縮影,仿佛就是一個傳統中國的一個過日子好手,精打細算,勤勤懇懇,但當帝國遭遇重大危機時,既要面子,又無計可施,帝國的當家人遇到了大洋彼岸的強勢侵略,變得憤恨而又無奈。

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這時已是道光皇帝人生的寒冬。割讓香港之後,葡萄牙又強佔了澳門,地方官這一次就直接瞞騙不報。此時,洪秀全在廣西已經擁兵數萬,正在謀劃起兵。在官員們的互相哄騙下,道光皇帝勉強自我安慰,“天下已經基本太平”。

年末,皇太后去世,這個謹慎細微的道光帝哭得昏天黑地,一連幾天水米不進。此時的道光帝已經是68歲的老人,白天以皇帝身份操辦喪事,晚上則按古訓,在靈堂旁邊鋪設草氈,就地而睡。由於過度悲傷和天氣寒冷,加之飲食失調,道光帝病倒了,一個月後即病逝。

以勤儉、勤政、平庸著稱的道光皇帝,最終又以孝子的身份結束了他的一生。這時,大清的日照已經逐漸西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